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

译。[]P3这四条至今仍是我们引进外来语的 "7(5) 基本方法。
第二, 梵语与胡语之间的区 “ 他指出了 别:……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 纯梵语。二雪山
之北是胡。……三亦胡亦梵……。 ” 进而又指出了不辨胡梵而造成的译经“ 三失” 现象: “ 一改胡 为梵, 不析胡开, 胡还成梵, 失也。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三不知有重译, 失也。 当 初尽呼为胡, 亦尤隋朝已 来总呼为梵, 所谓过扰不及也。他认为: ” “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何那?自 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P3 5) "7(5- 4在道安所在的时
Hale Waihona Puke 例:今立新意, 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 一例, 华言稚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1P3 7(5) 这六例是赞宁有关翻译的重要观点, 全“ 篇幅的 1 , 占 论” / 详细论述了佛经翻译应当注意 3 的重大问题, 提出了前人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种种失误, 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首先, 他讨论了如何处理译意和译音之间的关系, 并举例说明:・・ 译字不译音, “・ ・一 即陀
或直接从原作重新译出更加可靠的译本来, 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第四, 粗言细语” 所谓“ 是指佛经中 有两种不同的言辞— “ 沉尔平语言辞” 典正言辞。 和“ ” 陈福康【]P0认为这是指佛经原作文辞有雅俗之分; 5(5) 但赞宁在此例中同时提出, 区别原作言 辞风格的雅俗之分还要看发音是否纯正。 赞宁接着在第五例“ 华言雅俗” 指出: 中 “ 且此方言语, 稚即经籍之文, 俗乃街巷之说, 略同 西城。他认为, ” 译作语言风格同 样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雅非俗, “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颇等语是。三亦 稚亦 非学士润文, 俗, 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 相投者是。[] 5) "7( 5他虽然没有论述如何处理原作和译文风格雅俗问题的方法, P 但分别举例 说明了不同的现象, 其意不言自 译者应从语义和发音上区别不同风格, 明: 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第六例是关于佛经中“ 直语” 密语” 和“ 的翻译方法。赞宁认为: “ 二种作句, 俗为直, 涉 涉真 为密……”7(5) []P5陈福康对此的解释是: 是指用较通俗的话直译,密” “ 直” “ 是指用较隐秘的
【国学常识】“子部”包括哪些典籍

【国学常识】“子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
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
《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
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間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
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
兵家类有吕望《六韬》、孙武《孙子》、吴起《吴子》、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繚《尉繚子》,黄石公《三略》、《素书》、李靖《李卫公问对》、李荃《太白阴经》,曾公亮《武经总要》、许洞《虎钤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纪》、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
寒山诗【寒山诗艺术成就初探】

寒山诗【寒山诗艺术成就初探】摘要:寒山诗歌研究在唐代诗学研究中享有殊荣,以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深受学者的青睐,在诗坛上有“寒山体”之称,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同时,寒山诗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宗教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从寒山子所处时代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出发,论述其诗歌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诗歌艺术成就取得之原因。
