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品社上 7话说地球 导学案 第三课时
小学品德与社会鄂教版六年级上册《7、话说地球》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比赛观摩课件

贝加尔湖
大堡礁
北美洲 美国西南部 七大奇景之一最大的峡谷之一
欧洲东南部 流经国家最多
乞力马扎罗山
多瑙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非洲最大盆地 世界最大盆地
非洲屋脊 雪山
刚果盆地
丰富的地表
作业自选单
菜单一:读一读——读《国家地理》杂志 菜单二:看一看——观看纪录片《。
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
珠穆朗玛峰
撒哈拉沙漠
科罗拉多大峡谷
贝加尔湖
大堡礁
乞力马扎罗山
多瑙河
刚果盆地
我了解,我知道
亚马逊平原 非洲北部 被沙覆盖 气候恶劣 最不适合生物生存
撒哈拉沙漠
亚洲 中国与尼泊尔 世界之巅 世界最高峰
南美洲北部 热带雨林 地球之肺
珠穆朗玛峰
科罗拉多大峡谷
大洋洲 (澳洲) 珊瑚礁 海底奇观 世界第一深湖 欧洲 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
七大洲: 亚洲、非洲、南极洲、 南美洲、北美洲、欧洲、 大洋洲
麦哲伦航海日志:
麦哲伦
1519年9月,从大西洋西班牙塞维利亚 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 1519年12月,经过两个多月的海洋飘泊, 船队越过大西洋抵达巴西里约热内卢。 1520年11月,发现一片新的海洋。船队 在这片大洋中航行许久,海面一直风平 浪静。因此,他们就为它取了个名字叫 “太平洋”。 1521年3月,船队来到了菲律宾群岛。 从西方向西航行终于到达了东方,以不 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的的确确是 球形的。 最后,麦哲伦被杀害,他的助手带领仅 存的两条船载满香料越过马六甲海峡, 经印度洋、过好望角,辗转一年多,终 于在1522年9月回到了大西洋西班牙。
小学品德与社会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7、话说地球》 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比赛观摩课件
土默特左旗六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3 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1.在地球仪或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任一点所处的半球位置。
2.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
3.利用经纬度判断地球仪上任意两点的方向。
【学习内容】预习课本第11页到第13页和听101《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微课。
1.在经纬网图上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该点所处的半球位置等。
2.利用经纬网确地球某一点的位置。
【预习检测】1.迎远方归来轮船的人们总是先看到归来轮船的桅杆,后才看到轮船本身,原因是()。
A.地球的海洋太大,陆地太小B.陆地表面是平面C.海洋表面是平面D.地球是个球体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C.4万米D.8千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一条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均分为两个半球B.经纬网是由地球上自然形成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C.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D.所有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都不一样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完成第4~6题。
4.甲地的经纬度是()。
A.(40°N,20°E)B.(40°N,20°W)C.(40°S,20°E)D.(40°S,20°W)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既位于低纬度,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A.甲B.乙C.丙D.丁6.丁地位于丙地的()。
A.正北方向B.正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课堂探究】1. 在经纬网图上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该点所处的半球位置等。
在经纬网图上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该点所处的半球位置等。
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2.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六年级上思想品德导学案话说地球1_鄂教版

去两极地区探险,真是名副事实上的艰巨、危险之旅。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提供的探险故事,并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4、信息交流。
5、北极和南极是探究自然界本来面目,研究地球过去、现在、和今后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尽管充满了艰巨和危险甚至牺牲,却阻挡不住人类探究的步伐。
6、你还明白哪些探究南极和北极的故事呢?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一课时:从“天方地园”说起
导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预备诱发】
我们生活在球上,有专门多的奥乞秘人类还不知晓。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如何样的呢?
【我会自学】
学生自学课文。
【点拨导思】
1、了解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2、教师小结并板书课题:从“天圆地点”说起
3、教师设问:地球的表面是像棋盘一样方方正正吗?人们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看图。
9、第一位漫游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看到地球真面目后发出了什么感叹!(啊,它是一个蓝色的大球)
10、地球队还有哪些未了解之谜有待探究,请你将了解的情形说一说。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的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应及时评判学生的活动,具体指导。
【反馈测评】
教师小结(略)。
【我会探究】
1、阅读课本44页。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明确“天圆地点”的含义。
4、交流自己的感受。
5、信息交流。
6、你还明白哪些探究南极和北极的故事呢?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我能达标】
请你写出五个世界之最:、
、 、 、
。
【我能达标】
作业:
填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
第三课时:到两极去探险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鄂教版品社六上《话说地球》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六上《话说地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话说地球》是鄂教版品社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配有大量的插图,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地球的基本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于地球的形成、结构以及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以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以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
2.难点:地球的形成过程和地球的结构,以及相关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
2.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文课件,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相关视频资料:准备地球形成和结构的相关视频资料,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壮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对地球了解多少?”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话说地球课件3鄂教版

