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T(时间)
模仿时滞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和出口
企业家的风险意识
企业家的创新 关税
反应 时滞
规模经济 居民收入高低
运输成本
国外市场容量
创新国生产和出口
创新国出口 模仿国进口
创新国生产
t
0
需求滞
t
t
1
2
反应时滞
t
3
掌握时滞
创新国进口 模仿国出口
T(时间)
模仿时滞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和出口
掌握 时滞
A.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
基本要素: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 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熟 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
高级要素: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 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 高新技术等。
B.特殊要素与通用要素
特殊要素:指不常见但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要素。
通用要素:指普通的要素。 如外语人才中学英语的人才为普通要素,学西班牙语 的人才可认为是特殊要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 ,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 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 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 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 告。
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 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 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
2、国家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钻石模型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及竞争 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 接的因素有四项:
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产业 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除此之外, 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国家 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 •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生产情况如表2-1(a)
所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 有利,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2-1(b)所示。分工后,两国均以各 自的绝对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 1的比例向交换,交换后两国拥有产品的情况如表2-1(c)所示。
W1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三、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因而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也叫里昂惕夫反(悖)论。
• 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按照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是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 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 度。
国际贸易O理h论l与in实(务1(8第949版-1)9陈79岩)
一、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赫-俄理论被称作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使用生产要素禀 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
毛呢产量 (单位)
2.7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90
葡萄牙 2.375
190
--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c) 交换后拥有产品的情况
第二章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精选文档

“调剂余缺”,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是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
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实现以我之有,换我之 无,以我之优,换我之劣,以长线产品, 换短线产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稳定地发展。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通过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为国内产品开辟了 市场,扩大了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201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2019年, 贡献率则接近于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通过调整后的模型 进行测算,认为从1987年—2019年的20年间,外 贸出口和进口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分别达到 2.7和1.5个百分点。
三、新时期后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
具有强有力杠杆作用的战略地位,其功能不再是简单 地调剂余缺,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 1、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地 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战 略地位;(中心工作:大力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决定了对外贸易 的战略地位。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Broadly speaking,a developing country may pursue one or more of three basic types of strategy: 1)exports of indigenous commodities 2)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 (ISI)the manufacturing of product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imported, based upon protection against such imports 3)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EOI) 结论:对外贸易是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 工业化对对外贸易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 5.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
)
• A.货币
• B.生产力
• C.消费的商品
• D.对外贸易
• 但是,货币是国际间商品流通的手段,若 各国都限制金银的外流,其结果只能是制 约了贸易,阻碍了金银的流入。重商主义 在实践中认识到货币只有在运动中、流通 中才能增值,于是重商主义的发展开始超 越其早期阶段进入晚期,货币差额论发展 成为贸易差额论。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种类商 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 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 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 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 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 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 工的好处。
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 1.产生背景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商
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全社 会各阶层所追求的东西,成为财富的代表 形态。当时,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流 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商业成为人们意念 中利润和财富的源泉。因而在这一社会背 景下,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 来自流通领域,而与生产过程无关的重商 主义便产生了。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
• (一)早期重商主义措施 • 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 • 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
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 (二)晚期重商主义措施 • 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 • 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
• 3、废除航海法
• 限制外国航运业的竞争和垄断殖民地航运业的政策。到1849年和 1854年,英国的沿海贸易、殖民地贸易和航运全部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教学大纲 免费

《中国对外贸易》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对外贸易开课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对我国对外贸易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战略上认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
为做好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实行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
2、掌握产业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及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基本原则,出口贸易,进出贸易的政策措施,对外贸易价格的职能作用。
3、掌握对外贸易盈亏的构成及如何争取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4、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基本内容,掌握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2学时)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对外贸易的性质统制政策第二章实行对外开放与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4学时)实行对外开放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发展对外贸易是赶上经济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章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发展(2学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产品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2学时)产品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第五章对外贸易管理(2学时)对外贸易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外贸易管理措施第六章出口贸易(2 学时)出口商品及出口市场发展战略出口销售及出口商品生产发展战略第七章进口贸易(2学时)进口商品战略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外资第八章对外贸易价格(4学时)对外贸易价格的职能和作用对外贸易价格的构成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外贸易作价原则和做法进出口物品的国内价格体系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第九章对外贸易盈亏(4学时)对外贸易盈亏的形成对外贸易盈亏状况及原因盈亏核算指标分析提高对外贸易盈利减少亏损的途径第十章以外贸易经济效益(4学时)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第十一章对外贸易体制(4学时)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新时期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五、教学手段与方法(含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六、上机实验内容、作业无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前续课程: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政策比较后续课程:国际商务管理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 王绍熙.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大纲(中文)

