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明史·张居正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明史-张居正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明史·张居正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居正与中官冯保善。
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
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
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
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
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
盗贼为衰止。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
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
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
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
”帝首肯之,有所蠲贷。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
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
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B.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C.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 B.环而攻 之.而不胜
属予作文 以.记之 杜少府 之.任蜀州
9
C.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曹操比 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择其善者 而.从之
【解析】 A 凭,考;来。B 代词,城池; 动词,到。C 给;和。D表顺承;表顺承。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
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 《列子·说符》)
①亲戚 畔.之: ②七里之 郭. : ③池.非不深也池: ④委而 去.之: ⑤亲.戚.畔之: ⑥委.而去之: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 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一词多义:
1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
B
.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B. 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 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 D. 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委 而.去之 得道 者.多助 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 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 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之:
高中文言文《张居正》阅读答案及翻译完整篇.doc

高中文言文《张居正》阅读答案及翻译-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
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漕河通,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
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
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力。
俺答①款塞,久不为害。
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
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
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
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
未几,www.丁父忧。
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夺情②议,居正惑之。
诸翰林皆以为不可,弗听。
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
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
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
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小捍格,即以闻慈圣。
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
及帝渐长,心厌之。
亡何,居正病。
帝频颁敕谕问疾。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
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
新进者益务攻居正。
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
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明史•张居正传》有删节)注释:①俺答,明时鞑靼首领。
②夺情,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
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精选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市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③馈饷:粮饷,军队的供给。
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下面所述观点与文中刘邦“得天下之道”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君主运筹帷幄,以德治天下,奖励功臣,心济天下。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要懂得管理与吸纳人才。
C.君主可以无强大的才能,但一定要善用有才能的人。
D.厚待百姓,心中装着人民疾苦,真正了解百姓所求。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B.与天下同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有功者.害之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D.不绝.粮道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二)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必敬必戒.戒:谨慎C.妾妇之道.也道:道理D.与民由.之由:遵从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无陇断焉.B.一怒而.诸侯惧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C.不得志,独行其.道其.如土石何D.行天下之.大道介胄之.士不拜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景春提出观点时,运用反问句,流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钦羡甚至崇拜之意。
B.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这是文章的“立论”部分。
C.孟子运用反问对景春的观点给予否定,也利用反问引出“礼”,从礼的角度进行阐述。
D.“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言辞地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叔敖举.于海举:选拔、任用,文中是被选拔的意思B.劳.其筋骨劳:劳动C.人恒.过恒:常常D.而后喻.喻:了解,明白5.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这些)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 )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 )难(4)徵与吾共安( )天下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张居正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张居正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张居正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张居正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
严嵩为首辅,忌徐阶,善阶者皆避匿。
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
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
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
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
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
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
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帝使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归,期三月,葬毕即上道。
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
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
自强素忤居正,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自昵于居正,居正乃安意去。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
其所黜陟,多由爱憎。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
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居正三子皆登上第。
世以此益恶之。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于是四维始为政,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
新进者益务攻居正。
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
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
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
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
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寻自缢死。
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往之女家(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
【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
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
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分)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分)
【答案】(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3分)
【答案】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