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1第1单元第3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20张PPT)
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版电子教材必修一2008年版

08版岳麓电子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商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王的直接控制范围虽不够太,但能够支配各方国的地位却已建立起来官僚队伍、军队,监狱等一系列制度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候,各项制度更加:完备,—周王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确立了一套比商朝更严密的控制体系。
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随着周王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大小宗关系日益疏远,靠宗法分封制维系的权力格局逐渐解体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各诸侯国在改革过程中纷纷加强君主的权力,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建立—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水到渠成了。
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央与地方官制日益层叠有序,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以—种相对开放的原则为官僚队伍不断补充人才,同时又以监察制度对官僚队伍加以监控和约束。
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同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到明清时期,皇权独尊,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周时期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政治体臸经历了它的形成阶段。
在商代有所谓内外服臸度,而到西周则出现了分封臸、宗法臸,这些是上古中国的重要政治臸度。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从夏开始,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必修1

【史料应用】 (1)史料一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制度?出现这些弊端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反映的是察举制。原因:察举制的主要环节是主管官员推荐, 他们往往借以培植亲信,发展个人势力;一些人为了谋取推荐则沽名钓誉,作 假求名。
(2)史料二中的选官制度与史料一中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谏议制度 (1)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隋唐时期:_门__下_省____负责谏议和封驳。 (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_谏__官___机构——谏院。 (4)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3.评价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__方_割__据____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_皇__帝___过 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 败和__低_效___现象。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0“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思考:从中可以读出 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 (1)决策、审议、执行机构权力分解。 (2)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
教材整理 2 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西周至春秋时期。
2.军功爵制度:战国至汉初。
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
【答案】 (1)制度:世卿世禄(世官制)制、察举制、科举制。依据:血缘、 德才、考试成绩。
(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 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编后语
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 表达能力,以及考试时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上课的动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材料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 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 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 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 景帝也只好作罢。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仍保持了曹操用人“不 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 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 “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而靠世袭为 官的士族日益腐败, 缺乏行政能力,到 南朝已经走向末路。 因此,到隋朝时, 它最终被科举制所 取代。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外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宋 元 明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制
清
军机处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八股取士 八股文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 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 到破坏的。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掌握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3.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4.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4.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3.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3.案例分析法:教师组织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政治制度”这个概念,询问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了解。
2. 正文1.介绍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等制度的演进;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秦始皇时期的法家思想统治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开创等;3.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各地组织县治、厅、州,建立市场,发展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现象,以及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兴起和文化繁荣;4.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统一政治的实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总结1.小结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中央集权的优势和局限性;2.确认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七、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加深了解;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写出2000字左右的论文,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84页 0128页 0144页 0210页 0212页 0264页 0307页 0358页 0415页 0453页 0479页 0501页 0538页 0575页 0599页 0638页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7课 古罗马的制度与法律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第12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13课 鸦片战争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7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弟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一单元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 国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7(岳麓版必修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
周亚夫 (?—前143),西汉名 将,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大 将周勃之子; 少时喜读兵书,智谋过 人。汉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 大举侵犯,他以河内郡守任将军, 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治军谨严,训练有素,汉文帝至细 柳劳军,亦须服从营中规定,被誉 为真将军。汉景帝时爆发吴楚七国 之乱,他率军讨伐,断敌粮道,3个 月平定叛军。在历史上,周亚夫以 治军严谨、统军破敌而享有盛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导入
杯酒释兵权图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该图显示 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即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郭子仪 (697—781),华州郑县(今陕 西华县)人,唐代大将;以武举积功,官至 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等。安史之乱,他以朔 方节度使率兵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并 与李率师五万至灵武,拥立肃宗,拜为兵部 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关内河东副元 帅;后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 令,封汾阳郡王。唐德宗嗣位,尊为“尚 父”。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 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 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籓国自析。自此以来, 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 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 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3.东汉: 尚书台
制 的
4.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萌芽
确
立 5.隋唐: 三省六部制
及
其 演
6.宋:
二府三司制
变 7.元:
一省制
元: 一省制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户 财政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枢密院
军政
吏
户
部
部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秦至元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 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唐选)拔房官玄员龄时等《会晋徇书私》舞卷弊四五,《难刘以毅传》 选(拔2)出概真括正材有料用二的中人的才主,要因观而点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选官制度
朝代
西周 战国、秦、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三、谏议()
朝代
隋唐 宋朝
机构 门下省 谏院
职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 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活学活用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 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 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 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三 省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30张PPT)

,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 ,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唐。代人初之年意见君,权每受或不到同三,省有宰所是相非和,法本为律公的事制。约……。卿 材都等也料是特。三宰唐须”:相代灭唐私太,中循宗相央公发权政,现坚一有治守一分制直人为度道诈三的,伪庶做;特事官三点相,省:启便沃下分三,令工省勿处明的上死确长下。雷但,官同负 相责互审监理督此案和的牵官制员戴,胄保说证:了“法君者权,国独家尊所;以布君大主信专于 制天权下力;在言者一,定当程时喜度怒上之受所到发耳三。省陛的下发制一约朝。之忿而许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 1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共30张PPT)
2020/9/21
秦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皇帝
中朝
外朝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常侍 侍中 尚书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
李云龙
军功爵制
韩寒
科举制
腾格尔
察举制
官二代李刚 之子李启铭
世卿世禄制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 征辟制
▪ 九品中 正制度
门阀氏族的力量
▪ 闻喜裴家 一个家族,历经千年不衰,出了5 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位中书侍郎 ,8位皇后及王妃,21位附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特点:
作用: ①提高效率 ②加强皇权
①分工明确 ②分割相权
4、宋代: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东府) 行 政
皇
相权再被分割 帝 皇权进一步加强
司
盐 铁 户 部
三
度 支
枢 密 院(西府)
财 政
军 政
一省制 5、元代:
皇
三
度 支
财政
帝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B
B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 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 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 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 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D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 制度来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⑴积极: ②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③成为中华帝国繁荣的制度保障。
①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⑵消极: 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 因素。
三、监察与谏议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朝代 秦 汉武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1.秦朝: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军政
中书门下
行政
司
盐 铁
财政
户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明朝时期的 中央行政体制
殿阁大学士
皇帝
吏
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礼
兵
刑
工
史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 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
部
部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二、选官制度 (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战国、秦、 西汉初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行
汉武帝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门第 才学 八股文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 “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
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秦 御史大夫 监察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汉 通判 宋 明清 中央 督察院、监察御史 (顶峰) “科 六科给事中 道” 按察使司 地方 隋唐 门下省
谏议
宋
谏 院
3、对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评价: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 权力,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D
4、汉武帝令郡国每年各举孝、廉一人, 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是 A、世卿世禄 B、军功授爵 C、察举征辟制 D、科举制
C
5、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 统治基础,原因是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 色的选官方式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 帝控制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皇帝
内阁
处理日常 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 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 隆56年被撤
军机处
初仅参与军务,后发 展为“军国大计,罔 不总揽”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皇 帝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内 阁
亲自掌管
明成祖:位高权重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只有票拟权。 没有决策权。 取决于皇帝的 工 刑 “批红”。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 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 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 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建立中外朝制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帝
执行机构
外 常 侍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侍 中
丞 相
九
有事上报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皇权至上)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凡军国大事,必 由中书省决策
尚书省 (负责执行)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