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蚕房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索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索作者:邱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9期摘 ;要:我国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相对较为复杂,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岩层实施有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应关注岩层附近客观条件对断裂原因的深入探究,以此深入了解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主要是不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比如物质来源、控矿因素等,为了确保金矿行业得到较好发展,应对金矿矿床成因实施有效的探究。
关键词:金矿;矿床;特征;成因前言:我国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对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这就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并且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实施全面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分析,对地质特征与成因探究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同时对我国金矿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矿区地质特征1.1岩浆岩特征在金矿矿区中有较为活跃的岩浆,并且在此基础上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应当对岩浆情况实施全面分析,这对金矿床成因的探索尤为重要。
辉石闪长岩的颜色以黑色为主,在分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灰色,其中辉石闪长岩中的物质成分主要是辉石与斜长岩,内部结构如果出现变质反应,辉石闪长岩中辉石与斜长石的柱状、板状等晶形会发生变化,使內部矿物质不断增多[1]。
1.2矿床地质构造本文以我国某金矿区为例进行分析,我国一些金矿区处于韧性剪切带中,一般情况下由韧性剪切带构成,在此结构中有不同褶皱。
此外,由于此矿区相对较为偏斜,剪切带会对其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也会出现倾斜角。
该矿区位置在剪切带中,在此基础上会出现不同的波状,具有一定的舒缓性,其岩层以糜棱岩化岩石为主。
除此之外,此矿区会出现断层,在此过程中断层一般情况下是韧性剪切的变形情况,此外一些位置在断裂期间有不同程度的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断裂层逐渐扩大,并且在此基础上规模与方向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2 金矿床成因2.1 形成作用因素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地层、构造、岩性以及岩浆活动等,地层的作用主要是能够确保矿床形成提供物质,并且在此基础上矿床在形成的过程中建立在矿体基础之上。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眭照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金矿的形成是一个多种物质来源、非常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作用叠加的过程,但其仍然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我们对金矿的地质特点、成矿特征以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就能探寻其成矿规律,从而辅助找矿工作。
本文简要的分析金矿形成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规律,为金矿勘探工作做出一份参考。
关键词:成矿地质特整;成矿规律;金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05-0141-2A Brief 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Law of Gold DepositsGUI Zhao-peng(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am of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chi 830011,China)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gold deposits is a process of multiple material sources, very complicated geologic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of metallogenic geolog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rules to follow. If we study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we can find out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assist the prospecting work.