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学法――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考题位置――第8~9题]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x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x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答: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参考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

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词(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词(含答案)

专题47 古代诗歌阅读——词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3】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

【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

【3】芗:同“香”。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3.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

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答案】1.C2.B2.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

范仲淹之“忧”:①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同道难觅,知音难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送子由使契丹》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送子由使契丹》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送子由使契丹》含答案解析[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6分)解题思路从诗歌的标题可知,苏辙即将远赴契丹。

诗歌首联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首联中的“云海”交代了兄弟二人相距遥远。

“那因”二字道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一向旷达乐观的苏轼不愿作小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 【白话诗歌】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伤呢。

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着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傲的契丹人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

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念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

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说自己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

【诗歌鉴赏】首联点题,写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小儿女之态。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辛弃疾洗尽机心随法喜②。

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

谁与先生宽发齿③?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

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

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

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

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心”指机谋之心。

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自己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沉醉于那微风不动的优美田园风光中,安心过平静的生活。

②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词人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表达其洗尽机心、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反问的方式”错,这里是设问。

“谁与”二句写醉歌可以延年益寿。

词人以设问的方式,说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发白齿落的忧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卧”二句写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

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

这谁也不能叫醒的石龙不正是诗人的化身?他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其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恰似陶渊明来归隐。

他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

其志在高山流水之心事,言其落职之后,将高卧不起,波澜不惊,安心地过寂寞的生活。

“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写的虽是山中寂静如醉如寐一般的景色,却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洗尽机心”,淡薄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读史》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读史》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读史》含答案[2020全国卷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B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

这首诗抨击的是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的现象,并未涉及“身后湮没无闻”这种现象。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诗歌鉴赏】这首诗针对当时社会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达了诗人的历史观。

首联发问,并以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古以来无数高人贤士的悲哀。

颔联承接首联,直指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更遑论流传至今的史实早已失真,再度叙写了历代高人贤士的悲哀。

颈联客观评价史书,认为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史书难以写出历代高人贤士真正的精神气质,揭示了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的道理。

尾联以无比沉痛的笔触写史书上的微末记载并不能完全表述出历代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而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在这首诗歌中,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同时也属于他自己。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直抒胸臆。

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

②借景抒情。

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

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

“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

“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诗歌鉴赏】前两句通过想象写友人远去。

接下来两句通过夸赞友人所到之地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冲淡了友人的离别之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最新模拟试题中,古代诗歌阅读在作品的选择上,仍以唐宋诗词为主,尤其是宋诗,很受出题人的青睐。

题型依旧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

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还涉及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

客观题选择项主要是从诗句的内容、结构、意象与意境、作者情感与主旨、艺术手法与效果等方面全面考查,集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于一题。

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

无论是选择正确的或不正确的,错误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原诗的过程,答题答对了,诗也就基本上读懂了。

因此,它是帮助理解全诗的极好的“拐杖”,我们要学会利用客观题的选项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

诗歌鉴赏牢记五“关注”:(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一、(2020·广西来宾市高三5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下小饮司马光美景赏心相值难,良宵四座尽儒冠。

月华过冷衣襟润,酒力易消樽俎寒。

自有笑谈供逸气,不须丝竹借余欢。

坊楼五鼓欲催曙,桂影长先高兴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和朋友月下饮酒的场景,描写生动细腻,语言诙谐幽默。

B.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诗人心中充满了愉悦。

C.诗人观察细腻,运用了视觉、触觉和听觉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尾联照应上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突出宾主宴饮的陶醉。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2020·陕西省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三三模)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宋)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汹汹欲崩空。

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筋①,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稿,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匕筋,羹匙和筷子。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两句描写了大雨将至的景象,山间的“云气”“回风”拉开了降雨的序幕。

B.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描写雨势,电闪雷鸣,如天河之水奔流而下。

C.词的下片写诗人登上隐静山观雨,看到雨势汹汹,开始担心人间百姓的安危。

D.整首词紧扣观雨,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申暗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意境开阔,寓意深远。

4.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诗人观雨的心理变化。

三、(2020·河南省六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商妇吟①林景熙②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

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

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

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

(注)①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

②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

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

在杨琏真伽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之”二字道尽南宋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

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透入纸背。

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6.结合全诗内容,对最后两句“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进行赏析。

四、(2020·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李益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羡慕与激励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迟缓。

8.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2020·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从戎曲谢眺选旅辞轘辕①,弭节②赴河源。

日起霜戈照,风回连骑翻。

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

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

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

[注]①选旅:简选师旅。

輟辕:关口名。

②弭节:驾驭车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景情事融合,再现军队赴边的过程,景真情真,以情动人,质朴刚健。

B.“日起”二句描写白日行军场面,早晨霜寒,太阳辉映剑戈,急风吹卷连旗。

C.诗人精心组合红尘、黄沙、清笳、边马等意象,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前气氛。

D.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独白式叙事,曲折表达了诗人情感,有感荡人心的力量。

10.这首诗写“从戎”,有人读出了从军赴边的豪情,有人读出了被征服役的苦痛。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六、(2020·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田家戴复古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之困。

B.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

一“苦”一喜”,对比鲜明。

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中运用典故,抒写了诗人迷茫怅惘之感。

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1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请赏析戴诗和辛词中“蛙声”运用之精妙。

七、(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安公子•长川波潋滟柳永长川波潋滟。

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

驱驱①携书剑。

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②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

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注]①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

②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词人舟行淮河的情景,河面波光粼鄰,短暂的雨后,水边平地的烟雾也随之消散。

B.上片描写雨后的芳草犹如用染料着过颜色一样,青翠欲滴,充满生机,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C.下片“又是”可见词人旅途劳顿,有多次投宿旅店的经历,暗含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

D.结尾描绘船家投宿前的欢乐,“渔灯一点”既是投宿目标,又暗示词人仕途将变得光明。

14.“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

八、(2020·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元.白朴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15.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曲的前两句连用6个意象,渲染了秋日薄暮冥冥的那种萧条景象。

B.《冬》曲的前两句以对仗句式,描绘冬日黄昏城门上空新月半挂的情景。

C.“一点飞鸿影下”而画风突变,“白草红叶黄花”或者是一种向往之景。

D.“淡烟衰草孤村”,以白描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秀丽宁静风光的喜爱16.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请任举白朴一曲为例,简析其如何体现情景之间“妙合无垠”的境界。

九、(2020·内蒙古赤峰市高三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粼粼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湖光秋色,对仗工整,绘就了一幅绚烂的秋日湖光图。

B.词人未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的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奇妙遐想。

C.下片写明日天气更好,还可在水晶宫里欣赏乐章,露宿也内心惬意。

D.词作构思颇具匠心,情景交融,意境幽雅,足见词人对山水的喜爱。

18.请对本词上片后两句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十、(2020·辽宁省辽南协作校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

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

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