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原文注释翻译word版本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原文】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万物旨备于我矣【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原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无耻之耻,无耻矣【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①之:至。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人大矣【原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奸诈。
【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古之贤士,乐道忘势【原文】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注释】①亟(qi):多次。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
(完整word版)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解读万章上(共九章)(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万章问道:“舜走到田里,对着天诉说、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说、哭泣呢?”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父母讨厌自己,忧愁而不抱怨父母.’(按您这么说,)那么舜是抱怨父母吗?”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说:“(以前)长息曾问公明高:‘舜到田里去,我听您解说过了;对天诉说、哭泣,这样对父母,我还不理解.’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
’公明高认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有什么责任呢?(舜却不是这样。
)帝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带着大小官员、牛羊、粮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尧还将把整个天下让给他。
(舜却)因为不能使父母顺心,而像走投无路的人无所归宿似的。
天下的士人喜欢他,这是人人想得到的,却不足消除他的忧愁;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财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地位尊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贵到当了天子,却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全集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孟子全集原文: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注释:孟子:名轲(约公元前的年约公元前年),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四处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传》)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
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
人死后,魂升于天,魄》于地。
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
招:招魂。
唐人李商隐《奠相国令狐公文》:圣前夫子,廉前伯夷。
浮魂沉魄,公其尚之。
遗编:指《孟子》一书。
风标:风度,品格。
举世:世上所前的人。
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
《史记孟子传》: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治平四年九月戊戌,招安石为翰林学士。
神宗谓吴奎曰:安石真翰林学士也。
奎曰:安石文行,实高出于人。
神宗曰:当事如何?奎曰:恐迂阔。
神宗弗信,卒招用之。
安石《答孙少述书》云:某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
故:固,毕竟。
斯人:此人,指孟子。
寂寥:寂寞。
唐明皇之妃江采蘋《谢赐珍珠》: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收起(的的)译文:古代圣贤的孟子早已去世,他的魂魄也无法招回,只前他的遗作永世长存。
每次阅读其经典,就能想见他生前的风度与品格。
不怕被人视作迂腐,因为前孟子安慰自己,从而让寂寞的灵魂充满活力。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公孙丑章句下)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公孙丑章句下)《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
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经”。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行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
全篇原文共14章,本书选7章。
【第一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及译文(梁惠王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及译文(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
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经”。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①∣无分于东西,无分 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②而 跃之,可使过颡③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穷达不失志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①矣。故士穷不 失义,达②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 ③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⑤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嚣嚣:悠然自得的样子。②达:显 达。 ③得己:已得,自得。 ④泽:福泽, 恩泽。 ⑤见:通现
• 译文: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 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 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 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 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 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 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①诐行②,放 淫辞③,以承三圣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 已也 。 译文: ①距:通拒 反对。
②诐行:bì 偏颇的行为。 ③放淫辞:驳斥荒诞的言论。 ④三圣:大禹 周公 孔子。
• 译文:我也要端正人心,消灭邪说,反对 偏颇的行为,驳斥荒诞的言论,以继承 (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这难道是喜好辩论的吗?我是不得已才这 么做的。
四过不足为
• 从流下而忘反①谓之流,从②流上而忘反谓 之连,从兽③无厌④谓之荒,乐酒⑤无厌谓 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注释: ①反:通返 返回。②从:顺从。 ③从兽:沉迷打猎。 ④厌:满足。 ⑤酒:喝酒。
• 译文:顺流而下地玩乐而忘了返回叫做流; 逆流而上地玩乐忘了返回叫做连;沉迷于 打猎不知疲倦叫做荒;不知节制地喝酒叫 做亡。先王既无流连之乐,也无荒亡之行。
第一课:求仁自可得
恻① 隐之心②,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 外铄③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注释: ①恻: cè②恻 隐之心:同情心
③铄:shuò 强加,熏染
• 译文:孟子说:“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 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强加 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 考这些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 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注释: ①信:确实 ②搏:拍打 ③颡:sǎng 额头
• 译文:告子说:“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 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 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 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 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 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 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 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
注释: ①降大任:使其担任大事。 ②于:给 ③是:这 ④苦:使……受苦
⑤空乏:使……穷困缺乏 ⑥拂:拂逆不顺 ⑦曾通增
•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 不顺, 做事时拂逆扰乱他的所作所为. 以此 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 所缺少的才能.
• 注释: ①钧:钧通均 同样。 ②从:随 ③蔽:蒙蔽。 ④此:这 ⑤与 :赋予 ⑥大者:主要
• 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 有的成为小人,为什么?”
• 孟子说:“顺从大体的人成为君子,顺从小体的 人成为小人。”
• 公都子说: “同样是人,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 从小体,为什么?”
第二课:良知、良能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 童︱无不︱爱其亲①者,及②其长③也︱无 不知︱敬其兄也。亲④亲,仁也;敬长⑤, 义也;无他,达⑥之天下也。”
• 注释:①亲:父母。 ②及:等到。 ③长:长大。 ④亲:爱。 ⑤长:兄长。 ⑥达:通达。
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 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 知。孩童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到 长大了没有不知道要敬重自己兄长的。爱 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 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 的。”
思则得之
•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 小人,何也?”孟子曰:“从②其大体,为大人。 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 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③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 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④天之所 与⑤我者,先立乎其大者⑥ ,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 链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yú) 。战国 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 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 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 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 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 道”,主张德治。
• 孟子说: “耳朵、眼睛的官能是不会思考的,所 以容易被外物蒙蔽,它们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即 被诱惑。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便有所得,不思 考便无所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先确立主要 的东西,次要的东西就无法与它争夺了。之所以 成为君子仅此而已。”
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故︱天︱将降大任① ︱于②是③人也,必︱ 先苦④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⑤ ︱其身,行︱拂乱⑥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⑦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