小资料
• 1、世界上陆地的总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 的(29%),而海洋的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总 面积的 (71%) ,所以有地球是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的说法。
•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世界上 最大的洋是(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岛是 (格陵兰岛)。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 也是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
3、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 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4、不同地区太阳高度角不同。
结论:大地是弧形, 应该是球体。
第一次环游世界
麦哲伦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在1517 年就向葡萄牙提出了环球航行计划,但是 没有得到支持。西班牙国王为了获得更多 财富,正想向海外发展。西班牙国王支持 麦哲伦进行航海探险,为麦哲伦装备远航 探险船队。麦哲伦的探险船队由5艘远洋海 船、二百多名船员组成,旗舰“特里尼达” 号排水量110吨,其他3艘不足百吨。
第一次环游世界
麦哲伦船队于1522年9月6日,回到了 西班牙。麦哲伦船队的5艘远洋海船只剩下 “维多利亚”号远洋帆船,出发时的二百 多名船员只剩下18名船员返回。麦哲伦船 队以巨大的代价获得环球航行成功,证明 了地球是圆球形的,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 成一体的。为此,人们称麦哲伦是第一个 拥抱地球的人。
麦哲伦航海
出发: (葡萄牙) 时间: 1519年9月 五条船队 270人
回原地
1522年9月 一条船18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卫星拍摄的地 球 照片上,
我们看到蓝色的 是 海洋 ; 褐色的是没有植被;的土地
白色的涡流 是云层气流;
看看地球的表面
小组合作一(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找一找,七大洲、四大洋在哪里?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看看地球的表面》导学案

看看地球的表面班级小组姓名备注:教师二次重构: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海陆分布和主要地形地貌。
课前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
前置作业:1、地球的海陆分布。
2、七大洲、四大洋。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学习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可以看到地球的表面有什么?二、导学:1、从地球的表面谈起,确认认知起点。
2、学习方法:①全班合作,明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②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交流讨论。
③把疑难问题作上标记,积极主动请教同学、老师。
三、独学思考:看教材,明确前置作业题。
四、互学(一)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互相交流前置作业中的问题。
(二)全班展示互学1、观察世界地图,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说说有什么特点?2、识记并填写七大洲、四大洋。
3、结合各小组收集的有特色的地表的风貌,说说地表的地形地貌中世界之最有哪些?4、针对暴露的问题,各小组互相质疑、解疑答惑,展示提升。
五、评学与小结1、小结:全班梳理本课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2、巩固检测,反馈提升。
我会填:1、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划分为(、、、、、、)和(、、、)。
2、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占(),海洋占(),所以有地球是(“,”)的说法。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最大的洋是(),最大的半岛是(),最大的岛是(),最大的平原是(),最高的山峰是(),最大的沙漠是(),“活”的地质教科书是(),最深的湖泊是(),最大的盆地是(),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是()。
“非洲屋脊”是(),“世界屋脊”是()。
教学反思:。
《话说地球》教案第三课时

