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试题201412出

合集下载

生物发酵实验试题及答案

生物发酵实验试题及答案

生物发酵实验试题及答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生物发酵的原理与过程,并能熟练处理与分析相关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生物发酵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质在无氧或部分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转化成为产气、产酸、产醇等产物的过程。

常见的生物发酵实验有面粉发酵实验和果酒酵母发酵实验。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面粉发酵实验:- 面粉- 酵母2. 果酒酵母发酵实验:- 果汁- 酵母四、实验步骤与记录1. 面粉发酵实验:a) 准备一个小碗,称取适量的面粉放入其中;b)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使面粉变成糊状;c) 加入一小勺酵母,轻轻搅拌均匀;d) 将碗口用湿布盖好,放置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e) 观察记录面粉糊的变化情况。

实验记录:在24小时后,面粉糊发酵后产生气泡,容器内气味有酸味。

2. 果酒酵母发酵实验:a) 准备一个果汁瓶,倒入适量的果汁;b) 加入适量的酵母,轻轻摇晃使其混合均匀;c) 用气球套在果汁瓶口上,使其密封;d) 将果汁瓶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记录下室内温度;e) 每过一段时间观察气球是否膨胀,记录膨胀情况及时间。

实验记录:实验进行后,约6-12小时,气球逐渐膨胀,并且呈现出发酵产生的气体的气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球膨胀越来越大。

五、实验数据分析1. 面粉发酵实验:在面粉和酵母的作用下,面粉中的淀粉被酵母分解成糖类,酵母通过发酵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导致了面粉糊的膨胀。

2. 果酒酵母发酵实验:过程中,酵母通过发酵代谢果汁中的糖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封闭的瓶内逐渐膨胀,最终导致气球膨胀。

六、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生物发酵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无氧或部分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有机物质转化为产气的过程。

2. 面粉发酵实验中,酵母通过分解面粉中的淀粉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导致面粉糊的膨胀。

3. 果酒酵母发酵实验中,酵母通过发酵代谢果汁中的糖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球膨胀。

发酵微生物考试题及答案

发酵微生物考试题及答案

发酵微生物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主要通过哪种代谢途径产生能量?A. 有氧呼吸B. 无氧呼吸C. 光合作用D. 化学合成答案:B2. 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发酵工业中常用的微生物?A. 酵母菌B. 乳酸菌C. 蓝藻D. 曲霉答案:C3.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细胞内哪种物质的含量会显著增加?A. 蛋白质B. 核酸C. 碳水化合物D. 脂肪答案:A4.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A. 酒精B. 乳酸C. 二氧化碳D. 氧气答案:D5. 发酵罐中的温度控制对发酵过程有何影响?A. 温度过高会抑制微生物生长B. 温度过低会减缓发酵速度C. 温度对发酵过程没有影响D. 以上都是答案:D6. 发酵工业中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A. 干热灭菌B. 湿热灭菌C. 过滤灭菌D. 以上都是答案:D7.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酵过程中常用的营养物质?A. 葡萄糖B. 氮源C. 矿物质D. 氧气答案:D8.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细胞内哪种酶的活性会增强?A. 淀粉酶B. 蛋白酶C. 纤维素酶D. 以上都不是答案:A9.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哪种代谢途径会被激活?A. 三羧酸循环B. 糖酵解途径C. 磷酸戊糖途径D. 以上都是答案:B10. 发酵工业中,哪种微生物在酒精生产中最为重要?A. 酵母菌B. 乳酸菌C. 曲霉D. 蓝藻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发酵过程中,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因素包括哪些?A. 温度B. pH值C. 氧气供应D. 营养物质答案:ABCD2. 发酵工业中,常用的微生物种类包括哪些?A. 细菌B. 酵母菌C. 霉菌D. 病毒答案:ABC3.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有哪些?A. 酒精B. 乳酸C. 抗生素D. 酶答案:ABCD4. 发酵罐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温度控制B. pH值调节C. 氧气供应D. 搅拌方式答案:ABCD5.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哪些特性会被利用?A. 高速繁殖B. 代谢能力强C. 耐受性高D. 遗传稳定性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微生物发酵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发酵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发酵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微生物是利用最广泛的?A. 细菌B. 酵母菌C. 放线菌D. 霉菌答案:B2.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通常需要控制的条件之一是:A. 温度B. pH值C. 氧气供应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在发酵工业中,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常用的碳源?A. 葡萄糖B. 蔗糖C. 尿素D. 硝酸盐答案:D4.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常用的氮源?A. 牛肉膏B. 酵母膏C. 碳酸钙D. 蛋白胨5.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常用的生长因子?A. 维生素B12B. 生物素C. 氨基酸D. 氯化钠答案:D6.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常用的缓冲剂?A. 磷酸氢二钾B. 柠檬酸钠C. 碳酸钙D. 硫酸镁答案:D7.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微生物不是常用的发酵菌种?A. 乳酸菌B. 醋酸菌C. 枯草杆菌D. 大肠杆菌答案:C8.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设备不是常用的发酵设备?A. 搅拌罐B. 深层发酵罐C. 蒸馏塔D. 厌氧发酵罐答案:C9.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操作不是常用的发酵操作?B. 通气C. 灭菌D. 烘干答案:D10.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发酵产物提取方法?A. 离心分离B. 过滤C. 蒸馏D. 紫外线照射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______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基础。

