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折返线隧道开挖施工方案分析
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起点站折返线设置方式

文章编号:1009 ̄6825(2020)13 ̄0115 ̄02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起点站折返线设置方式收稿日期:2020 ̄04 ̄26㊀作者简介:刘㊀畅(1992 ̄)ꎬ女ꎬ助理工程师刘㊀畅(必沐赛斯工程设计有限公司ꎬ天津㊀300110)摘㊀要:通过介绍各类折返线的设置形式ꎬ分析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ꎬ总结了起点站折返线设置原则及设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ꎮ结合工程实例ꎬ研究杭州地铁10号线起点站浙大站的折返方式ꎬ更加深入的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起点站折返线的设置方式ꎮ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ꎬ起点站ꎬ折返方式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A0㊀引言列车运行过程中需要在起点站进行折返作业ꎬ并应结合车站及线路进行统一设置ꎮ折返线的基本目的是为满足列车调度运营ꎬ灵活解决实际工程的功能需求ꎮ1㊀折返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的折返线结合车站和线路统一设置ꎬ设置方式一般分为站前折返㊁站后折返㊁混合式折返㊁循环折返四种方式ꎮ1.1㊀站前折返站前折返是指列车经车站前端渡线进行折返ꎬ先折返ꎬ再下客且能同时上客ꎬ如图1所示ꎮ其优点是由于在站前设置了渡线ꎬ缩短列车折返距离ꎬ减少折返时间及上下客换乘时间ꎻ工程体量小ꎬ占地少ꎬ建设费用小ꎮ其缺点在于占用区间线路ꎬ进站列车和折返列车容易形成交叉干扰ꎬ要求行车安全保障较高ꎬ也会影响车站通过能力ꎮ适用于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情况ꎮa )侧式站站前折返b )岛式站站前折返图1站前折返示意图1.2㊀站后折返站后折返是指列车利用车站尽端折返线进行折返ꎬ先下客ꎬ再折返ꎬ再上客ꎬ如图2所示ꎮ其优点是进站列车和折返列车避免了形成交叉干扰ꎬ分离上下客ꎬ布置简单ꎬ列车能以较大速度进出站ꎬ保障车站通过能力ꎮ缺点在于折返线长ꎬ工程体量大ꎬ土建费用高ꎮ适用于地形条件好ꎬ远期客流量大的车站ꎮa )侧式站站后折返b )岛式站站后折返图2站后折返示意图1.3㊀混合式折返混合式折返线的设置是基于普通折返线ꎬ通过增加其他形式的配线和改变站台形式来实现的ꎬ如图3所示ꎮ混合式折返同时具备站前和站后两种折返方式ꎬ能够满足段间隔高峰时段发车需求ꎮ混合式折返能够使接发车㊁转线形成平行进路ꎬ缩短折返时间间隔ꎬ提高折返能力ꎬ增大车站的通过能力ꎮ此种折返方式的车站规模较大ꎬ工程量和建设投资均较大ꎬ对实施条件要求较高ꎬ因此采用时需要考虑建设㊁运营和投资ꎮa )岛式站混合式折返b )一岛一侧站台混合式折返图3混合式折返示意图1.4㊀循环折返循环折返是站后利用灯泡线进行折返ꎬ如图4所示ꎮ该种折返方式利用线路的特殊设置完成车辆转向作业ꎬ能减小折返作业对线路通过能力的负面影响ꎬ均衡轨道对车轮内外侧的磨损ꎮ但是循环折返增加了线路长度ꎬ同时对地形要求高ꎬ增加了设置难度ꎮ图4循环折返示意图2㊀杭州地铁10号线起点站折返方案分析2.1㊀工程概况杭州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采用A型车6辆编组ꎬ80km/h的速度运营ꎮ该线连接杭州人口集聚的西部居住区和北部居住区ꎬ沟通多个新城与客流集散中心ꎬ衔接多条轨道线路ꎬ属于杭州西北部地区的加密线ꎮ起点站设在浙大站ꎬ全线设置仁和车辆段1座ꎬ功能定位为大架修ꎮ起点浙大站车站位于浙大路 玉古路丁字路口西南部ꎬ浙大路现状为机动车双向四车道ꎬ道路规划红线宽度36mꎬ玉古路现状为机动车双向四车道ꎬ道路规划红线宽度33mꎬ站台西侧是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护校河ꎬ车站东侧为玉泉饭店ꎬ灵峰山庄ꎬ浙大新村ꎮ车站周边主要为居住ꎬ学校客流ꎬ如图5所示ꎮ起点站控制因素如下:1)沿线居住片区:曙光社区㊁求是社区㊁兰家湾社区㊁东山弄社区ꎮ511 ㊀㊀㊀㊀第46卷第13期2020年7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西建筑SHANXI㊀ARCHITECTUR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6No.13Jul.