课程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英文名称:Foreign Trade of China一、课程简介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伙伴、贸易方式等角度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和国际地位;梳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法律制度、关税收取和海关管理规则;运用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政策、法律制度及中国对外贸易关系,并运用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总论: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课程实践2学时)主要内容:1.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以及对外贸易方式。
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3.新常态下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习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外贸发展基本现状重点、难点:1. 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方式2.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3.新常态下外贸发展特点其它教学环节:讨论课: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过度(二)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主要内容:1.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2.贸易理论对中国的应用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课前学习要求:课前预期各理论的主要观点重点、难点:1.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论在中国的应用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3.比较利益陷阱其它教学环节:无(三)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课程实践1学时)主要内容:1.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大经贸战略2.中国自贸区战略3. 世界区域贸易合作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和区域合作发展概况,并对教材中列出的习题进行复习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阶段:
1、创新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权 ,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可以出 口到与创新国收入水平类似的国家或地区;
2、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竞争的关 键不是生产成本。
3、新产品的生产地确定在创新国; 4、生产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技术密集型产 品。
)
1
120
1
70
葡萄牙
1
Hale Waihona Puke 801110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1-2 分工后
国家
葡萄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数(人/年) 单位) 人数(人/ 年)
英国
0
0
葡萄牙 2.375
190
2.7
190
0
0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1-3 毛呢与葡萄酒交换结果
国家
葡萄酒产量(单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亚当 • 斯密是英国古 典 经 济 学 家 , 1776 年 发表了著名的《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一书,在书中 他系统地论述 “劳动 分工”的理论。他认 为“劳动分工”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基本原理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 差异之上。用本国比较擅长生产的产品与 别国擅长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那么贸易 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 理论依据
2020/12/9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 2 部分: 一、古典贸易理论;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有以下 4 方面内容: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二)比较成本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四)里昂惕夫之谜。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标准化阶段: 1、技术和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企业日益 增加,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 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产品生产地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是发 展中国家转移; 3、创新国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对此类产 品的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产品生命周期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 (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 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的, 后经威尔斯等人的不断发展、完善。
该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 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循环及其对国际贸 易格局的影响。
葡萄牙——两利相权取其重,应该专门生 产普通酒。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2-3:毛呢与葡萄酒交换结果
国家
毛呢(单位) 葡萄酒(单位)
英国
1.2
葡萄牙
1
1 1.125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 业化分工, 两个国家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 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 (2)贸易双方将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进口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两国 进行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发挥了本国的比 较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 2 方面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 产品,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又称为部门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又称部 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 类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 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比如正 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 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对该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 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两种商品(毛呢和葡萄酒)和 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假设两个国家都生产这两种 商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两国分工前后的对比表
表2-1:分工前
表2-2:分工后
分工前 毛呢
葡萄酒
分工后 毛呢
葡萄酒
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 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上密集使用 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H-O定理假设: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 生产要素。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假设:两个国 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
一般认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常常也是 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因此人力资本丰裕 是这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
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 出口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3.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
研究一般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 工艺紧密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则 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三)要素禀赋理论
又称要素比例理论,或者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提出的。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要素禀赋论简称H-O定理,该学说主要通过 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 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 进出口贸易类型。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 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 率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基础。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举例说明
假设日本和澳大利亚使用劳动和土地两种要 素,生产小麦和纺织品两种产品。两国生产 小麦和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即两种产品的要素 投入比例相同。日本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因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澳大利亚土地资 源相对丰富,因而土地价格相对便宜。要素 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小麦和纺织品生产 上的比较成本差异(见表3)。
该理论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 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 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能获利。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4.信息要素理论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 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 来利益的信息的总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不 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这样的传统生产 要素,更需要信息这样的无形生产要素。
英国 2.2单位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葡萄牙
2.125单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英国生产两种产 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两国不会发生贸易分工;
李嘉图认为,英国虽然生产两种产品成本 都比葡萄牙高,但是比例不同:毛呢为 100/90=1.1倍,葡萄酒为120/80=1.5倍,因此, 毛呢的成本相对低一点,具有比较优势。—— 两害相权取其轻,应该专门生产毛呢。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 含义,生产要素不仅仅是要素禀赋理论所 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 、研究与开发、信息及管理等等,都是生 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 工基础和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技术差距论
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 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 滞时期,全期又分为需求时滞、反应时滞 和掌握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初期):技术创新国 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 时间间隔。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技术差距论
(四)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逐渐为西方经 济学界普遍接受。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运用其创造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 的情况为案例,计算了在1947年和1951年生 产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产品和每百万美元 进口竞争产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发现 美国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 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成熟阶段: 1、随着国外市场不断扩大,出现大量模仿 者,企业间竞争不断增强,产品的成本和价 格越来越重要; 2、创新国开始在东道国投资生产; 3、知识技术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 入增加,生产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 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四)里昂惕夫之谜
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 劳动力相对不足(劳动力成本较高),因 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有相 对优势。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实际验证结果却恰恰相反,这一矛盾被 称为“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两种商品(毛呢和葡萄酒)和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假设两个国家都生产这两种 商品。 (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