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三姓简介

合集下载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

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河东三姓”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个重要家族,分别是河东梁氏、河东赵氏和河东杜氏。

这三个家族分别以其成员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就这三姓家族的文学研究进行讨论。

首先,河东梁氏是以梁纲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梁纲是唐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

梁纲的文学创作以“唐宋派”的特点为主,他以“直言抱负”而著称,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除了梁纲,梁宽也是河东梁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情调,以写景为主,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

其次,河东赵氏是以赵嘏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嘏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咏物为诗”,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

赵嘏的文学创作以“嘉泰二赵”的特点为主,他的作品大都以咏史为题材,以饱满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赵蕃和赵文则是河东赵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表现出浓厚的宋代文学风貌。

最后,河东杜氏是以杜牧为代表的家族,他们的成员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主张“写意超写实”,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于想象力的表现手法。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史派”的特点为主,他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为目的,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著称。

杜衍和杜审言也是河东杜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特色,表现出唐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综上所述,河东三姓家族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成员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这三姓家族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艺术特点,也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更全面的认识。

河东裴氏

河东裴氏

河东裴氏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裴氏家族。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

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

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

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

裴氏家族的始祖,是位列五帝之一的颛顼。

颛顼的后代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

其后人在周僖王时开始姓裴。

裴陵,就是裴氏家族公认的第一位裴姓祖先。

裴陵的第27世孙裴晔,在东汉顺帝时任并州刺史、度辽将军。

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反复斟酌,终于在汉顺帝永建初年(公元126年)合族搬迁到闻喜县东50华里的地方定居。

天下之大,为何偏偏选中此处?因为裴晔看到这里群岭巍峨,松柏苍郁,紫霞萦绕,荷香弥漫,认定此处是最适宜家族繁衍人丁、哺养英才的风水宝地。

因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柏树,于是起名裴柏村。

自此以后,闻喜县裴柏村就作为裴氏祖地而被裴氏后代列入家谱和被历代史家用入正史。

也就是从裴晔定居裴柏村开始,裴氏家族才掀开了灿烂辉煌的家族史页,公侯将相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裴晔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他的两个儿子都当了宰相。

长子裴羲,汉桓帝时任尚书令、开国公,是裴氏家族的第一位宰相。

次子裴茂,从县令、郡守当起,一直官至尚书令,被汉灵帝封为阳吉平侯。

身为侯爵的裴茂生了4个儿子。

这4个儿子后来分为东、西、中3支,名曰“三眷”,分别南下西迁,分居全国。

近两千年过去,如今,裴氏后代遍布中华大地,不少还移居海外。

但是考查其谱系家纲,追本溯源,所有裴姓子孙都出自“三眷”之后,总族根都在闻喜县裴柏村。

所以才有“宗人遍天下,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虽起于春秋,源自秦国,然而历经战国、秦朝和汉初,却一直没有显山露水。

直到汉武帝时裴盖做了掌管皇室财物的水衡都尉,这才打破了300年的沉寂,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两晋到隋唐、宰相、大将、侍郎、刺史,几乎有官做的地方就有裴家的人,唐朝有289年的历史,裴家有17位宰相,每隔17年就有一位裴氏新宰相入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唐朝的重大事件,无不有裴氏的参与。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背景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背景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背景导读: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背景家世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

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

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

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

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

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

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

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家族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唐代诗人。

与中唐时期著名文人柳宗元为同族,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为诗友,著名学者萧颖士爱其才,把女儿嫁给他。

曾被任命为洪州户曹掾,但他未接受。

柳宗玄,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堂弟。

他曾在《小石潭记》中被提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他本人其他详细资料不详。

柳宗元妻儿柳宗元,先娶弘家杨氏妻,唐贞元15年(799)宗元27岁时亡故。

他在永州时,写有《下殇墓博记》,说明他这时有女和娘,夭死。

宗元在柳州死后,其友刘禹锡《祭柳员外文》中说:“誓使周六,同于己子。

柳宗元为什么叫“河东先生”?

柳宗元为什么叫“河东先生”?

