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汽车雨刷电机外壳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冲压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冲压模具毕业设计1。
绪论1。
1冲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冲压是利用安装在冲压设备(主要是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俗称冲压或冲压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
冲压通常是在常温下对材料进行冷变形加工,且主要采用板料来加工成所需零件,所以也叫冷冲压或板料冲压。
冲压是材料压力加工或塑性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隶属于材料成型工程术。
冲压所使用的模具称为冲压模具,简称冲模.冲模是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批量加工成所需冲件的专用工具。
冲模在冲压中至关重要,没有符合要求的冲模,批量冲压生产就难以进行;没有先进的冲模,先进的冲压工艺就无法实现。
冲压工艺与模具、冲压设备和冲压材料构成冲压加工的三要素,只有它们相互结合才能得出冲压件。
与机械加工及塑性加工的其它方法相比,冲压加工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主要表现如下.(1) 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且操作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这是因为冲压是依靠冲模和冲压设备来完成加工,普通压力机的行程次数为每分钟可达几十次,高速压力要每分钟可达数百次甚至千次以上,而且每次冲压行程就可能得到一个冲件。
(2)冲压时由于模具保证了冲压件的尺寸与形状精度,且一般不破坏冲压件的表面质量,而模具的寿命一般较长,所以冲压的质量稳定,互换性好,具有“一模一样”的特征。
(3)冲压可加工出尺寸范围较大、形状较复杂的零件,如小到钟表的秒表,大到汽车纵梁、覆盖件等,加上冲压时材料的冷变形硬化效应,冲压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
(4)冲压一般没有切屑碎料生成,材料的消耗较少,且不需其它加热设备,因而是一种省料,节能的加工方法,冲压件的成本较低。
但是,冲压加工所使用的模具一般具有专用性,有时一个复杂零件需要数套模具才能加工成形,且模具制造的精度高,技术要求高,是技术密集形产品。
所以,只有在冲压件生产批量较大的情况下,冲压加工的优点才能充分体现,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最新冲压工艺及其模具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重庆科技学院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材控普2012-01学生姓名学号 1指导教师职称评阅教师职称2016年5 月27 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年月日摘要本论文是对摩托车悬挂板的模具设计进行研究的。
通过对摩托车悬挂板的冲压工艺进行分析,比较了悬挂板的排样和几种不同冲压工序(单工序、复合工序、连续工序)的优缺点,最后为了使摩托车悬挂板的模具制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高和工人好操作性,我选择了一副落料冲孔复合模进行对摩托车悬挂板坯料的加工和一副拉深模进行对零件的成型。
轿车雨刮器结构设计与运动仿真毕业设计

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轿车雨刮器结构设计与运动仿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论文--电位器接线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摘要本次设计的任务是电位器接线片零件冲压工艺分析和模具的具体结构设计。
通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接触片零件进行工艺性分析,选择并确定符合于给定条件的最优工艺方案,及进行了工艺与设计的有关计算,如:选择基本工序,确定其顺序、工序数目及工序组合形式。
介绍了主要零部件的设计理念,详细剖析了设计过程中一些思路,以及某些非标准零件的使用特点。
阐述了工位级进模的设计要点, 使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冲压模具主要零件的结构。
并在设计中,介绍了零件的排样图、定位设计、冲裁力的计算和压力中心的计算。
关键词:电位器接线片;翻边模;级进模;模具设计目录摘要 (I)目录.................................................................................................................... I I 1 绪论. (1)1.1 概述 (1)1.2 冲压技术的进步 (1)1.3模具的发展与现状 (2)1.4模具CAD/CAE/CAM技术 (3)1.5冲压模具及级进模的发展现状 (5)1.6课题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8)2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11)2.1制件工艺分析 (11)2.2零件成型工艺分析 (13)3 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的确定 (14)3.1方案种类 (14)3.2方案比较及确定 (14)3.3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14)4 级进模排样设计 (16)4.1级进模排样简介 (16)4.2排样的设计原则 (17)4.2.1确定冲压方向 (17)4.2.2 确定排样形式 (17)4.3工序顺序的安排 (17)5 主要零件的尺寸计算 (19)5.1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 (19)5.1.1 凹凸模加工方法: (19)5.1.2 按凸模与凹模图样分别加工法 (20)5.2孔凹凸模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21)5.2.1 冲1 mm孔 (22)5.2.2 落“T”形料 (22)6 多工位级进模工艺零件的设计 (24)6.1凸模结构的设计 (24)6.2凸模长度的设计 (25)6.3凸模的强度计算 (26)6.3.1 凸模承受能力的校核 (27)6.3.2 失稳弯曲应力校核 (27)6.4凹模结构的设计 (28)6.5凹模的固定形式 (30)6.6凹模的厚度设计 (30)6.6.1 凹模的厚度 (30)6.6.2 凹模的刃壁高度及凹模镶块尺寸设计 (31)6.7模板的设计 (31)6.8卸料弹簧的选用 (32)6.9其他零件的设计 (32)7 冲压设备的选用 (33)7.1冲压力的计算 (33)7.2压力机的选择 (34)8 级进模结构零件的设计 (36)8.1模架的设计 (36)8.2模架导向零件设计 (37)8.3模柄的设计 (38)8.4支撑零件的设计 (38)8.5卸料装置 (39)9 模具的整体设计 (40)9.1模具的整体设计 (40)9.2模具工作原理 (40)10 模具的装配 (42)结论 (4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外壳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大学毕业设计题目外壳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四年五月五日1前言1.1冷冲压定义及其特点冷冲压是一种简单的金属加工方法,它是建立在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上。
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金属进行加工,以获得所需要的零件和尺寸。
冷冲压和切削加工相比较,具有生产率高、加工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产品尺寸精度稳定、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特别适合于大量生产。
1.2冷冲压工艺的应用领域及发展现状由于板料零件具有重量轻,在满足产品的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用途,采用不同材料加工成各种尺寸的零件,以满足不同需要。
因此在现代汽车、拖拉机、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和各种民用轻工产品中,都大量使用冷冲压零件。
而且在国防方面,如飞机、导弹、枪弹、炮弹等产品中,采用冷冲压加工的零件比例也是相当的大的。
随着汽车和家用电器等的飞跃发展,许多先进工业国家,对发展冷冲压生产给予高度重视。
例如美、日等国家模具产业已经超过机床工业。
我国冲压模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些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高档模具仍需大量进口,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的覆盖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
一些低档次的简单冲模,已趋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
当今现状表现为:一、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低于冲压模具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许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其在国际市场的前景看好。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 多吨的模具,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模具CAD/CAM技术的应用,显著缩短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电机壳体冲压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

姓名: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电机壳体冲压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
设计方案及参数:按照用户提供的电机壳体产品设计模具,该零件初步估计需
要就个工艺步骤,根据要求完成整个工艺设计计算和某工艺
步骤的模具结构设计
产品图形及参数如下图所示
产品说明:
该产品为电机外壳,为冲压件,尺寸如图所示,壁薄,形状较复杂;材料:Fe P05。
设计内容
1.冲压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和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2.用DYNAFORM软件对后续拉深成形工艺可行性进行分析;
3.完成2个正拉伸和2个反拉深工序的模具结构设计和计算;
4.完成全套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5.采用Pro/E软件完成模具的3D设计和装配;
