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功利的三个层次

合集下载

教育公平之理论探讨

教育公平之理论探讨

讲述内容及思路 从教育公平的起点、过程、结果入手,主要 介绍提出这些思想的教育家有哪些,他们各 自的观点和看法,而对于这些教育家的介绍 又是按照先后顺序从前到后。
一、关于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柏拉图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对象的公平性。 柏拉图认为女子和男子应同样的接受教育,从事同 样的职业。 在其晚年写成的《法律篇》中,首次提到强迫教育, 他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一定的年龄都无一例外的要接 受学校教育,不管他们的父母是否愿意。这就是现 代义务教育的雏形。
三、教育结果的公平
终身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 动家朗格朗,他的主要著作是《终身教育引论》,被 公认为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 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上,朗格朗首 次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被认 为是“终身教育”走向世界的开始。 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瑞士教科文 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赫梅尔强调指出:“没有终身 教育,也许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民主化。”
胡森
瑞典学者胡森对平等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平等”有三种含义:(1)指每个人都不 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2)以平 ;(2) 等为基础对待不同的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3) 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胡森认为平等就 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 注意到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他认为促 使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和达到平等目标 取决于学校内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
科尔曼
科尔曼提出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四个标准: 第一,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平等;第二,参与教 育机会的平等;第三,教育结果的平等;第四,教 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平等。此后科尔曼 又进一步发展了“教育机会平等”的概念,使 其由没有平等目标出现到创办面向劳动人民 子女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 育机会,最后发展为追求教育结果的平等。另 外,他还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只能是一种接近, 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功利主义教育

功利主义教育

同学聚会,炫富斗嘴,因抢买单而相互厮打,看当今的教育(胡树凯)近日,在网上看到,辽阳有同学聚会,其中两同学相互炫富,为了面子而争抢买单,发生争吵,导致一同学因小肠系膜破裂入院治疗,另一人被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批捕。

原本为了联系感情的同学聚会,变成了割裂同学之间友谊的一把刀。

作为教育工作者听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心里总不是滋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什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利心这样强?这让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育。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本身就带有功利性呢?我们暂且把以眼前利益的获取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称为功利主义教育。

来看一看我们教育的发展。

一、功利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可以这么说,教育从产生以来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通过受教育来获得生存的利益本来无可厚非,而且是正当的。

教育改变命运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

然而,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精神信仰,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就是特别凸显精神追求,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做学问之前要先做人。

同时,儒家思想要求人们淡薄名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功利性成为教育的突出的特征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而得到强化的。

虽然科举是以儒家经典文献为科举的主要内容,但科举制带来的利益分配扭曲了儒家思想。

张之洞就曾经这样说:“--------罢三十年科举------------”。

今天的高考制和历史上的科举制有着类似的特点,同样强化了教育的功利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陈腐的封建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成为中国发展的巨大阻力,新文化运动猛批封建思想文化,鲁迅更是把封建文化说成是“吃人”的文化。

解放后,迎来了新中国,我们用无产阶级文化来重建新中国的精神信仰,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牛鬼蛇神,象泼洗澡水连孩子一切泼出去一样,把传统文化信仰给推翻了,国人的信仰也丢弃了。

在这样缺乏信仰的时期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席卷了中华大地。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贫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标一开始就很物化,追求的是温饱------小康-----翻两番-------,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要,并且把幸福也寄托在物化的未来身上。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如下:
1. 国家的教育目的:这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培的培养要求。

3. 教师的教学目标:这是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是简要概述,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差异,建议阅读教育学书籍或咨询教育学专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谈谈教育的功利性

谈谈教育的功利性

谈谈教育的功利性谈到教育,我们总是在竭力保护教育的那一片圣土,生怕其被被空气所沾染。

谈及教育功利性,我们更多是从消极方面论证,在许多情况下,戴着放大镜去观察与审视其弊端。

正因式分解如此,教育改革推进速度也尤其缓慢。

比如,在教育改革中,推行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关于助学贷款负面影响的文章见诸报端,好像大多数享受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钻国家政策的空子。

