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章化学实验基础第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试题鲁科版
2022届新鲁科版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习题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合理的是()A.图①:验证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B.图②:收集CO2或NH3C.图③:分离Na2CO3溶液与CH3COOC2H5D.图④:分离CH3CH2OH与CH3COOC2H52.某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在实验室模拟制碱工艺中NaHCO3的制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③、⑤中可分别盛放饱和食盐水和浓氨水B.应先向③中通入足量NH3,再通入足量CO2C.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3+CO2+H2O===NH+4+HCO-3D.装置①也可用于制H23.某同学欲探究气体的性质,他所设计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结论A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SO2具有漂白性B 将过量NH3通入Al2(SO4)3溶液中Al(OH)3具有两性C 将N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硝酸具有强氧化性D 将H2S气体通入CuSO4溶液中氢硫酸酸性强于硫酸持设备已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装置A烧瓶内的试剂可以是KMnO4B.装置B具有除杂和贮存气体的作用C.实验结束后,振荡D会观察到液体分层且下层呈紫红色D.利用该装置能证明氯、溴、碘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5.(2021·日照模拟)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 向发黄的浓硝酸中通入O2黄色褪去浓硝酸中混有Fe3+B 向无色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显紫红色原溶液中含有I-C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至170 ℃,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乙醇发生了消去反应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 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K sp(AgCl)<K sp(AgI)23223不考虑其他杂质)制备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设计了如下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硫酸,试剂X选用铁粉B.固体1中一定含有SiO2,控制pH是为了使Al3+转化为Al(OH)3,进入固体2C.从溶液2得到FeSO4·7H2O产品的过程中,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和水解D.若改变方案,在溶液1中直接加NaOH至过量,得到的沉淀用硫酸溶解,其溶液经结晶分离也可得到FeSO4·7H2O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7.MnSO4是制备高纯MnCO3的中间原料。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4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鲁科版-鲁科版高三全册化学试题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建议用时:35分钟)A级基础达标1.(2019·石家庄模拟)某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在实验室模拟制碱工艺中NaHCO3的制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③、⑤中可分别盛放饱和食盐水和浓氨水B.应先向③中通入足量NH3,再通入足量CO2C.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3+CO2+H2O===NH+4+HCO-3D.装置①也可用于制H2C [本实验利用浓氨水与碱石灰混合制取氨气,所以装置⑤中盛装浓氨水,装置③中盛装饱和食盐水,A项正确;先通入足量的氨气,再通入足量的CO2有利于NaHCO3的生成和析出,B项正确;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3+CO2+Na++H2O===NaHCO3↓+NH+4,C项错误;装置①适合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反应,可以用其制取氢气,D项正确。
]2.如图所示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两种方案,请根据方案1和方案2指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可以选用方案1分离碳酸氢钠中含有的氯化铵B.方案1中的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受热易挥发C.方案2中加入的试剂一定能够与除X外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方案2中加入NaOH溶液可以分离出SiO2和Fe2O3混合物中的Fe2O3D [①加热法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应满足的条件:一种物质受热易挥发或分解,另一物质受热不挥发或难分解。
②加试剂法分离(过滤)提纯固体混合物应满足的条件:所加试剂能达到让一种物质形成溶液,而另一物质形成难溶物的状态。
A项中碳酸氢钠、氯化铵受热均易分解,故用方案1不能将两物质分离开,错误;B项方案1中的残留物应该具有受热时不挥发或难分解的性质,错误;C项方案2中加入的试剂可能不与除X外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加水进行溶解分离,错误;D项中Si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溶解而分离,正确。
] 3.为了净化和收集由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2气体,从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连接。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辅导与测试 第10章 第4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高考真题重组 鲁科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辅导与测试第10章第4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高考真题重组鲁科版1.(2013·高考安徽卷)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
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2-7转化为Cr3+。