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s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gold deposit format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gold exploration.Keywords: metallogenic geology;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gold deposit1金矿的形成金矿成矿地质作用非常复杂,包括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和外生(风化-沉积)成矿作用。
浅析殿头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1 区域地质概况殿头金矿位于五台县红表乡殿头村,五台山绿岩带“之”字形复式向斜西南转折部位的殿头—长畛复式同斜背斜构造之中。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滹沱群、五台群上压群的张仙堡组和五台群下亚群的鸿门岩组和柏枝岩组。
滹沱群大面积出露南北两侧,不整合于五台群之上,岩性主要为变质砾岩、变质砂岩、千枚岩和碳酸板岩。
五台群下亚群主要分布在区域中部,鸿门岩组构成殿头—长畛复式同斜背斜两翼,岩性以绢云绿泥片岩和绿泥钠长片岩为主,柏枝岩组构成殿头—长畛同斜背斜的核部。
1.1 构造区内主要为殿头—长畛复式同斜背斜构造,走向近东西,向南呈弧形突出,轴面倾向NNW,倾角40-50°,两翼倾角近相等,与轴面倾向一致,呈同斜褶曲。
狐狸山—李家庄—柏枝岩东西向剪切带通过该区,由一条大小不等的片理化带组成,一般走向北东60-70°左右,倾向北,倾角40-65°,与区域复式向斜轴面面理一致。
1.2 岩浆岩主要为少量五台早期片麻状花岗岩、五台晚期变辉长辉绿岩脉、吕梁期辉绿岩脉和燕山期花岗斑岩脉。
晚期五台中期的奥长花岗岩、斜长片麻岩,岩浆活动较弱。
2 矿床地质殿头金矿床分布于区内主构造西端的核部,面积约23km,出露地层为五台群下亚群的柏枝岩组,为绿岩带的含铁岩系主体。
原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及凝灰岩,是绿岩地层的主要含金层位。
绿泥片岩和绢云绿泥片岩为条带状铁建造的直接围岩,并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数量上相互消长的过渡带,即条带状铁建造逐渐减少,绿泥片岩或绢云绿泥片岩逐渐增多,最终条带状铁建造消失转变成绿泥片岩或绢云绿泥片岩。
条带状铁建造主要为磁铁石英岩,由于褶皱作用和剪切作用,磁铁石英岩发生了强烈的紧闭褶皱和透镜体化。
磁铁石英岩为容矿岩石,主要由石英、磁铁矿和碳酸盐组成,还有少量的绿泥石和绢云母,呈条纹状或分散状分布。
碳酸盐磁铁石英岩为细粒—中粒变晶结构,条纹条带状构造。
3 矿体特征矿床分为东、西2个矿区,3个矿体,产于富碳酸盐磁铁石英岩中,矿体形态、产状与磁铁石英岩一致。
胶东蚕庄金矿上庄矿区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特征及地质意义

介于 10t 与 50t 之间的金矿床, <10t 的金矿床; 8.LL. 玲珑岩体; BG. 毕郭岩体; GD. 郭家店岩体;
4 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特征
黄铁矿是蚕庄金矿上庄矿区的主要载金矿物, 矿区的黄铁矿主要分布在破碎带蚀变岩中, 其分布 范围与金矿化的范围基本一致。与金矿化在成因 上、 时空分布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4.1 热电性原理及其应用 矿物的热电性包括热电系数和导电类型 (简称 导型) 两层含义。热电系数是指处在温差条件下的 向低温区扩散, 扩散的结果在半导体内形成了电场, 平衡值。热电系数即为单位温差下的热电动势。 半导体矿物,由于温差形成的非平衡载流子由高温区 对外表现为温差热电势 (E) 。温差一定时,E 达到一 电 (P 型) , 当 E 为负值时, 矿物表现为 N 型导电; E为 正值时, 为 P 型导电。 4.2 测试条件与结果 导电类型有两种: 电子型导电 (N 型) 和空穴型导
成, 测试的仪器采用 BHTE-06 型热电系数测量仪(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 温差设定为 әT=60ʃ2 ħ , 测 化膜和杂质。测试结果见表 1。 4.3 热电性统计分布特征 试前在纯酒精溶液中,用超声波清洗掉矿物表面的氧 对本次采集的 16 件样品进行热电性的测试, 加
2 区域地质特征
25% 胶东半岛位于华北克拉通东缘苏鲁超高压变质 带北段西侧和郯庐断裂以东的盆-岭半岛区, 该区主 要发育 NE、 NNE、 NW 和 EW 向构造, 其中 NE、 NNE 构 地块和东南部的苏鲁造山带 (图 1) 。 胶东半岛金矿集区的黄金储量约占全国的
