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效语文课堂的舍与得
高中高效语文课堂的舍与得

高中高效语文课堂的舍与得作者:谢蕊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9年第01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高中语文教材有了大的改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逐渐改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到一个简洁高效的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要愿意舍棄愿意舍弃就是指教师要积极接受有舍才有得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舍弃一些自己旧有的方法,学习接受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中,被选入的文章都是一些名家名篇,像《窦娥冤》《哈姆莱特》等,有一些文章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典籍,像《苏武传》《张衡传》等。
这些文章都是在文学界具有很高地位的文章,每一篇文章不管是内容还是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所以这些文章都是不能舍弃的。
但是也有一些文章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相似,这些体裁或者内容相似的文章再拿到高中课程中来讲就是浪费时间。
因此,这些文章教师就不用让学生细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弹性的,教师不能只关注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应该关注他们接受了多少,能把多少知识内化为己用。
所以,教师不能采用以前多讲多得的理念,而是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要求,愿意舍弃一些旧的不必要的知识,能够化繁为简,学习一些文章中精华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简约高效的目的。
因此,愿意舍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对一些教师旧有的理念的抛弃,也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要达到的要求。
二、要敢于舍弃敢于舍弃就是要求教师对目前文章中的知识点或一些文章有所舍弃,不能兼顾所有。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课文内容都比较有深度,高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是比较成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讲的、可以讲的内容有很多。
在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课件和备案时,能看到教师对一篇文章探究得很全面,考虑得也十分周全。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不仅内容短小精悍,其实在理解上也不是很难,但是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十几个教学环节,制作了六十多张幻灯片,哪怕教师讲得再快,也得需要好几节课。
语文教学的“舍”与“得”

语文教学的“舍”与“得”作者:刘贤法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年第04期“舍”与“得”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舍得”是一种境界,“舍得”是一种勇气,“舍得”也是一种美德,“舍得”更是一种智慧。
一、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当前,语文教学搞得太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存在着过多的非语文因素。
人文性、工具性争论不休;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表达运用,千头万绪;语感和训练多种方法难分高下;综合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创新教育各领风骚;声光电等新的教学手段蜂拥而上。
然而,学生并未大幅度提高语文素养,反而被越来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必须改革。
我们应当倡导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追求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也就是,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用,都要进行简化,洗尽铅华,追求一种扎实、朴实、真实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一节课短短40分钟,有效因素和无效因素此消彼长。
语文教学要有所“舍”,语文课要做减法。
“舍”的目的是“得” ,“减”的目的是“增”,“少”的目的是“多”。
要减少不必要的提问,减少不必要的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要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自读中感悟,在迁移中学会运用,努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二、“舍得”,究竟“舍”什么,“得”什么1.舍去面面俱到的教学,获得简约的教学内容。
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
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阅读大部分教材内容已没有什么障碍。
语文教学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不必走马观花、面面俱到,似乎什么都教了,但是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
所以,要精心选择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也要简明,三维目标要进行整合。
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取舍

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取舍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一改传统模式,“启发式”“参与式”“情境式”“探究型”“小组合作式”等等,呈现百花齐放局面,但无论哪种教法,都不能离开课堂教学教法取舍,但“取舍”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不能被多数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
我在教学过程中有过几次关于教学取舍的活动,现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总结出来,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这一点毋庸置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体现这一主旨就符合现代教学常规。
但是在我们看到的课堂上,“取学生而舍教师”的教法正在流行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起到引导作用无疑是我们会宁教师的难点。
我看到的几节语文课,无一例外都运用了一个基本模式,即“情境引入――学生自己解读课文――设疑及解答问题――思维拓展(总结全文)”。
在这个模式中,教者束缚在“引导”的窠臼中,情境创设走不出教材,又要顾忌时间空间局限,结果是“情境”既不动情,又无环境创设;学生自己解读课文时,教师没能给学生解读的重点、难点;设疑及解答问题这个环节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这几节语文课上,一是教师受制于所谓“要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思维”的观点,设疑缺少目标,问题解答不准确,错误多,甚至违背事物发展规律。
二是议题的意义不大,问题太简单。
三是没有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思维、讨论兴趣,学生或者呆坐而不讨论,或者成了部分学优生的天下,或者讨论无结果,不了了之;思维拓展环节,远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不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要知道,课堂取舍原本就是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取舍的,而我们因取舍而脱离了教学目标,淡化了三维目标。
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单纯强调教师说得少或者不说,也就是“舍教师”,而是要引导好、说清楚,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更要根据自己学生知识能力、年龄差异、班级特点定位教者的引导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而不是如发达地区或者录像课上那样的课堂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多方面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
舍得,方能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阅读•说文论道舍得,方能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江苏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213000)姜涛虹[摘要]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面面俱到的问题。
教师舍不得教材、舍不得学生,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舍得是一种智慧。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取舍,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1-0020-02舍得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智慧。
舍就是得,得就是舍。
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教师只有敢于舍弃,学生才能有所得。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对文本进行正确的取舍,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对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方式等进行取舍,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案例呈现及教学现状(一)案例呈现一位教师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叶子的内在之美,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在研读课文、感受意蕴时这样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远观大树,感受树的美;二是学习课文4~8小节,近瞧树叶,体会树叶的美。
在第二个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大树的姿态美,再感受大树的奉献美;同时,插入对“生命的乳汁”理解,补充植物的光合作用,让学生寻找身边像树叶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等内容。
在整个课堂中,知识容量大、难度深,学生疲于应付,迟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现状1.舍不得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教学课文时,很多教师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字词句段篇、作者介绍、写法拓展,无不包含。
他们内心可曾想过: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的吗?学生的学情又在哪里?“把课文当作《圣经》,粒粒皆宝石”的态度真的不可取。
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积累,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学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情感需求,这样的教学不是“为学生而教”,而是“为教材而教”“为教师而教”。
课内作文练笔的“舍”与“得”