答案:营养物质2.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______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重要调节因素。

答案:环境条件3. 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______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答案:碳源4. 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______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答案:氮源5. 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______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答案:生长因子6. 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______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2014年发酵工程复习资料试题及参考范围

2014年发酵工程复习资料试题及参考范围

一、概念题1、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好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其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

2、富集培养:在发酵菌种分离过程中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施理化作用使目的菌株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菌株分离及筛选:将样品中混杂的各种微生物通过分离技术区分开的过程,再从多株具备一定特征菌群中选择出符合标准的菌株的过程。

4、维持消耗:指维持细胞最低活性所需消耗的能量,一般来讲,单位重量的细胞在单位时间内用于维持消耗所需的基质的量是一个常数。

5、双酶法水解:利用а-淀粉酶作用成糊精及低聚糖,称“液化”;利用α-糖苷酶(糖化酶)进一步水解成为葡萄糖,称“糖化”。

此法也称。

6、发酵培养基:指为发酵过程设计的符合不同阶段菌种代谢要求的营养基质的组合和理化指标设置。

7、前体物质: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8、产物促进剂: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9、实罐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加热至灭菌温度后维持一定时间,在冷却到接种温度,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实罐灭菌,也叫间歇灭菌。

10、种子扩大培养:将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活化后,再经过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11、菌体生长速率:指单位体积、单位时间里生长的菌体量;12、菌体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除菌体的生长速率或菌体浓度除菌体的繁殖速率。

13、分批培养:将发酵培养基一次性投入发酵罐,接种发酵后再一次性地将发酵液放出的一种间歇式发酵操作方式。

14、补料分批培养: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

发酵试题201412出

发酵试题201412出

白酒试题1.白酒的定义?答: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

或是以淀粉原料或糖质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糖质原料无须糖化剂),经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调而制成的产品。

1.简答固态法白酒生产特点?答:(1)低温双边发酵:采用较低的温度,让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同时进行,即采用边糖化边发酵工艺,优点:可防止发酵过程中的酸败;防止酶在高温下钝化;有利于酒香味的保存和甜味物质的增加。

(2)配醅蓄桨发酵:一般新料与醅的比例为1:3-4.5。

作用:既可使淀粉得到充分利用,又能调节淀粉和酸的浓度,还可以增加微生物营养和风味物质。

(3)多菌种混合发酵:固态法白酒在整个生产中都是敞口操作,各种渠道都能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带入到醅中,它们将与曲中的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产生出丰富的香味物质。

(4)固态蒸馏:固态法白酒的蒸馏是将发酵后的固态酒醅装入传统的蒸馏设备——甑,进行蒸馏。

具有雾沫夹带作用,蒸出的白酒质量较好。

(5)界面效应:在固态法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窖内同时存在气相、液相、固相三种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从而形成白酒特有的芳香。

2.大曲的定义?答:以小麦或大麦和豌豆为主要原料,将其粉碎、加水、压制成砖状的曲胚,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使自然界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和扩大培养,再经风干而制成的含有多种菌的一种糖化发酵剂。

4.低温、中温、高温曲分别对应哪种香型?哪个的糖化力最高?答:低温曲——清香型;中温曲——浓香型;高温曲——酱香型。

低温曲的糖化力最高。

5.浓香型采用什么工艺?香味成分以什么为主,哪些为辅?答:采用典型的混蒸续渣法;以己酸乙酯为主,辅以适量的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1。

6.清香型对大曲——清茬:红心:后火的比例要求是?加大曲加多少?主要香味成分以什么为主?答:清茬:红心:后火=3:3:4;加曲量为9-11%;主要以乙酸乙酯为主。

发酵期末考试

发酵期末考试

发酵复习题一、名词解释〔3×5=15 分〕1、发酵:把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其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别代谢产物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2、前体:指那些非细胞生长的必需的养分物质,但参加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3、种子的扩大培育:是指保存在砂土管、冷冻枯燥管处于休眼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级扩大培育,最终获得肯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这些纯种培育物称为种子。