关键词:寒山;禅诗;艺术成就中图分类号:B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2011)04-0037-05唐朝步隋之后,很重视佛教发展,虽有武宗时期的辟佛,但总体来说,佛教仍取得了前所未有地发展。
旧有宗派如天台宗,影响日益巨大,竟波及海外,同时许多新立宗派如华严宗、密宗、禅宗也得到壮大。
加之僧人修行方法简易化,使僧徒有更多时间潜心于诗歌创作,从而带来唐代诗僧创作的极大繁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唐代诗僧的研究上来,寒山作为诗僧中的杰出代表,更应给予足够重视。
较早专门从事寒山子诗歌研究的是深圳大学的钱学烈老师,她先后发表论文《寒山诗语法初探》、《寒山诗韵部研究》、《寒山子与寒山诗》等,并于1991年出版《寒山诗校注》,这是大陆出版的首个寒山诗校注本。
1998年,钱学烈老师又出版《寒山拾得诗校评》,从文字校勘和词语注释方面对寒山诗进行研究。
四川大学的项楚老师在寒山诗研究方面也造诣颇深,以他深厚的佛学功底与扎实的文献功夫,在2000年出版《寒山诗注》,对诗人生平、作品都作出了详细的考证。
另外,浙江师范大学的陈耀东老师在寒山诗版本、传播和作品辑佚方面也作出了颇多贡献,他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收录在其专著《寒山诗集版本研究》中,他是目前国内收录寒山诗歌版本最丰富、版本研究最为全面者。
虽然到现在为止,对寒山子诗歌研究的人很多,但是专门从事寒山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研究的却寥寥无几。
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寒山诗歌风貌有更加宏观和细致地了解。
唐史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剖析

唐史研究史书的特点(一)官修史书占重要地位日历:日历是修撰官各人所记,每到月末,在馆内评定是非,封存馆中,以备修史之用。
起居注:起居注在汉代早已有之,唐人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实录:实录至迟始于南朝,“杂取编年纪传之法而成之,以备史官采择。
”唐代开始,历代皇帝皆有实录,以日历等为基础修成,大多撰于皇帝身死之后。
时政记:时政记唐代由宰相编撰,记录皇帝与大臣所论国事,“每月封送史馆”。
国史:国史在实录、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的基础上编修。
五代后晋时官修《唐书》(旧唐书)),宋代官修《唐书》(《新唐书》),都是在前代官修实录、国史基础上,综合其他资料修成的。
(二)政书的崛兴所谓政书指用以概述有关典章制度的书籍。
《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大唐六典》属于某一个别部门的典章制度作品;《通典》和《会要》是开创性综合各部类而写成的典章制度专著。
(三)别集显著增多宋人统计,自东汉至唐末,有别集七百余家,有总集七十五家。
《旧唐书·经籍志》所录开元盛时书目,其中文集不过百余部,《新唐书·艺文志》记唐人集多达五百余部。
(四)地图、地志学的大发展图经:唐代,各地要定期(三年或五年)向朝廷造送地图,称为图经。
外夷图、职贡图:唐代,鸿胪负责接待外宾,因得以熟悉国外传况,绘编外夷图、职贡图。
《括地志》:地志方面,唐贞观中,魏王泰等撰《括地志》五五O卷,《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中唐时,贾耽撰《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四十卷,是全国的总地志,详记古今地理沿革;《贞元十道录》:贾耽本人把《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删繁据要,为《贞元十道录》四卷,其书久佚。
敦煌发现残页,《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两京新记》:韦述著,记述长安、洛阳之事。
《长安志》、《长安志图》:宋人宋敏求著《长安志》、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乃专叙长安之事。
《蛮书》:唐人樊绰撰《蛮书》十卷,是研究唐代南诏所在云南地区历史与地理的重要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辨证四则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虽收佛书不多,但提要中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总目》子部释家类中存在4个需要辨正的问题:其一、释道宣为“吴兴长城人”非“丹徒人”;其二、《四库全书》所收《广弘明集》为三十卷,非三十四卷;其三、《宋高僧传》赐绢应为“三千匹”,而非“三十匹”;其四、释迦牟尼应生于周昭王十五年,而非二十五年。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释家类广弘明集宋高僧传佛祖通载[分类号]G257《四库全书总目》(简称《总目》)二百卷,清永瑢、纪昀主编。