㊀2020浙大玉泉校区求是村光a )站位示意图b )周边位置关系图图5浙大站示意图求是村浙大路浙大站玉古路护校河玉古路浙大路曙光路牛卑墓黄龙2)沿线行政办公区:西湖区政府㊁西湖区信访局㊁西湖区公安分局㊁司法局㊁西湖区物价局ꎮ3)沿线文教区:浙大玉泉校区㊁浙江大学附属小学㊁浙江大学附属中学ꎮ4)护校河ꎮ2.2㊀起点站折返方案起点站结合周边现状㊁初近期沿线地块规划开发情况及线路走行路由等因素ꎬ同时本工程浙大站需要预留远景继续向南延伸至西湖景区的条件ꎬ由此ꎬ综合分析研究起点站折返方案ꎮ2.2.1㊀方案一:起点站沿玉古路布设站前折返方案该方案浙大站设于浙大路与玉古路交口以南ꎬ沿玉古路南北向布设ꎬ出站后线路沿玉古路继续向北敷设ꎮ本方案采用11m宽站台ꎬ站前交叉渡线折返ꎬ如图6所示ꎮ浙大站图6浙大站站前折返站示意图设站前折返线ꎬ布置9号道岔ꎬ折返时间为131sꎬ折返能力为27对/hꎬ能够满足远期对数需求和系统能力需求ꎮ优点:车站布置靠近浙大校区ꎬ交通便利ꎻ对浙大校区周边建筑物影响小ꎬ下穿建筑物数量较少ꎬ区间沿道路敷设无拆迁ꎬ可实施性强ꎻ无需限速ꎮ缺点:沿线道路宽度仅12mꎬ布站条件差ꎬ施工期间景区交通疏解困难ꎬ同时需要迁改护校河ꎻ浙大站建设范围局部进入西湖景区限建范围ꎬ需加强协调ꎮ2.2.2㊀方案二:起点站沿玉古路布设站后折返方案该方案浙大站设于浙大路与玉古路交口以南ꎬ沿玉古路南北向布设ꎬ出站后线路沿玉古路继续向北敷设ꎮ本方案站台采用11m宽站台ꎬ站前设单渡线ꎬ站后折返线ꎬ如图7所示ꎮ浙大站图7浙大站站后折返站示意图㊀㊀设站后折返线ꎬ布置9号道岔ꎬ折返时间为111sꎬ折返能力为33对/hꎬ能够满足远期对数需求和系统能力需求ꎬ并留有一定的储备能力ꎮ优点:设站后折返ꎬ利于折返作业ꎬ利于运营ꎻ车站布置靠近浙大校区ꎬ交通便利ꎻ对浙大校区周边建筑物影响小ꎬ下穿建筑物数量较少ꎻ线型顺直ꎬ无需限速ꎮ缺点:车站距离核心景区较远ꎬ不利于对景区客流的吸引ꎻ沿线道路宽度仅12mꎬ车站布设条件差ꎬ施工期间景区交通疏解困难ꎬ同时需要迁改护校河ꎻ车站工程量大ꎬ建设范围局部进入西湖景区限建范围较大ꎬ投资大ꎬ协调实施难度大ꎮ综合考虑以上方案研究成果ꎬ方案一采用站前折返能够满足运能需要ꎬ预留了远期线路延伸条件ꎬ且利于景区及浙大校区周边客流覆盖ꎬ拆迁量较少ꎬ保护了西湖文化景观和价值含量较高的建筑ꎬ降低了协调及施工难度ꎬ节省投资ꎬ故综合考虑起点站采用站前交叉渡线折返方式ꎮ3㊀结语城市轨道交通是百年工程ꎬ其中折返线的设置方式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中重要的一环ꎮ折返线设置方式多种多样ꎬ主要影响列车折返作业时间的因素是折返站的折返方式及配线的设置方式ꎮ由于受客观地形条件㊁线路走向㊁工程投资㊁工程实施难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ꎬ在保证满足系统设计㊁安全运营㊁折返效率的基本条件的同时ꎬ还应结合工程实际ꎬ选择合理的折返方式ꎬ既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的运营ꎬ又能节省工程投资ꎬ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ꎮ参考文献:[1]㊀沈景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配线的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ꎬ2006(11):59 ̄60.[2]㊀李俊芳ꎬ樊晓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折返能力计算[J].城市交通ꎬ2009(20):111 ̄112.[3]㊀钱㊀焕.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配线形式研究[J].轨道交通研究ꎬ2012(7):29 ̄30.DiscussthewaytosetuptheturnroundlineatthestartingpointofurbanrailtransitLiuChang(BimusaisiEngineeringDesignCo.ꎬLtd.ꎬTianjin300110ꎬChina)Abstract:Throughtheintroductionofvariouskindsofturning ̄offlinesettingformꎬtheanalysisoftheirrespectiveapplicablescopeand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ꎬsummedupthestartingpointturning ̄offlinesettingprincipleandsettingtheneedtopayattentiontotheproblem.Combinedwiththeprojectexampleꎬthepaperstudiestheturn ̄backmodeofHangzhoumetroline10ꎬsoastohaveadeeperunderstandingofthewaytosetuptheturn ̄backlineofurbanrailtransitstation.Keywords:urbanrailtransitꎬthestartingpointꎬturn ̄backmode611 第46卷第13期2020年7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西建筑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施工方案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工艺解析

施工方案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工艺解析在书写"施工方案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工艺解析"这篇文章中,我会按照施工方案的格式来进行撰写。
正文如下:施工方案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工艺解析在城市地铁建设中,地铁隧道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
隧道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关系到地铁线路的安全和工期的进度。
