(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新步步高】2018版浙江高考历史《选考总复习》课件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小综合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元朝 明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 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
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
(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 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 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
2.历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演变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3)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4)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
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
2018届浙江高考历史(选考2)课件: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主干整合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7-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早期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 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分封制下的诸 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诸侯的权力有相对独立性) 深化拓展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实质就是用血缘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 模式)
知识可知这与分封制有关,而分封制形成的制度基础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
B项与题意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A
解析
关闭
答案
必修主干整合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11-
2.(2016· 4月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 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关闭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长子伯禽代表 周公受封于鲁,位居今山东西南部,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指齐
必修主干整合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料普查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 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 材料能够说明什么现象?(分封对象以同姓贵族为主。)
必修主干整合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必修主干整合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14-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 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 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 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 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 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分封制;依据 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 礼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宗法制。
2018高考浙江(选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1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
①特点:总体上呈现出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a.相权逐渐削弱。
b.皇权逐渐增强。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②史实:a.秦始皇设三公九卿。
b.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中外朝制度。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
e.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f.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
①特点:整体呈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具体表现为:
a.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
b.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
c.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②史实: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b.汉初郡国并存,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
c.唐朝是道、州、县三级。
d.宋朝路、州、县三级。
e.元朝地方行省制度。
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加试)
(1)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汉代
①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唐代御史。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学考浙江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西周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即君臣之名分确定),天 子的尊严因此确立。宗法制确立了君臣的名分等级,天子处在宗
主地位, 地位最尊贵, 故 A 项正确; 分封制下天子“为诸侯之君”, 但不是这种政治风格形成的制度基础,故 B 项错误;郡县制确立 于秦朝,察举制开始于西汉,均不符合时间限制。
答案:A
返回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 划形式。 (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 的制度。
返回
2.郡县制的建立
返回
1. (2017· 浙江 11 月学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 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 )
返回
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思 是周朝的宗室子弟, 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 都成为显达的诸侯。 材料同时提到了“宗室子弟”和“诸侯”, 与之相关的政治制 度即为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 D 项。A 项与材料无关,B、C 两项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 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返回
考点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时间: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2.过程:平定六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
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 (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 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 周颂· 我将》
浙江省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22张PPT)

-5-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2)宗法制
内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 容 嫡长子继承 制(最大特点);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小 特 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宗法等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点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作 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 用 念中(祭祖、修家谱、重视亲情等)
-8-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1)郡县制(地方)
时 间 特 点 意 义
出现于春秋战理地方的形 式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 官僚 政治取 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中央) ①产生:秦始皇确立,历代沿用。 ②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20-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9-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10-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内容: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部,长官 称 刺史 。(后来州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 (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纽带)。 ②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6-
条目解析 一 二 三 四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特 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以 血缘关系 为纽带形成国家 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 高度集中
史 实 占卜决策 “家天下”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 统治权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法令出一 制度。
”皇帝“确立了,称号”皇帝“创立:嬴政开始采用(1) (2)特点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随意性。
独断性有具③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皇权影响:影响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都以维护(3) 2.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措施[轻巧识记] 君主专制的演进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进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①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②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③评价: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3)科举制①实施:隋朝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以儒学经义为考试内容。
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②评价[形象记忆] 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 5.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 (1)历代王朝行政区划。
精选浙江学考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达标检测必修1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达标检测必修1一、选择题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B.拱卫王室统治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D.扩大统治范围B[由材料中“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主要是拱卫王室统治。
]2.(2014·浙江学考)《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从题干材料中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可以看出西周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故A项正确。
科举制、郡县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C[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时至今日,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存在,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思想都与宗法制有关,故C项正确。
]4.周代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西周时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D.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和保障B[抓住材料中“国”“家”“最能”这三个信息。
“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体现的是“国”的含义,“又是天下的大宗”体现的是“家”的含义,所以B项正确。
A、D两项本身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5.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D[本题考查秦的统一。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考情
加试
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1.西周的分封制
易错提醒 “封邦建国”≠“封建制度”。
“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分封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剥削农民阶级的社会制度。
2.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内容
①核心特点是以嫡长子(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核心。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小宗服从大宗。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
(3)影响
①适应了当时西周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②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微点拨 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主题一 分封制 史料实证
1.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
解读图中信息表明王族、功臣、旧贵族是主要分封对象,其中王族占多数,且占据战略要地,功臣、旧贵族多分封在边远地区,体现了拱卫王室、扩大疆域的目的及作用。
2.周王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探究据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初年分封制是如何起到巩固统治作用的?
提示(1)王室强大能对诸侯进行有效控制。
(2)分封诸侯遍及黄河中下游各地,且以王族为主体,有效扩大了周朝的控制区域。
(3)诸侯对周王的守土、作战、贡赋、力役等义务实现了对新扩疆土的统治。
史论总结
多角度认识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封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主题二宗法制
史料实证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解读体现了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家国一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重血缘亲疏关系的特点。
史论总结
1.宗法制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三大视角审视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1.(2016·4月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
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此题要求在地图上确定西周时期鲁国的位置。
山东又称“齐鲁之邦”,故鲁国在山东。
齐国居山东东部,鲁国以曲阜为都城,位于鲁中地区。
审题时注意图例与序号位置。
①的位置是齐国,②的位置是鲁国。
故B项正确。
答题感悟要注意加强对历史“时空意识”的养成。
此被列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2.(2015·10月浙江选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信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可知,周王和诸侯之间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这是分封制的特点。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故A项符合题意。
答题感悟分封制形成中央与地方相对松散的隶属关系,宗法制则理顺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秩序。
两者都注重血缘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关于宗法制概念的理解及对后世的影响往往成为考试命题的方向。
3.(2015·浙江学考)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区划,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察举制是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国的情形,故选A项。
4.(2016·台州学考交流)下图是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西周分封示意图
A.西周的统治覆盖长江流域
B.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
C.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
D.西周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中封国的地理位置可知,其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故A项错误;根据图中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的数量可以看出,西周的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故B项正确;图片不能直接反映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故C项错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故D项错误。
答题感悟分封制对后世的地方行政管理、行政区划都有深远的影响。
掌握分封制的影响需要从具体时代和历史角度进行思考,既要看到对西周王朝的影响,也要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这一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5.(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联考)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
材料中的“国”是指( ) A.诸侯 B.城邑 C.郡守 D.县治
答案 B
解析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本族兄弟,建立起来的国就是城邑,故B项正确;郡守是郡的最高长官,且郡出现在战国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县最早出现在战国
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联考)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 )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答案 B
解析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格局状态是对题干的曲解,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国就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意在强调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国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