4、糖化: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把原料中的不溶性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利用的过程。

5、生长因子:从广义上讲,但凡微生物生长不行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

6、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育的菌体开头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育时间。

7.淀粉的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作用称为糊化作用。

糊化作用的本质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态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

8.固态发酵: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水存在下,在有肯定湿度的水不溶性固态基质中,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一个生物反映过程。

9.纯培育:一个培育物中,全部的细胞或孢子都属于生物学上的同一种,称为纯培育。

严格地说,纯培育是在培育基上由一个细胞分裂、生殖而产生的后代。

二、填空〔30×1=30 分〕1、发酵工业的进展大致经受了哪六个阶段一、自然发酵阶段、纯培育技术的建立、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代谢掌握发酵技术、开拓发酵原料时期、基因工程阶段。

2、生产青霉的促进剂为苯乙酸。

3、依据抗生素的作用可分为广谱抗生素、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真菌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抗癌抗生素4、菌株选育的方法有自然育种、诱变育种、基因育种、分子育种。

5、按培育基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育基、液体培育基。

6、发酵微生物生长生殖所必需的养分素有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生长因子、维生素7.影响菌种培育的条件有氧、种龄、接种量、温度、PH值、通风或搅拌。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测试题(答案全)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测试题(答案全)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专题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60分)1.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H 2O +CO 2 醋酸+H 2O③↑ ④↑葡萄糖――→①丙酮酸――→②乙醇+CO 2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B.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酵母菌细胞的线粒体中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2.果酒是以新鲜水果或果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配制而成的,酒精度为7%~18%。

在果酒的基础上继续发酵可得到果醋。

下列有关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都是由酵母菌完成的B.制作果醋的温度要比制作果酒的温度高些C.传统的葡萄酒制作一定需要人工接种菌种D.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将瓶装满3.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B.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果酒的制作会失败C.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D.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 4.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

下面是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B.加入盐和卤汤的顺序不能颠倒C.如果密封不严,则在腌制过程中会感染杂菌而导致腐败变质D.在高温环境中腐乳制作的时间可大大缩短5.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它们所含亚硝酸盐的含量低B.发酵不同时期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发生变化C.发酵过程中应及时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及时检测以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D.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纸层析法6.泡菜发酵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乳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体为CO2B.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C.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利用氧产生CO2;气体为CO2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7.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腐乳坯堆积起来会导致堆内温度升高,影响毛霉生长B.腐乳坯若被细菌污染,则腐乳坯表面会出现黏性物C.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D.装坛阶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可阻止空气进入,用于果酒发酵B.该装置便于果酒发酵中产生的气体排出C.去除弯管中的水,该装置可满足果醋发酵时底层发酵液中大量醋酸菌的呼吸D.去除弯管中的水后,该装置与巴斯德的鹅颈瓶作用相似9.下列有关果酒、果醋的制作和腐乳制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腐乳制作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根霉B.果酒制作时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时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C.果酒制作时需要密封发酵,果醋制作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D.果醋制作时需要的温度比果酒制作时需要的温度高10.如图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装置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B.利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应随着豆腐块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C.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30 ℃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D.装置乙的排气口是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11.下图是草莓酒制作的步骤,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②是对草莓进行灭菌处理B.步骤⑤为加入酵母菌液或含酵母菌的凝胶珠C.发酵过程中放气量先增加后减少D.可利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有酒精产生12.下列有关腐乳制作过程相关的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为了有利于毛霉的生长,豆腐块应整齐排放,豆腐块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B.豆腐块装瓶时,为了避免影响口味,逐层加盐量应大致相等C.装瓶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迅速用胶条密封保存D.加入胡椒、花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香辛料,调节口味13.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做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作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而且易于消化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14.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B.酵母菌和醋酸菌所需的发酵底物、条件相同C.制作腐乳时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D.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和CO215.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B.发酵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C.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D.随着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16.家庭中制作泡菜的方法: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

发酵试题

发酵试题

一、名词解释1.代谢控制发酵:人为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使有用中间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这种发酵称为代谢控制发酵。

2.临界氧浓度:微生物的耗氧速率受发酵液中氧的浓度的影响,各种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氧浓度有一个最低要求,这一溶氧浓度叫做临界氧浓度。

3.固定化酶: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将酶定位或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其在反应后易于与反应物和产物分开,从而达到反复使用和连续化生产的新型酶制剂。

4.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指某一菌株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在培养基中若不外加这种营养成分就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