柳宗元为什么叫“河东先生”?柳宗元为什么叫“河东先生”?柳宗元为什么叫“河东先生”?柳宗元作为唐朝出名的诗人,他文采极佳,创作不少的佳句,让人们争相的传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宗元为什么叫“河东先生”?,希望能帮到大家!因为柳宗元是河东人,故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

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成为的千古绝唱,那么你知道历史上柳宗元世称什么吗?然而这并不是柳宗元唯一的称号,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在古代文坛中柳宗元世称什么: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柳宗元的作品有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

33124843

33124843


永嘉丧乱 之初 河东薛 氏 的发 展动 向
韦、 、 、 、 裴 柳 杨 杜五个 关 中首望家 族 , 河东 薛 氏具 有 许多独 特特征 : 他们并 非河 东土著 , 以河 东 为望 ; 但 他们在 魏晋 时期 尚 以部 、 落 等社 会组 织 存 在 , 部 却 能够在 北魏成 为汉人 门 阀社 会 中的重要 姓望 ; 们 他 出 自少 数 民族 , 能人于郡 姓 。这 些特点 以及形 成 却
收 稿 日期 :2 0 0 9—0 9—0 8
作者 简 介 :宋艳 梅 ( 9 0一) 女 , 西 高 平人 , 学博 士 ,讲 师 , 究 方 向 : 晋 南北 朝 史。 18 , 山 史 研 魏
① 陈 寅恪 《 书 司马 睿 传 江 东民 族 条释 证 及 推 论 》 《 明馆 丛 稿 初 编 》, 联 书 店 ,0 1年 版 ) 周 一 良《 瞎 巴三 千 生 啖 蜀 魏 (金 三 20 、 “
凭河 自固。仕 姚 兴 为镇 东 将 军 , 为 尚书 。 薛强 人 ” “ 善绥 抚 , 民所归 ” 使 薛 氏部 众 以 巨大 的部 落联 为 , 盟组 织结合 在一起 , 凭河 自固 , 并未有 播迁之 举 。
永嘉乱 后 , 氏所 居河 东 之地 先 后 属石 赵 、 薛 苻
刘 淑芬 等学者 已有许 多详 细 深入 的论证 。 前 辈 但 学者 因为各 自研 究 的主 旨不 同 , 薛 氏南 迁房支 对 对
薛广 德 、 薛永 之 后 的 记 载 , 为 薛氏 是 在 曹魏 灭 蜀后 投 降 曹魏 而 迁 居 河 东的 。周 一 良先 生 推 测 蜀 薛 迁 徙 到 河 东与 西晋 末 认
年 的 民族 大 迁徙 , 巴族 氐 族 的 动 荡 迁移 有 关 , 者根 据 薛 强历 石 虎 、 坚 、 兴 立 国年 间 , 活 年代 大致 在 公 元 四 世 纪后 笔 苻 姚 生 期 推 测 , 氏见 于史 载 的 最早 在 河 东 活 动 的 代 表 人 物 薛 陶的 生 活 年 代 应 与 周 一 良所 推 测 的 蜀 薛 迁 居 永 嘉 丧 乱 , 起 中原 士 人 分 散 播 迁 之 风 掀

柳宗元的称呼

柳宗元的称呼

柳宗元的称呼柳宗元的称呼导语:唐代时期才人辈出,而诗人柳宗元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奠定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称呼,欢迎阅读!唐代柳宗元是文学史上颇具特色、很有影响的一位人物。

综观其一生,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形成于离开长安之后流贬永州的十年。

归纳数十种流传的柳文版本,他的诗文共五百四十七首(篇),其中写于永州的三百一十七篇(篇),占了五分之三,尤其是最能显示他思想和文学才华的议辩、对、答、说、传、骚、吊赞箴戒、铭杂题、记等一百零七篇,就有八十二篇写于永州。

然而,后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往往将其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没有称他为“柳永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柳宗元,字子厚,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出生于当时的京城长安。

史称柳氏得姓于鲁士师柳下惠,秦朝以后迁入晋之解县,属河东郡。

柳宗元说:“河东,古吾士也”(《送独孤申叔侍亲往河东序》)。

唐代的蒲州解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镇。

不过,柳宗元的祖上历代宦游,早离故籍。

至于柳宗元本人一生从没去过河东祖籍,柳州任上死后也是移柩回归至长安万年县栖凤原先人墓侧安葬。

这说明,人们称柳宗元为“柳河东”,仅仅是往他的祖籍上挂靠而已。

但要真正弄清人们为何会这样挂靠,还得从中国的姓氏文化说起。

简略地讲,无论是姓氏、姓名,还是字、号,都不过是一种个人的符号。

这种符号的产生和演变,则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群落的徽铭。

所谓徽铭,《典艺》,“铭,名也,述其功美,始可称名。

”原始社会群落徽铭的产生,一般是由该群落自己决定,并且应该是与他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某物类,如植物,动物、山川,或是他们的重大社会发明、社会分工等的一体化表征。

这大致是母系社会群落时候的情况。

由于西方的人被用得习惯而传开了。

比如,徽铭和图腾(Totem),讲的实质上都是色。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国语·晋语四》等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河东杨氏世系

