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期终考试考点
七年级上期中考试知识点

七年级上期中考试知识点数学整数:1.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整数的绝对值、相反数和比较大小;3. 整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4. 整数的混合运算;5. 用图形表示有理数,如数轴等。
分数:1.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分数与整数的比较大小;2. 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化简;3. 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4. 分数的混合运算;5. 用图形表示分数。
代数基础:1. 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代数式的加减法和乘除法;3. 简单的代数方程及其解法。
几何基础1. 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2. 角的概念及其分类;3. 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概念和特征;4. 圆的概念及其性质。
语文阅读理解:1. 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2.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3. 判断文章的语气、立意、文体等。
写作:1. 根据提示写作一篇短文;2. 描述或叙述事件、事物等;3. 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4. 撰写简单的公告、通知等。
汉语拼音:1. 拼读单音节音节汉字;2. 按规则拼读多音字;3. 识别并拼读一些生僻字。
英语基础语法:1. 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2. 一般过去时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3. 动词的-ing形式和不定式;4. 代词、名词的所有格、人称代词。
基础词汇:1. 数字;2. 颜色;3. 家庭成员;4. 日期和时间。
日常对话:1. 问候和介绍;2. 谈论天气和情况;3. 购物和讨价还价;4. 询问和给出方向。
科学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2. 常见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3. 常见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特征;4.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生物学基础:1. 细胞及其基本结构;2. 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分类;3. 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及其解释。
物理学基础:1. 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状态的描述;2. 热现象的产生和传播;3.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期中考试的主要考点,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平时的学习,充分掌握以上知识点,顺利通过期中考试。
初一地理期中试卷总结

初一地理期中试卷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现象和空间分布的科学。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地理现象以及人文地理等内容。
期中试卷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和检验,对学生的考查较为全面。
下面我将对初一地理期中试卷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和备考。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等。
2. 地球上的地形: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上的地形类型,如平原、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和河谷等,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各种地形。
3. 地图与地球: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绘制地图时需要将地球的三维形状投影到二维平面上。
学生需要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位角、图例等,并能够阅读和绘制简单的地图。
二、自然地理1. 气候与气象:学生需要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如纬度、海洋、大陆、地形和海陆分布等。
还需要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天气现象,如气温、降水和风等,并能够理解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2. 水资源:学生需要了解水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如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水等。
还需要了解水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利用等,并能够分析水资源的重要性和问题。
3. 土地资源:学生需要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如耕地、草地、森林和荒漠等。
还需要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保护等,并能够分析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问题。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概念和变化规律,如人口增长、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等。
还需要了解城市的概念和特点,如城市化、城市功能和城市规划等,并能够分析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2. 交通与通讯:学生需要了解交通的概念和分类,如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等。
还需要了解通讯的概念和方式,如电话、邮局和互联网等,并能够分析交通与通讯的作用和问题。
3. 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学生需要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
专题01丰富的图形世界课件

考点一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按面分类 曲面:球体 平面:柱体 既有曲面又有平面:锥体
5.图形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知识大全
考点一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典例讲授】
例1:1.下列几何体中,是棱锥的为( A )
A.
B.
C.
D.
【变式训练1】下列几何体中,圆柱体是( C )
A.
B.
【变式训练3】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后如图所示(单位:cm),则其容积为 6000 cm³
知识大全
考点二 展开与折叠
例3:下列图形中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有 ①③
(填序号).
【变式训练1】从不同方向视察一个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
(1)写出这个几何体的名称:_圆柱_____; (2)求这个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结果保留Π)
侧面积为 6π ;表面积为 8π
知识大全
考点二 展开与折叠
【变式训练2】如图,这是一个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单位:cm)
(1)这个长方体的表面有 4 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它的表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体积是 256 立方厘米
知识大全
考点一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变式训练2】下列是我们常见的几何体,按要求将其分类(只填写编号)
(1)如果按“柱、锥、球”来分,柱体有__①②⑥____,椎体有__③④____,球有__⑤____; (2)如果按“有无曲面”来分,有曲面的有__②③⑤____,无曲面的有__①④⑥____.
知识大全
(3)由此猜想棱柱有___n__2___个面,____3_n___条棱,____2_n___个顶点.
(4)你发现棱柱的面数、棱数与顶点数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背诵清单整理高频考点提分必记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背诵清单整理高频考点提分必记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8个):(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长的像父母为遗传;长的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8)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二、生物归类方法: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2、生物圈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3、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及细菌等生物5、水圈包括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150米以内的范围。
6、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生活的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等1、科学探究的6步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中只有1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相同。
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线。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干燥和潮湿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相同。
三、生态系统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食物链: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既: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4、伴随食物链:由于能量↓所以养活的生物数量↓;但由于生物富集的原因使物质浓度↑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汉字的读音与书写(含答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咀嚼(jué)奠基(diàn) 呜咽(yàn)酣然入梦(hān)
B.哺育(bǔ)亘古(gèn) 污秽(huì)锲而不舍(qì)
C. 震悚(sǒng)憎恶(zēng)诘问(jié)苛捐杂税(kē)
C. 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bìng)裂,涂了一地。
D. 耳朵里又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jiáo)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yè),像波涛在澎湃。
1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深宵 并蒂莲 浩浩荡荡 妇儒皆知
D.哺育(pǔ)晌午(shǎng) 咳嗽(sou) 锋芒毕露(lù)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 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校补(xiào)挚痛(zhì)可汗(kè) 气冲斗牛(dòu)
B.侮辱(wú)殷红(yān)亘古(gèng)锲而不舍(qiè)
C. 呜咽(yè) 怪诞(dàn)漂白(piǎo)鲜为人知(xiǎn)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考点1 汉字的读音与书写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率(shuài) 选聘(pìnɡ) 深恶痛绝(wù)
B. 元勋(xūn)薪金(xīn)锲而不舍(qiè)
C.殷红(yīn)秩序(zhì) 气冲斗牛(dǒu)
D.迭起(diě)彷徨(pánɡ)兀兀穷年(wù)
C. 在那亘(gèng)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hóng)流。
D. 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suì)和耻(chǐ)辱。
期中模拟试题1-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原卷版)