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1)在25 ℃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 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编号初始pH废水样品体积/mL草酸溶液体积/mL蒸馏水体积/mL① 4 60 10 30② 5 60 10 30③ 5 60测得实验①和②溶液中的Cr2O2-7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上述反应后草酸被氧化为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①和②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实验①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________ mol·L-1·min-1(用代数式表示)。
(4)该课题组对铁明矾[Al2Fe(SO4)4·2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
[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SO4)3·24H2O、Al2(SO4)3等。
溶液中Cr2O2-7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解析: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也主要考虑变量的控制。
(1)要保证其他量不变,草酸用量为唯一变量,必须保证溶液的体积为100 mL,所以加入草酸和水的体积之和应为40 mL,两者的具体体积没有要求,只需与②中数据不同即可。
高三鲁科化学一轮复习题库 化学实验基础 含解析

第十章化学实验第一讲化学实验基础一、选择题1.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十分重视师生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打开试管上的橡皮塞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乙炔气体时,必须先检验乙炔气体的纯度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解析选项A,产生倒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装置内压力的降低,致使收集气体时,水槽中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打开试管上的橡皮塞可阻止倒吸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选项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对气体进行验纯,防止出现爆炸事故;选项C,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中有的含有有毒性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选项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可使试管内的液体受热均匀,加入碎瓷片也能防止出现暴沸现象。
答案 C2.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括号内的实验用品都能用到的是() A.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坩埚、温度计、硫酸铜晶体)B.蛋白质的盐析(试管、醋酸铅溶液、鸡蛋白溶液)C.钠的焰色反应(铂丝、氯化钠溶液、稀盐酸)D.肥皂的制取(蒸发皿、玻璃棒、甘油)解析A项,不需要温度计,故错误;B项,不能用醋酸铅溶液,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故错误;C项正确;D项不需要使用甘油,故错误。
答案 C3.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讨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稀硫酸,置镁片于其中探讨Mg的活泼性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C.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D.将Mg(OH)2沉淀转入表面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解析 A 项中浓硫酸的稀释操作错误。
C 项中过滤时应将浊液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过滤, C 错。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鲁科版

学习资料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三)(建议用时:40分钟)1.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 A B C D实验方案将盛有NO2的圆底烧瓶浸泡在冰水和热水中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平衡2NO2N2O4的影响比较HCl、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SO2验证FeCl3对H2O2的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2移动的方向,从而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A项正确;浓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的CO2中含有HCl,利用CO2与Na2SiO3溶液的反应比较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时,要先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B项错误;除去CO2中混有的SO2,应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C 项错误;设计对照实验验证FeCl3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时,H2O2溶液所处的温度应相同,D项错误。
]2.某黑色粉末可能是Fe3O4或Fe3O4与FeO的混合物,为进一步确认该黑色粉末的成分,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H2充分还原,并用干燥剂收集所得水,获得水的准确质量,进行计算B.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溶解于足量盐酸中,加热蒸干溶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变,称量所得粉末质量,进行计算C.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CO充分还原,在CO气流中冷却后准确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D.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与一定量铝粉混合后点燃,充分反应后冷却,准确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进行计算D[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为固体,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质量没有改变,无法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D不可行。