河东杨氏世系

河东杨⽒世系⼭西旧称河东,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此地位在黄河以东,故⽽得名。

河东郡,秦置,治安⾢(今⼭西夏县北),辖今⼭西之黄河以东,长城以南,太⾏以西。

⼭西之洪洞,史称“杨国”、“杨县”,其遗址就在洪洞县的东古村。

始于周朝初,商朝为“易国”。

⾄周,受晋⽔霍泉的滋润,杨柳成林,遂改为杨国。

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太原,南下霍⾢,途经杨县,因恶其名同隋“杨”姓⽒,遂改为洪洞,乃以古戌洪洞为名。

史上之“三封杨候”,就发⽣在这⾥。

亦即河东杨⽒祖居的起源地,也包括今襄垣、新降、永济等县。

⼭西境内的⼤部分杨⽒都不是外迁移民,⽽是根深蒂固,长期⽣活于此的河东杨⽒。

本⽀杨⽒记载最早见于周朝,其上祖,可追述到周朝晋国,始祖杨⼲,本名姬乐,晋悼公⼋年(公元前566年)受封于“杨”,为“杨国”实际管理者,后以采⾢“杨”为⽒,是为“河东杨⽒”始祖。

晋平公⼆年(公元前556年),“杨”⼜成为叔向(⽺⾆肸,晋太傅)之采⾢,其长⼦⽺⾆⽯(字⾷我,号伯⽯,晋上卿)承袭杨⾢,以⾢为⽒,遂名杨⽯,是为“弘农杨⽒”上祖。

河东杨⽒,⼈丁亦旺。

现⼭西约有五万⼈,⼭东有三万⼈。

⽽在四川的梓潼、河南开封、浙江绍兴、江苏杨川、江西南昌,都有其后⼈繁衍居住。

河东杨⽒以武将出名,族⼈多为将帅;弘农杨⽒则以⽂官著称,族⼈多为相侯。

所谓⽂有弘农杨震,武有河东杨业。

河东杨⽒、天⽔杨⽒与弘农杨⽒并列为全国三⼤杨⽒。

本⽂世系图需在台式或者笔记本电脑上,⽹页以100%的⽐例⽅可正确显⽰。

|—⽺⾆⾚→⽺⾆容|—姬逊→⽺⾆突→⽺⾆职→|—杨肸→|—杨⽯→杨道(改⽒“杨”为姓)|—伯侨→|—姬近 |—⽺⾆鲋 |—杨雍→杨因→|—杨朱→杨简→杨仁→杨垍| |—姬述 |—⽺⾆虎 |—杨季夙 |—杨布姬称→|—诡诸→|—申⽣ |—姬欢→|—夷皋(晋灵公) |—姬彪(晋平公)|—夷吾 |—姬雍 |—姬捷→姬谈→|—姬周→|—姬慭|—重⽿→|—姬乐 |—杨⼲→|—杨申杵→杨楚→杨宜考→||—奚齐 |—⿊臀 |—杨宜→杨旬→杨灵横 ||—卓⼦(晋成公)(楚国豚尹)(桂⽒始祖) ||←————————————————— ———————————————————————||—杨何祈→杨燕→杨惕→杨招质→杨完→杨颗→杨仲叔→杨禽→杨武→|—杨在→杨可→杨孙→杨荣→||—杨去疾→杨乘→杨淡 ||←—————————————————— —————————————————————————||—杨辅→杨肜→杨⾳(居⼭东微⼭湖) |—杨元寿→杨惠暇→|—杨謇→杨钟道(隋⽂帝)|—杨缙→杨异→|—杨孕→杨渠→杨铉→|—杨兴→…→杨⼠雄|—杨烈→杨祯→杨忠→杨坚→杨⼴|—杨寄 |—杨茂→杨空→|—杨伦→杨风|—杨诧→|—杨奉→杨丑→杨丰→杨尚旖|—杨扶→|—杨乔|—杨璇姬称:?-前677年。

河东世家

河东世家

历史文化名人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 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 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 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 中国制图学之父”。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 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 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 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司马迁《 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 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 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钅刑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 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 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 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 是一奇。
拾级而上,最先看到的是在松柏环绕间,耸立的《裴氏五祖》巨幅石 刻像。听名字就知道,这石刻像描述的是裴氏祖先,中间是裴氏始祖 裴陵。在周僖王时,封六世孙陵为解邑君,以“裴”为姓,这就是裴 姓的开始。在裴陵两旁分别他的四个儿子裴辑、裴徽、裴绾和裴潜。 裴辑、裴徽、裴绾分别是裴氏东眷、西眷和中眷之祖。东眷居燕、中 眷居河东、西眷居京及西凉,后来又有洗马裴、南来吴裴等,但不论 是何处裴氏,考其谱系源头,都是由裴柏村的裴氏析出的,故有“天 下无二裴”之说。
最尊贵的《裴光庭神道碑》
说它尊贵,是因为这一块少见的皇帝御碑。这是由一代名相张九龄 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行书御碑,虽然只有64个字,但字体 俊美,用笔豪放,充分展现了一代风流皇帝的才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世家,特别是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彭城刘氏、兰陵萧氏等家族,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对于中古颇有影响的“河东三姓”的文学研究还不系统深入。