因此,对于施工方案的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工艺进行深入解析,是确保地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工作。
一、隧道开挖隧道开挖是施工方案中的第一步。
首先,根据地质勘探资料确定地层情况和隧道线路设计,确定开挖的起点和终点。
同时,制定开挖的进度安排和质量控制要求。
开挖过程中,采用先预留后清坡的施工工艺,确保施工安全和环保要求。
二、支护结构施工支护结构施工是隧道施工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地质条件和隧道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材料和施工方法。
常见的支护结构材料包括钢桩、混凝土喷射、拱形支撑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支护结构的质量和施工进度。
三、地铁轨道铺设随着隧道的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完成,地铁轨道的铺设成为施工方案的重要环节。
根据地铁线路设计,选择适当的铺轨设备和施工方法。
在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轨道的水平和垂直度,确保轨道的准确和稳定。
同时,还需要进行轨道的固定和调试,确保地铁列车的平稳运行。
四、通风与安全设施城市地铁隧道的通风与安全设施是保障地铁运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施工方案中,要充分考虑通风和安全设施的建设要求。
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需要根据隧道长度和车辆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安全设施的设置和施工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地铁乘客的安全和顺畅出行。
五、施工现场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管理是确保施工方案顺利进行的关键。
要建立严格的施工组织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安全措施。
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定期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和安全评估,及时处理施工中的问题和风险。
综上所述,施工方案的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工艺解析是确保地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地铁隧道开挖施工方案

地铁隧道开挖施工方案一、项目概述:本方案是关于地铁隧道开挖施工的详细计划。
地铁隧道开挖是地铁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需遵循相关法规和规范。
二、施工步骤:1. 前期准备:- 调查勘探:对施工区域进行地质勘察和测量,获取相关信息。
- 安全评估:评估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措施。
- 施工方案设计:制定详细的开挖方案和施工计划。
2. 施工准备:- 设备准备:购买或租赁所需的开挖设备和工具。
- 人员组织:安排专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
- 物资采购:采购所需的材料和消耗品,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 开挖施工:- 施工标准:严格按照地铁隧道施工标准进行施工。
- 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 质量控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4. 完工验收:- 施工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和记录。
- 组织验收:邀请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 竣工报告:提交详细的竣工报告,总结整个施工过程。
三、安全措施:1. 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标语和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
2. 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通行人员和车辆,确保施工区域安全。
3.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 做好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四、项目管理:1. 设立施工管理小组,负责协调、监督和管理施工全过程。
2.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 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问题和协调工作。
