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式读书笔记写作”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读书交流采访录_会议纪要_

读书交流采访录_会议纪要_

读书交流采访录
时间:xx年7月7日
地点:在家中
采访人物:妈妈
采访记录员:徐
徐:妈妈,您喜欢读课外书吗?
妈妈:我非常喜欢看书,因为书中有许多你不知道的知识,读书能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还让人大开眼界。

徐:那您说说怎样才能写好呢?
妈妈:得写真事,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实事求是地写,不能瞎编乱造,而且,最重要的还是要多看书。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所以要多看书,多发现书里面的奥妙,把书中的好词佳句都记下来。

徐:那您小时候怎样读书的?
妈妈:以前,家里穷,没钱买书,就把家里的废品换成书来读,我换了几本书,坐在床头前津津有味地看,一看就是几个时辰,吃饭的时间都耽误了,可我还是依旧看书。

徐:妈妈,您有什么读书方法吗?
妈妈:我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后,总结一下在书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

徐:妈妈,我读书时,怎么读了几遍也不明白意思呢?
妈妈:那你还是读的少,读书可不是让你读上几遍就行了,而是要慢慢品味一下它里面的真正含义。

渐渐地,你就会明白的。

有句话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

谈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谈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谈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尊敬的同学们,欢迎来到谈读书课堂!
上课之前,我先来提出一些要求,希望你们能够做到:1、守时上课,避免影响教学;2、认真听讲,书面作业也要及时完成;3、互相尊重,保
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教学开始了,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次课程重点
介绍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晚近写作的特点以及优秀诗人的作品。

我特
别介绍了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引导同学们通过解读作品,理解其背后的
思想意境。

接着,我又让同学们就拜伦的诗歌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同学们
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我还请重点准备的同学进行演讲,以此增加课堂活
动性。

最后,结合拜伦诗歌作品,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就诗歌内容写一篇作文,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的教学实录,感谢你们的参与,我们下次见!。

课堂结束,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谈读书课堂,一起来探索英国文学之美!。

中学阅读与写作课堂实录文学与创作

中学阅读与写作课堂实录文学与创作

中学阅读与写作课堂实录文学与创作在中学阅读与写作课堂中,文学与创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节中学阅读与写作课堂的实录,并探讨文学与创作在其中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这节课,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了一篇经典的小说《红楼梦》。

通过导读,老师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思考。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分析文学手法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体味文学作品中的优雅语言和精妙结构。

随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进行创作,并在文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写作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创造力,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架和规则。

他们可以在现有的故事情节中添加新的元素,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这种创作方式,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课堂结束时,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逐一展示给全班同学。

每位学生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展现了他们的独特想法和文学才华。

通过相互欣赏和评价,学生们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展示也让学生们更加自信,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这节中学阅读与写作课堂的实录,我们看到了文学与创作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作过程,学生们能够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学阅读与写作课堂中的文学与创作,正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读书交流采访录

读书交流采访录

读书交流采访录
地址:在家里
访谈角色:母亲
访谈记录员:徐
徐:母亲,您喜爱读课外书吗?
母亲:我非常喜欢去看书,由于文中有很多你永远不知道的专业知识,念书能提升写作能力,并且还令人惊叹不已。

徐:那您说说怎么才能写好的作文呢?
母亲:得写真集事,无论啥样的文章内容,都需要求真务实地写,不可以乱编胡编,并且,最重要的也是要多看书。

常言道:"唯有读书高博古通今。

"因此要多看书,多发觉书里边的奥秘,把书里的好词好句都记录下来。

徐:那您儿时怎样读书的?
母亲:之前,家里穷,买不起书,就把家里面的废料换为书来跟读,我换了几本,坐到卧室床前津津乐道地看,一看便是好多个时间,用餐的时间段都拖延了,可我还是依然去看书。

徐:母亲,您有哪些读书方法吗?
母亲:我先了解一下创作者,随后,总结一下在书初中到了哪些,明白了哪些大道理。

徐:母亲,我念书时,怎么念了几次也搞不懂含意呢?
母亲:那么你或是读的少,念书并不是使你读上几次就可以了,反而是要渐渐地品位一下它里边的真正的含意。

慢慢地,你也就会懂得的。

有句话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

习作二写读后感课堂实录

习作二写读后感课堂实录

习作二写读后感课堂实录(中英文版)After engaging with the assigned text for our second writing assignment, a compelling classroom recording was documented.The post-reading reflections shared by the students offered a diverse array of insights and interpretations, painting a vivid picture of the text"s impact on young minds.在完成了第二篇习作的指定阅读后,一堂充满生机的课堂实录便诞生了。