造被认为是左行走滑郯庐断裂的次级断裂。胶东半
岛沿着五莲-米山断裂被分为两部分, 西北部的胶北 胶-辽-冀活动带的南端终点地带。胶北地块包括北 基底和中生代火山岩组成; 苏鲁造山带是大别-苏鲁 胶北地块位于华北板块东缘, 同时是古元古代
金矿矿物岩石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金矿矿物岩石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摘要:金矿的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成矿类型种类繁多,不同地区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找矿和采矿人员应重视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多方位特征,加强对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研究,以提高找矿的水平和效益。
目前,我国矿产勘查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勘查方法,这样才能将现有资源高效率的开发。
关键词:金矿;矿物岩石;特征;矿床成因;措施1金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1.1矿体的性质和分布金矿床的形成条件复杂,且不限于单一矿化点。
一般来说,地质环境在成矿作用的各个阶段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贯穿于矿脉形成的全过程。
此外,岩浆岩和地层因素对成矿作用也有相应的影响。
以连续分布的特殊金矿床为例,矿源常受断裂影响,断裂作用表现出多种复杂的脉状构造。
此外,就金矿本身而言,矿体与构造破碎带围岩之间存在良好的过渡。
此外,金矿体多呈弧形,矿体轮廓光滑规则,矿体呈透镜状。
同时,大多数金矿体在中部具有较大的规模,具有分支重组、挤压繁殖等特征。
过去发现的大多数金矿床具有相对简单的地质特征,尤其是粉砂岩和热液石英岩。
1.2金矿地质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金矿床富矿围岩按矿石性质可分为热液石英岩、硅化粉砂岩、硅化泥岩和硅化角砾岩。
每种岩石类型的数量是随机分布的,这使得金矿床的地质意义更加复杂。
此外,金矿床相对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多呈轴向斜向分布,具有向东延伸的特征,附近常出现轴向小角度逆冲断层。
矿床的形成有两种常见的断裂类型和层控类型。
从形态上看,断层类型:一般位于矿轴附近的逆冲断层上,多呈透镜状和板状。
相应的地层控制矿体为碳酸盐岩和强硅化围岩,与生产剖面相对应。
矿体多位于轴向剖面和水滴裂隙中,这也是矿脉分布的层间性质。
矿体呈层状或透镜状、马鞍状。
1.3金矿特征石英脉型金矿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银金矿、碲金矿等,金的赋存形态主要为天然金。
山西省代县高凡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分析

图1 区域地质图
作者简介:郑文东(1986—),男,山西大同人,地质矿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长期 从事多金属矿地质找矿工作。(邮箱)275894967@
010 地质勘探 DIZHIKANTAN
1)五台超群高凡亚岩群张仙堡组二段(Ar3zx2):下部 为石英岩,上部为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岩、炭质板岩、
矿体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不仅是本区金矿体的 导矿构造,还是容矿构造。因此今后勘查要以北西向及其 次级构造为主要的找矿方向。 3.3 蚀变标志
区内已发现的金矿体与硅化、方铅矿化较为密切,并呈 正消长关系,与银、锌无关系;银矿体与铅、锌呈正消长 关系。因此,今后在勘查中要特别关注方铅矿化。
4 找矿手段
4条主要矿体组成,位于矿区中部,明显受F3断裂带控制, 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倾向北东,倾角40-60°。断裂带赋 存于千枚岩中,矿体呈透镜状、脉状及不规则状,围岩为 五台超群高凡亚岩群磨河岩组千枚岩。各矿体特征如下:
1)Ⅰ号矿体 该矿体矿体长120m,倾向延深115m,厚度0.501.98m,平均厚度1.00m,倾向北—北东,倾角40-75°。地表 由1个探槽控制,地下由3个平硐和3个钻孔控制,为一向东侧 倾伏的小透镜体。金品位1.05-23.58g/t,平均4.85g/t。 2)Ⅱ号矿体 该矿体长610m,倾向延深820m,厚度0.50-2.98m,平均 厚度1.15m,倾向北—北东,倾角40-75°。地表由4个探槽控 制,地下由7个平硐和16个钻孔控制,金品位1.0218.83g/t,平均3.50g/t。矿体呈不规则脉状充填在F3断裂带 的底部断层中,矿体内见低品位矿和夹石,局部连续性略差。 3)Ⅲ号矿体 该矿体长430m,倾向延深525m,厚度0.05-5.18m,平均 厚度1.55m,倾向北—北东,倾角40-60°。地表由3个探槽 控制,地下由8个平硐和10个钻孔控制,矿体呈透镜状充填 在F3断裂带的顶部断层中,金品位1.11-39.93g/t,平均 4.12g/t。矿体上、下部品位较高,中部为品位较低。目前 已采至1170m标高,经矿山生产勘探发现,1250m中段以上