五、环境保护:1. 控制扬尘和噪音污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妥善处理施工废弃物,并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
3. 关注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六、经济管理:1. 控制施工成本,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
2. 严格执行工程预算,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不受影响。
3. 做好施工记录和资料管理,方便日后审计和结算。
以上是地铁隧道开挖施工方案的详细内容,请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车站预留洞口的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市XX线地铁车站,位于XX区,车站总长为XXX米,宽为XXX米,高为XXX米。
车站结构形式为地下两层,采用明挖法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在车站主体结构中需预留若干洞口,以满足后续设备安装、线路连接等需求。
二、编制依据1. 《XX市地铁建设管理办法》2. 《地铁车站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2018)3. 《XX市地铁车站预留洞口设计及施工规程》4. 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设计文件三、预留洞口方案1. 洞口位置及尺寸:根据设计文件,本工程预留洞口共计XX个,具体位置及尺寸详见附图。
2. 洞口结构形式:洞口结构形式根据洞口用途及尺寸要求,分为以下几种:- 明洞:适用于洞口尺寸较大,且需满足设备安装、线路连接等需求的洞口。
- 暗洞:适用于洞口尺寸较小,且不影响车站主体结构安全的洞口。
3. 洞口加固措施:- 明洞:洞口周边设置钢筋混凝土围护结构,并根据洞口尺寸及荷载要求设置支撑结构。
- 暗洞:洞口周边设置钢筋混凝土加固层,并根据洞口尺寸及荷载要求设置支撑结构。
4. 洞口施工顺序:- 首先进行洞口周边土方开挖,然后进行洞口结构施工,最后进行洞口加固及回填。
四、施工组织1. 施工队伍:成立专门的预留洞口施工队伍,负责洞口施工及验收。
2. 施工设备:配备挖掘机、吊车、混凝土搅拌车、钢筋加工设备等施工设备。
3. 施工材料:根据洞口结构形式及尺寸要求,选用合格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筋、模板等。
五、安全与文明施工1. 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 加强洞口周边的围护结构,防止坍塌事故发生。
-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洞口施工,确保洞口结构质量。
2. 文明施工:- 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及时清理施工垃圾。
-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六、应急预案1. 洞口坍塌:立即停止施工,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并报告相关部门。
2. 火灾:立即启动火灾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灭火,并报告相关部门。
厦门火车站轨道预留工程折返线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厦门火车站轨道交通土建预留工程折返线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福建福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4年10月31日目录1.工程概况 (1)1.1区间项目概况 (1)1.2工程地质条件 (2)1.3水文地质概况及地质构造、地震烈度 (4)1.4区间隧道与厦门火车站位置关系 (5)2.监测目的 (8)3.监测依据 (8)4.监控量测方案设计原则 (9)5.施工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10)5.1监控量测内容及监测频率 (10)5.2监测周期 (11)6.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12)6.1监测控制网布设 (12)6.2施工监测点布置原则 (13)6.3洞内洞外观察 (14)6.4地表沉降监测 (14)6.5隧道拱顶沉降监测 (15)6.6隧道净空收敛监测 (15)6.7邻近建筑物、轨道位移监测 (16)6.8地层位移监测 (17)6.9围岩压力及断面两层支护间压力 (18)6.10衬砌格栅应力及二衬钢筋应力监测 (18)6.11锚杆轴力监测 (18)6.12隧道底部隆起量测 (19)6.13围岩弹性波测试 (19)6.14爆破振速监测 (20)6.16监测点的保护和补救 (21)7.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 (21)7.1监测人员 (21)7.2主要仪器设备 (21)8.监测报警值 (22)9.监测应急措施 (24)10.监测资料的处理 (25)11.工序管理及监测信息反馈制度 (25)12.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27)13.附件 (28)1.工程概况1.1区间项目概况折返线区间为起点~厦门火车站站,起点设计里程为DK0+193.273,终点里程为左DK0+549.001,全长355.728双线延长米。
