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答案及解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 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山水的曲折之美。

C. 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

D. 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桃花潭拟人化。

答案:C解析:C项中提到的“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是错误的,实际上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将猿声与山水的壮丽相映成趣,没有使用比喻手法。

(二)简答题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比喻等。

其中,对比手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比山水的曲折与明亮的景象,突出了山水的变幻莫测之美。

拟人手法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得以运用,将桃花潭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比喻手法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得以运用,将山水的壮丽比作猿声,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三)论述题3.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答案: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先,诗人在描绘山水之美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山水的曲折与变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

其次,诗人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时,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将桃花潭的深情厚谊与友人的送别之情相比较,突出了友情的珍贵。

此外,诗人在描绘山水和表达友情的过程中,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对诗人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考生在回答时,应首先指出诗人在描绘山水和表达友情时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悟。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秋日寄满子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秋日寄满子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秋日寄满子权》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16.(6分)“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的处境,诗人深陷壮志难伸的哀怨苦闷。

③知音难遇的悲慨:尾联写诗人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错误,“一夜西风老壮心”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三年客梦迷归路”,作者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

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

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

“一夜西风老壮心”,“壮心”是指“壮志”,作者本来已有壮志难伸之感,加上一夜西风的劲吹,这就迸发出壮心已老的哀痛。

这一句不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结尾两句,作者向友人倾诉说:“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1. 题目:请回答《静夜思》是谁的作品?答案:李白2. 题目:请回答《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哪位诗人?答案:王之涣3. 题目:请回答《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答案:冬季4.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诗属于元代文学家郑樵的作品?答案:《劝学》5. 题目:请回答《离骚》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屈原6. 题目:请回答《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梅花点缀夜山明》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答案:春季7. 题目:请回答《游子吟》是谁的作品?答案:孟郊8. 题目:请回答《七步诗》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曹操9. 题目:请回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10. 题目:请回答《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一句共有几个字?答案:10个字11. 题目:请回答《夜泊牛渚怀古》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杨万里12.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诗是王勃的作品?答案:《滕王阁序》13. 题目:请回答《望岳》是哪位诗人的作品?答案:杜甫14. 题目:请回答《行路难》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李白15. 题目:请回答《静夜思》的作者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答案:李白16. 题目:请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是谁?答案:白居易17. 题目:请回答以下哪首词是苏轼的作品?答案:《水调歌头》18. 题目:请回答《终南山》是哪位古代文学家创作的作品?答案:王之涣19. 题目:请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20. 题目:请回答下列哪位诗人的作品是《长恨歌》?答案:白居易... (以下省略)这是一份经典高中古诗词欣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计50题。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选B 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①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15.(6分)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B 15.(1)用典抒情。

颔联借苏武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城池,嚼齿吞牙,不屈而死的典故,表明自己有他二人那样孤忠品格,有天地可鉴。

(2)借景抒情。

蒙蒙细雨,飘落草地,清冷夜月,静照残垣,更显宫殿建筑荒芜。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3)直抒胸臆。

前面让天地鉴自己的忠心,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错。

颔联是首联的补充,为了表明诗人耿耿孤忠,不减苏武张巡二人,有天地可鉴,并不是为他们愤慨不已。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用典抒情。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高三高考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③试新茶④。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

②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③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④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景色,“风细柳斜斜”为读者形象地展现了“春未老”的图景。

B.下片中的“咨嗟”意为叹息,与李白《蜀道难》中“侧身西望长咨嗟”所流露的情感相同。

C.“寒食后”点明时间,此时正是清明时分,可以另取榆柳之火,以此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D.全词情景交融,通过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表现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

2.“超然”一词是如何贯穿全词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李白的“咨嗟”既是对蜀道之难的感慨,又饱含着对友人的劝诫和对国事的隐忧;而本词中的“咨嗟”则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和欲归不得归的无奈。

2.①台名“超然”:作者将楼台拟名“超然”,并登台作此词;②景色“超然”:作者登临超然台上远眺,满城春色尽收眼底,烟雨笼罩千家万户,一片超然脱俗之景;③心境“超然”:清明无法归乡,词人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调适解脱苦闷;“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3点6分)【参考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6分)答:参考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白话诗歌]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如回答“化用前人诗句”并分析亦可)[白话诗歌]从被贬永州开始,熬过了十年的困顿生活才得以重返京都长安,可谁又料到会再次被贬到更为遥远的岭南之地。

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到之处,风光烟景依然如故,而马援庙前的石人早已被草木所遮掩,只遗下废墟一片。

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小人的非难、排挤和打击,看来今后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博得什么好名声了。

今天我们不用像当年的李陵、苏武那样去河中“濯长缨”来表示惜别了,因为我们分别时已泪流千行,足可用此泪水来“濯缨”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解析:选B B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答: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

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白话诗歌]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叫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你路经的九华山路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的清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坚定,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解析:选C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出来的。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参考答案: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悲凉的内心;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白话诗歌]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黄昏时乱云低垂,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田家行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选A 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喜,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6分)答:参考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不被抓进衙门就心满意足了。

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白话诗歌]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