前段时间某大学开设道德银行,后来又在许多地方推广。

人们又担心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做好人好事带有功利的目的,会冲淡做好人好事的意义。

道德银行有如风雨中飘摇的一叶小舟,又将倾覆于舆论的压力之下。

功利在教育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我们应试教育中择优录取,对学生进行排队,不管是品德修养,还是学习成绩,无不打下功利的烙印。

只是我们在口头上没有承认而已。

教育本来就是带有极强的功利性。

自古至今,哪个时代的教育不被打上功利的烙印呢?就是今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多数的读书人。

读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前途命运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

如果不谈功利,教育就缺少了最原始的推动力,教育就会失去最广阔的市场。

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服务于特定时代,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背景,我们不能无礼时代大潮清谈教育。

试想,一个家庭极度贫困的确学生,不对他谈生活,大谈大而空的所谓理想,不是显得太过虚伪了吗?对他们而言,生活才是硬道理。

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摆脱贫困,谋求好一些的生活。

将此作为推动他们学习的原驱动力,何尝不可呢?养在温室的花,将其放在残酷自然环境中接受风雨洗礼,其结局可想而知。

学生完成学业,他们还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假如他们没得到有效的训练,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功利自有其存在的必要。

在市场经济时代,功利主义观念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电视行业各种新产品不断推出,激起人们一潮又一潮的购买欲望。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要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并不容易,需要从多个层次入手。

第一个层次是政策层面,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这包括制定公平的招生政策、提供公平的补贴和奖学金、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等。

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管机制,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得到落实。

第二个层次是学校层面,学校需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

学校还应该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

第三个层次是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让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让孩子成为具有公平意识的人。

总之,实现教育机会公平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从政策、教育内容、家庭环境等多个层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 1 -。

功利的三个等级

功利的三个等级

功利的三个等级写一个课程的提纲,写到了资源整合层面。

回想我干过的事儿、帮过我的人以及我帮过的人,我发现一个特点:那些成功拥有众多圈内资源的人,无一不是功利者,但这些功利者又不像普通人,把功利都写在脸上,所以功利肯定也是分层次的,今天跟大家捋一捋功利的几个层次。

1.功利写在脸上,功利挂在嘴上我们说功利心这事儿人人都有,只是多少的差别,就连乐善好施的大善人也想有个好名声,受到大家的尊重。

但同样是有功利心,底层智慧的人就容易把功利写在脸上,曾经在父母口中经常听到:某人很精明,某人经常算计别人,某人石头缝里也得榨出二两油……这类人很功利,表现得很明显,普通人跟他们打交道基本都是吃亏的,于是很多人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不跟他们打交道,导致他们的总收益在事实上往往并不高。

所以这是功利的最低层次——人人都知道你功利,于是这种精明也算不上是真的精明。

2.功利写在心里,无求挂在嘴上这样的人占到很大一部分,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师长中往往一多半儿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他们又常常很羡慕更低层次的第一种人,因为跟第一种人打交道总会吃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脸上挂着无欲无求,人畜无害,所以背负了更多的社会压力,在打交道的时候处处掣肘,不能像第一类人一样随意释放自己的无耻。

再回过头想想,如果他们真的无欲无求,基本就看不到任何丑恶的现象,因为吃亏了以后若是心里不介意,便不会认为对方是“奸”的。

他们的策略很简单,我对你不功利,你也对我不功利,直到哪天我有特别大的收益的时候,才可能会打碎自己的牌坊。

跟他们交往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小零小碎的东西他们嘴上不计较,心里都记着,一不小心感情就掰了,还可能到处说你的坏话,因为他们特别容易觉得自己是吃亏的一方。

