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

合集下载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1. 题目:请回答《静夜思》是谁的作品?答案:李白2. 题目:请回答《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哪位诗人?答案:王之涣3. 题目:请回答《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答案:冬季4.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诗属于元代文学家郑樵的作品?答案:《劝学》5. 题目:请回答《离骚》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屈原6. 题目:请回答《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梅花点缀夜山明》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答案:春季7. 题目:请回答《游子吟》是谁的作品?答案:孟郊8. 题目:请回答《七步诗》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曹操9. 题目:请回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10. 题目:请回答《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一句共有几个字?答案:10个字11. 题目:请回答《夜泊牛渚怀古》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杨万里12.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诗是王勃的作品?答案:《滕王阁序》13. 题目:请回答《望岳》是哪位诗人的作品?答案:杜甫14. 题目:请回答《行路难》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李白15. 题目:请回答《静夜思》的作者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答案:李白16. 题目:请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是谁?答案:白居易17.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词是苏轼的作品?答案:《水调歌头》18. 题目:请回答《终南山》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王之涣19. 题目:请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20. 题目:请回答下列哪位诗人的作品是《长恨歌》?答案:白居易... (以下省略)这是一份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计50题。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阅读的古诗词

阅读的古诗词

阅读的古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阅读的古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阅读的古诗词1、读书的古诗: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二.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刘过《书院》)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四.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一直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拘束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五.读书切戒在慌张,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必要急思考。

(宋陆九渊《读书》)六.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劝学诗》)2、读书的名句: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五.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七.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刘过《书院》)八.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九.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一直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拘束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十.读书切戒在慌张,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必要急思考。

(宋陆九渊《读书》)十一.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劝学诗》)二.读书的古诗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劝学》唐代: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三.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 《劝学诗 / 偶成》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行轻。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

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

诗中说“看微雨”。

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

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1)~(2)题闺_________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阅读中国的古诗词

阅读中国的古诗词

阅读中国的古诗词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本店铺在此整理了阅读中国的古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阅读中国的古诗词11醉翁亭记欧阳修〔宋代〕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宋代〕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登上高楼也望不见通向章台的大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

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古诗词阅读答案10篇

古诗词阅读答案10篇

古诗词阅读答案10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小伙伴们还学会什么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10首古诗词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1、赤壁清·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分)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3.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

(4分)【答案】:1、咏史怀古记游2、C3、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

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

语言表达(1分)2、谒金门【宋】陈克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

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⑦弄晴天色。

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注]①陈克(1081年一?),l临海(今属浙江)人。

绍兴七年(1137年),吕祉节制淮西抗金军马,荐为幕府参谋,他欣然响应。

②一向:此处作“霎时”讲,“向”通“晌”。

(1)请简要分析“小楼山几尺”一句的妙处。

(3分)答:(2)清人王昶云:“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北宋词多北风雨雪之感;”其中“黍离麦秀”乃哀伤亡国之辞,“北风雨雪”多用于写行人不归。

陈克此词表达的是哪一种感情?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答案】:(1)①夸张手法,以山之小突出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2分)②以景写情,渲染凄迷无助的情绪。

(1分)(2)表面看写的是闺中思妇的伤感;实际上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训练与答案(一)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训练与答案(一)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训练与答案(一)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CD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

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

(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完成题目。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

(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二十篇(答案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二十篇(答案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二十篇(答案版)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城中蛾眉女【唐】寒山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A.首联中“珠佩”“珊珊”描绘出一位城中美女珠光宝气、光彩照人的形象。

B.颔联中“花前弄”“月下弹”展现了她平日里悠闲自在、富贵雅致的生活。

C.颈联中“长歌”“短舞”“万人看”说明“蛾眉女”在社交宴会上备受瞩目。

D.尾联以“未必长如此”来讽刺贵族们这种花天酒地的堕落生活不会长久。

答案1.D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0题。

(3分)寄杜北山①【南宋】王磁②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注释】①杜北山:宋代诗人。

②王镞(zī):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头发花白稀疏,秋意萧索,表现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B.颔联写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游子寄居他乡,表现了诗人的落寞。

C.颈联通过“乡国梦”“古今愁”,道出诗人归心之切、愁思之浓。

D.尾联通过“青天阔”“望海楼”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2.D(尾联没有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的意思)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0题。

(3分)旅宿 [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首联直接破题,写诗人住在旅馆没有好友相伴,独自忧愁而伤感。

B 颔联是“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写出羁旅之人深愁难眠。

C 颈联极言家乡迢远,梦到拂晓才得归,流露出诗人梦短情长的幽怨。

D 尾联勾勒出家乡美丽的风光,慰藉了诗人的思乡之苦。

3.D 【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一:《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加点字的释义全对的一项是()A洵.美且异洵:实在 B静女其姝.姝:美丽C爱.而不见爱:喜欢 D自牧归.荑归:赠送C【解析】:爱:隐藏。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俟.我于城隅俟:等候 B 静女其.姝其:她的C说怿.女美怿:喜欢 D匪女.之为美女:你A【解析】:其:多么。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是“静女”,指的是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姑娘故意藏起来不出现,引得等待的小伙子非常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赠送的彤管映衬得她更美丽。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

