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体现_吴国蔚

合集下载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吴靖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15)003
【摘要】在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转变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吴靖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
【相关文献】
1.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J], 杨思振
2.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分析 [J], 尹肖妮
3.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考 [J], 王超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J], 蒋蕾蕾
5.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考 [J], 王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然而,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竞争优势理论也开始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得到应用。

中国服务贸易是指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服务交流和交易。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在某些服务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中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服务也具有竞争优势。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客户。

其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减少市场准入壁垒、降低税收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提高了服务贸易的质量和竞争力。

再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多边贸易谈判,扩大了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

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开放、透明和非歧视性的国际贸易规则,促进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还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签署了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贸易协议,为中国服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总之,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在某些服务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政府采取措施提升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这些都有助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指出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其动态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标签: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技术进步2004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突破了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仍保持了近几年来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海关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2726亿美元,同比2005年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为6912.2亿美元,增长26.5%。

仅前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就达到了1098.4亿美元,超出了去年全年1018.8亿美元的水平。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或者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的产品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

于津平(2003)运用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魏浩、毛日昇和张二震(2005)用同样的方法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发现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仍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上。

傅朝阳(2005)也运用RCA 和NTR指标分析得出我国经济的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丰富,出口部门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大卫·李嘉图(1817)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思想,引出了比较利益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出在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便可以获得各自源于贸易的利益;赫克歇尔-俄林(1933)的H-O Theorem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扩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哈伯勒(Haberler,1936)又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竞争优势。

然而,由于各国的资源和生产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创立的,它指出,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和资源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根据这个理论,每个国家都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通过比较各国的资源成本,可以发现每个国家在特定产品上具备相对优势。

以此为基础,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模式。

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使得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因此,中国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制造业中,通过贸易将产品输送到全球市场。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赖于自身的优势产品。

相反,贸易合作和互补性产业的发展将更有利于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这就引出了合作和互补性的重要性。

以中国再次为例,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关键技术,以满足国内制造业的需求。

这种合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更多机会。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能够分享彼此的资源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加速技术创新。

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交流的桥梁,也是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和友谊的纽带。

尽管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效应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出现可能会扭曲资源配置和比较优势的实现。

此外,全球贸易中的竞争也可能导致资源集中和环境问题。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该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1200字以上的详细分析。

首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我国已经拥有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根据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它在生产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要素上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力。

在我国服务贸易中,金融业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国银行和证券市场规模庞大、规范发展,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金融科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在服务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再次,我国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培育。

虽然我国在一些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努力。

首先,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降低服务贸易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提高外贸水平,从而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其次,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人才是服务贸易中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高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第三,加强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范围。

例如,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强与欧洲和北美的旅游合作等。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

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

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

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

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

通过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

这有助于国家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

根据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

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浅谈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结合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浅谈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结合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系统的提 出了竞争优势理论。理清比较优 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 内在联 系,对我 国对 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和措施的制定具有重大现 实意义。 关键词 :比较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启示;对 策
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 ・ 李 嘉图在其 代表作 《 政治 经济学 及赋 税原 理 》 中提 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 ,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 贸易理论 。哈佛 大学 商学 院 的迈克 尔 ・ 波 特教 授在 9 O年 代初 发 表 了 《 国家竞争优势》 ,系统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 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及 争论 哈佛 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 ・ 波特教授的 《 国家竞争优势》 中 , 在继 承发扬 比较优势理论 的基础上提出了 “ 国家竞争优势” 理论。该理论 重 点描述 了企业在 国际竞争 中赢 得优势 的各 种条件 。迈 克尔 ・ 波特提 出, 某 国的贸易优势并不似传统 国际贸易理论认 为的单纯地取 决于该 国的 自 然资源 、劳动力 、利率 、汇率等因素 ,而是很 大程度上取 决于该 国的产 业创新及 升级能力 。由于 当代 国际竞 争越来 越 多地依 赖知识 创造 与 吸 收, 竞 争优势 的形成 和发展 已经 日益超出单个企业 、行业范畴 ,成为经 济体内部诸 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的历史文化 和经济结构 皆参 与
竞 争优 势 的构 成 。
2 .我 国对外贸易 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现 状及存在 的问题 长 期以来 , 我 国参 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指导 理论 为 比较优势理 论以及要素禀赋论 ,对外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这一相对优势参与 国际分 工与国际合作 。事实证 明,我 国成功 实施 了 出口导向型经济 发展 战略, 实现了举 世瞩 目的经济增长 ,综合 国力 由弱变强 ,在世界政治经济 中的 地位显著提高。这个过程既表现出明显 比较优势也存 在不 足。 如上分析的结论是 ,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 比较优势理论在新 国际经 济 环境下的适用性 。 般来说 ,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 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 中的作 用 逐渐变小 , 规模 经济 、知识技术创新 、政策等竞争优势在 国际贸易格局 中渐渐开始起决定性作用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与能力。因而 ,迈克 尔 ・ 波特提 出竞争优势来 自装备 、技术 、产 品、营 销 、交货等过程中所进行 的许多管理行为 。这些过程中的每一项都对 相 对成本有所贡献。即 ,竞争优 势 的比较 可以从 生产 经营 的每个 环节 人 手。根据迈克尔 ・ 波特 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到的四个 主要因素 ,我们认 为 我 国 也 有 着 以下 巨大 潜 力 。 我国的 自然 资源、能源方面 ,从我 国发展对外贸易开始 可以供 给我国 自身发展 。我 国处在 亚洲东部 濒临太平洋 有着众 多优秀 的海 港 , 对我国的进出 口,贸易提供 了先天优势。 二 ,随着 改革开放加入 WT O以后我 国的消费水 平和消 费观念提 高 速度很快 , 这 对我 国提高 内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很 多 自主研发 品牌 进入国际市场 , 形成竞争优势 ,无形的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 ,在 国际 市场也已 占据一席之地 。 三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的初 期阶段就 以初级产 品的加工 生产为 主, 这样一来对 于我 国发展 国际竞争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我国南北方得 天 独厚的传统产业 为我 国发 展竞争 优势产 业提供 所需 以及有 利 的后备 力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引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为解释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末提出,他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使得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1.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大量出口的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代表。