]3.(2020·广东模拟)MnSO4·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微红色斜方晶体,某同学设计下列装置制备硫酸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装置Ⅰ烧瓶中放入的药品X为铜屑B.装置Ⅱ中用“多孔球泡”可增大SO2的吸收速率C.装置Ⅲ用于吸收未反应的SO2D.用装置Ⅱ反应后的溶液制备MnSO4·H2O需经历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及干燥的过程A[由实验装置可知,X为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Cu与浓硫酸常温下不反应,Ⅱ中“多孔球泡”可增大SO2的吸收速率,二氧化硫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MnSO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晶体,Ⅲ中NaOH溶液可吸收尾气.]4.(2020·济南二中高三线上检测)实验室为探究铁与浓硫酸(足量)的反应,并验证SO2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B中酸性KMnO4溶液逐渐退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B.实验结束后可向装置A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以检验生成的Fe2+C.装置D中品红溶液退色可以验证SO2的漂白性D.实验时将导管a插入浓硫酸中,可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B[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锰、硫酸钾和硫酸,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体现SO2的还原性,故A正确;KSCN溶液用于检验Fe3+,故B错误;SO2能使品红溶液退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故C正确;B中的溶液发生倒吸,是因为A装置试管中气体压强减小,实验时A中导管a插入浓硫酸中,A装置试管中气体压强减小时,空气从导管a进入A装置,a导管可以起平衡气压的作用,故D正确。
高三鲁科版化学一轮复习题库 10-3 物质的制备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含解析

第三讲物质的制备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1.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A中稀释浓H2SO4不能在量筒中进行;B中称量NaOH固体应在干燥的小烧杯中称量;C中冷却水的流向不对,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不对。
答案D2.浓硫酸常用于干燥气体,下列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的是( )①Cl2②SO2③SO3(g)④CO2⑤H2S ⑥NH3⑦NO2A.③④⑥B。
②④⑥C。
②③⑤⑥ D.③⑤⑥解析根据干燥剂选择原则,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气体发生反应,因浓H2SO4具有氧化性及酸性,故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H2S)及碱性气体(NH3),SO3(g)会被浓H2SO4吸收为发烟硫酸。
答案D3.某无色气体可能由O2、CO、CO2、HCl、NH3、NO、Br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通过图中洗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少(该装置前后都不与大气直接相连),通过干燥管(内盛放Na2O2)后气体呈红棕色,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原气体中一定有NO和O2B.原气体中一定有NH3、NO、CO2、COC。
原气体中一定没有COD.原气体中一定没有HCl、Br2、O2解析由题中给出无色气体,可以排除Br2,通过浓H2SO4体积减少,可以得出无色气体中存在NH3而排除HCl,又通过Na2O2后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可以推出有NO、CO2的存在,而排除O2,所以一定存在的是NH3、NO、CO2,一定不存在的是HCl、Br2、O2,不能确定的是CO。
答案D4.可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及尾气处理的气体是( )①H2S ②HCl③NH3④Cl2⑤SO2⑥C2H4A.①和②B.②和⑤C.③和④D.⑤和⑥解析①③中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④不能用水吸收Cl2;⑥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尾气处理应用溴水;HCl、SO2必须用防倒吸装置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B5.关于下图中各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装置①能验证AgCl沉淀可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沉淀B.装置②中若X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发生倒吸C.装置③的实验可推断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D.装置④可检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得到的气体中含有乙烯解析A项,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中硝酸银过量,再加入硫化钠,硫化钠与过量的硝酸银反应会产生硫化银沉淀,故不能说明是氯化银转变为硫化银沉淀,不正确。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基础第4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后达标检测鲁科版091117.doc

第4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后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教材改编题)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在水中加入氯化铁晶体,加热至沸腾,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B.氢氧化铁胶体中的H+、Cl-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C.用蒸发的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D.鉴别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较简便的方法是用激光束照射解析:选D。
A项,在水中加入氯化铁晶体,加热至沸腾时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B项,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应使用渗析法;C项,蒸发时,当有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2.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A.除去粗盐溶液中不溶物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C.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D.乙酸乙酯的制备演示实验解析:选D。