《总目》共收录古籍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其中释家类典籍收录十三部,三百一十二卷;存目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
历来有关释家类考证研究成果主要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陈垣《中国佛典史籍概论》以及研究论文《〈四库全书总目〉释家类、道家类补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之〈广弘明集〉条辩证》等。
这些成果在释家类研究中提出了不少保贵的意见,纠正了《总目》不少错误。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总目》释家类提要中存在4个问题需要补正。
1《广弘明集》提要释道宣“丹徒人”之误释道宣,隋唐律宗的创始人,著有佛教典籍十八部,弟子千百余人,对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然而对于他的祖籍地典籍记载差异很大。
《总目》曰:“《广弘明集》三十卷,唐释道宣撰。
道宣姓钱氏,丹徒人。
隋末居终南白泉寺,又迁丰德寺、凈业寺。
”[1]《总目》关于释道宣丹徒人的说法与其它典籍记载差异很大。
关于释道宣祖籍地,典籍记载大致有3种说法,除《总目》称其丹徒人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吴兴人,唐智升《开元释教录》载:“沙门释道宣,俗姓钱氏,吴兴人也。
彭祖之后胤。
”[2]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长城人,后唐景霄《四分律钞简正记》曰:“钞主法名道宣也。
道者法也,宣者遍也。
洞山良价——精选推荐

洞⼭良价洞⼭良价洞⼭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曹洞宗开⼭之祖。
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为药⼭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他与弟⼦曹⼭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了曹洞宗。
唐宣宗⼤中(847~859年)末,在新丰⼭(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寺”。
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道,世称“洞⼭良价”。
良价毕⽣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倡五位君⾂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
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等。
⽣平早年经历公元807年,洞⼭良价出⽣。
幼年便出家。
8岁时,有⼀天念《般若⼼经》,念到“⽆眼、⽿、⿐、⾆、⾝、意”这句时,忽然⽤⼿摸⾯,就问师⽗:“我有眼、⽿、⿐、⾆等,为何《般若⼼经》上却说没有?”师⽗⾮常惊讶,并告诉良价:“我不能成为你师⽗”。
随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747~818年)为师,并受到披剃。
其后⼗⼏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
悟道因缘20岁时良价赴河南嵩⼭受具⾜戒。
戒毕回五泄。
后离五泄到各地游历。
他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境内)拜谒了南泉禅师,得领⽞契后⼜参拜伪⼭灵佑禅师并受⼼印。
受⼼印后到云岩(今江苏吴县虎丘⼭)参谒昙晟禅师(782~841年)成为昙晟之法嗣。
唐宣宗⼤中(847~859)年末,在新丰⼭(今江西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建“洞⼭寺”。
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道,世称“洞⼭良价”。
开宗曹洞良价有弟⼦数百⼈,嗣法弟⼦有云居道膺、曹⼭本寂、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六⼈。
弟⼦本寂(840~901年),住曹⼭(今江西省宜黄县北),承良价⾐钵,共创曹洞宗。
圆寂前后唐咸通⼗年三⽉(869年)良价于洞⼭端坐圆寂。
茶都,追寻茶圣陆羽的文采风流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原注:“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
”如此有限的篇幅来写茶都杭州,用今天的话来讲,只不过是“织”了一条“围脖”(微博)而已。
然而,陆羽还留给杭州西湖两篇记文——《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以下简称“西湖二记”)。
它们,千百年来熠熠生辉于杭州的本土历史文献丛中,且自古至今一直处于“进行时”。
如今,西湖已经作为“世界文化景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时此际,重读“西湖二记”,追寻“茶圣”陆羽留在茶都的文采风流,别有一番意义。