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2.资源禀赋差异的利用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具有显著差异。

比如,北方地区拥有辽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南方地区则具备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等地域性比较优势。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直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其他国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也使得中国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协定,拓宽市场开放度,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克歇尔、俄林在古典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说”, 该理论重视市场交换 关系, 并从机会成本角度论证了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 比较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差 异,即天然要素价格的相对差异: 一是资本量的大小; 二是劳动力的多少; 三是自然 资源的丰缺。如果一国劳动力充裕, 资本来源较少, 则应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劳 动力密集产业, 如果有资本优势, 劳动力缺乏, 那该国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 而 自然资源方面也必须扬长避短。要素禀赋说从静态的角度对国际贸易模式提出了 很好的解释。
表 2 将工业制成品进行进一步细分, 劳动密集 型产品比例为 53.3%, 是总出口额的 49.66%。从对 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来看, 我国已经脱离了以 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特征的低收入经济阶段, 但 是还没有达到以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特征的发 达经济水平。客观来讲, 我国出口贸易中目前主要
表 1: 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
5527.77
0.068341856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2005 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 单位: 亿美元, %) 工业制成品占比例
0.496992108 0.49440585 0.744149716 0.855592149 0.897834296 0.901021428 0.912345361 0.920561899 0.931658144
2492.03
254.6
2237.43
0.102165704
2001
2660.98
263.38
2397.6
0.098978572
2002
3255.96
285.4
2970.56
0.087654639
2003
4382.28
348.12
4034.16
0.079438101
2004
5933.26
405.49
2000
946.98
2237.43
0.4232
2001
1082.53
2397.6
0.4515
2002
1423.01
2970.57
0.4790
2003
2073.54
4034.16
0.5140
2004
2946.2
5527.76
0.5330
数据来源: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工业制 成品总出口额来自国家统计局《2005 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力, 才能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 提升, 进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林毅夫做了如下理 论假设: 首先, 经济体经济发展过程有两个外生变 量 : 发 展 战 略 和 要 素 禀 赋 结 构 。 而 技 术 水 平 、积 累 率 、增 长 速 度 、产 业 结 构 、金 融 结 构 、收 入 分 配 、经 济 开放程度等均内生于这两个变量之中。其次, 技术 结构内生于要素投入结构, 任何技术的运用, 都是 通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要素投入实现的, 而投 入品的相对价格则是由经济结构中的禀赋结构决 定的。再次, 赶超战略的选择及其持续的时间主要 与人均自然资源、人口规模和初始资金密度相关。 林 毅 夫 论 证 了 产 业 、技 术 选 择 与 要 素 禀 赋 结 构 之 间 的 关 系 , 同 时 阐 明 了 决 定 产 业 、技 术 选 择 的 发 展 战 略选择对经济制度安排的决定作用, 并对发展中国 家经济增长的成败也进行了重新解释, 力图弥补内 生增长理论的各种缺陷。
分工。
关键词: 比较优势理论; 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594( 2007) 05- 0009- 05
收稿日期: 2007- 03- 06
一、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吴国蔚 薛花
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 京 100022
二、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在我国贸易额中逐步凸现
按要素票赋理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为 要素票赋状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发展中 国家应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 产和出口。同时, 雷布津斯定理指出, 如果要素增长 发生在出口品的密集要素上, 进口品的生产将绝对 下降。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 集型产品, 目前, 我国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性质, 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却面临要素投入的巨大 约束。在劳动要素供给上升和资本要素供给不足的 情 况 下 ,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的 发 展 快 于 资 本 、技 术 密 集型产业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 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品来参 与国际分工。在改革开放的 20 多年中, 这一理论在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机会成本( 与 该国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相对成本) 小于另一个国家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机会成本, 则这个国家就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并认为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资源 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1〕。