《话说地球》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第7课《话说地球》。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丰富,但大多数人往往沉醉于自己熟悉的小环境当中,对地球的认识也可谓是“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球中”。
因此就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全面、整体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和人类对地球无尽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执著,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自然、对社会探索无止境,未来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探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一定的查找资料的能力,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目前我们生存的美丽的地球,对于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地球已有的认知是零散、片面的,对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知之甚少。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美丽。
教学难点是: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尤其是在地球的地貌上的全面观察,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很零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层层递进和整体的把握,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资源,用观看视频和图片、调查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让学生感知地球两极的严寒、干燥、风暴、生物等自然情况,为了解人类对两极的探索作好铺垫。
并从中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能力目标: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话说地球 导学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话说地球导学案
一、教学背景
学生从小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对于人类为了探索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代价去并不了解。
因此,教材安排“从天圆地方说起”这个教学内容,正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2、行为与习惯: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的思想。
3、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结合生活的实际,去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
2、讲授法:教师以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课文内容。
三、教学总结
随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对环境的认识范围逐步扩大,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认知的需求要出发,安排了这个内容——从认识地球的形状说起。
教材借助事例并配上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今天我们虽然看到了美丽的地球,但地球还有许多神秘面纱并没有被人类真正揭开,地球还有许多未解之迷有待我们去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阅读P50,了解两极地区的主要特点。
出示PPT(11)
4)两极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居然还有动物在此安居乐业。
出示PPT(12)--(17)
5)动物在南极和北极地区生活,那里有人居住吗?
出示PPT(18)
6)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还有这样的生命存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过渡和小结:是啊,同学们的好奇也正是科学家们的好奇,他们用着坚强的毅力去探寻地球未知的奥秘。
学生读导学提示并思考。
导学提示一:
任务:
1、了解两极的特点。
2、了解两极的居住环境。
要求:
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评价:
理由准确、充分、有条理,声音响亮。奖明理星!
活
动
3
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导入: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板块3:“到两极去探险”。完成教材P50-P5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极的特点。
2、了解两极探险会遇到的困难和科学家执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两极的特点。
难点:理解科学家执著的精神。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个性化修改
活动
1
导课
导入:
1)谁能在地球仪上指出南极和北极。
出示PPT(1)--(4)
情感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
难点: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和执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地球地貌的资料或图片。
出示PPT(27)--(29)
巡视、关注、点拨
3)拓展:两极行。
出示PPT(30)--(31)
学生读导学提示并思考。
导学提示三:
任务:
1、讲好故事、讨论。
2、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要求:
独思——小组讨论——交流
评价:
考虑周全,概括精美。
奖概括星!
检
测
反
馈
检测(行为检测或检测题)、精讲点拨
出示PPT(32)
倾听、补充。
尾声
出示PPT(33)
观赏。
(评价小组 )
板
书
设
计
7话说地球
到两极去探险
干燥之极
风暴之极
寒冷之极
艰辛执著----目的?
教
学
反
思
2.讲述图片上所反映的故事。
要求:
读课文看照片——讲故事——谈感想
评价:
观察仔细,表述清楚。
奖表达星!
活
动
4
信息交流
导入:
1)北极和南极是探索自然界本来面目,研究地球过去、现在和将来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尽管充满了艰难和危险,甚至牺牲,却阻挡不了人类探索的步伐。
出示导学提示三。
出示PPT(26)
2)你还知道哪些探索南极和北极的故事?
出示导学提示二。
出示PPT(19)
1)如果你是科考队员,你会做哪些心理、物力上的准备?
2)你认为会遇到哪些困难?
3)遇到这样多的困难,人类为什么还要不畏艰辛进行这样的探险考察?
出示PPT(20)--(25)
巡视、关注、点拨:
学生读导学提示并思考。
导学提示二:
任务:
弄清图片上的故事。
1.阅读课本P51的内容。
任务:完成检测
1、学生列举几个两极之最。(四个以上)
2、学生列举几个两极考察的人和事例。
要求: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评价:
回答流利、准确。
总
结
梳
理
总结:
极地考察,是由于极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全球变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极地研究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也就是说,我们进军极地,是出于中华民族对人类前途的责任,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人类科学事业的使命。总而言之,极地的科学考察不仅属于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和我们国家的中长期经济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对极地典型地带、典型目标的解剖与对比,可望为整体地球系统的变化提供新的理解,以有效地提高对未来10~100年尺度重大环境变化的预测精度,并为国家一级甚至国际规模的资源管理、环境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汉川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导学案
__六___年级____上__册第__三__单元主题我们生活的地球
学校:_马口敖家小学_主备人:_千里言寺审阅人:
课题
7话说地球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行为目标: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板书课题:
7话说地球(到两极去探险)
出示PPT(5)
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PPT(6)
2)一说到南极和北极地区,你会想到什么?
3)让我们去那里看一看,感受与众不同的自然条件吧。
倾听、思考、回答。
自读学习目标:
1、了解两极的特点。
2、了解两极探险会遇到的困难和科学家执著的精神。
活
动
2
了解两极的特点
导入:
1)出示导学提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