本区间隧道左右线均包含一组半径R=1000m曲线,线间距5.0m~7.1m,设置有一组12号5.0m线间距交叉渡线。
区间隧道正穿厦门火车站,至下穿厦门火车站北广场外改移道路起,下穿南北广场地下空间、厦门火车站站房、站台出道地道及轨道,从厦门火车站旅客地道正下方通过,轨道交通轴线与旅客地道轴线投影重合。
轨道预留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城市轨道交通预留工程,主要包括轨道预留隧道、车站预留及附属设施等。
工程总长度约10公里,其中隧道长度约8公里,车站预留长度约2公里。
工程总投资约5亿元,建设工期为2年。
二、施工方案1. 隧道施工(1)施工方法:采用盾构法施工,选用土压平衡盾构机或泥水平衡盾构机。
(2)施工顺序:先进行隧道前期勘探,确定隧道地质条件,再进行隧道施工。
(3)施工工艺:隧道施工分为隧道开挖、衬砌、防水、排水等环节。
2. 车站预留(1)施工方法:采用明挖法或暗挖法施工,根据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2)施工顺序:先进行车站前期勘探,确定车站地质条件,再进行车站施工。
(3)施工工艺:车站施工分为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附属设施施工、防水、排水等环节。
3. 附属设施施工(1)施工方法:采用明挖法或暗挖法施工,根据设施类型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2)施工顺序:先进行附属设施前期勘探,确定设施地质条件,再进行附属设施施工。
(3)施工工艺:附属设施施工包括设备安装、管道铺设、电气安装等环节。
4. 防水、排水(1)施工方法:采用防水板、防水涂料、注浆等防水措施,排水采用集水井、排水管道等排水设施。
(2)施工工艺:防水、排水施工包括防水层铺设、排水管道铺设、集水井施工等环节。
三、施工组织与管理1. 施工组织(1)建立健全施工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
(2)制定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3)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管理。
2. 施工管理(1)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能。
(2)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
(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4)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施工进度安排1. 隧道施工:隧道施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隧道前期勘探,第二阶段为隧道开挖,第三阶段为隧道衬砌、防水、排水等环节。
2. 车站预留:车站预留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车站前期勘探,第二阶段为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第三阶段为附属设施施工、防水、排水等环节。
轻轨试验段区间隧道及末端折返线土建工程-工程特点、重点、难点(纯方案,1页)

1.工程特点、重点、难点1.本区段上覆盖松杂填土等,软土层厚度大,钻孔灌注桩施工时产生了大量的泥浆,给泥浆外运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2.地下水位较高,在基坑深度的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以下又存在透水性较强的砂层,地下水量丰富。
3.本工程的基坑深度较大,多数地段为9——12米,属于深度很大的基坑。
基坑开挖时降水、围护、放坡等工序复杂,要求工序安排合理、紧凑。
由此可见,在本工程的施工期间的止水、基坑的支护、基坑的降排水以及主体结构的防水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将在施工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要切实作好开挖前止水帷幕的施工由于该场地的地下水水量较大,需切实保证止水帷幕的质量。
否则,会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严重的流砂会使持力层受到破坏。
为此,要认真研究止水帷幕的施工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不可遇见的特殊情况,准备有效的防范措施。
2.认真作好该工程的基坑支护要对基坑支护方案进行认真的论证分析,保证钻孔桩的施工精度和质量,对土钉支护钢网护坡及钢支撑的施工工艺进行细致研究。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坚持信息化施工,发生问题及时处理。
3.认真作好基坑降排水本工程的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量丰富。