中国岩金成矿远景概述

中国岩金成矿远景概述我国采金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开始了采金活动,采金坑、挖金硐、淘金遗迹遍布全国各地。
纵观我国地质环境,具有形成多种类型金矿的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金矿化成群出现,成带展布,资源较为丰富,为我国发展黄金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一、中国金矿成矿与分布的若干特征1、中国大陆三个巨型深断裂体系控制着金矿的总体分布格局。
(1)古亚洲断裂体系:指昆仑一秦岭以北地区的元古宙一古生代时期最为活动的近东西向断裂体系,它明显控制着我国北方金矿带的空间展布。
(2)滨(环)太平洋断裂体系:指贺兰山一康滇地轴以东一系列中新生代强烈活动的北东向断裂体系,它控制着中国东部大规模中生代侵入岩与次火山岩及中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并明显展示北东向断裂控矿特征。
(3)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断裂体系:指中国西南地区一系列以巨大弧形为主干的中新生代断裂体系,控制着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金矿带。
正是由于上述三大断裂体系的发生、发展、交切、复合,相应地控制了中国金矿的成矿,决定了中国金矿现代展布的空间格局。
2、金矿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
我国东部地区金矿分布广,类型多,已知金矿床占全国总数的89 9,6,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95 9,6;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已知金矿床(点)占11 9,6,探明储量约占5%。
金矿床(点)在地台区分布最多,前寒武纪地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30 9/5,储量占全国岩金总储量的74%‟褶皱带(区)约占全国面积的70%,储量只占全国岩金总储量的26%。
3、赋存金矿的主岩具有多时代、多(岩)层位性,然而在某一成矿带(区)却显示出一定“偏集性”。
金矿化相对集中产在某一特定岩层中,金矿化区的展布与岩层分布总体是一致的。
金矿赋存的主岩主要有:(1)太古宙一早元古代变中基性火山一沉积杂岩系(称绿色岩系)。
(2)中元古代一三叠纪含碳泥质碎屑岩系(部分为碳酸盐岩),即所谓黑色岩系。
(3)中酸性侵入岩与火山、次火山岩。
关于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分析

关于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分析【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金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因素;找矿方向1.区域地质特征该金矿区域地层分布表现出裂谷沉积特征,奥陶—志留系、石炭—泥盆系以似对称状分布于裂谷带两侧。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分布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时代从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均有出露。
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下二叠统(P1)哲斯群(P1zh)。
以F1断裂为界,南侧为火山岩段,北侧为碎屑岩段。
火山岩段主要岩性为辉绿岩、英安岩、英安斑岩。
碎屑岩段主要由泥质板岩、含炭泥质板岩、砂质板岩组成。
2.2构造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按照断裂规模、产状及其相互配套关系,可分为四级:I级:断裂(F1),Ⅱ级:F2、F3、F4、F7、F9断裂,Ⅲ级:Nw向、NNW向一近SN向断层,Ⅳ级:为一组NNW向、近SN向或NNE向断层。
Fl: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产于火山岩段与碎屑岩段接触处,为一多期活动的大断裂,在区域上长50~60km,在断裂南侧沿线分布有辉绿岩、英安岩,断裂北侧主要是碎屑岩。
F3、F4为次一级断裂呈北西向相交于Fl断裂之上。
在平面上构成“人”字型构造骨架。
目前已知工业矿体均分布在F1-2.3岩浆岩F4断裂之问,受次一级NNW向、近SN向断层控矿区岩浆岩极不发育,仅在矿区外围老金厂南制。
F7是产在碎屑岩中的断层,与地层以小角度斜出露有中粒花岗岩小岩株,矿区内仅见岩墙状产出切(15°),控制了北金一碧东成矿带和碧马一全鑫的脉岩,主要脉岩有:侵入于矿区北侧碎屑岩中的花成矿带。
F9产在碎屑岩段与二叠系上统火山岩(安岗斑岩脉。
山岩)接触带,北侧为安山岩,南侧为碎屑岩,是全鑫铜金矿点金矿体的赋矿区域和母岩,沿断裂带花岗斑岩脉成带侵入,局部花岗斑岩脉亦有金矿体产出。
该断为南倾逆断层。
矿区火山岩东西长约17km,该套火山岩在老金厂金矿以辉绿岩为核部,辉绿岩、英安岩类岩石为其两冀,组成一个完整的背斜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