学生们分享的读后感如同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展现了文本对年轻心灵的深刻影响。

Each student"s perspective was a unique thread woven into the tapestry of our classroom discussion.Some highlighted the protagonist"s emotional journey, while others focused on the intricate themes that permeated the narrative.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如同一条独特的丝线,交织成我们课堂讨论的斑斓画卷。

有的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而有的则聚焦于贯穿整个故事的复杂主题。

The atmosphere was electric as hands shot up, eager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versation.The enthusiasm was palpable, with each comment sparking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bate among the peers.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们纷纷举手,渴望参与到讨论中来。

采访读书笔记

采访读书笔记

采访读书笔记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是一艘带领我们前行的帆船,而读书笔记则是航行中的指南针,记录着我们的思考与感悟。

最近,我有幸采访了几位热爱读书并坚持做读书笔记的朋友,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藏的新大门。

第一位受访者是小李,一位年轻的职场新人。

他告诉我,他做读书笔记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专业书籍中的知识。

对于他来说,读书笔记不仅仅是简单的摘抄,更是对书中重点内容的梳理和总结。

他会在笔记中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思考,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查阅资料或者与同事交流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李向我展示了他的一本读书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对一本营销学书籍的分析。

他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重要的概念、案例和自己的感悟。

他说:“通过做读书笔记,我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关键信息,而且在复习的时候能够更加系统地回顾知识,加深理解。

”第二位受访者是王女士,一位退休的教师。

她做读书笔记已经有几十年的习惯了。

王女士说,她读书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文学作品到历史传记,从哲学思考到科学探索。

她的读书笔记就像是一本本个人的知识宝库。

王女士的读书笔记非常有特色,她不仅会写下书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还会在旁边附上自己的点评和感受。

她会将不同书籍中相关的主题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告诉我:“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而做读书笔记则是让这种对话更加深入和持久。

每一次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都像是重新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旅行。

”第三位受访者是小张,一位大学生。

小张说,做读书笔记对他的学习和论文写作帮助极大。

他会在阅读学术文献时,详细记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和结论,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小张向我展示了他的电子读书笔记,利用了各种软件的功能,如标签、分类和链接,使他的笔记更加有条理和易于查找。

他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整理和利用知识,读书笔记就是我最好的工具。

”通过与这几位受访者的交流,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小学五年级写作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写作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写作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小学五年级写作课堂今天,我们来到了小学五年级的写作课堂。

在这个课堂上,我将为大家呈现一堂精彩的写作课,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提升写作能力。

下面就是整个课堂的详细实录。

【引入部分】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有趣的写作课。

在这堂课上,我们将学习如何构思和写作一篇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老师好!准备好啦!老师:很好!那我们就开始吧。

【阅读故事】老师:首先,我将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勇敢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鸟,它要冒险去寻找失落的宝藏。

请大家仔细听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故事讲述完毕后,学生们都聚精会神,仿佛身临其境。

他们对于小鸟的冒险经历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思维导图】老师: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小鸟在故事中如何做到勇敢去追寻宝藏的呢?学生:小鸟没有害怕,勇敢地飞翔向前!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现在来一起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将小鸟在故事中面临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写出来。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

学生们积极参与,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小鸟克服困难的场景和方式。

【小组讨论】老师:现在,我要把你们分成小组,请同组的同学一起讨论,分享你们在思维导图中想到的内容和想法。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展开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各自的创意和观点。

他们通过合作,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和细节。

【个人写作】老师:同学们,接下来是个人写作时间。

现在请你们根据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中的内容,展开个人的写作创作。

学生们迅速拿出纸和笔,开始动笔写作。

他们专注而认真地将思绪和想象力转化为文字。

【分享作文】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分成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你们写的作文读出来。

学生们互相投票,选出一位代表来读出作文。

每位代表读完后,其他同学们纷纷鼓励和表扬。

这种分享作文的方式让学生们更有动力和自信。

【梳理写作技巧和要点】老师:同学们,你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新的发现呢?学生:我发现把故事写得有趣比较难。