7.编写设计说明书。
指导教师:
系、部主任:
教学院长:。
汽车侧围外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汽车侧围外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汽车轻量化的需要,先进的挤压铸造技术在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如控制臂、摆臂、连杆、发动机支架、轮边支架等底盘件已部分应用铝合金材料制造。
取代部分锻造生产高性能复杂结构件,替代低压和差压铸造、金属型重力铸造生产那些可靠性要求高的结构件已成汽车未来优选趋势。
挤压铸造作为一种金属成形技术,固然有它自己特定的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
生产中应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性能要求、批量和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因此合理选择挤压铸造工艺方案是成功开发产品的关键。
关键词:汽车侧围外板;冲压工艺;模具设计引言汽车覆盖件是指覆盖车身和驾驶室的薄板类表面零件和内部零件。
汽车覆盖件具有尺寸较大、厚度较薄、轮廓多为曲面、表面精度要求高等特点。
汽车覆盖件模具工序繁多,通常包括拉伸、修边、冲孔、翻边、整形等多道工序。
为了减少成形工序,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常将修边和冲孔合并成一道工序,称为修边冲孔模。
修边冲孔模是汽车覆盖件模具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常放在拉伸之后进行,主要目的是将拉伸模的工艺补充部分和压料边缘压料面多余的部分切除。
1汽车侧围外板冲压工艺概述冷冲压技术就是通过压力机驱动模具,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形而最终形成一定形状的塑性成形方法。
冷冲压技术刚好能克服热冲压的缺点.但冷冲压以往是用在汽车覆盖件等薄板料的制造过程中,材料厚度在8mm以下。
随着模具技术的进步,更好的模具材料、热处理方法、先进的设计方法,以及成形分析手段的发展,利用冷冲压冲制10mm以上的驱动桥后桥壳成为可能。
目前,冲焊后桥壳的制造仍然以热冲压为主,冷冲压只占少数。
但综合考虑制件质量、生产成本等因素,其实二者各有利弊,冷冲压与热冲压各有各的优点,其中,冷冲压成形件质量相对较差,但生产成本很低,生产效率也较高,因此适合大批量生产;而热冲压虽然成形件质量相对较好,但其生产成本很高,生产周期也较长,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
汽车冲压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模具程设计说明书院系航空宇航工程学院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钣金与模具)班号 6403020 学号 200604032042 姓名指导教师张汉茹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12月1日第一章绪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因而促进了冲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
其主要表现和发展方向如下:(1) 冲压成形理论及冲压工艺方面冲压成形理论的研究是提高冲压技术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对冲压成形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视,在材料冲压性能研究、冲压成形过程应力应变分析、板料变形规律研究及坯料与模具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塑性变形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始应用塑性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即利用有限元(FEM)等有值分析方法模拟金属的塑性成形过程,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人员可预测某一工艺方案成形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通过在计算机上选择修改相关参数,可实现工艺及模具的优化设计。
这样既节省了昂贵的试模费用,也缩短了制模具周期。
(2) 冲模是实现冲压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冲模的设计制造上,目前正朝着以下两方面发展:一方面,为了适应高速、自动、精密、安全等大批量现代生产的需要,冲模正向高效率、高精度、高寿命及多工位、多功能方向发展,与此相比适应的新型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技术,各种高效、精密、数控自动化的模具加工机床和检测设备以及模具CAD/CAM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产品更新换代和试制或小批量生产的需要,锌基合金冲模、聚氨酯橡胶冲模、薄板冲模、钢带冲模、组合冲模等各种简易冲模及其制造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精密、高效的多工位及多功能级进模和大型复杂的汽车覆盖件冲模代表了现代冲模的技术水平。
目前,50个工位以上的级进模进距精度可达到2微米,多功能级进模不仅可以完成冲压全过程,还可完成焊接、装配等工序。
我国已能自行设计制造出达到国际水平的精度达2~5微米,进距精度2~3微米,总寿命达1亿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前言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精密加工设备在模具加工设备中的比重还比较低,CAD/CAE/CAM 技术的普及率不高。