A.过滤时要求“一贴、二低、三靠”,该实验中玻璃棒悬在漏斗上方,没有靠在三层滤纸上,且漏斗下端应长管口紧贴烧杯内壁,故不正确。
B.加热分解碳酸氢钠时,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否则容易炸裂试管,故不正确。
C.该装置为洗气装置,导管口应该是长进短出,故不正确。
D.由教材中的实验可知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及药品都正确,故正确。
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解析:选C。
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应该控制H2O2的浓度和反应温度都相同,A项错误;铝热反应是单质铝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B项错误;中和反应放出热量,用温度计可测量其温度变化,C项正确;浓硝酸使Fe钝化,且浓硝酸与Cu反应,故该原电池中,Cu作负极,D项错误。
4.某工程师为了从使用过的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氯化铁溶液,其实验流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操作①中加入的试剂A为铁B.滤渣中加入过量B时的反应为Fe+2H+===Fe2++H2↑C.向滤液Ⅰ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D.步骤③中的C试剂也可以用H2O2代替解析:选C。
滤液Ⅰ中只含FeCl2,滴入KSCN溶液时不变色。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时分层训练33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鲁科版-鲁科版高三全册化学试题

课时分层训练(三十三)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建议用时:45分钟)1.氮化铝(AlN)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领域。
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氮气、氧化铝和活性炭制取氮化铝,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95160372】(1)实验中用饱和NaNO2溶液与NH4Cl溶液反应制取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氧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装置存在严重问题,请说明改进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某同学用图Ⅰ所示装置测定氮化铝样品中氮化铝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导管体积忽略不计)。
已知:氮化铝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氨气。
图Ⅰ图Ⅱ①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为________(填字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一“物质组成”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一、定性检测[例1] 某混合粉末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为检测其成分,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
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反应Ⅰ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水,则Z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向Y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取Y溶液,调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当消耗2 mol I-时,共转移3 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流程] 首先要注意框图中量的描述为“过量”,其次进行大致推断,最后根据具体设问提供的信息具体分析。
能与Fe2O3、Fe、CuO、C、Al几种物质反应产生两种气体的浓酸不可能是浓盐酸;如果是浓硫酸,在加热时可以与Fe、C、A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被还原为SO2,C被氧化为CO2,Fe和Al分别被氧化为Fe3+和Al3+;如果是浓硝酸,则两种气体是CO2和NO2。
无论是哪种浓酸均可以使两种氧化物Fe2O3、CuO转化为对应的盐。
(1)无论加什么浓酸(浓硫酸或浓硝酸),溶液X中都可能含有Fe3+、Cu2+、Al3+三种金属阳离子。
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Fe3+和Cu2+可转化为Fe(OH)3和Cu(OH)2沉淀析出,如果有Al3+,则转化为[Al(OH)4]-,向上层清液中通入CO2后,会产生白色沉淀Al(OH)3,离子方程式为2[Al(OH)4]-+CO2(少量)===2Al(OH)3↓+CO2-3+H2O或[Al(OH)4]-+CO2(足量)===Al(OH)3↓+HCO-3,与题目中“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不相符。
所以可以肯定溶液X中没有Al3+,样品中没有Al。
(2)有了前面的分析,问题(2)就比较容易解答了。
(3)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Fe粉,得Y溶液和两种固体,且其中一种固体为红色(Cu),另一种就是过量的Fe 粉,Y溶液中的阳离子为Fe2+,通入过量的Cl2后,Fe2+被氧化为Fe3+,Cl2与水反应生成HCl 和HClO,两者电离产生H+,故溶液中的阳离子为Fe3+和H+。
(4)依据信息“当消耗2 mol I-时,共转移3 mol 电子”,转移的3 mol 电子中有2 mol 来自I -,另外1 mol 电子来自Fe 2+。
(5)根据前面四步设问可知,样品中一定没有Al ,一定有CuO 和C ,不能确定是否有Fe 和Fe 2O 3。
加入足量稀硫酸后一定不产生Cu ,那么排除Fe ,符合整个设问的组合只有两种:CuO 、C ;CuO 、C 、Fe 2O 3。
答案 (1)Al (2)①C+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②NO、CO 2 (3)Fe 3+、H +(4)2Fe 2++3H 2O 2+4I -===2Fe(OH)3↓+2I 2(5)CuO 、C 或CuO 、C 、Fe 2O 3 归纳总结固体成分检测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方法一:取少量固体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检测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得出实验结论。
方法二:取少量固体试样→在氧气流等中反应→检测所产生的物质(如气体)→得出实验结论。
方法三:取少量固体试样→加酸(或碱)溶液产生气体→检测气体产物的成分→得出实验结论。