口语交际《鲁迅访谈》课堂实录

口语交际《鲁迅访谈》课堂实录

口语交际《鲁迅访谈》课堂实录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五芳(说明:鲁迅和记者都由学生来进行,当然,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读要到位,思要全面、深刻)师: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自由的天地、知识的宝库;三味书屋也留给他深深的记忆。

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与鲁迅先生作一次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记:鲁迅先生,很高兴有今天的“一面”之交,更高兴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据说你把自己的一些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旧事重提》中,为何又改名为《朝花夕拾》呢?鲁:《旧事重提》收录的都是我童年及少年时代生活情形。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只能来个“朝花夕拾”。

记:《朝花夕拾》共多少篇?分别是什么篇名?鲁: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记:看来你对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我想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向你探讨几个问题。

鲁:行!记:你把百草园比作“乐园”,它“乐”在何处?鲁:它曾给我带来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观赏之乐、口舌之娱!记:前天,我读了《梦回“百草园”,梦回“三味书屋”》,您自己在一开头时也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一个只有野草的园子,何足以乐?鲁: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它又勾起我对往事不尽的记忆。

是的,百草园中多的是野草,然而,在少年时代,百草园是我唯一的、也是最自由的嬉戏场所。

在此,我饱览了缤纷的菜蔬;品尝过紫红的桑葚,更有探险猎齐心理的满足——那就是按住斑蝥的脊梁让它喷出烟雾;徒手掘出何首乌,考证它是否像人形,是否吃了能使人成仙。

这些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其中也不乏我在成人之后,在面临现实的复杂、沉重、压抑中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美妙幻想,也许真正的百草园没有我描绘得那么美,可能是“距离产生美感”吧,也或许是人性的本然。

总之,“百草园”是我永远神往的精神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式读书笔记写作”课堂实录作者:张瑞芬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8年第12期【课程类型】名著读书笔记写作课【课程设置】第一课时:学习“提问的类型和技巧”,了解采访记录的基本格式。

第一课时作业布置: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问他其他问题。

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此处不同于一般采访)。

本课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经验了解:1.班级学习氛围好,对创意类的写作有热情。

2.学生写作能力存在差异。

3.大部分学生读完了《简·爱》全书,对书中情节、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基本准确,但仍可能存在偏差。

第一次作业问题归类:1.缺乏读者意识,采访目的不明确,采访问题不集中。

缺乏“语境四要素”的整体意识。

2.没有用采访提纲先列出问题,导致问答部分与前面的语境设置偏离。

部分学生不能抓住矛盾冲突点提问,没有适时追问。

3.采访回答部分主观性强,缺乏前后勾连,缺少紧扣文本的细节。

【教学落点】掌握“采访式”读书笔记的写作步骤:1.用“读者、目的、作者、文体”四要素设置“采访式读书笔记”的交际语境;2.依据目的预设采访问题,用列提纲的方式给问题分层排序。

3.检验问题设置与语境设置是否契合。

【突破方法】1.抓核心。

从“读者意识”入手,明确“目的”与“读者”“采访设问”与“目的”之间的内在关联。

2.运用学生的读书笔记,用分层对比的方式推进,化抽象为具体。

3.尽量分解出具体的操作步骤,用量表指引学习方向。

【课堂实录】师:好,上课。

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请坐。

我们班的孩子认真热情带给老师内在的动力,我想分享两个细节。

第一个,刚刚看到张育瑄的作业,她对小睿的采访记录进行了详细的批注。

她列出了一个提纲,旁边依据不同的要素逐个分析,还有对同学提问的归类,以及对采访记录私密度的思考。

第二个,玲玲点评张宇轩同学的作业能够扣住笔记,细致扼要地点评,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老师非常欣赏。

那么,我想知道,大家在看采访笔记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问题?挑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告诉我。

生:我选的是小颖这一篇。

我感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简爱的形象比较不符合原文。

记者问简爱“最痛苦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的回答写得不好。

首先,这里写的简爱的性格太过于软弱和犹豫,不敢正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不符合原文那种独立、自由的形象。

第二,记者问“你可以告诉我们你怎么想的吗?”回答是“但是我害怕,害怕伯莎·梅森”,这个回答显得过于懦弱,不像是简爱。

第三,书中所描写的简爱为什么放弃罗切斯特的原因,我感觉抓的重点错了。

第四点,这一篇采访录整体的语言应用很不熟练。

师:好,请坐。

卢琦说第三篇的主要问题是采访回答不符合书中人物个性特征,前两篇呢?比较一下有什么问题。

先说你发现的。

生:就是小睿的这一篇,我给他列了一个提纲。

师:为什么要列提纲呢?生:这样看他的内容会比较透彻。

牧师的提问非常短。

第一问是直接提问“为什么会痛苦”,第二问是问他“要不要回去”,是追问,但是第三问又是一个回去,他在重复着同一个问题。

可见,小睿的问答是非常自我的。

我认为他应该沿着一个问题向下走去,深入地挖掘这个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被动地看待这个问题。