他们不敢像第一层次的人一样明着坑你,却会多次暗中以“合理”的方式坑你,第一层次的人你接触一次就不想再接触了,但第二层次的人有很大的隐蔽性,所以危害更大一些。

3.功利写在逻辑,无求挂在心里我在开头说的比较高等级的功利者都是在这个层次,你知道他们是功利者,但是你丝毫找不到他们功利的地方,因为每次你找他们帮忙,明明他们并没有收益,但总会尽力把事情做好,事后也从不提什么回报。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在追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功利目的,忽视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我对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功利化的现象1. 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我国,升学率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追求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2. 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教育产业化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分追求招生数量,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功利化的趋势。

二、教育功利化的危害1. 学生身心发展受损教育功利化使得学生过早地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人才素质下降教育功利化使得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素质下降。

3. 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社会风气恶化教育功利化导致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请家教等,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三、应对教育功利化的措施1. 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功利主义

教育的功利主义

中国教育的功利主义“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华人中一共有7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的得主,和1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可是却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

总观这8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研究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早年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参与了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最终成为大成者。

中华民族历来是以智慧、勤奋著称的民族,而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现在却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无论是从科技还是经济、文化方面竟没有享誉中外的顶尖人才?这是非常令人沮丧而且必须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

多少中外的古今谚语都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没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素质,更遑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却总是弊病频发,令人堪忧。

可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中却无处不充斥着功利主义。

举例来说,某名校百年庆典,其中政府高官云集。

它的大学手册有如下的句子“大学建立之初,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其实这种功利主义的心理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中国自古就有歧视那些所谓巧计奇淫,重视科考为官的传统。

而恰恰是造纸、火药、指南针、地震仪等等一系列的巧计奇淫在历史进步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可见自古以来读书的功利性就充斥在教育体系当中。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从愚昧走向了文明,试问现在谁还会瞧不起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巧计奇淫?可是功利主义仍然没有从我们的教育制度中剔除出去,仍然在戕害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第一,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重文凭,轻人品。

这是一个以文凭论人才的时代,文凭成为了鉴定一个人成才与否的主要标准。

不论是你的薪金还是你的社会地位好像都与你的文凭高低有关。

我们承认文凭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个人的学历和知识水平,但是绝不能代表这个人的人品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的 角 度 来 谈 教 育 的 。 “ 创 造教 育” 是 指 以 培 养 学
生创造 能力为 目的 的教育, 实 际上应与 “ 能 力教育 ” 同类, 应 归于 “ 能 力教 育 ” 。 之 所 以有人 提 “ 创造 教 育 ”, 除 了彰 显 “ 能 力”中的 “ 创造 ”因素外 , 还 有迎 合 当时思潮 和 “ 标 新立 异”的作用 , 实际上并 没有提 出新 的东 西 , 可 以 不论 。至于 “ 能 力教 育 ” , 则是 以 培 养 学生 能 力为 目的 的教 育,“ 素 质教育 ” 是 以提 升 学 生素 质为 目的的 教育。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教 育 ”条
形下功利 , 教 育培 养 出 来 的只是 机 器或 奴 才, 只有 形下、 形上、 形 中三 种功 利 兼 顾 , 才能 培 养真 正 的
“ ’