虽基坑外围施工一排旋喷桩,但基坑的范围大,为起到更好的降排水效果,认真分析场地地质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降排水措施,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再投入施工。
4.认真作好该工程的防水施工该地段地下水量大,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压也高,个别地段底板上的水压可达16米水深。
这要求认真作好工程的柔性和刚性防水,并高度重视混凝土的防裂。
这也和结构的耐久性紧密相关。
铁路隧道施工方案

铁路隧道施工方案---1. 引言本文档提供了一份铁路隧道施工方案,旨在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该方案涵盖了隧道施工的各个方面,包括施工策略、材料选择、工序安排以及安全措施等。
2. 施工策略针对该铁路隧道的施工,我们制定了以下施工策略:- 隧道开挖:采用机械挖掘的方式进行隧道的开挖,确保挖掘速度和效率,并保证开挖过程的稳定性。
隧道开挖:采用机械挖掘的方式进行隧道的开挖,确保挖掘速度和效率,并保证开挖过程的稳定性。
- 支护结构安装:针对土质情况和隧道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如钢筋混凝土衬砌等,并按照正确的施工方式进行安装。
支护结构安装:针对土质情况和隧道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如钢筋混凝土衬砌等,并按照正确的施工方式进行安装。
- 排水系统: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以便及时排除隧道内的积水;并确保排水系统的通畅性和可靠性。
排水系统: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以便及时排除隧道内的积水;并确保排水系统的通畅性和可靠性。
- 通风系统:在施工期间,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安全。
通风系统:在施工期间,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安全。
3. 材料选择根据隧道施工的特点和要求,我们选择以下材料用于施工:- 钢筋混凝土:用于隧道衬砌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的特点,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护效果。
钢筋混凝土:用于隧道衬砌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的特点,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护效果。
- 岩石锚杆:用于增加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确保施工过程和隧道使用期间的安全性。
岩石锚杆:用于增加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确保施工过程和隧道使用期间的安全性。
- 排水管道:选择耐腐蚀性能好、排水效果高的排水管道,以确保隧道内的排水畅通。
排水管道:选择耐腐蚀性能好、排水效果高的排水管道,以确保隧道内的排水畅通。
4. 工序安排为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以下工序安排:1. 前期准备:包括场地平整、测量、组织施工队伍等准备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车站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折返线隧道开挖施工方案分析一.编制说明1.编制依据⑴**火车站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折返线隧道施工图;⑵《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11;⑶施工现场实际情况;2.编制范围**火车站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折返线隧道工程。
二.工程概况1.工程简介**火车站轨道交通预留工程轨道交通站后折返线区间,埋置深度15.4~15.7m,隧道主要穿越地层为燕山中期侵入岩花岗岩及辉绿岩,线路为2%单面坡,线间距5.0~7.1m,于**火车站旅客地道正下方通过,下穿**火车站站房、站台出站地道及轨道、南北广场地下空间,隧道拱顶距**火车站底板结构距离为6.0~7.0m,隧道左右两侧分布有车站结构桩基,轨道交通轴线与旅客地道轴线投影重合。
区间隧道设计起讫里程为:AK0+193.273,设计终点里程为:AK0+550,隧道长356.727m(双线),隧道为单洞双线结构,为满足隧道施工工期要求,于区间隧道两端各设置1座竖井组织施工,其中南侧竖井在运营期间改造利用为永久通风井,北侧施工竖井结合**火车站施作。
2.隧道结构型式根据线间距和所衔接的车站型式,采用单洞双线断面,矿山法施工,马蹄形断面,地下区间隧道衬砌均由初期支护、防水层、二次衬砌构成复合式衬砌。
一般断面A型适用于双线直线段,B型断面适用于渡线加宽段及线间距加宽段,断面型式见下图。
