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有哪些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有哪些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
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
秦朝设丞相—汉武帝频繁换相,分内朝和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宋朝设多位参知政事和枢密院削弱相权—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周行内分封制—秦设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不断加强中央权利,削弱地方权利,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制,各地长官直接容由皇帝任命,设三公九卿。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 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 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 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 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 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 取得的。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 《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 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 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 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 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 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三、监察与谏议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 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 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 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 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 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A.行政管理
C.监察官吏
B.访贫问苦
D.缉捕侦查
7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课堂设问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 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情景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 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 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 本上都采纳了。 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 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 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 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 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 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 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 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 “顺耳”声所替代……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 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 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民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课堂设问
说一说 “九品中正制”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它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 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 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请你说一说军功爵制与“世卿世禄” 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 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高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高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e98bf97d0d233d4b14e692e.png)
(2)性质:既是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斗争,也 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结果:一方面,战争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混乱,严重 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阻滞了 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 控制,有力地维护了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
不同点 产生方式
权力大小
性质
中国 皇帝任命 仅备顾问对
(2)演变 ①北宋: 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 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元朝:把三省合并为“ 中书省 ”,六部归其管制。
(3)影响:决策、审议、 执行 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 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 影响。
2.选官制度 (1)隋唐以前:西周实行“ 世禄世卿 ”制度;战国、秦、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
制 分外,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
钱谷 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的 物质基础
评价
改变了唐末五代 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中央 集权的强化 造成 “冗官”、 “冗兵”、“冗费” 的国家 财政 危机
2.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废除丞相
①废丞相:明太祖裁撤 中书省 ,皇帝自掌六部,直 接管理国家政事,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内阁: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 , 明成祖 正式设 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并逐步拥有 票拟 权。
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
要依据。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4.积极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
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 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以及演变,秦汉宣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1、 能力目标: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通过对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队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法制、科举选官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怎样走向成熟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突出特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教师讲解: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
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
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1)政治上: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
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区域开发。
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
(3)思想上:文化璀璨。
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
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4)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考点定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
2.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士族专权的表现、影响。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影响。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主题一三国两晋与南朝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开发1.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蜀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的灭亡背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思维点拨五胡内迁(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公九卿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侍 中 常 侍
帝
执行机构
外 丞 相 九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随置三公 事归台阁
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三
度 支
帝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司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行政
中书省
财 政
财 政
军政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归入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5.元朝:一省制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 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 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 响?
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再适用和平时期。
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 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为什么?
2.概念区别: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
三公九卿 中外朝
尚书台(代三公)
三省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制
1、 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
构分别是( )
A. 外朝和中朝
B. 侍中和丞相 C. 中朝和外朝
C
D. 尚书令和太尉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 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 削减灾区 赋税,C. 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地方
谏议
隋唐 宋
1、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秦
御史大夫
监察
汉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宋
通判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地方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谏议
隋唐 宋
门下省 谏院
⑴积极:①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②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利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 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1、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秦
监察
汉
宋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材料一:东汉顺皇帝帝六的年,烦河恼南之尹田选歆官掌取握了才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下的矛盾?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 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 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 礼部 B. 户部 C. 工部
2、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
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D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选官制度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 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3、汉武帝令郡国每年各举孝、廉一人,建 立起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是( )
A世卿世禄 C察举制
B军功授爵 D征辟制
C
4、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原因是()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B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 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 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战国、秦、 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二、选官制度
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西汉初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门第来自隋唐科举制 才学
明清
八股取士 八股文
问题解析
阅读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 与相权的矛盾。
朝代 秦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 与相权的矛盾。
朝代 秦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