11. 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3分)
5.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比喻的基本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这一句属于暗喻。
B. 随着“双减”政策的正式发布, 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之战正在席卷全国。句中的“前所未有”指以前从来没有过,用在这里恰当。
C.古人交往中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惠顾”“赐教”“垂爱”就是敬辞,“见谅”“小女”“奉陪”就是谦辞。
C.匿笑(nì) 皂荚(jiá) 蝉蜕(tuì) 三省(xǐng)吾身
D. 确凿(záo) 收敛(liǎn)憔悴(jiāo) 博学笃志(dǔ)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嘹亮 诀别 分岐 水波鳞鳞B. 瘫痪 云霄 攲斜 人迹罕至
C. 骄媚 贮蓄 委屈 截然不同D. 荫蔽 搓捻 高邈 翻来复去
E.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8. 古诗默写(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021·江苏江阴华士片期中)9. 综合性学习。(4分)
考点5语段综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原卷版+解析)2

①静mì______ ②吝啬_________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 改为“______”
(3)语段划横线处可以改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鬼fǔ( )神工矗( )立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妙趣横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仿照前一句话的句式,试着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与前一句话的句意保持连贯。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5.小语同学学习了四季之景的美文后,写下了她的一些感悟。但她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请你帮帮她。
自强不息的麦苗企盼生机勃勃的初春,它要用冬天贮(A. chǔ B.zhù)蓄的力量期待那喷薄而出的瞬间;知知不休的鸣蝉迷恋骄阳如火的盛夏,它要与过往jué( )别,用□(A.炽热B.炙热)的情来迎接三个月的绚烂;暗香浮动的桂花垂青秋高气爽的九月,它要让天地生灵在美不胜收的辽阔与豁达中叹服感慨;傲霜踏雪的红梅则钟情白雪皑皑的寒冬,它一定会用jié( )然不同的态度去翻译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C. 小鸟在树枝上叫着,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在黔西南州游玩的爸爸此刻正在悠然自得地散步呢!
1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走到了那片人声鼎沸的银杏林,周围静悄悄的,我眼前忽然一亮,①十几片银杏叶,就只有十几片,叶子的边缘,它们就那么悄悄地,xiāng着金边儿,静静依傍在众多的绿蝴蝶中,仿佛在酝酿着一个梦。②这十几片银杏叶,金边儿连成了一道曲线,涌动在贮畜着绿色的海洋里,那么小——③不注意还真看不到呢——却那么欢快地,涌动出了初秋的资容,真是美不胜收。就是这么十几片,看起来那么着急,④那么热情,恨不得再过几天,就要形成波涛,汹涌在这秋的季节里了。
考点4文学文体常识传统文化-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原卷版)