洞身衬砌支护参数详见下表: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3.1.地形地貌**火车站位于**本岛西部建成区的东南侧,南倚梧村山、东坪山,北望筼筜湖,处于低山向滨水平地过渡带,属濒海残丘地貌。
由于人为活动,站区已挖填为平地,地面高程5~15m。
站房范围原为居民区,建筑密集,现征地范围内的民居已拆除完毕,施工区内有道路相通,交通方便。
3.2.工程地质拟建场地内自上而下分布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长乐组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粉质粘土、砂、坡残积层粉质粘土(Q4dl+el)、残积砂质粘性土(Q4el),下伏基岩地层为燕山中期侵入岩(r52(3)c)花岗岩及辉绿岩岩脉。
各岩土层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1-2﹥人工填筑土(Q4ml):褐黄、棕黄夹灰白色等色,潮湿,中密。
主要成分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夹花岗岩碎块,为原车站填筑所形成,厚度为0.5~6m,属Ⅱ级普通土;属C组填料。
﹤2﹥粉质粘土(Q4mc):褐黄色,灰黄色,土质不均,软塑状~硬塑状,厚2~8m,局部厚2~10m,分布于K692+800~K694+200段,属Ⅱ级普通土;属C组填料。
﹤5﹥中砂(Q4mc):灰白、灰黄色,饱和状,松散,以中砂为主,呈透镜体分布于K692+900之前段、K692+900~K694+180段右侧及K694+575之后段右侧15~250以远,属Ⅱ级普通土;属B组填料。
﹤6﹥粗砂(Q4mc):灰白、灰黄色,饱和状,松散,以石英为主,呈透镜体分布于K692+900之前段、K692+900~K694+180段右侧及K694+575之后段右侧15~250以远。
厚0~3m,属Ⅱ级普通土;属B 组填料。
﹤7﹥粉质粘土(Q4dl+el):褐黄、灰黄、褐红色,局部为灰白色,可塑~硬塑状,含少量角砾,分布于测段斜坡地表,厚0~2m,2~5m 不等,丘包处一般厚0~2m,属Ⅱ级普通土;属C组填料。
﹤7-1﹥残积砂质粘性土(Q4el):浅黄色、灰白色。
主要成分为粘粉粒,含约15%的石英颗粒。
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
为花岗岩残积土,一般厚0~5m,局部达8m。
﹤8-1﹥全风化带花岗岩(r52(3)c):棕红、褐黄、灰黄色、灰白色,全风化带(W4)原岩结构全部破坏,但尚可辨认,矿物颜色改变,岩石除石英外均已风化成土状及砂土状,硬塑~坚硬,厚度一般为0~6m,局部厚度大于18m,属Ⅲ级硬土,属C组填料。
﹤8-2﹥强风化砂状花岗岩(r52(3)c):强风化带(W3)原岩结构已破坏,风化裂隙很发育,岩石除石英外均已风化成土状及砂土状,岩芯易击散成砂状,厚度为0~5m,属Ⅳ级软石,属B组填料。
﹤8-3﹥强风化块状花岗岩(r52(3)c):强风化带(W3)风化裂隙很发育,岩石成块状、碎石状,岩芯不易击散,厚度为0~5m,属Ⅳ级软石,属B组填料。
﹤8-4﹥中风化花岗岩(r52(3)c):强风化带(W2)原岩结构清晰,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呈3~8m柱状及碎块状,断口处颜色陈旧,锤击易碎,属Ⅴ级次坚石,属A组填料。
﹤9-1﹥全风化辉绿岩(β6):橙黄色,全风化(W4),原岩结构稍可辨认,矿物成分大多风化为土状,岩芯土柱状,属Ⅲ级硬土,属C 组填料。
﹤9-2﹥强风化辉绿岩(β6):黄褐、褐橙色,强风化(W3),岩体风化裂隙很发育,隙面铁锈色,岩芯多呈碎石状,块状,锤击声哑、易碎,属Ⅳ级软石,属B组填料。
﹤9-3﹥中等风化辉绿岩(β6):灰绿、青绿色,中等风化带(W2),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具辉绿岩构造、气孔状结构,气孔直径一般为0.05~2mm。
岩芯呈短柱状,锤不易击碎,最大节长为0.2m,为侵入岩脉、岩株。
弱风化带属Ⅴ级次坚石,属A组填料。
3.3 水文地质场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为地表径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下水补给,季节性变化明显。
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及补给地下水等方式排泄。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花岗岩的全、强、弱风化的裂隙中,水量较小,主要由地表水及覆盖层中孔隙水下渗补给。
在车站范围内取地下水样9组做水质分析,该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3.4.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华南褶皱系东部,闽东火山断坳带,构造受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测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东缘的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西北边缘,其次生构造发育,多表现为压扭性断裂,片理化带,及岩脉等。
由于区内覆盖层较厚,未见地质构造行迹。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3.5.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拟建工程场区不存在砂土液化可能,无特殊岩土。