师:好,请坐。

你的建议是抓住核心问题进行层层追问,咱们班同学眼光精准。

那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采访时人物性格的特征不符合原文?这里一部分原因是阅读理解不够细致。

还有,为什么小睿的采访记录会出现无层次、缺乏视角的现象呢?一个原因是老师指导不足。

第一课时我们只是简单地了解采访记录,学习了提问的类型和技巧,缺乏实践。

这节课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

现在来看一看这两位同学的采访记录具体有哪些不同。

(屏显)采访记录小睿时间:简爱离开罗切斯特的第一天地点:教堂牧师:①可怜的孩子,你在为什么而痛苦?简爱:我深爱着罗切斯特,可他有一个妻子,我不能做他们之间的第三者。

更痛苦的是,罗切斯特欺骗了我,我希望我能在这一段爱中挣脱,所以我离开了他,但我担心他会因寻我而出事,并为了我的出走而伤心。

我来此是想向主忏悔我的过错,倾诉我的痛苦,希望主能原谅我。

牧师:②你还爱着他吧?你是否想过回到他身边?简爱:是的,我从以前到现在一直爱着他。

在知道他的痛苦后,愈发爱着他。

我也渴望回到他身邊告诉他我还爱着他,以聊慰他的悲伤,但我不能,主告诉我不能,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

所以深深陷入痛苦。

牧师:③那你有一天会回到他身边吗?简爱:不知道,或许有一天会吧!万一哪天他需要我时,我可以作为一个朋友待在他身边。

希望主能原谅我对他的旨意的亵渎。

牧师:主会原谅你的,我的孩子,这是一段多么悲痛的过往。

师:先看前面的部分,采访记录正文之前有什么不同?请仔细看。

生:我发现了小睿的语境设置不完整。

师:语境设置不完整。

小睿同学缺了哪几个,请你帮他补上。

生:读者、目的。

师:读者,请注意这位同学发言的顺序:放在第一位的是什么?是读者。

语境四要素是读者、目的、作者和文体。

他刚刚提醒我们第一个要补充的要素是什么?读者。

小睿同学在写采访记录之前没有先确定四要素。

现在来补问一下小睿,当时你有没有考虑这篇记录的读者是谁?生:读者没考虑过,目的有考虑过。

师:目的是什么?大家听他说记下来,待会儿我们看看他的目的达到了没有。

生:目的是让牧师了解简爱当时的心路历程,简爱向牧师来抒发自己的情绪。

师:好,请坐。

倾诉痛苦,了解心路历程。

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没有?生:没有。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写作的目的由什么而来?小睿说他只想了目的,没有考虑采访笔记的读者是谁,那他的目的是怎么来的?谁发现问题了?生:应该要先有读者,然后再设目的。

你的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所以你的目的应该是针对读者而定。

师:请坐,所以我们要在了解四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这四个要素当中,哪一个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生(齐):读者。

师:请做好笔记,读者不同决定目的不同。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玲玲的这一篇,她完成得怎样?来读一下。