1200多年前,茶圣莅临杭州在唐代宗大历六年到十四年(771—779)间的一天,一位年纪约摸四十岁的中年人,头戴圆箬笠,身穿粗麻织成的短上衣,系着形如犊鼻的围裙,脚穿藤皮编的鞋履,斜背一只布囊,尽管旅途劳顿却依旧风度儒雅地端坐在一条小航船上,行经大唐浙西道杭州的钱塘湖(西湖)北部水面。
当这位湖船客乘坐的小航船经过如今称为孤山的西湖上唯一天然也是最大岛屿的南岸时,他让舟子在岸旁停泊,自己上岸浏览岛上的永福寺(俗称孤山寺,宋以后改额广化寺),祭拜过寺里的辟支佛骨塔之后,转身回到航船上,一面聆听着回响于青山绿水间的“棹歌”声声,一面继续水上行程,抵达钱塘湖(西湖)西北岸武林水干流(今称金沙涧)注入西湖的湖湾口,在一株临水老柳树下系舟登岸。
顺着流水潺潺的山溪,穿过长松蔽日、绿染衣袂的幽幽山道,这位来客,朝着渐行渐高的溪流上游方向一路疾步而去,直到他兴冲冲地抵达地处岔路口的一座倚山临涧、跨路而立的大坊门前,才停下脚步。
他一面解下背囊,长长地吁了口气,一面在心中默言道:“天竺寺,灵隐寺,我终于看到你们了。
”这位湖上来客,就是陆羽。
有学者在所撰《陆羽年谱》中认为,陆羽于大历五年(770),从湖州往越州(今浙江绍兴)谒官居浙东节度使的尚书郎鲍防,途中经过杭州时初到西湖武林(灵隐)山中并撰“西湖二记”。
永嘉大师籍贯考

第23卷第3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3 No.3永嘉大师籍贯考DOI: 10.13669/ki.33-1276/z.2023.038邵定美(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浙江 瑞安 325200)[摘 要] 关于永嘉大师玄觉的籍贯,历代有“永嘉(温州)人”“永嘉县人”和“瑞安人”三种记载。
当代,随着戴氏宗谱温州世系宗支信息的披露,出现了玄觉可能出生于瓯海区下川村、鹿城区安仁坊或九曲巷等说法,前两者明显属于讹传,后者是基于零碎信息的推测,缺乏证据。
但从永嘉地名历史沿革,明清的总志、方志、碑记和佛学著作等情况综合研判,玄觉祖上宗族世系从时间上看很可能属于鹿城九曲巷戴氏一支,玄觉本人籍贯应当为安固县(今瑞安市)帆游乡。
[关键词] 永嘉大师;籍贯;大明一统志;瑞安;帆游[中图分类号] B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3) 03-0038-04A Study on the Native Place of Master YongjiaSHAO Dingmei(Rui’an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on, Rui’an, Zhejiang, 325200)Abstract: Regarding the native place of Xuanjue, Master Yongjia, there were three records of “Yongjia(Wenzhou)”, “Yongjia County” and “Rui’an” throughout the ages. With the disclosure of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on Wenzhou lineage branch of Dai’s genealogy, there have been claims that Xuanjue might be born in Xiachuan Village, Ouhai District, Anrenfang or Jiuquxiang, Lucheng District. The former two are obviously false rumors, while the latter is speculation based on piecemeal information and lacks evidence support. Howev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Yongjia place names,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judgment of the general record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ocal chronicles, inscriptions and Buddhist works, it is conclude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Xuanjue’s ancestral lineage is likely to belong to the Dai family in Jiuquxiang of Lucheng. And, Xuanjue’s native place should be the Fanyou village of Angu County (today’s Rui’an City).Key words: Master Yongjia; native place; Da Ming Yi Tong Zhi; Rui’an; Fanyou2023-07-05邵定美(1977— ),男,浙江瑞安人,一级主任科员,主要从事宋史、温州地方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释 赞 宁《 高僧传》 宋 承继 梁代释 慧 皎 《 高僧 传 》 唐 代释 道 宣《 高僧 传 》 、 续 而