5.巴氏消毒法:将物料加热至60℃维持60min,以杀死不耐高温的物料中的微生物营养细胞。

6.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的一种技术。

7.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细胞在其对数生长期所产生的产物,往往是细胞生长和繁殖中所必需的物质,如糖、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以及由这些化合物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多糖、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这些化合物称为初级代谢产物。

8.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培养基都基本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此外,还应根据微生物的要求,有一定的酸碱度和渗透压。

9.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

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二氧化碳,同时获得能量。

10.酵母的第三型发酵,又称碱法甘油发酵。

即在碱性条件下(pH7.6),2分子乙醛发生歧化反应,生成1分子乙醇和1分子乙酸,而磷酸二羟丙酮则还原为甘油。

总反应式:2葡萄糖 + H2O 2甘油 + 乙醇 + 乙酸 + 2CO211.DE值(葡萄糖值):表示淀粉水解程度及糖化程度,指葡萄糖(所有测定的还原糖都当作葡萄糖来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酒试题1.白酒的定义?答: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

或是以淀粉原料或糖质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糖质原料无须糖化剂),经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调而制成的产品。

1.简答固态法白酒生产特点?答:(1)低温双边发酵:采用较低的温度,让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同时进行,即采用边糖化边发酵工艺,优点:可防止发酵过程中的酸败;防止酶在高温下钝化;有利于酒香味的保存和甜味物质的增加。

(2)配醅蓄桨发酵:一般新料与醅的比例为1:3-4.5。

作用:既可使淀粉得到充分利用,又能调节淀粉和酸的浓度,还可以增加微生物营养和风味物质。

(3)多菌种混合发酵:固态法白酒在整个生产中都是敞口操作,各种渠道都能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带入到醅中,它们将与曲中的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产生出丰富的香味物质。

(4)固态蒸馏:固态法白酒的蒸馏是将发酵后的固态酒醅装入传统的蒸馏设备——甑,进行蒸馏。

具有雾沫夹带作用,蒸出的白酒质量较好。

(5)界面效应:在固态法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窖内同时存在气相、液相、固相三种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从而形成白酒特有的芳香。

2.大曲的定义?答:以小麦或大麦和豌豆为主要原料,将其粉碎、加水、压制成砖状的曲胚,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使自然界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和扩大培养,再经风干而制成的含有多种菌的一种糖化发酵剂。

4.低温、中温、高温曲分别对应哪种香型?哪个的糖化力最高?答:低温曲——清香型;中温曲——浓香型;高温曲——酱香型。

低温曲的糖化力最高。

5.浓香型采用什么工艺?香味成分以什么为主,哪些为辅?答:采用典型的混蒸续渣法;以己酸乙酯为主,辅以适量的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1。

6.清香型对大曲——清茬:红心:后火的比例要求是?加大曲加多少?主要香味成分以什么为主?答:清茬:红心:后火=3:3:4;加曲量为9-11%;主要以乙酸乙酯为主。

7.酱香型白酒的工艺特点?答:即高温制曲(65℃),高温堆积(45~50℃),高温发酵(35~48℃),高温流酒(35℃);两次投料,8次发酵,7次流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用曲量大,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等。

8.为什么说凤香型集合了清香与浓香型的特点?答:采用清香型大曲的制曲原料即小麦、豌豆,而不用其培养工艺;采用接近浓香型大曲的培养工艺即中高温(60℃),而不选用其制曲原料。

9.说出五个属于酯类的骨架成分?答: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乳酸乙酯。

10.四大酯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其中丁酸乙酯的含量最小,作用(形成浓郁香气上)最小,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错误,丁酸乙酯的含量虽然是最少的,但作用仅次于己酸乙酯,排第二,不是最小。

11.有机酸含量对酒质有哪些影响?答:(1)消除酒的苦味。

(2)酸是新酒老熟的有效催化剂。

(3)酸是白酒中最重要的味感剂。

(4)对白酒的香气有抑制和掩蔽作用。

(5)酸的控制不当将使酒质变坏。

12.小曲白酒的定义?答:小曲白酒是以大米、高粱、玉米等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或半固态发酵,再经蒸馏并勾兑而成。

13.根霉在小曲白酒中的作用?答:(1)根霉含有丰富的淀粉酶,一般包括液化型和糖化型淀粉酶,两者的比例约为1∶3.3,糖化型淀粉酶丰富,能将大米淀粉结构中的α-l,4键和α-l,6键打断,最终较完全地转化为可发酵性糖,这是其它霉菌无法相比的。

