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修订稿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原文:人之性善,如水之就下也。

偏之则不平,倾之则不立。

注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自然地向下流一样。

如果人的心灵受到偏见的影响,则会失去平衡和公正;如果人的心灵倾斜,也就意味着不能立足于稳定的基础上。

二、性恶篇
原文:人之性恶,如炬之有余而燃也。

注释:孟子同时也承认人的本性有时候会产生恶意,就像火把有过多的燃料一样。

因此,人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恶劣行为,从而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

三、天命篇
原文:人生而知之者少,而顺之者多。

注释:孟子认为,天生之才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人需要在自己的精神和行为方面受到指导和教育,遵循大多数人所顺从的道德规范。

这意味着,天命也是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 1 -。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三则文言文翻译

孟子三则文言文翻译

一、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天下之正道也;不仁者,天下之大贼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惠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国获利?”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只关心利益呢?仁义才是天下的正道。

大王您关心国家利益,大夫们关心家族利益,士人百姓关心个人利益,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者是天下正道的表现,不仁者是天下的大贼。

大王您只要关注仁义就可以了,何必只谈利益呢?”二、孟子对齐宣王孟子对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毁王之行者,辟王之门可入,王之阍人可毁。

今有璞玉于此,虽百人莫能识也。

必使良工磨琢之,则为至宝。

王有弊室,辟王之宫可入,王之闾里可毁。

王之臣有毁王之行者,辟王之门可入,王之阍人可毁。

今有璞玉于此,虽百人莫能识也。

必使良工磨琢之,则为至宝。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您的臣子中有诽谤大王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有百人也无法辨认。

如果让好的工匠对其进行打磨,它就会成为珍贵的宝物。

大王您有破败的房屋,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您的臣子中有诽谤大王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有百人也无法辨认。

如果让好的工匠对其进行打磨,它就会成为珍贵的宝物。

”三、孟子论教化孟子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是故古之王者,必世而仁政,不王者,百年而仁政。

仁政者,民之父母也。

不仁政者,民之仇敌也。

故王者不仁,不得为王者;不王者,不得为仁政。

”孟子说:“教育就是上面施加,下面效仿。

上面的教化对下面产生的影响,就像风吹草一样。

草受到风的影响,必然会倒下。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最新版)目录1.孟子介绍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3.孟子三章的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主张仁政,提倡孝悌忠信,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共有七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公孙丑下》、《告子上》和《尽心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1.《公孙丑下》第九章: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翻译:孟子说:“仁慈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2.《告子上》第十五章:孟子告子上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也直,其长也正,其治也达,其化也成。

故曰:‘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翻译:孟子告诉告子上说:“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扎根于内心,他生长时正直,成长时端正,治理时通达,教化时成功。

所以说:‘君子的道路费力而艰难,一旦混乱就会丧失其所为,但已经做了,就能获得丰收。

’”3.《尽心上》第二十章:孟子曰:“信于友有道,事亲弗离,故曰‘大德’。

大德者,天下归之。

礼者,敬而已矣。

敬者,尊而已矣。

尊者,贤而已矣。

贤者,德而已矣。

”翻译:孟子说:“对朋友讲信用,侍奉亲人不离不弃,所以称为‘大德’。

具备大德的人,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礼节,就是尊敬;尊敬,就是尊贵;尊贵,就是贤惠;贤惠,就是有德行。

”【孟子三章的启示】孟子三章分别阐述了仁爱、正义和诚信的重要性。

仁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以爱心对待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戴;正义则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保持正直,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诚信则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石,只有讲信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总之,孟子三章传达了仁爱、正义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教我乎?’孟子对曰:‘王若肯听,吾当告王仁政之道。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若愿意听从,我便告诉大王实行仁政的方法。

’”
第三章:“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这三章均体现了孟子主张仁义道德,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

梁惠王和齐宣王都曾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受益,而孟子则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三章释义翻译

孟子三章释义翻译

孟子三章释义翻译孟子三章【作者】孟子【朝代】先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章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
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

是因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二)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1)淫:使……扰乱。

(2)得:实现。

(3)之:代志向。

(4)由:实行。

(5)道:原则,行为准则。

(6)移:使……改变。

(7)威武:威胁暴力。

(8)屈:使……屈服。

导读:孟子在本文中驳斥了纵横家眼中的“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立身处世所持的“大丈夫”精神,体现了儒家历来刚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1)畎亩:田间,田地。

(2)举:被推荐。

(3)傅说: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

(4)曾:同“增”。

(5)衡:同“横”,指横塞。

(6)征:表征,表现。

(7)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导读: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刑徒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会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