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教案【篇一: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反思肖灵娟】五年级语文上册《26 开国大典》公开课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肖灵娟【课时目标】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教学准备】1、按教学重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1、提问导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祖国母亲的诞辰是在哪一年吗?生:1949年。
师:是的。
我们伟大的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诞生。
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播放音频)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开国大典》2、板书课题,解题。
a、强调典字的书写。
b、谁能说说“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c、孩子们,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3、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满怀感情的读一读课题。
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9页,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
b、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c、指明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d、理解疑难字词。
(学生互助解词)e、开火车轮读生词。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7《开国大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本课主要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展现了新中国的诞生。
课文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以及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资料、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3篇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3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一、课前谈话师:课前我们前聊一会儿天吧。
同学们来过这个大剧院吗?生:来过。
师:能具体说说什么时候来这里干什么吗?师:说话就得像他一样清清楚楚地表达自身的意思。
师:全国有五家大剧院,为什么以田汉命名,你知道吗?生:田汉。
师:是我国国歌的词作者。
国歌的歌名叫——生:义勇军进行典。
师:想不想听一听这国歌?生:想。
二、理解课题上课铃响,出示媒体,师示意全体学生起立。
师:从这振奋人心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从歌声感受到壮观。
师: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生:开国大典师:自身读一读课题,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的语句说说课题的意思。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读书习惯真好。
谁知道了题目的意思?生:课题的意思是建立新国家的隆重的典礼。
师:你明白了典的意思是典礼。
师:谁再把时间地点带进来说一说。
生:1949年十月一日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
师:把巨大换成另外一个词。
生:隆重。
师:还可以换一个。
生:盛大。
师:谁加上地点来说。
生:1949年十月一日,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
三、梳理课文师:多么盛大的典礼。
这么盛大的典礼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默读,边读边考虑,注意描写大典进行顺序的词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没有,作者写了哪几句?好些同学都想说。
生:我找到第一句:早上六点钟、中央政府宣布会议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现在开始……师:他说的包括了很多,谁能概括地说。
生:宣读开始生:典礼开始生:升旗仪式生:游行(学生边说教师表板出相关词卡)生:阅兵仪式师:还有呢,谁补充。
生:奏国歌,升国旗师:还有呢?师:还有补充吗?生:毛主席与大家见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八自然段是?生:鸣放礼炮第九自然段呢?生:毛主席宣读公告师:谁能把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按先后排出来?请学生上台来排。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开国大典》选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1.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1.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5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6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Step 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
Step 3:分析课文,讲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价值。
Step 4:讨论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
Step 5: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2 教学亮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3 教学不足在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时间跨度较大,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2.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不足,可以在课后整理一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间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详细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典礼”“城防部队”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场面描写,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体会,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教学难点(1)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体会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场面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的朗读情况。
(3)让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整体把握(1)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找出开国大典的几个主要环节。
(2)概括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
4.精读感悟(1)选择重点场面,如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等,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
(2)通过讨论、想象等方式,体会人们的心情和场面的壮观。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开国大典》(节选)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开国大典?它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2)重点讲解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意义。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2)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是否有了深刻理解?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反思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是否讲透?(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是否全面?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更多细节。
3.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教案 (2)

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开国大典》的内容和结构;3.分析并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开国大典》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举行的庆祝活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本节课将向学生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分析《开国大典》的内容和结构本节课将以导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逐步分析《开国大典》的内容和结构。
教师可以将精选的段落或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信息和主题。
3. 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开国大典》的内容和结构,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可以组织相关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开国大典》对当时中国社会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开国大典》,学生将培养自己对历史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背景知识,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敬意。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将重要的段落或片段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开国大典》的内容和结构。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通过交流和思考,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阅读扩展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拓展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对《开国大典》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分析《开国大典》的内容和结构教师将展示《开国大典》的选段或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学生可小组或个人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1.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3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如何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1.5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了解其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反思(1)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有了深入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亮点(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开国大典》。
(2) 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讨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改进措施(1) 在教学中,加强对《开国大典》艺术特色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通过更多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感受人们参加典礼的激动、兴奋心情。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个什么日子呢?(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板题:开国大典(“典”是本课的生字,让学生注意其写法)2.揭示课题:谁能说说“典”在这里的意思?那“大典”呢?(隆重、盛大的典礼)“开国”又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3.读课题:是呀,这是为了庆祝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而举行的庆典,多么盛大而又隆重呀!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导入: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随着作者的描绘走入这盛况中。
请大家带着要求,自由高声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①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3.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及良好阅读习惯。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初知写作特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反馈自学情况:①正确认读生词(课件出示),指导个别难读、难写的生字。
认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重点指导书写:奏诞瞻(师指导生练习)【设计意图:字词教学从字音和字义两方面进行有重点性地点拨,扫除生字词语的障碍,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②通过阅读,您把握了这篇课文的哪些主要信息呢?课件:你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参加总人数吗?(开门见山)③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学生快速阅读后汇报,课件同时出示)【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与文本进行初次对话,对开国大典的盛况有整体的印象,抓住文本的主线。
】2.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根据板书导读写作顺序,这是写大场面的一个重要写法。
(板书:有顺序,有条理)【设计意图:场面描写是本课学习重点之一,让学生对场面描写有所了解。
】四、学习“大典前”这部分1.现在一起来学习“大典前”。
这部分除了介绍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还介绍了什么?(会场的结构和布置;群众进场)2.(课件展示:会场平面图)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
3.指名看着平面图介绍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汇报交流,找出典礼前会场布置的情况,使同学们对典礼前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4.从这一部分,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感受到?5.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黑起床,不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抓住关键词“直奔”“赶”,理解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6.指导朗读。
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和段去体会开国庆典场面的隆重和热闹以及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心情。
】五、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六、布置作业:1.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
2.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3.挑你最感兴趣的场面,多读几遍。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 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阅兵式 群众游行 领袖出现宣告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 宣读公告典礼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引出新课。
1.听写生字词。
(典礼协商诞生瞻仰排山倒海)2.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设计意图: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快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重点。
层次清楚,有条不紊,为下面学习场面描写做好铺垫。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一)研读“典礼仪式”1.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课后练习提示,“一问能抵许多问”,引导学生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并形成教学的主线。
同时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读自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使课堂在“静”中增效。
】2.汇报交流。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从“排山倒海”,你读出了什么?从“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
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读)(2)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
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
谁来读?(指名读)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感受到了什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
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B.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
(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听出不同了吗?(把第二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换成“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反复的手法,起到强调的作用。
)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生齐读。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成立了)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
再读读这宣告。
D.师配乐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
有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有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有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
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设计意图: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
我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此外,利用文字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触动了学生积淀的情感,饱满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有效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播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
)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齐背第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开国大典当天的激动人心的盛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此时以情促读促背,升华情感,积淀语言。
】(3)接着,升国旗。
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师播课件: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度过了63岁的生日,在这63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
这是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是奥运赛场上同时升起的三面五星红旗,这是神州七号飞天时飘扬在茫茫太空的五星红旗。
这是神舟九号起飞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B.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
假如你亲眼见到这些时刻的五星红旗的升起,你的心情会如何呢?你有什么想说的?说话训练:看到五星红旗在升起,我。
C.师小结: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
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我们才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引读板书: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适时补充有关“五星红旗升起”的典型资料,利用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加深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4)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引读第九和第十自然段。
(二)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1.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
让我们再从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感受开国大典吧!2.交流最难忘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