该理论 强调一个经济实体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①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②产品和要素价格不能扭曲; ③政府产业政策目标不能背离比较优势。虽然不否认 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和企业面临的外部性特征, 也不完全反对政府宏观调控, 但比较 优势战略把要素结构看作是各种经济要素的决定性因素, 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 选择必然受要素资源结构制约并以此为基础, 任何经济体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和 技术结构都是由其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要 素资源结构基础之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 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 内生的变量, 是一个经济系统中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按 照本国的禀赋状况选择产业、技术结构的产业才最具市场竞争力〔2〕。
作为发展中国家特有的贸易方式, 对于解决劳 动力富余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有着其重要经济作用 的加工贸易, 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 主导地位。尽管目前国内对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中 所起作用的大小评价不一, 但是不可否认加工贸易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存在客观的积极效应的。
10
Vol.23 No.5 Ma y.2007
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 图 1 和图 2 直观地反映了 20 多年来我国出口
商品中的产品结构变化。图 1 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 持续下降, 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两者呈 现 分 化 状 态 。 截 止 2004 年 , 这 一 差 额 已 经 达 到 86.33 个百分点。图 2 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 成品出口的比例在 1997 年后也呈稳定上升趋势。
Vol.23 No.5 Ma y.2007
经贸论坛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体现
摘 要: 文章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品在出口贸
易中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潜在问题。我们不仅要合理利用劳动密集产业中具备绝对优势的产
品出口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具备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充分利用国际
作者简介: 吴国蔚(1944- ),
江苏苏州人, 北京 工业大学经济与管 理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 主要研究 方向为国际贸易理 论与政策。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经典概念, 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1817 年大卫·李嘉图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阐述了“比较利益说”, 并对比较优势的概念 进行论证和理论提炼。针对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论的内在矛盾, 李嘉图把趋利程度 的差异归因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 以此论证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是非等量的劳 动交换。他指出,在完全竞争状态下, 商品比价取决于平均成本之比, 套利行为将使 其在不同国家趋于一致, 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是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原因。
第 23 卷 第 5 期 2007 年 5 月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实践中已经逐步得到论证。 ( 一) 从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 在国际贸
易中, 有形商品被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劳 动密集型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 会议 将 “联 合 国 国 际 贸 易 标 准 分 类 ( SITC) ”中 的 第 61 章、65 章、82—85 章以及 894 章的工业制成品归 入劳动密集 型 产 品 , 主 要 包 括 纺 织 品 、服 装 、鞋 类 、 皮革制品、家具、玩具、箱包等轻工业制品 ( UNCTAD,2002)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发展中国家的 重要出口产品。从产品出口的角度看, 一个国家在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一 般 要 经 过 初 级 产 品 出 口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品 出 口 、资 本 密 集 型 产 品 出 口 、技 术 密 集 型 出口这样几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都缺乏资本和技 术, 因此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发展中国 家的主要出口商品。
( 二) 从出口贸易的方式结构看 从国际分工角 度 看 , 我 国 是 一 个 经 济 资 源 短 缺 、劳 动 力 相 对 富 余 的国家,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 可以使我国出口劳动 密 集 产 品 , 换 取 我 国 相 对 稀 缺 的 资 源 类 产 品 、技 术 与资本密集型产品, 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加 工贸易是实现这种资源互换的重要途径, 它实质上 是 从 国 外 引 进 我 国 相 对 短 缺 的 资 源 、半 成 品 等 中 间
在中国,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在与“赶超战略论”等理论争论中发展起来的主 流理论。按照林毅夫教授的观点①,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是指经济体在每一个发展阶 段上都选择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和技术结构; 惟有这样, 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


国际经贸探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表 2: 中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 单位: 亿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