老师读前面的部分,男孩子读牧师,女生读简爱。

我们来看一看她的采访记录——读者、目的、作者、文体,它们的一致性怎么样?情境设置是《简·爱》的26、27章。

26章是教堂事件,27章是罗切斯特向简爱讲他过去的经历。

玲玲给她自己设定的采访身份是牧师,被采访者简爱,读者希望能知道简爱当时的所思所想。

目的,倾听简爱的痛苦,理解简爱当时的内心的挣扎。

文体,采访记录。

时间,简离开的那一天。

地点,教堂。

下面我们齐读。

(屏显,生齐读)伍德牧师:简,你是真的要离开了,对吗?简:是的,我要离开。

伍德牧师:我曾得知你没有亲人,所以其实你无处可去。

那么你要去哪儿,而且你身无分文,你究竟要怎么去?简:我不知道。

我没有想好……但我一定要离开。

牧师,我很痛苦,我无法继续在这儿忍受下去!伍德牧师:我知道你很痛苦,从你忧愁的面容之中我感受到了你的挣扎。

的确,重婚是莫大的罪恶,但你是因为罗切斯特先生欺骗了你而痛苦,还是你认为你无法与他在一起而痛苦?简:我当然不会因为他欺骗了我而悲伤。

我知道他爱我,我也很爱他,而且现在的我比以前更爱他,但是第三者的称号我无法忍受。

我知道我走了他会难过,不过离开他是给所有人最好的尊重。

我纠结、挣扎,内心中有无数的声音在此起彼伏。

我好像是自私的,然而留在他身边我会更无法接受自己。

所以我必须离开,必须终结这混乱的一切。

伍德牧师:所以你们之间的障碍不是罗切斯特的妻子,是重婚的罪名。

你是在为自己也是在为罗切斯特先生,是吗?简:或许吧,但我真的爱他,我不想自己变得自私自利,可是我做不到继续留在他和伯莎身边。

我要走了。

谢谢你,牧师。

时间会冲淡这一切的。

伍德牧师:好的,再见,希望你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

师:现在来思考,玲玲的目的是“倾听简爱的痛苦,理解简爱当时内心的挣扎”,达到这个目的没有?认为达到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这么少。

其他人都认为没达到?我想找一个认为没达到目的的人来发言。

生:没达到的原因是,首先,“倾听简爱的痛苦”,如果从一个牧师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地方倾听是有,可是倾听得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同时,作为一个牧师,应该对简爱当时的心情有一定的疏解和缓解的作用,可是采访里似乎也没有一些鼓励她的言词。

其次,“理解简爱当时内心的挣扎”,我个人对“挣扎”这个词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情感的一些变化,或者说她对罗切斯特的情感是一种纠结的感情,但玲玲的设问是选择性的,我感觉做到“理解”的话,还是有欠缺。

师:“理解”有欠缺。

好,请坐。

他的发言大家认同吗?生:认同。

师:玲玲的这份有不足,但她对简爱痛苦的挖掘、提问的层次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也就是比较好地达成了她的目的。

我们来看看她怎么做到的。

请玲玲说。

生:痛苦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在牧师这三个问题之后,简爱的回答。

她有讲她自己的痛苦,她的痛苦是第三者的称号,而且她认为他虽然很爱她,她也不想走,但如果不走的話,简爱会更无法接受她自己,我觉得这就是她的挣扎,也是她的痛苦。

我的提问也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师:好,请坐。

玲玲的这份采访,在目的达成度上——倾听简爱痛苦的方面,比较好地达成了。

好,那我们现在来思考,较好地达成目的的前提是什么?她前面设定的读者是谁啊?生:希望了解简爱当时痛苦挣扎、所感所想的人。

师:是的。

读者决定目的,目的决定设问,角色也要与之相符。

玲玲比较好地关注了四要素之间的一致性。

我们来看这个表格。

(屏显表格)《简爱》采访式读书笔记交际语境写作指标读者目的角色(采访者)体式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中的人;有《简·爱》这本书的共同阅读经历但此处存疑的同伴;知道简爱这个人物但没有读过《简·爱》一书的人;老师;《21世纪新女性报》读者…… 理解人物;传播信息;分享体验;劝说议论。

牧师;海伦;母亲;英格拉姆;阿黛勒;菲尔法克斯太太;黛安娜;60岁的罗切斯特;简爱的孩子;《21世纪新女性报》记者…… 对话;采访记录;(相对私密公开问答)……师:这次是相对开放的情境写作,作者的身份大家选择得非常多。

咱们班同学在作业中呈现出十种角色的设定。

那么读者不同,必然带来目的和角色的设定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来连连看。

假如这份采访记录是给罗切斯特看的,读者是罗切斯特,目的就应该是?生:“理解简爱为什么这样做”。

师:那么,可以选取哪个角色来采访呢?生:牧师。

師:如果是牧师这个角色,那么牧师跟简爱之间谈话相对来说是怎么样?是公开的还是私密的?生:私密的。

师:对,相对私密的。

为了达到目的,在角色的选择上,我们首选是牧师,他们信奉基督,忏悔时会说真话。

还有个人是可以选的——菲尔法克斯太太。

正所谓“仆人眼中无主人”,她对罗切斯特的了解更丰富,更真实立体。

这是一种选择,进入书中以“局内人”的角色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