说 :“ 按 一定要 求培 养人 的工作 , 主 要 指 学 校 培 养人 的 工作 。 ”这 条 解
释 的 关键 词 “ 培 养 ”道 出 了 “ 教 育”
教 育 的 形 下 功 利 是 知 识 教 育, 主 要 指 传 授 知
的本 质, 无可指 责 。问题 定
识、 获 取知 识 、 创造 知 识 , 以 及 思 维 方 式 的 培 养和 将 知 识 应用 于实践 的 能力 的训练 。 我 们现 在的 学校 教 育, 着力点主 要在 这一方面 , 似 乎 已形成了优 势。
论教 育功利 的三个层次
口 蒋冀骋
“ 要 求 ”不 是 “ 目的 ”, 但与 “ 目的 ”有 关 。“ 要 求” 是 “ 希 望 得 到 实 现 的 愿 望 ”;“ 目的 ” 是 “ 想 要 得
到 的结 果” 。“ 要求 ” 体 现 现实 , 表示 距离 较 近 ;“ 目
摘 要: 任何活动都有其功利,教育也不例
祁东人, 博士, 湖 南 师范 大学 教 授 , 博 士生 导师, 主要 从事 高等 教 育和 古 汉语 研 究 。
养 能 力、提高 素 质都 是 以功 利 为 前 提 。 按 照行 为主 义的观点, 人类 的 任 何活 动 都 离不 开功 利 , 离 开功 利, 人的 行 为就 失 去了动 力。 然而 , 功 利 也是 分层级 的, 有形上的 功利 , 有形 下、 形 中的功 利 。“ 能 力” 、 “ 素 质” 是 形 下 的功 利 , 教育 不 仅有追 求形 下 功 利 的一面 , 更 有 追 求形 上 、 形 中功 利 的 一 面 。 只 追 求
这 些教 育 观 实际上 是 建立 在功 利 基础 上 的 , 培
关 键词 :教育功利;层次;灵魂教育;
道德 教 育 ;知识 教 育
中图分类号 :G6 4 0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0 7 1 7 ( 2 0 1 3 ) 0 1 — 0 0 0 3 — 0 3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8 作者简介 :蒋冀骋( 1 9 5 9 一 ) , 男, 湖南
外 。教 育 的 功 利是 有 层 次 的 ,具 体 而言 , 表 现在 三 个 方 面 :一 是 形上 功 利 ,即灵 魂 教 育 ;二 是 形 中功 利 ,即道 德 教 育 ;三 是 形 下功 利 ,即 知识 教 育 。针 对 教 育功 利 的
不 同层 次 以及 存在 的问 题应 采 取 相对 应 的
如 羚 羊挂 角, 无 迹可寻 。 没有具体 内
容, 也 就 不会 招人 指 责 。 词 典 编 写者 的聪 明, 由此可见 。 但 由于不 能
给人清 晰、 明确的 知识 , 说 了等 于 没
说, 读了等于 没读 。

>>>
太学抽 唷研学 。 。 期
l U 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会解题 、 只会 背诵 , 就 是人 们所 说 的 “ 基 础 好 ”, 但

她 们 和意 志 一样 , 是 在 实 践 中体 现 的 。 所 以 信 仰 教 育, 理要说清 , 情要用足 , 志要 坚定 。 教 育 的 形 中功 利 是 道 德 教 育。 任 何 道 德 都 是 一 种 约 束 。就 来 源 来 说 , 约 束 分两 种 : 自我 约 束 和 社 会 约 束 。自我 约 束 是 主 动 的 , 社会 约束是 被动 的。 人
要 求 ”, 似乎 回答 了这 一 问题 。“ 一 定要求”“ 定 ”了什 么? 不 清楚, 有
真 的这 样吗? 具 体情况是 : 好 的学校 会知识 、 思维 、
能 力三者兼 顾 , 如我们 的 “ 9 8 5 ” 大学 和 “ 2 l l 工程 ” 大学; 一 般 的学 校 只注 意 传授 知 识 获 取知 识 , 而对 创造知识、 思 维 方式 和 实 践 能力 则不太 重 视 , 纵使 重 视 了, 由于 受 师 资 力量 、 设备 条 件 等 的 限制 而无 法 实现 。 所以 , 我们 学校 培 养出来 的优 秀生 , 大多只
进 入创造 阶段 , 就 显得力不从心 , 技不如人 。 常年
的背 诵 和解 题 训练 , 影 响 了思 维 能 力 、 联 想 能 力 的 发展, 而 创 造 是 需 要 有 较 强 的 思 维 能 力 和 联 想 能 力
的。从 这个 角度 说 , 我们 的 形 下教 育也 不 见得 比别
策 略。
的 ”体 现 未 来 , 表 示 距 离较 远 。 无 数 个 同 一 方 面 的 “ 要求 ” 构成 “ 目的 ”, 这 就是它们 的同与异。
中国教 育界 目前 流 行 的是 “ 能 力 教育 ”、“ 创造 教 育”、“ 素 质教育”等教 育理 念 , 实际上都 是 从 “ 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