为此,笔者选取“河东三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文学发展过程以及呈现出的特点,特别是探讨家风家学对于家族成员文学观念及创作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详细地介绍裴氏家族概况。

首先,根据大量墓志记载,证明裴氏家族的直接祖先是秦公子赢鍼。

裴氏房支繁多,主要分为东眷、西眷、中眷三支。

其次,西晋末年,裴氏家族四处迁播:或随皇室南下;或留守北方;或西迁凉州。

南北朝时期,裴氏成员或凭借深厚的学术文化修养、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确立了家族显赫的政治地位。

隋唐时期,裴氏进入更辉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唐代出现了十七位宰相。

最后,概括裴氏的家学家风:崇尚儒学,谨守礼制;严守孝悌,居丧合礼;躬履俭素,轻财重义;浸染玄风,擅长清谈;信仰佛教,弘扬佛法:将门有将,文武兼擅;多才多艺,文化传承;史学传家,著述丰富。

第二章:关于中古时期裴氏家族文学的总体考察与研究。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裴氏家族成员大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才能,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裴子野、裴让之。

其次,在隋唐时期,裴氏家族成员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们不仅从事诗文的创作实践,而且编撰诗集、参加诗酒聚会,并有唱和之作。

最后,考察裴氏家族文学观念的演变,并指出裴氏家族仍以传统的儒家诗学观为主。

第三章:对河东裴氏家族成员进行文学个案研究:以裴子野、裴度为代表。

裴子野强调政教文学观,诗赋作品则呈现出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等特点;
裴度的诗歌创作以语言自然流畅,情感随文而出为特色,亦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而轻视艺术形式,同时,因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唐诗人群的核心人物。

第四章:详细地介绍柳氏家族概况。

首先,柳氏源自姬姓,祖先为柳下惠,于秦并六国后,迁到河东解县。

从西晋开始,柳氏定著二房:西眷、东眷。

其次,柳氏东眷随皇室南迁,迁居雍州,凭借军功进入中央政权,获得了很高的发展。

特别是在柳世隆的倡导与影响下,东眷逐渐由武力豪族转变为高门士族。

柳氏西眷虽曾仕江表,但很快北归,凭借深厚的儒学修养以及对典章朝仪的精通,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并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与声望。

最后,概括柳氏的家风家学:军功起家,门风豪勇;谨守礼法,孝悌传家;家教严谨,家法传承;为官清廉,约身节俭;擅长书法,才艺兼备;博学尚儒,精通史学;注重门第,精于谱牒。

第五章:对中古时期柳氏家族文学的总体考察与研究。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柳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南朝东眷柳世隆支为主,其中以柳恽为代表。

其次,在隋唐时期,柳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西眷成员为主,尤以柳宗元为代表。

最后,分析柳氏家族文学观念的演变,并指出“尚质”的文学思想倾向,特别强调“文以载道”,主要以柳冕、柳宗元为代表,不过,两人的思想存在较大差异。

第六章:对柳氏家族成员进行文学个案研究:以柳恽、柳宗元为代表。

柳恽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永明”特色,表明他对南朝文学审美趣味的接受与认同;柳宗元以大量优秀的散文、独标一格的诗歌、以及丰富而深刻的文学思想,成为柳氏家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第七章:详细介绍薛氏家族概况。

首先,指出薛氏最早是
东汉末年由蜀迁入的少数民族的一支。

薛氏定著二房:西祖、南祖。

其次,指出薛氏不同房支的发展。

南祖基本上沿着豪族的道路发展;西祖则向文化士族转变,子孙逐渐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

最后,概括薛氏的家族门风:武力见长;孝悌传家;推廉尚俭。

第八章:对隋唐时期薛氏家族文学的总体考察与研究。

自北朝以来,薛氏西祖确立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家族成员也都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从而为隋唐时期家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较多的文学家,如薛道衡及其子孙。

第九章:对薛氏家族成员进行文学个案研究:以薛道衡、薛逢为代表。

薛道衡的诗歌呈现出南北诗风融合的特点,并对后世子孙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薛逢的诗歌以咏叹仕途偃蹇为基调,带有鲜明的“家族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