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合集下载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物,虽然有可能提高________,但却导致了________,最终 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参答: 考案 1. 书 中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六部 2.殿阁大学士 官僚体制 内阁 票拟 批红
军机处
决策效率
一人独尊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2. 变 演 () 宋朝:“______ 1 ______” ____ ____ 权。 () 元 : 除 2 朝废 ____ ____ 。 ____ ____ 只设____ ____ 。部入 六归 掌,政 管财归 ____ ____ 作宰办机,政 为相公构军归 掌,相保 管宰只留 ____ ____
________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 一。必修一Fra bibliotek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 措施 2 ①收 兵 实 了 精。现 ②削 权 废 实。除 定郡属央 州直中,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和____ ____ 的离 分。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1
目标定位
4
典题示例
2
基础梳理
5
课堂巩固
3
互动探究
6
课后强化作业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目标定位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节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①中枢机构的变化 ②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③选官制度的演变 ④监察及谏议制度 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从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知识结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唐→宋→元)古代政治 表现 2、选官制度:战国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制度成熟 3、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明清特点1、中央集权加强:汉朝→宋朝专制集权 表现 2、专制皇权加强: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主干知识梳理】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枢机构的演变1、早期:秦汉秦朝实行 制,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衡,东汉 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23、宋朝设置 ,其长官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掌管;宰相只有 权。

4、元朝废除 ,实行 制,只设 。

5、评价⑴进步性: 。

⑵局限性: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 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 和 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制度。

4、隋唐:实行制度⑴背景:隋朝统一后,没落,依据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⑵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③_________日益完善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的考试选官制度。

⑶影响:前期积极影响:政治:①非贵族参政,扩大社会基础;②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治;③制度成熟,中国长期领先的制度保障。

2012届高考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方案课件 岳麓版

2012届高考历史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方案课件 岳麓版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 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讲 │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隋唐 中书省 宰相 门下省 尚书省
第2讲 │ 考点梳理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省 中书省 中书省 三司
第2讲 │ 考点梳理
选官制度
军功 察举制 隋文帝 征辟制 隋炀帝 社会基础
第2讲 │ 备用习题
1.[2010·苏州模拟] 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 不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 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他死后,其子曹丕 废汉称魏,历史上称曹魏。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国家主 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B A项,按军功授爵始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B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始于西汉 武帝时期。C项,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魏曹丕时建立起来。D项,科举制是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朝时建立。
第2讲 │ 要点探究
例2 [2010·广东卷]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 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 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唐代谏官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 专制的加强,即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点评] 题干中带有“说明”等字眼,提示我们解答问题 的突破口是寻找问题的实质。唐代和宋代谏官的变化说明了中 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5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2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时·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 B解析采用排除法。

第一,由时间“西汉初年”和从表格中各人的出身,看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奴隶社会,是一种贵族政治,排除A;C出现于汉武帝时;D出现在魏晋时期,以门第族望为标准。

2.“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税收,这是宋代三司的职能。

宋代,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队,三司掌管财政。

4.“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答案 C解析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由关键信息可知,宋代不断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从题干中体现出来。

5.“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召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答案 D解析材料中的“枢密院”等词句表明材料所处的朝代为宋朝,宋朝时中央政府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枢密院掌握军权,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三司掌握财政权,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2)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2)

史学者说,
古代君主专制的开明性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 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 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 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元朝 (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提示]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 因
特 点
(2)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 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 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 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变迁: ①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 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 称政事堂。 ②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 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 行相职。
③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 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 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④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 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 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课时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课时提升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

课时提升作业(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5·山西诊断)《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B.中央机构较秦代有所调整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解析】选B。

材料中体现了汉武帝时选身边近臣辅政,与大臣相互制约,体现了汉代中央机构与前代相比调整的地方。

2.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解析】选A。

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提取时间信息“秦汉”“隋唐”,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时期,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三省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故A正确。

【拓展延伸】唐代的宰相制——委员制(1)三省制的特点在于互相牵制,中书省发出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但此制度亦有其弊端,就是当中书省与门下省意见不一致时,往往由于涂归封还,以致造成拖延,废时失事,为了补救此弊,于是有政事堂的设立。

(2)政事堂是中书省及门下省联席议政的地方,中书及门下两省的长官均须出席会议,尚书省的长官若获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机务”等名衔,亦可出席政事堂会议。

