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四首》课文简介
八年级语文:第30课《诗四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第 30 课《诗四首》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教课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娴熟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3、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重难点 :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课设想1、认识诗歌的相关背景及作者的平生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 3 课时教课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公正不阿,又适情率性。
这使他与钩心斗角、互相倾扎的政界水火不容。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告别政界,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平和、美好的生活的神往。
今日,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虑以下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址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的是什么?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诵课文——田园劳作之乐,依据自己的意向生活,不在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掉自我。
③这首诗表露了作者如何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舒适、安逸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出喜爱的原因。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代时因为边疆烽火不停,好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从军。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doc

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赏析与练习归园田居(其三)(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⑶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答]“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 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一多收些豆子。
语文七上第30课《诗四首》课件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 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 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 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山 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唐代著 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 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 究景物的画面感。 •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
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及绵延无边的大漠, 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 丰富。 •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 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 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 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 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 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绘出一幅意 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 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 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 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 辽远的原野。
分析“随”、“入”、“尽” 的好处。
请结合诗句说说“大”、“孤”、
“直”“长”“圆”五个词的表达作
用。
•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 “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 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 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 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 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 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 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语文:第30课《诗四首》

4、
释
义
豆田里长满了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 线呢!
探
究
1、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 景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 排 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 绘,
大漠孤烟直
长 河 落 日 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色彩美: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这句话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 ,一“出” 一“入”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 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自喻, 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排挤,仕途不 顺的苦闷心情。以“雁”自喻,抒 发了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 感复杂。
3、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妙在何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 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说“故乡水”对自己怀 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 “万里送行舟”。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比直 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 味和情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讲义 (新版)新人教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 么?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 的 地点 ,以及 劳动的收获 。
名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早上起来。 荒秽:丛生的杂草。
带月: 顶着月亮。 荷锄: 扛着锄头。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 艰辛 ,“带月
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月的下归耕
“
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
者 不以为苦 ,
反而 享受这劳作的乐趣 。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 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 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 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 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再读课文
• 诗人辞官归隐,遇到的却是生活的尴尬和艰辛, 此情此景,诗人是否抱怨、后悔?请同学们再次 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两个转折、一个执著。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 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 消极遁世的因素。
作者简介
赏 菊 图
陶渊明(365---427)
又名:潜
百
字:元亮
世
自号:五柳先生
田
谥号:靖节先生
园 之
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主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
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 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 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 出两个字来。
2.炼字精妙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 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 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件

思考题: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01
02
03
04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代表作品欣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 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诗歌气 势磅礴,意境
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战乱后长安城 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 忧国忧民之情。诗歌语言凝练,感情 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02
诗歌内容解读与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 首》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诗歌内容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究 • 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剖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分享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唐代诗歌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的诗歌创作达 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的优秀诗人和作品。
音韵、节奏和韵律美感呈现
音韵
《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运用轻柔的音韵,营造出 一种宁静、淡然的离别氛围。
节奏
《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 寥的雨巷”通过重复“悠长”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诗中的孤独、苦闷情绪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个 性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使至塞上》一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路边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天空中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里,挺立着一柱狼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的落日正圆。
这是诗人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孤烟”写出烽火台的狼烟格外醒目;“直”突出了狼烟的劲拔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诗句描写了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象之中。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好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30《诗四首:游山西村》

❖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 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 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 抗战复仇的 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 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 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 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 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 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 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 人。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 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 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笑 农 家
||
意 泛 豚 味 贵酒 腊
||
却 指 。薄
十猪
。
浑
酒 浑
间舍前正 ,,面在 顿隐花迷 觉现明茫 豁于柳之 然花暗际 开木,突 朗空几然 。 疏家看
之农见
❖ ❖
愈渐流清在 渐浓中碧青 依茂淙的翠 稀,淙山的 难蜿穿泉山 认蜒行在峦 。的,曲间
山草折漫 径木的步 也愈溪,
柳山 暗重 花水 明复 又疑 一无 村路 。,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发生时,他被贬在陈留 (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 小官,自然也加入到了逃亡的难民 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 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 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 愁,写下了数首诗以记其事,课文 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理解诗句的意思
❖略
研读与赏析
❖ 1、该诗在颈联发出了最高康最强烈的呐喊 “万里来游怀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请根 据你的理解略作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课《诗四首》课文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