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精炼复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一)课内与课内1.(昆明)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3分)【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3分)2.(宁波)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
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二)课内与课外3.(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释】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精品练13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精品练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蜀府将①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田家①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六) 古代诗歌鉴赏(一)(限时70分钟)1.(2019·新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D[“离京还乡”表述不当,“暗自潸然泪下”于诗无据。
](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主体是“琴声”,“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答案]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每点2分)2.(2019·遂宁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2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之作。
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和心中郁闷。
B. 词中的李广,实则词人的自我写照。
为其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直指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
C. 下阕四句,作者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
D. 此篇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与众不同,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话说的极其风趣,实则带泪的微笑。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 C2.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词人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认为力田之职非我莫属”错误。
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表面上很自信,其实是自我解嘲。
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精炼复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刘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个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刘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个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无①刘长卿春风倚掉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
②青袍:唐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时的情景,诗人以“―雁”和“孤帆”代指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自己的不舍。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
“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送严士元》中,诗人凋动了各种感官,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象其间融入了诗人的深情厚谊。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武昌阻风①(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注】①阻风:被风阻滞。
晓过鸳湖①(清)查慎行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城南,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
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首句都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但春风在诗人眼中的情义却不相同,一者挽留诗人,一者催人启程。
B.古人多以水喻思,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方诗即景取喻,显得更加自然贴切,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C.查诗中的“绿”字表现力极强,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和“涨”字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引发想象。
D.“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既可以理解为同船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船,无论是谁,在此都无关紧要,诗人整日临水,心绪别有寄托。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此外,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尾句。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
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蜀府将①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行寄远①李白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
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①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
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淼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D.诗的末句,巧用拟人,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E.全诗仅用四十个字便抒发出了诗人远离故土后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
2.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①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鲍照:南北朝诗人。
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田家①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②,饮犊西涧水。
饥劬③不自苦,膏泽④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作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②晏:迟,晚。
③劬(qú):过分劳苦。
④青(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点明时令,正值惊蛰节气,一声雷鸣,一场微雨,使得万物复苏,草木一新。
B.第三句至第八句写春忙景象,农人少有闲暇,耕种田野,整理场圃,回家很晚。
笔法朴实,不加夸饰。
C.诗歌不仅写农人辛苦劳作,还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再饥再累不觉苦,只盼春雨润土地。
可谓勤劳质朴。
D.农人如此辛苦,却家无余粮,还要承担无尽的徭役。
他们不堪重负,对诗人道出心中怨叹,令诗人无限同情。
E.这首诗虽写田家,但全无田园清新之美景,而是一幅幅人间惨状,作者为百姓代言,控诉世道的不公。
2.比较韦应物《观田家》与白居易《观刈麦》,说一说两诗在内容及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10、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蜀先主孔明①刘秉忠智涉图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
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
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
精英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②奉紫薇③。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
②文昌: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
③紫薇: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
B.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
C.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起层层烟波。
“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
D.本诗融叙事、写最、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2.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