C.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
D. 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谦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尊称对方的见解为“高见”,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古代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郎”“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儿女,“小儿”“小女”是谦称自己的儿女。
D. “国庆节放假回家,我刚到门口,四岁 弟弟便飞出来迎我。”句中把弟弟写成能飞的小鸟,运用了拟物的修辞。
1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以“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的主要依据。
16.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A. 六年同窗,朝夕相处,以后你生活上若有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B. 徒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C. 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端午节喝雄黄酒、挂香袋,腊八节吃赤豆粥、拜祭祖先,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 小明告诉奶奶:“今年农历八月份的节气有处暑和白露。”
2.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 孔子——战国——儒家
B. 刘义庆——南朝——《世说新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2011年上学期七年级期终考试历史考点考点1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遗存。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考点2、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以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过着定居生活;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处于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业。
考点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
炎黄部落是华夏族的祖先;炎帝: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与黄帝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大败蚩尤;被尊为“神农氏”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涿鹿之战大败蚩尤;(为什么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答案见书P13—14)尧、舜、禹:黄河流域部落首领。
他们的高尚品质: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水,同甘共苦,13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发生在尧舜禹之间)考点4: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建立。
建立者——禹,时间——公元前2070年,标志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考点5:知道商朝的文明成就。
P26---27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精品;2、商朝时期制瓷业发达,出现了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3、农业:农业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4、畜牧业:家畜家禽主要品种,商朝时已经有,还有圈栏和专门牧场。
考点6:知道西周的分封制:P24 第一段(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考点7: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P31---341、春秋争霸:(1)出现争霸局面的原因:王室衰微(2)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3)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①前提:王室衰微②管仲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迅速强大;③通过“尊王攘夷”树立威望。
(4)争霸战争的影响:(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2、战国七雄: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2、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作战双方:赵国与魏国获胜方:赵国相关成语: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作战双方:赵国与魏国获胜方:赵国获胜计策:减灶计长平之战:作战双方:秦国与赵国获胜方秦国成语:纸上谈兵影响: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考点8: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了解是什么方面的变革。
P381、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变法原因: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掌握大量私田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积极要求变法。
的内容P382、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体现在:经济上: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大大提高;2、修水利工程:都江堰:政治上:顺应地主阶级的需要,各国变法,如秦国商鞅变法文化上:各学派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制度上: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建立,我国封建社会形成考点9:知道孔子。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论语》是由其弟子编撰而成。
成就:思想上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倡导以礼治国。
教育上: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地位:儒家学说是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广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十: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②地点:岷江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考点11、知道老子、屈原、王昭君——三人都生活在湖北省境内,是湖北名人。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代表作:《道德经》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P48.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著名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成就有创造新体诗歌——楚辞,创作很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离骚》P43—44。
王昭君:西汉汉元帝时期宫女事迹:自请前往匈奴,嫁给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和平使者。
P79考点12 秦始皇、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政治上: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和焚书坑儒,在全国统一使用小篆,促进文化交流,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上: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统一岭南和东南地区,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P56—59汉武帝:P68-69 P74 P78—79 P82-83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减小诸侯国与中央的对抗。
思想上:他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文化上:他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经济上: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解除了北方的边患。
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
14、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考点15、水排的用途——鼓风冶铁,发明人——杜诗。
考点16、冒顿(mo du)单于的正确读音。
考点17、知道张骞通西域,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中的作用。
考点18、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点19、知道《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考点20、知道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结果,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考点21、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考点2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23、能够列举出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成就。
考点24、知道本书涉及的成语故事所发生的历史时期。
考点25、了解中国朝代的更替顺序。
考点1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P63—64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起民众的反抗直接原因:陈胜、吴广等农民因戍边遇雨延期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考点14、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P41—42,P57, P1221、文字演变过程: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始皇统一把小篆为全国规范文字)——楷书、草书、行书(魏晋时期)2、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考点15、知道张骞通西域,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中的作用。
P82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使命: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往来。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使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中的作用:P83—84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是古代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考点16、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P87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造纸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质量高,易于书写。
作用:我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考点17、知道《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P94《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体例——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
考点18、知道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结果,P102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P105 官渡之战:作战双方是袁绍和曹操,时间:200年,结果:袁绍败,曹操以少胜多(原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经济发展;善于用人,能谋善断)三国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P105形成过程: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黄帝,建立魏国,都城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都城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考点19、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P109 P111人口南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二是东汉末以来,中原地区的汉族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逃亡江南地区。
西晋后期开始,第一次人口迁徙浪潮出现。
P109 P111民族融合:表现在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内迁大黄河流域后,各民族往来频繁,民族交往加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东汉末年以来)原因:P111三个方面。
表现:水利工程;荒田开垦;农耕技术的发展,开发地域扩大。
P111考点20、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革措施: P115 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