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3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


2015/11/16
思考:

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特 点是什么?
2015/11/16

早期的国家社会组织内部与社会 组织之间的血缘纽带并没有切断,支 撑君主专制的社会支柱是宗亲贵族, 社会组织结构则表现为亲贵合一,只 有宗亲贵族才能参加国家管理,所以 贵族辅政成为早期国家必然的辅政体 制。
2015/11/16
的宰相可以设立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 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宰 相府的人员基本上由宰相任免,皇帝对宰 相的用人权很少干预。
2015/11/16
思考
宰相开府辅政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
2015/11/16
★三权分立独相制的初步形成
秦创立宰相制度,按其官制规定,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为宰相,实际上太尉仅作 为武将最高荣誉职务,而且不常设,因此, 承担宰相职权的是丞相、御史大夫。但是 尚未形成系统的官署,即在丞相之下办事 的人还未有列入国家编制的官吏。
职和称呼及官员的数量不断变化,期间的 演变及发展错综复杂。因此,不同的教材 对历史上宰相的形式有不同的概括。
2015/11/16

※ 学者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三权分立的独相制、权力制衡的群相制、
便于集权的兼相制——张创新:《中国政 治制度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参议辅政制、宰相 奉命拟旨辅政制(韦庆远、柏桦)

★楚国令尹执政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官
制独树一臶。
2015/11/16
楚国设臵“令尹”,作为楚国宰辅的名称,
历春秋至战国,一直没有改变,并且宰辅 “令尹”之名,为楚国所独有。这是与中 原诸国宰辅制度不同的特点之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与初步 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 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权政治转身政党 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 ,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 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 ,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
——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
军政、训政、宪政
——定期考核
官吏政绩的制度, 王依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赏罚 升降。
战国时期王权与西周时期诸侯君权的异 同:
首先,西周时的诸侯国君在经济上对周 王负有义务和责任,而战国王权则享有完 全独立的经济权利。
其次,西周时期的诸侯君权在名义 上屈从于周王权之下,战国王权则一 跃而与周王权处于平等地位。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对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产权
归属不同。
秦汉之前,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的王 ,但是他只有自己的一块地。诸侯对自己 的土地同时拥有产权和治权两种权利,并 且是可以世袭的。
秦汉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所 有的土地的产权,而他的官员,只有在被 他任命了以后,才对一个地方拥有了治权 。即这个治权不世袭,只有经过皇帝任命 的人才能有这个权力。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 分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 于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Hale Waihona Puke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三章.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三章.精讲

2018/10/29

民国初年,五花八门的政党表明: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过“多党” 的时代,但资产阶级政党组织涣散,内部 派系纷杂,思想上严重分歧,谁都无法完 成保护共和、反对独裁的政治任务。也正 是这种“多党”的政党政治,造成了当时 资产阶级力量的严重削弱,又将资产阶级 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2018/10/29
1912年12月底,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展开,
各省开始竞选议员,宋教仁在全国展开了一系列 游说和拉票活动,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 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讲,希望通过合法的选举, 让国民党控制议会和组建内阁,制定民主宪法, 并进而通过宪政来限制袁世凯正在膨胀的权力。 1913年3月,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得票三百九 十多张,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国会召开前夕, 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沪宁路上海站被刺客以 枪击伤,22日不治而死。

2018/10/29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横取他国已行之法,
强施此土。”
——章太炎
2018/10/29

民国初年的中国变革者,对西方民主 政体的兴趣和引入这一制度的期望,并不 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结构的契约化和 市民社会的增长,要求建立一种与社会发 展状态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而是由于中国 人在西方现代文明的示范效应的刺激下, 把摆脱专制政体的愿望投射到这种与专制 政体形成鲜明对比的异质的制度上的结果。

2018/10/29

纵观这一时期的党团,明显具有自己 的特征。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民初的政 党政治、议会斗争,毕竟是代表社会进步 的新生事物,它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次史 无前例的尝试。
2018/10/29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二章共3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二章共33页

