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合集下载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一、重民〔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则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则木材也就用不完了。

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

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则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强健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

野兽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防止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

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保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则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古籍精品原文】

孟子【古籍精品原文】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公孙丑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滕文公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九节
第三十节
第三十一节
第三十二节
第三十三节
第三十四节
第三十五节
第三十六节
第三十七节
第三十八节
原文
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资料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资料

取义宁舍生
•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①欲:想要。 ②得兼:同时得到。
• 鱼是我想的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 (如果)这两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 (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 想保有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 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 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③已:停止。 ④日:每天。⑤攘(rǎng)偷。
⑥或:有人。 ⑦是:这。 ⑧损:减少。
• 译文:戴盈之说:“恢复十分之一的税法,废除
关市的征税,今年还实行不了,请让我减轻一些, 等到明年的时候再废止(当前的征税方式),怎 么样啊?”孟子说:“如果有个人每天都偷邻居
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则说:‘请让我先减少偷的数量,每月 只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停止吧。’----假 如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合乎道义的,就应该 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 注释: ①是故:因此。 ②岩墙:马上要倾毁的墙。 ③ 桎(zhì)梏(gù):拘禁犯人 的刑具。
• 译文: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马上就 要倾毁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 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而死 的。
自毁人毁之
夫人必自侮①,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②,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 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自侮:自取侮辱。
仁者能正君
• 惟大人①为能格②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④正君而国定 矣。
• 注释: ①大人:极有品德的人。

②格: 纠正。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

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

古诗《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原文:孟子宋代 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注释:孟子:名轲 约公元前的年约公元前年),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人。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四处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 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传》)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

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

人死后,魂升于天,魄》于地。

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

招:招魂。

唐人李商隐 奠相国令狐公文》:圣前夫子,廉前伯夷。

浮魂沉魄,公其尚之。

遗编:指 孟子》一书。

风标:风度,品格。

举世:世上所前的人。

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

史记孟子传》: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治平四年九月戊戌,招安石为翰林学士。

神宗谓吴奎曰:安石真翰林学士也。

奎曰:安石文行,实高出于人。

神宗曰:当事如何?奎曰:恐迂阔。

神宗弗信,卒招用之。

安石 答孙少述书》云:某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

故:固,毕竟。

斯人:此人,指孟子。

寂寥:寂寞。

唐明皇之妃江采蘋 谢赐珍珠》: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收起(的的)。

译文:古代圣贤的孟子早已去世,他的魂魄也无法招回,只前他的遗作永世长存。

每次阅读其经典,就能想见他生前的风度与品格。

不怕被人视作迂腐,因为前孟子安慰自己,从而让寂寞的灵魂充满活力。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

a
6
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 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 知。孩童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到 长大了没有不知道要敬重自己兄长的。爱 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 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 的。”
a
7
思则得之
•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 小人,何也?”孟子曰:“从②其大体,为大人。 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 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③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 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④天之所 与⑤我者,先立乎其大者⑥ ,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 注释: ①钧:钧通均 同样。 ②从:随 ③蔽:蒙蔽。 ④此:这 ⑤与 :赋予 ⑥大者:主要
a
8
• 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 有的成为小人,为什么?”
• 孟子说:“顺从大体的人成为君子,顺从小体的 人成为小人。”
• 公都子说: “同样是人,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 从小体,为什么?”
• 孟子说: “耳朵、眼睛的官能是不会思考的,所 以容易被外物蒙蔽,它们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即 被诱惑。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便有所得,不思 考便无所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先确立主要 的东西,次要的东西就无法与它争夺了。之所以 成为君子仅此而已。”
a
9
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故︱天︱将降大任① ︱于②是③人也,必︱ 先苦④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⑤ ︱其身,行︱拂乱⑥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⑦益︱其所不能。
注释: ①降大任:使其担任大事。 ②于:给 ③是:这 ④苦:使……受苦
⑤空乏:使……穷困缺乏 ⑥拂:拂逆不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 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 年至前320 年)年间。

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③。

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在公元前329 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

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

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⑥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

《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

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

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

”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

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

“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

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

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①汉代有许多著作,如刘向《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班固《汉名·艺文志》、赵岐《孟子题辞》、应劭《风俗通义·穷通》,都说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不正确的。

考诸《史记·孔子世家》等有关材料,颜渊卒于公元前481 年。

子思的父亲孔鲤死在颜渊之前,假定为公元前482 年,而子思在孔鲤死时即使一岁,距公元前372 年孟子之生年,已是110 年。

如要当孟子的老师,子思应活到130 多岁,显然是不可能的。

②《离娄下》。

③《离娄下》。

④《公孙丑下》。

⑤《滕文公上》。

⑥《滕文公上》。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

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

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

许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 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

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公元前353 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

公元前341 年,马陵之战,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

公元前340 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

公元前330 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 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

公元前323 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

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

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

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

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

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 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①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

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①。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

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

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②宣王不听,“燕人畔”。

王曰:“吾甚慙于孟子。

”③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

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

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

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④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①《梁惠王上》。

①《盐铁论·论儒》。

②《梁惠王下》。

③《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又有人说,“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起,来统一天下。

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

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

秦使张仪以土地之利诱骗楚怀王与齐绝交。

楚齐已经断交,楚也发觉见欺。

公元前312 年,楚大发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

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在石丘遇到宋牼。

《告子下》记,宋牼听到秦楚要打仗,准备去说秦、楚罢兵。

孟子问宋牼,用什么宗旨去说秦、楚?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

”孟子反对言“利”,主张讲“仁义”。

他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他说:“先王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

《滕文公下》记,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孟子不久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

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 年至前302 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

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

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

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①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和杨朱学派的势力最大。

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①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②孟子痛斥杨、墨学派,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闲(卫)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③他说,他这样严厉地驳斥杨、墨的异端邪说,是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个圣人的事业,他要正人心,就必须辟杨、墨。

他的弟子公都子告诉他,别人都说他好辩论,他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④《公孙丑下》。

①《梁惠王下》。

①《滕文公下》。

②《尽心下》。

③《滕文公下》。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④。

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

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⑤,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⑥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应劭《风俗通·穷通》、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孟子》十一篇。

赵岐《孟子题辞》分辨了真伪说:孟子“著书七篇”“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也。

”今本《孟子外书》,系明人伪作。

《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注释本甚多,主要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及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

仁政论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

仁政论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度下,“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①。

孟子提出恒产恒心论。

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②。

并进而由“恒产”描写出一幅理想的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匆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