课内作文练笔的“舍”与“得”在学习生活中,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训练项目。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要想在作文练笔中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在“舍”与“得”之间找到平衡。
谈谈“舍”吧。
在作文训练中,学生需要舍弃的东西很多,比如舍弃游戏时间、电视时间、等娱乐活动,舍弃懒惰、困难、等消极情绪。
在学习中,舍得放下那些让我们分心、影响学习的东西,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更好地完成作文练笔任务,取得好成绩。
舍得时间去阅读、积累知识、涨姿势,是作文练笔中重要的一环。
谈谈“得”吧。
在作文练笔中,得到的是丰富的思想和知识,得到的是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得到的是对语言规范和逻辑思维的锻炼。
通过作文练笔,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家长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得到高分,更要得到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作文练笔中的“舍”与“得”要取得平衡。
只有舍得放下那些消极的东西,得到敬业的态度和专注力,才能在作文练笔中取得好成绩。
只有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在作文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不怕吃亏,慢慢会有所得到。
作文练笔的“舍”与“得”,不仅仅是在学习生活中的,也是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我们舍得去放下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只有懂得舍得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东西,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舍得,才会得到更多。
学会舍弃,才能得到——语文课堂的“一课一得”

二 、举 一反 三 。 整 合类 文 实现 学法 迁移
文字 的运 用 , 让语 文教 学更 简 明 、 更高 效 1
( 作 者 单位 : 广 东 省连 州市连 州镇 实验 小 学) 口 责任 编辑 王 慧
J I A N G X I E D U C A T I O N l 8 3-
小 学语 文课 堂 教 学知 识 点零 碎 , 内容繁 杂 , 每 一 堂课 都 要 面面俱 到 , 显然不 可行 。 眉毛 胡子一把 抓 的课 堂 , 不但 老师 教得 累 , 学 生 学得 也 如雾 里看 花 、 水 中捞 月。 自从 学校 开 展
明确各 种 描 写人 物 的方 法后 , 让 学 生 谈谈 从 句子 中 , 可 以看 出这 是一 个什 么样 的小女 孩? 师适 时点 拨 , 课 文通 过对 小女 孩 交树 种 时 的细致 描 写 ,把 小女 孩做 事 认 真 的特 点和
知识点教学“ 全面开花 ” , 不如抓住课文突出的“ 语言文字运
生 真 正学懂 、 学透 一种 学 习方 法 , 并 能把 这种 方 法运 用 到其
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 关心作品中 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 自己的阅读感受” 。 根据
课标 要 求 , 在 教学 小学 语文 S版 第八 册 第一 单元 时 , 我 把单 元的“ 语用” 目标定 为 “ 掌握 通过 人 物 的外貌 、 神态、 动作、 语
课标 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 习提 出了不同的
要求 , 是 我 们进 行语 言 文字 训练 的基 本依 据 。 只有 依 据年 段
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 目标的有效落
语文课堂:精心取舍出高效