许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等等。
特别在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模具技术上存在明显差距,这些类型模具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而需要大量的从国外进口,目前我国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等国家落后许多,也比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落后。
我国模具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只有那些能够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和能够生产高技术含量模具的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已有越来越的人认识到模具在制造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模具高技术水平的欠缺。
许多模具企业十分重视技术发展,加大了用于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此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也开展模具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相信中国模具行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国内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水平提高,汽车行业的未来很景气,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能更加重视,汽车的附属品也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不断的提高要求。
以经济、安全、方便为主。
冲压工艺能够更好的大批量生产质量高的产品。
模具设计与生产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选择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汽车刹车底板是旋转体成形件,是典型的冲压件,通过设计其冲压工艺,可以使我对冲压工艺的设计更加熟悉,提高对冲压工艺工序图、模具装配图、部件图、零件图的读图、绘图和设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冲压成型的理解;通过设计其冲压模具,可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第二章 工艺方案的制定2.1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如图2-1所示,汽车电机外壳的零件图,材料为08钢,生产量大。
从图2-1中可以看出,该零件属于带法兰的阶梯圆筒形拉深件。
采用冲压工艺成形,关键在于确定拉深次数。
由于零件带有法兰,应根据实际判断零件属于窄法兰边零件还是宽法兰边零件,从而进行计算。
从材质看08钢属于普通碳素结构钢,其含碳量低,塑性、韧性好,抗剪强度为260~360Mpa ,抗拉强度为330~450Mpa ,有利于各种工序的加工。
总的来说,该零件的冲压工艺性良好。
2.2 计算毛坯尺寸因为零件外形不是简单几何图形,而是由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因此可将零件图分解如图2-2的5个不同的几何形状,分别计算各几何形状的表面积。
计算图(2.2)中(1)的面积得:A 1=()2124d d -⨯π=()=-⨯226470414.3631.142m m式中 : d —圆环的外直径()mm ; d 1—圆环的内直径()mm ; 计算图(2.2)中(1)的面积得A 2=()r d r 42-⨯⨯ππ=()546414.35214.3⨯-⨯⨯⨯=1420.5362m m 式中 : r —球环半径()mm ; d —球环外直径()mm ; 计算图(2.2)中(3)的面积得A 3=πdh= 6054⨯π=10173.62m m计算图(2.2)中(4)的面积得=-+=-+=222122)23456(5)2(d d h l 12.0832m m 4A =()212d d l +π=()36502083.12+⨯π=1631.422m m 计算图(2.2)中(5)的面积得222120)(4dh h d d ++==2212)32408(432⨯++=80 mm5A =4804220ππ=d =50242m m 所以毛坯的面积54321A A A A A A ++++==631.14+1420.54+10173.6+1631.42+5024 =18880.72m m考虑修边余量扩大5%计算毛坯直径的图 2.1图 2.22.3 拉深系数和拉深次数的确定4.15070==d d t (2.1) 式中:d t —法兰的外直径;d —直筒外径;由上式知制件的法兰边很小,可当作直筒件来拉深,只在倒数第二道工序拉深出法兰边或锥形法兰,在最后一道工序中进行整形即可。
毛坯的相对厚度为:258.11001592100=⨯=⨯D t (2.2) 式中:t —毛坯的厚度; D —毛坯的直径;总拉深系数为:总m =316.015850==D d (2.3) 式中:d —直筒外径; D —毛坯的外径;由坯料的可初步确定拉深系数的范围为: m 1=0.50~0.53 m 2=0.75~0.76m 3=0.78~0.79 m 4=0.82~0.84可见m 总< m 1,所以工件不可能一次拉深成型。
试取m 1=0.53 m 2=0.76 m 3=0.79由于m 1⨯m 2⨯m 3=0.53=⨯⨯79.076.00.32< m 总 故此制件可在三次拉深后完成。