另外,官位较低者,如兼有“同三品平章事”之衔,亦得入政事堂议事,凡能进入政事堂的,一般均被视为宰相。

故唐代的宰相,实不止三省的长官,所以唐代的宰相制可称为委员制,由各宰相共同负责,可避免独相专揽大权之弊。

3.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
1.中书省 负责执行 行政 政分工 三省 门下省 皇权 尚书省 起草诏令 审议 封驳审议 三司 行 执行 尚书省 一省制 2.中书门下 3.决策 枢密院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中书省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中央
藩镇割据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 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________,废除丞相,由 皇帝掌管________。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 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1)职权: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职责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其长官都是宰相。________下设六 部,分别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了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②的选项即知应选D项。

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B、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1·江苏·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

意在考查读图能力。

从图中进士的出身构成看出,官员的选拔不再局限于世家大族,庶族、小姓子弟具有涉及,由此体现出科举制打破原来的门第观念,兼顾了各阶层,但是士族子弟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其还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项。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山:“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D.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内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发生于秦汉和唐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突出变化是中央中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的郡县制,唐朝时的突出变化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5.“凡厥衣冠(冠族华胄),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宋书·恩幸传序》)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A.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大小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特征的理解,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冠族华胄,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可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是依靠门第出身。

6.下图为象牙腰牌,其主人是明代官员王忬,腰牌上写有“给监察御史王忬佩”。

他的职责是()A.监督地方官员B.监督六部业务C.对宰相分权并监督D.谏正皇帝过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明代监察御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

7.(2011·南昌)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周秦之制”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只有郡国并行制“兼用之”。

8.《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为解决诗歌中的“苦恼”,统治者曾采取的措施有()①三省六部制②皇位继承制③科举制④刺史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诗歌中涉及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以及选拔官吏的问题,但未涉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问题,排除带②的选项,故选C项。

9.(2011·威海)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答案】B【解析】明代皇帝不上朝理政时,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依靠的是“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排除A项;六部掌握实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军机处设置于清代,排除D项;明代内阁的设立起到了题中所述作用。

10.宋太祖立下了“不欲以言罪人”“不杀士大夫”和“优待文士”的誓规。

宋仁宗时期蔡襄曾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上述材料说明宋代统治政策的突出特点是()A.分化事权B.科举取士成为选官的唯一渠道C.宋朝官员都是文人D.重文轻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不杀士大夫”“优待文士”及宋代官员“大率以文词进”说明了宋朝官员选拔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占很大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宋代统治政策的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

A 项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B、C两项说法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项。

11.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功夫,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宋太祖时,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故选C项。

12.《清史稿》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该记载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相权不断受到压制B.清前期君相矛盾空前激化C.军事权力日益超越内政部门D.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答案】D【解析】据《清史稿》和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二、非选择题13.余秋雨的《十万进士》一文对科举制度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除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三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

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2)结合材料三,说明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后果。

材料四科举废除后新式学校一所接一所地办起来了,这不仅释放了一大批原先已经走上科举之途的读书人,而且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型人才,20世纪中国的光明面,基本上是由这些新型人才造就的。

(3)结合材料一、四,说明科举制和新式学校培养的人才的不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个人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答案】(1)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

作用: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2)特点: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

后果:造成了大量的无用之才。

(3)科举制主要是培养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人才;新式学校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

(4)可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余秋雨的《十万进士》一文为素材,综合考查了科举制的积极性和局限性,通过大量材料创设了一个新情境,提供了一个答题的平台。

解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归纳。

14.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习玉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重要象征。

近年来,对于古代帝王用品的收藏与研究日趋火爆。

2009年11月5号,乾隆玉玺“八徵耄念之宝”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拍出。

但有文物专家鉴定其为仿品。

(1)下面几条鉴定真伪的依据中,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哪条?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A.民间有关乾隆玉玺的传说B.玉玺的制作、玉玺的优劣、印文篆刻等方面C.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玉玺的鉴定结果D.伦敦苏富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方法二问题讨论(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3)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

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B项;理由:B项是实物资料,文物鉴定最重要的依据是实物资料。

(2)方式与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3)皇位世袭;预立太子。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军国大权。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皇帝是专制的象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