语文课堂:精心取舍出高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无时不在探求一种以最小代价让学生获得最佳效果的课堂教学。
但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语文课堂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我们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为了使学生不遗漏每一个知识点,我们总想讲多讲全、面面俱到,结果投入很多、收效甚微,语文教学成为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走上高效之路呢?我认为,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取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只有学会精心取舍,才能走出贪大求全的心理怪圈,成就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那么,何谓“取舍”?即取其当取、舍其当舍。
这里的“取舍”是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对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大胆合理的取舍。
如何取舍?我认为,语文教学“备课——上课——巩固”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取舍”的过程,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四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以定取舍。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
目标定位准确,直接决定着老师的教学方向,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标不能贪多求大,应集中明确。
可以从三个方面定取舍:1.研读作者。
教师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而要分析文字背后的东西,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所在,明确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2.研读编写者。
编辑挑选编排文章都有一定的用意,教师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到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联系或区别吗?3.研读学习者。
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必须了解你的学生。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等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确定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例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舍与得

语文新课标提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积累、熏陶“三维目标”的贯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而这些理念实现的主要渠道又在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创新往往决定课改的效果。
听了一堂《蜀道难》,颇受启发。
课从唐代诗选家、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蜀道难》“奇之又奇”的风格评价开始,设置全课探究主题。
以“奇之又奇”为导学主线,逐层引导学生感受“韵律之奇、意境之奇、语言之奇”,进而全面把握李白诗歌风格之奇,紧紧扣拄一个“奇”字,有舍有得,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改精神。
具体表现在:一是舍预习、复习,得课堂之高效。
把传统教法的介绍作者、背景,检查学生预习置于课外,开门见山,以奇为主线,串联起诗歌韵律、风格、意境、语言的赏析,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符合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之精神。
二是舍思想之分析,得情趣之陶冶。
教学重点不是放在主题思想的归纳,李白人生际遇的感受,而是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寻找优美语句,自主赏析语言,分析修辞技巧,体会意境优美,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的飘逸、雄浑,在审美中陶冶情趣。
三是舍教师之主体,得师生探究之乐趣。
不留恋教师讲坛的主体地位,不在一问一答作秀互动,而是走下讲台,看学生找,听学生答,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精妙点,及时点化,既方寸不乱,胸有成竹,又不扼杀学生灵感,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生的激情和教师的智慧相得益彰。
语文课改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具体可解读为“一个基础,三大支柱和一片天地”。
语文知识、能力、方法的积累、整合,这是语文素养的一个基础;感受、鉴赏的审美能力,思考、领悟的探究能力,应用、拓展的应用能力,这是语文素养的三大支柱;发现、创析这是语文教学要创建和展现的一片天地。
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会舍,才有得,要敢于否定传统,要勇于创新,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方可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具体讲,需要老师做到“三跳出,三走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效语文课堂的舍与得
谢 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高中语文教 材有了大的改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逐 渐改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到一个简洁 高效的方 法,来 完 成 每 一 节 课 的 教 学 目 标,打 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要愿意舍弃 愿意舍弃就是指教师要积极接受有舍才 有得的观 念,在 教 学 方 法 上,舍 弃 一 些 自 己 旧 有的方法,学习接受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当 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中,被选入的文章 都是一些名家名篇,像 《窦娥冤》《哈姆莱特》 等,有一些文章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典籍,像《苏 武传》《张衡传》等。这些文章都是在文学界具 有很高地位的文章,每一篇文章不管是内容还 是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所以