由于以上的拉深系数都比较接近极限拉深系数,在每次拉深时都有可能引起凸模圆角部分过分变薄,而转到下一次拉深工序中的筒壁上,从而降低了制件的质量,所以正常生产中都应有安全储备,加大拉深系数,改为四次拉深。
根据式a:m 1- m '1≈ m 2-m'2≈……≈mn -m'n 式b:m '1⨯m'2⨯……⨯m'n ≤ m 总最终取m 1=0.56 m 2=0.79 m 3=0.83 m 4=0.92 2.3.1 工件尺寸的确定各次拉深后工件的直径尺寸为:d 1= m 1⨯D=0.57⨯159=90.0690≈(mm )d 2= m 2⨯d 1=0.79⨯90.06=67.54567≈(mm ) d 3= m 3⨯d 2=0.83⨯67.545=52.68553≈(mm )各次拉深后工件圆角半径:拉深时,平面凸缘区的材料经过凹模圆角流入凸、凹模间隙。
如果凹模圆角半径过小,则材料流入凸、凹模间隙时阻力和拉深力太大,将使拉伸件表面产生划痕,或使危险断面破裂;如果圆角半径过大,则材料在流经凹模圆角时会产生起皱。
首次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可由下表1选用。
表1 首次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r 1d1d 1d 以后各次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可按下式取值:r di =(0.6~0.8)r 1-di (i=2,3……,n ) (2.4)由上式计算得:r 2d =(0.6~0.8)r 1d =7.2~9.6 取:r 2d =9mmr 3d =(0.6~0.8)r 2d =5.4~7.2 取:r 3d =6mm拉伸时,若凸模圆角半径过小,拉深过程中危险断面易产生局部变薄,甚至被拉破。
凸模圆角半径过大,拉深时底部材料的承压面积小,容易变薄。
首次拉深的凸模圆角半径为r 1p =(0.7~1.0)r 1d =8.4~12 (2.5)取r 1p =10mm中间各次拉深的凸模圆角半径由下式计算:r 1-pi =0.5(d 1-i -d i -2t ) (2.6) 所以r 2p =8mm ; r 3p =4mm ; 计算各次拉深后半成品的底角半径:r i = r pi +2t(2.7) r 1=10+1=11mm r 2=8+1=9mm r 3=4+1=5mm2.3.2 工序件高度H 的确定 各次拉深后工件的高度尺寸为:1h =⎪⎪⎭⎫ ⎝⎛-11225.0d d D +()111132.043.0r d d r + (2.8)=0.25()1132.090901143.090901592⨯+⨯⨯+⎪⎪⎭⎫ ⎝⎛-⨯ =52.07mm2h =()222222232.043.025.0r d d r d d D +⨯+⎪⎪⎭⎫ ⎝⎛- (2.9) =0.25()932.06767943.067671592⨯+⨯⨯+⎪⎪⎭⎫ ⎝⎛-⨯ =76.81mm3h =()333333232.043.025.0r d d r d d D +⨯+⎪⎪⎭⎫ ⎝⎛- (2.10) =0.25()532.05353543.053531592⨯+⨯⨯+⎪⎪⎭⎫ ⎝⎛-⨯ =108.62mm式中:1h ,2h ,3h —各次拉深半成品的拉深高度;1d ,2d ,3d —各次拉深半成品的直径,1d =90mm ,2d =68mm ,3d =53mm ;D —毛坯直径;D=159mm 。
第三章 落料拉深模具的设计3.1 模具的结构形式由于复合模采用倒装结构操作简单,能装自动挡料装置,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证安全生产。
因此此复合模采用倒装结构。
3.2 冲压工艺计算3.2.1排样、裁板方案查表2.8[4],确定搭边值。
当2t mm =时,搭边值a=1.5mm ,mm a 5.11=。
排样是指冲件在条料上的布置方法,其原则是尽量减少工艺余料,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此次冲压中选用单排排样的方法。
一个进距内的材料利用率η为:%100⨯=Bh nA η=%1005.160162415912⨯⨯⨯⨯⨯π (3.1) =76.33%式中: A —冲裁件的面积(mm 2);B —条料宽度(mm ); n —个进距内的冲件数目; h —进距(mm );3.2.2计算冲压压力冲裁力公式为 F 总= F 落+ F 拉+ F 推+ F 卸+ F 压 (1) 落料冲裁力F 落F 落=KLt τ=1.3320215914.3⨯⨯⨯⨯ (3.2)=415.38KN式中:k —安全系数,一般选取1.3;L —冲裁件的轮廓周长,L=D π; t —材料厚度;t=2mmτ—材料的抗剪强度,08钢为320MPa ;(2) 拉深力F 拉用压边圈的第一次拉深力F 拉=11k t d b σπ=3.14⨯92⨯2⨯350⨯0.8 (3.3)=161.77KN式中:d 1—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直径,根据料厚中线计算(mm );t —材料厚度;b σ—材料的抗拉强度,此处取350 Mpa ;k 1—系数,查表取0.8; (3) 压边力的计算: 因为258.11001592100=⨯=⨯D t ,所以应该使用压边圈。
压F =()P d D 2124-⨯π=()5.290124.159414.322⨯-⨯ (3.4) =33.72 kN式中:D 1—落料凹模的外径尺寸;D 2—拉深凹模的外径尺寸; P —单位压边力,此处依经验取2.5;(4) 卸料力的计算:F 卸=K 缷F 落=0.06⨯415.38 (3.5)=24.92 kN式中:K 缷—卸料力系数,查表为0.06;F 落—落料时冲裁力 (5)推料力的计算:F 推=nK 推F 落=1⨯0.055⨯415.38 (3.6)=22.85 kN式中:K 推—推料力系数,查表为0.055; n —凹模内料的个数; (6) 总冲压力F 总F 总= F 落+ F 拉+ F 推+ F 卸+ F 压 =415.38+161.77+22.85+24.92+33.72 (3.7)=658.64 kN3.2.3计算模具压力中心由于该零件形状是简单的圆形,所以压力中心为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