3.6.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4. 施工区段划分根据**火车站站改工程情况及施工进度,将隧道工程按区段划分,其中下穿南广场段长142m,为区段一;下穿已施作南站房段长40m,为区段二;下穿已施作南站台段长40m,为区段三;下穿未施作站台段长53m,为区段四;下穿北站房段长40m,为区段五;下穿北广场段长35m,为后期实施段;根据施工图显示,隧道距离既有桩基最近的为2.4m。
各区段下穿既有构造物时,隧道洞身与构造物的横断面关系见附图。
区段划分详见下图。
区段划分示意图区段划分断面示意图三.施工方法分析1.现场情况分析根据隧道地质围岩情况,结合隧道与既有构造物的实际位置关系,如采用控制爆破法,需要解决对既有桩基的保护,在爆破振速一定的情况下,唯有加大爆源点至保护点距离、采取降振隔离措施、控制单段起爆药量等方式;如采用静态爆破法或液压冲击锤法,需要解决如何提供有效的临空面。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规定,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安全允许标准如下表: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爆破振动速度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计算。
V K α= ()α33K VR Q =式中:V -地面质点峰值振动速度,cm/s ;Q -炸药量,kg ;齐发爆破时为总药量;延迟爆破时为最大一段药量;R -观测(计算)点到爆源的距离,m ;K 、α-分别为与爆破点至计算点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下表选取,也可通过类似工程选取或现场试验确定。
施工时安排专业机构对进行测试,以便于后期隧道正洞施工取值。
爆区不同岩性的K 、α值与岩性的关系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11),在保护对象为工业和商业建筑物时,爆破安全允许振速为4.5cm/s 。
依据上表并结合本工程实际的情况,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取K = 100,α= 1.5并根据上述公式对最大段起爆药量进行核算,可求得允许最大起爆药量与爆破振动安全距离关系如下表:[V ]=4.5cm/s 时,不同的R 值对应的最大单段允许爆破药量计算结果为满足施工振动要求,爆破过程中适时进行振动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调整爆破参数,以确保控制爆破的有效实施。
2.施工方案2.1.台阶法控制爆破根据设计地质资料显示,本隧道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属坚硬质岩层。
根据施工经验分析,隧道爆破时,掏槽眼装药量最大,产生的振动速度最大,对既有桩基造成的影响最大,为满足对既有桩基的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减振以满足爆破需要:⑴采用微差起爆,严格控制单段起爆药量。
因隧道爆破时炮眼数量较多,采用微差起爆,以降低单段最大起爆药量;在毫秒雷管无法满足要求,可以采用高精度数码毫秒管实行单管单孔爆破。
⑵采用预裂爆破,形成减震隔离带,以及在掏槽区两侧增设减震孔,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原理就是利用爆破临空面和减震隔离带在爆破时对爆破震动能力的大量吸收及消耗,使隔离带后面的区域受到的震动大大减小。
⑶根据现场施工经验,隧道爆破时掏槽眼药量最大,所引起的爆破振动也最大,因此,选择合理的掏槽方式降低掏槽装药的单段药量。
⑷利用测振仪进行安全振动动态监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及时调整爆破参数,达到减振要求。
台阶法施工上台阶爆破钻眼设计见下图:根据台阶法施工特点,开挖爆破时,结合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计算,当振速保持一定时,爆源点至既有保护桩基间距为4.2m时,约可以使用150g炸药,致使此方案适用范围极小。
2.2.CRD法控制爆破根据设计地质资料显示及已完工程施工经验分析,本隧道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属坚硬质岩层,当爆破临空面缩小后,爆破炸药单耗将会随之提升,产生的振动将会加大,因此此法难以适用。
2.3.超前中导洞控制爆破+静态爆破法2.3.1.施工方案简介超前中导洞法施工方案,即控制爆破+静态爆破+液压冲击锤法相结合,配合微差爆破、隔断减振措施的施工方案;首先采用控制爆破法在隧道中上部施工超前中导洞,再采用静态爆破+液压冲击锤法或液压劈裂法进行扩挖。
为满足施工场地需要,南竖井施工进入正洞后,一次性将隧道开挖成型30m,而后再进行超前中导洞施工;北竖井利用既有竖井作为施工场地,洞口超前大管棚施工完毕后开始施工超前中导洞,超前中导洞贯通以后,再从隧道南北两端采用静态爆破扩挖。
超前中导洞布置在隧道中上部,顶部轮廓线与隧道重合,结构净空尺寸为宽5m×高5.3m,中导洞采用自制开挖平台,人工YT28凿岩机钻眼,每循环进尺根据开挖断面与既有桩基所处位置的不同,将循环进尺控制在0.8~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