文。在画出曲线之后,学生可以理解鲁镇的命 运与祥林嫂的命运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之后, 我让学生探讨鲁镇的环境特点与祥林嫂的命 运之间的 关 系,祥 林 嫂 之 死 与 鲁 镇 的 人、与 鲁 镇的环境都有关。最后,我让学生思考到底谁 是杀死祥林嫂的人。在第一个教学步骤中,就 已经有了 一 条 线,包 含 了 祥 林 嫂 这 个 人,鲁 镇 以及祥林嫂之死这件事。由于问题是紧紧相 扣的,所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教师 在教学过 程 中,需 要 对 文 本 进 行 充 分 的 研 究, 找出文章 中 的 重 点 问 题,精 心 设 计 问 题,突 出 教学中的重点。
教有规律,即尊重学生,遵循认知规律;教 无定法,即根据文本特点灵活处理,找准支点,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让 学生思维 走 向 深 入,学 有 所 获,并 能 养 成 良 好 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课堂教学
二、要敢于舍弃 敢于舍弃就是要求教师对目前文章中的 知识点或 一 些 文 章 有 所 舍 弃,不 能 兼 顾 所 有。 在目前的 语 文 课 堂 上,课 文 内 容 都 比 较 有 深 度,高中 学 生 的 智 力 发 展 水 平 也 是 比 较 成 熟 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讲的、可以讲的内容 有很多。在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课件和备案时, 能看到教师对一篇文章探究得很全面,考虑得 也十分周全。 《寡人之 于 国 也 》这 篇 文 章 不 仅 内 容 短 小 精悍,其实 在 理 解 上 也 不 是 很 难,但 是 有 一 位 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十几个教学环节,制作了 六十多张 幻 灯 片,哪 怕 教 师 讲 得 再 快,也 得 需 要好几节课。但是这篇文章真的不难,不必花 费这么多时间,教师也不可能通过一篇文言文 就让学生学会所有的文言文知识,这是属于上 课时按部就班,一课一课的教。这篇文章只是 整个古文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只需通过学习 这篇文章掌握一些基础的古文知识点。像本 文中一些名词做动词的例子等,让学生着重学 习这些重 点 知 识,才 能 使 课 堂 更 加 精 简,更 加 高效,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 三、要能够舍弃 能够舍 弃 就 需 要 考 验 教 师 的 能 力 了。 在 教学过程 中,教 师 要 具 备 一 种 化 繁 为 简、精 中 取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比较高的专业 能力,能够 对 教 学 内 容 有 适 当 的 取 舍,既 能 合 理地舍,也 能 精 当 地 舍。 在 教 授 某 一 课 文 时, 教师需要找到文章的关键点,能够做到利用这 一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地理解文章内 容。在教授一个单元的内容时,能够通过这一 单元中的某一课来涵盖一个单元的精华内容。 对待一本 书,能 够 全 面 把 握 这 本 书 的 精 华 内 容,由一 条 具 体 的 线 能 够 把 一 整 篇 文 章 贯 穿 起来。 我在讲 《祝 福》时,设 计 了 以 下 的 教 学 思 路:首先,我 让 学 生 在 读 完 课 文 之 后 试 着 画 出 祥林嫂的 命 运 曲 线 图,这 需 要 学 生 仔 细 读 课
又如教授经典 篇 目 《祝 福 》,抓 住 “早 不 走 晚不走,偏偏在这时候走,可见是个谬种”作为 支点来解构全文。“鲁四老爷为何斥祥林嫂为 谬种?”以此梳理祥林嫂的人生际遇,了解其人
其事。从而深入理解鲁镇祝福这一小说活动 背景的悲剧意蕴和效果。“祥林嫂没有死的自 由,那么鲁镇的人给了祥林嫂生的机会和希望 了吗?”以此深入探究祥林嫂早逝原因背后的 凄凉,鲁四 老 爷、四 婶 对 再 嫁 亡 夫 的 祥 林 嫂 的 嫌弃,婆婆 对 丧 夫 的 祥 林 嫂 的 绑 架 辱 卖,大 伯 对丧夫丧子的祥林嫂的收房驱赶,庙祝对惶恐 不安、捐门 槛 赎 身 的 祥 林 嫂 的 拒 绝 敲 诈,甚 至 于同处底层的柳妈等打工者对苦难无助的祥 林嫂不仅未予以基于同情的嘘寒问暖,反而是 漠不关心,甚至于嘲笑讥讽挖苦。
洋酒,浓烈、刺 激,喝 完 就 完 了。”质 朴 情 真,思 想深 邃,耐 人 寻 味。 授 课 时,可 以 文 章 关 键 句———“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疚”为支点, 设置 三 个 主 要 问 题:“老 王 的 不 幸 体 现 在 何 处?”“为何作者说自己是幸运者?”“作者为何 对老 王 怀 有 愧 疚?”———建 构 起 精 巧 问 题 链。 学生都会着眼于老王的不幸,但如果仅仅停留 于此的话,阅读就是浅层次的了。第二问可将 学生的关注眼界拓宽,引导学生努力走进作者 心灵世界,感 受 到 作 者 的 对 生 活 的 感 恩 和 珍 惜。而第三问既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知识分子 解剖自我的勇气和悲悯弱者的良知,同时又让 读者进一步关注老王的朴实品质和底层光芒。
这些文章都是不能舍弃的。但是也有一些文 章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相似,这些体裁或者内容 相似的文章再拿到高中课程中来讲就是浪费 时间。 因 此,这 些 文 章 教 师 就 不 用 让 学 生 细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弹性的,教师不能 只关注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应该关注他 们接受了多少,能把多少知识内化为己用。所 以,教师不 能 采 用 以 前 多 讲 多 得 的 理 念,而 是 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要求,愿意舍弃一些旧 的不必要 的 知 识,能 够 化 繁 为 简,学 习 一 些 文 章中精华 的 内 容,只 有 这 样,才 能 真 正 达 到 简 约高效的目的。因此,愿意舍弃是实现高效课 堂的前提,是 对 一 些 教 师 旧 有 的 理 念 的 抛 弃, 也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要达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