❖ 王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 和象征,其权力体现形式:
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
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 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王通过使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口谕以行使 王权
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 制各诸侯国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2 皇帝的名位制度(3)
❖ 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皇帝是唯一 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神秘化
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 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是 皇帝制度的外部表现形式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 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 承人的主要标准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4.2 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2)
❖ 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 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机会
❖ “王”
“王字之本文,斧也”,王同军事密切相关
❖ 王权的经济基础
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制
❖ “王”与神
中国没有那种无所不包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 推到与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
❖ 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在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1.2 王权的体现形式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2.3 皇帝制度
❖ 2.3.1 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清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清朝
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 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 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
1
六部尚書,多由大學士兼任或管理。內閣(或軍機處) 無權向部發佈指示,如有所見,只能奏請皇帝同意,以 皇帝名義,用諭旨的形式發佈。部的尚書、侍郎對於各 省的行政長官亦無發佈指示之權,也必須奏請皇帝,以 皇帝諭旨的形式發佈。
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諭令停止奏本的使用,但實際上 許多機密要務仍用奏摺先行上達,而題本則成了例行公事。
1
清初文書制度因襲明代,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都 不能直達皇帝,須經通政使司送內閣閱覽票擬後再進呈 皇帝裁奪,既費時又易洩密。
奏摺則一掃此弊,具奏人可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 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折閱並用朱筆批示,然後再交來人 或通過驛站發回原奏人遵行,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 個人轉手。既速且密,有利於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
目前所見世存最早的奏摺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 七日大學士伊桑阿的“奏謝溫諭賜問平安折”。康熙四十年 以後,奏摺的使用就比較廣泛。至五十年前後,內而王公大 臣,外而督撫提鎮均可使用奏摺。
雍正帝繼位以後,進一步擴大奏摺的使用範圍,規定內外諸 臣,對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遞上聞的國家庶政,都可以用密 折先行奏聞,然後再用題本正式奏請批示遵行。於是,奏摺 作為機密文書遂被普遍使用,成為定制。
1
通政使司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仿明制設立。具體任務是, 收各省題本,校閱後送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制的,送 內閣參處;有逾限期的,移交關係衙門議辦。各省將軍、 副都統與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官,按季將奏過本 章造具印冊,咨送內閣查核。
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務 甚簡,半屬有名無實”,而被併入內閣。光緒二十八年 (西元1902年),正式裁撤。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PPT课件

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1. 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 ❖ 士家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兵,
家是指士兵的家属。
2.军队私有化 ❖ 除了某些纯粹将领往往须通过直接控制一部 分精锐的私兵,才可能掌握整个部队。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三国是豪强政治? ❖ 2.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 3. “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
愿望相反? ❖ 4.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 5. 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 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 阀政治
❖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面临着两个重大课题,一是重新开始道 德讲求,建构儒家意识形态。二是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体系。 九品中正制就是他用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部分努力。
❖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方法: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 察人才 ,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所以,此制度又称 九品官人法。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分为两项: “家世” 和“状”,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 “品”,共分九品。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城邦联盟; 王权世袭; 分封: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
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 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2.王权:

“后”;宫殿;礼器(eg.鼎)
3.统治方式: (1)服内:

六卿(六事/左右六人)
车正、庖正、牧正…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 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课件)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课件)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制度、政治文化、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 的活动。其中,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 式、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主要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 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 程,以及因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政治制度
第十五讲:民国时期的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
第四部分
人民民主政权时期的政治 制度
第十六讲: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
第十七讲: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 第十八讲: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
绪论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五、参考书目

2、理藩院
3、翰林院 4、詹事府 *都察院
*大理寺
第四节、晚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动
1、总理衙门 2、总税务司署 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4、督办政务处 5
、邮传部
6、学部 7、法部 8、农工商部 9、巡警部 10、责任内阁 11、资政院
第三讲: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 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 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