二、固体物质组成的定量测定数据测定的常用方法1.沉淀法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测气体体积法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量气装置的设计:下列装置中,A 是常规的量气装置,B 、C 、D 是改进后的量气装置。
3.测气体质量法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滴定法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5.热重法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质量变化,都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是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
通过分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知道样品及其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热分解情况及生成产物等与质量相联系的信息。
[例2] (2014·北京理综,27)碳、硫的含量影响钢铁性能。
碳、硫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是将钢样中碳、硫转化为气体,再用测碳、测硫装置进行测定。
(1)采用装置A ,在高温下将x 克钢样中碳、硫转化为CO 2、SO 2。
①气体a 的成分是________。
②若钢样中硫以FeS 的形式存在,A 中反应:3FeS +5O 2=====高温1________+3________。
(2)将气体a 通入测硫装置中(如下图),采用滴定法测定硫的含量。
①H 2O 2氧化S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NaOH 溶液滴定生成的H 2SO 4,消耗z mL NaOH 溶液,若消耗1 mL NaOH 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 克,则该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________。
(3)将气体a 通入测碳装置中(如下图),采用重量法测定碳的含量。
①气体a 通过B 和C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算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应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钢样中的碳、硫在装置A 中高温加热条件下生成CO 2和SO 2,还有未反应的O 2,故气体a 的成分为O 2、SO 2、CO 2。
②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3FeS+5O 2=====高温Fe 3O 4+3SO 2。
(2)①H 2O 2和SO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 2O 2+SO 2===H 2SO 4。
②根据题意,消耗1 mL NaOH 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 克,则消耗z mL NaOH 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z g ,所以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为yz x 或yz x×100%。
(3)①气体a 中含有O 2、SO 2和CO 2,在吸收CO 2测定碳的含量时,也可能吸收SO 2,故气体a 通过装置B 和C 的目的排除SO 2对CO 2测定的干扰。
②计算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应测量吸收CO 2前、后吸收瓶的质量,其质量差为CO 2的质量。
答案 (1)①O 2、SO 2、CO 2 ②Fe 3O 4 SO 2(2)①H 2O 2+SO 2===H 2SO 4 ②yz x(3)①排除SO 2对CO 2测定的干扰②吸收CO 2前、后吸收瓶的质量[例3] (2014·江苏,18)碱式碳酸铝镁[Mg a Al b (OH)c (CO 3)d ·x H 2O]常用作塑料阻燃剂。
(1)碱式碳酸铝镁具有阻燃作用,是由于其受热分解需吸收大量热量和______________。
(2)Mg a Al b (OH)c (CO 3)d ·x H 2O 中a 、b 、c 、d 的代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确定碱式碳酸铝镁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准确称取3.390 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 2 0.560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
②另取一定量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样品的固体残留率[(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样品在270 ℃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600 ℃以上残留固体为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碱式碳酸铝镁样品中的n (OH -)∶n (CO 2-3)(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 (1)因为碱式碳酸铝镁分解得到Al 2O 3、MgO ,二者的熔点都较高,都具有阻燃作用。
(2)Al 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Mg 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H -整体显示-1价,CO 2-3整体显示-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出关系:2a +3b =c +2d 。
(3)n (CO 2)=0.560 L 22.4 L·mol =2.50×10-2 mol m (CO 2)=2.50×10-2 mol×44 g·mol -1=1.10 g在270~600 ℃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 2和H 2Om (CO 2)+m (H 2O)=3.390 g×(0.734 5-0.370 2)=1.235 gm (H 2O)=1.235 g -1.10 g =0.135 gn (H 2O)=0.135 g 18 g·mol-1=7.50×10-3mol n (OH -)=7.50×10-3 mol×2=1.50×10-2 moln (OH -)∶n (CO 2-3)=(1.50×10-2 mol)∶(2.50×10-2 mol)=3∶5。
答案 (1)生成的产物具有阻燃作用(2)2a +3b =c +2d(3)n(CO2)=0.560 L22.4 L·mol-1=2.50×10-2 molm(CO2)=2.50×10-2mol×44 g·mol-1=1.10 g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 g×(0.734 5-0.370 2)=1.235 gm(H2O)=1.235 g-1.10 g=0.135 gn(H2O)=0.135 g18 g·mol-1=7.50×10-3 moln(OH-)=7.50×10-3mol×2=1.50×10-2 moln(OH-)∶n(CO2-3)=(1.50×10-2mol)∶(2.50×10-2 mol)=3∶5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铁架台等夹持仪器略)探究氧化铁与乙醇的反应,并检验反应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