C【解析】:“说怿女美”是指姑娘赠送的彤管非常美丽,不是指姑娘美丽。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小伙子那时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D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是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解析】:《静女》没有描写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5.下面对此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淳朴的恋情。

B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写一次恋人的约会。

C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写,从大处着笔,风格淳朴,增添了艺术魅力。

D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解析】:诗歌注重细节描写。

6.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书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接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D“自牧归夷,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一草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D【解析】:“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是以一个男青年的口吻,倾诉他赴情人约会的情景,诗中刻画了他见到女子前后的不同心情,表现了他们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

B全诗三章,一章重场景,两章重心理。

作者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来构思,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风格朴实,充满情趣。

C诗歌在短短的篇幅中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饱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淳朴清新,充满情趣,具有特别的味道。

D全诗不假比兴,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感情发展颇有层次,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

C【解析】:全诗没有语言描写。

8.对“搔首踟蹰”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写男子非常着急不安的心理。

B、反映了男子对“静女”的深情和迷恋。

C、写男子不理解、不耐烦地心理。

D、反映了男子憨厚纯朴,忠贞善良的性格。

C【解析】:诗中没有表现出男子不理解、不耐烦,只是着急不安。

古诗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远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C.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D.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百年D【解析】:百年:指到了晚年。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D【解析】:潦倒: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3.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C【解析】:“怨天尤人”与“孤独”表述不正确,杜甫一贯忧国忧民,但他并不孤独。

4.下列对《登高》赏析不当的一项()A.首联对仗工整,句中自对,上下句又自然成对,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中“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C.颈联中“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台远眺,“百年”本喻暮年,此指有限的人生。

D.尾联中的“繁”字写出白发增多,“新停”传达出诗人的艰难处境:穷困潦倒,体弱多病。

C【解析】:“百年”本指有限的人生,此处指暮年。

5.选出对《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全诗通过登写高所见景色,倾诉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B.诗人在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诗中的“万里”“百年”与颔联中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景交融。

D.此诗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江气氛,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多病缠身写到异乡飘泊,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A【解析】:“慷慨激越”表述不正确。

6.选出对《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登台前诗人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一气连缀六个特写镜头描绘秋江景物,渲染深秋气氛,境界高远苍凉。

B.颔联写登台远望所见,绘形绘声地写出了秋江景色,境界开阔,气势恢宏。

C.颈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长年飘泊和老病孤愁,其中“悲”是此诗的诗眼。

D.尾联以“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收束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表现出诗人此时此景百感交集的心态。

A【解析】:首联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渲染诗人漂泊在外,惨淡凄清的荒凉之感。

故A项“渲染深秋气氛,境界高远苍凉”表述不正确。

7.对《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起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B.颔联继续描绘秋景,展现出一幅辽阔深远的图景,形、声结合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用语之精当,其状物之工巧,其气势之恢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种形象的描写还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当时澎湃的心潮,起伏的思绪,情景交融,令人深思。

C.全诗通篇对仗,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于一炉,句句写景,景景寓情,语壮境阔,深沉地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壮志未酬的悲怆之情,最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D.诗中诗人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有对国运衰微、百姓苦难的忧虑,有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无奈,有华年逝去、壮志未酬的伤感,显而易见,他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而抱病登台的,但结果却是倍添伤感。

C【解析】:“壮志未酬”表述不正确。

8.对《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颔联写的都是登高后所见秋景,气象雄浑苍凉,颈联、尾联抒发感慨,交织着诗人对国运和自身命运艰难的痛苦和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志不得酬的无限凄凉情怀。

B.尾联也以对仗作结,并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戒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

“繁霜鬓”“新停浊酒杯”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

C.全诗八句四联皆对仗,构思精巧,如前四句中一、三句相接皆写所闻;二、四句相接皆写所见,后四句中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互相关联:因“风急”而闻“落木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引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

此诗被誉为“古今第一律”,真乃当之无愧。

D.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描绘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毕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抒发感情,先纵(时间)后从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增多,护病戒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一来,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D【解析】:颈联抒发感情,先横(空间)后纵(时间)两方面着笔。

古诗三:《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烹羊宰牛且.为乐且:暂且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C.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取D.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消除C【解析】:取:语气助词。

2.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朝如青丝暮成雪青:黑色B.人生得意须尽欢得意:高兴C.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鼓:泛指音乐D.径须沽取对君酌径须:应当,应该D【解析】:径须:干脆,只管。

3.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