作 , 记 载唐初 至北 宋初 三 百 多年 间佛 教僧 人 精 英 的 总传 。要 了解 佛 教 在 中国的 生存发 是 展 情 况 离不 开佛教 史籍 , 时佛 教 与 社会 生 活 密切 相 关 , 以《 传》 为研 究 唐代 至 宋 同 所 宋 成
稿》 , 书按历 史 分期 来论 述 , 中唐宋 期 间 的翻译 学发展 情 况论述 材 料 主要来 自《 传》, 该 其 宋 因为 佛
[ 稿 日期 】 2 0 —02 收 0 91 -7 [ 者 简 介 】 金 建 锋 ( 9 8一) 男 , 西 永 丰 人 , 学 博 士 , 西 教 育 学 院 中 文 系 教 师 , 艺 理 论 研 究 员 ,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古 典 作 17 , 江 文 江 文 研
②
王铁 均 : 中 国佛 典 翻译 史 稿 》, 国 编译 出版 社 20 《 中 0 6年 版 。
21
论释 赞宁《 高僧 传》 宋 的史 料价 值 典 翻译离 不开 僧传 的译经科 。于应 机等 《 宋僧 人 赞 宁 的译学 思 想 》 介 绍 了赞 宁 在 翻译 思想 及 北 ④, 其 翻译方 法所作 的贡 献 , 还有 如张松 涛《 国千 年佛经 翻译 的总结 者—— 赞 宁》 等 。 中 ② 其次 , 佛教八 大宗 派发展 情况 的重要研 究史 料 。其一 , 宗 是 中 国本 土佛 教 宗派 , 发展 兴 盛 禅 其 时期 就是唐 代至宋 初 , 宋 传》 习禅篇 》 《 中《 有六 卷 , 传 13人 , 正 0 附传 2 9人 , 论是 卷 数还 是本 传人 不 数 , 位居 十篇之 首 , 都 所记 载 的习禅高 僧 , 多是禅 宗著 名人物 , 大 还有 因选 录标准 不 同归录其 它科 的
一
、
《 传 》 佛 教 史 研 究 的 史 料 价 值 宋 对
《 传》 宋 所记 载 的史 料 , 展现 了唐 代 至宋 初 佛 教在 这 一 历 史 时期 发 展 状 况 , 助 于 我们 研 究 和 有
解决 佛 教史 中的一些 重要 问题 。 首 先 , 佛 教译 经史 来 说 , 从 不仅记 载 了这 一时期 译经 大 师 的生平 事迹 , 译经文 及其 流 传情 况 , 所
释赞 宁 《 宋高 僧 传 》 简 称 《 传 》 三 十 卷 , 载 人 物 时 限大 致 是 续 接 《 高 僧 传 》( 称 《 ( 宋 ) 所 续 简 唐 传》 , ) 大体 始 于唐 高宗 麟德 二 年 ( 6 ) 终 于 宋 太 宗雍 熙 四年 ( 8 ) 即卷 七 所 载 义 寂 的卒 年 , 6 5 ①, 97 , 前
文 学 文献 和宗 教 文 化 研 究
①
关 于 大 致起 始 年 , 果 以 《 传 》 传 主 纪 事 最 娩 时 间 起 算 , 么 应 是 释 道 宣 《 高 僧 传 》卷 2 《 昙 光 》 说 麟 德 二 年 如 唐 中 那 续 3释 所
( 6 ) 见 《 僧 传 合 集 》, 海 古 籍 出版 社 19 年 版 , 29页 。。 65 , 高 上 91 第 9
21 0 0年第 1 期 总 17期 3
史 学史 研究
J OURNAL OF HI TORI S OGRAPHY
No 1, 01 . 2 0 S ra .1 7 e i lNO 3
论释赞 宁《 高僧传》 宋 的史 料 价 值
金 建 锋
( 西教 育学 院 中文 系, 江 江西 南昌 3 0 2 ) 3 0 9
初 中 国佛 教 史 、 治 史 、 济 史 、 化 史 、 史 学 等 方 面 的 重 要 资 料 。 政 经 文 历
[ 关键 词 ]《 高僧 传 》 史料 价值 宋
[ 图分类 号 ]K 9 [ 中 02 文献标识 码 ] [ A 文章 编 号 ] 0 25 3 ( 0 0 0 一 2 .8 10 —3 2 2 1 ) l 0 10 0
更 重要 的是 赞 宁在 《 译经 篇论 》 , 中 在前 人 译 经 成果 的基 础 上 , 总结 了六 例 说 、 佛 教 本 起 , 结 出 就 总 “ 教”“ 轮”“ 三 、三 、 三祖 ”、 总结 了译 场 经馆 的设 官分 职 特别 介 绍 了本 朝 初译 场 译 经规 模 , 些 都 是 这 佛 教 译 经史上 的重 要 文 献 。相 关 著 作 的研 究 都 是 建 立 在 此 基 础 上 , 王 铁 均 《 国 佛 典 翻 译史 如 中
后 凡 三百 二 十三年 。其 中所 载 涉 及魏 、 、 陈 隋代 的一 些 僧人 , 补 充 《 传》 阙 , 非 超 越本 传 时 是 唐 之 并 限范 围 。 由此 , 部僧 传成 为研 究 唐代 至宋 初 中 国佛教 史 、 治 史 、 济 史 、 这 政 经 文化 史 、 史 学 等 方 面 历 的重要 资 料 。下面 就《 宋传 》 的史料 价值 进行 分类 论述 。
一
些禅 宗高 僧 , 为研 究禅 宗不 同阶段发 展状况 提供 了重要 人 物和 事 件资 料 。 由于编 撰者 赞 史 学家 , 是禅 僧 , 以能 够对 禅宗 历史 上一些 重要纷 争 没有倾 向性 , 笔 不 所 据
直书, 无需 隐讳 。这就 弥补 了后来禅 宗人 物所撰 《 景德传 灯 录 》 系列 诸 书隐讳 不 书 的缺 陷。如 禅 等 宗 有关南 顿北渐 斗争 的客观 情况 , 《 在 习禅 篇》 其《 及 传论 》 中有所反 映 。其 二 , 就律 宗来 说 , 赞宁 如 实 记载 了南 山 、 部 、 塔三家 创始人 生平 事迹 以及 三 家的争 论 , 相 东 所记 相关 传 主传 文 和《 明律 传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