(2)根霉细胞中还含有酒化酶,具有一定的酒化酶活性,能边糖化边发酵。

这一特性是其它霉菌所没有的。

(3)小曲中不少根霉具有产生乳酸等有机酸的酶系。

特别是3866(河内根霉)与中国根霉产生乳酸等有机酸。

14.固态小曲酒的下曲量和半固态小曲酒的下曲量分别是多少?答:固态小曲酒:0.3-0.4%;半固态小曲酒:0.8-1.0%《发酵工程》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发酵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产物是(C)A.酵母、甘油B.青霉素、链霉素C.酒精、醋D.胰岛素、干扰素2.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发酵工程产品主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和菌体本身。

B .可以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菌株。

C .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D.环境条件的变化既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又影响菌体代谢产物的形成。

3.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实现以下哪项的关键环节(A)A.产业化B.商品化C.社会化D.安全化4.通气搅拌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进步的(C)A.第一个转折期B.第二个转折期C.第三个转折D.第四个转折期5. 现代发酵工程时期的产物是(D)A.酵母、甘油B.青霉素、链霉素C.酒精、醋D.胰岛素、干扰素6.下列关于单细胞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B)A .是微生物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B .是通过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菌体C .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抗生素D .单细胞蛋白不能作为食品7.发酵过程的灭菌范围不包括(A)A.操作人员B.培养基C.发酵设备D.发酵工程提供的空气8.目前发酵工业常用的处理菌体、固形物杂质和悬浮物等固体物质,保证处理液澄清的主要方法(A )A .离心和过滤B .离心和萃取C .蒸馏和萃取 D. 离子交换和过滤9.抗生素的合成是在微生物生长的(C )A .延滞期 B. 对数生长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10.发酵液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A )A .水分B .蛋白质 C. 发酵产物 D .菌体11.如果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是菌体,菌体分离采用的方法是( B )A.蒸馏 B.过滤 C.萃取 D.离子交换12.发酵有不同的类型,谷氨酸发酵属于(A )A. 液体发酵和需氧发酵 B.液体发酵和厌氧发酵C.固体发酵和需氧发酵 D.固体发酵和厌氧发酵13.酵母菌的Ⅲ型发酵的产物是(B )A .酒精B .甘油C .乳酸D .丙酸14.巴斯德效应是指(D )A .乳酸对微生物的抑制 B.酒精对葡萄糖分解的抑制C .氧气对呼吸作用的抑制D .氧气对发酵作用的抑制15.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

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C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16.下列不属于发酵工程应用的是(C )A.生产抗生素、维生素、药用氨基酸等B.生产啤酒、果酒和食醋等C.用于化学检测和水质监D.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和添加剂17.加热灭菌时,一般营养细胞的致死温度是多少度(B )A .32℃B .60℃C .100℃ D. 120℃二、填空题1.发酵工业第二阶段的产物为面包酵母、甘油、柠檬酸、乳酸、丙酮-丁醇2.研究人员从发霉的甜瓜中筛选到了一株适用于液体培养基的产黄青霉菌株,提高了青霉素的效价提高了几百倍。

3.发酵工程学科的诞生是以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出现为标志。

4.现代发酵工程是以基因工程的诞生为标志,以微生物工程为核心内容。

5.发酵工程根据对通气的需求不同分为好氧发酵、厌氧发酵;根据培养介质的性状不同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根据发酵菌种的不同分为纯菌发酵、混菌发酵;根据发酵规模的不同分为研究规模发酵、中试规模发酵、生产规模发酵。

6.发酵过程的灭菌范围包括:培养基、发酵设备、发酵工程提供的空气。

7.发酵过程的优化设计四个方面:细胞生长过程的研究、微生物反应的化学计量、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工程。

8.发酵过程放大的方法包括:发酵罐几何相似放大、供氧能力相似放大、菌体代谢相似放大、培养条件相似放大、数学模型模拟与预测放大。

9.SCP是单细胞蛋白的缩写。

10.微生物发酵分为分批发酵、补料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1. 发酵工程是连接生物技术上下游过程的重要枢纽,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一个主要途径。

12.发酵工程发展史可分为三个发酵技术阶段:在1910以前为自然发酵技术阶段;深层培养生产青霉素属于近代发酵技术阶段;现代生物的技术特征就是以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

13.20世纪70年代在海底有一种生物发光细菌被发现,即费氏弧菌。

14.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短杆菌肽、金霉素、新霉素等。

15.传统的青霉素生产采用表面培养法,即利用湿麦麸作为培养基,以大量的扁瓶作为发酵容器进行青霉素的生物合成。

16.选育菌种的基本方法包括自然选育、抗噬菌体选育、基因定向育种、诱变选育、代谢工程育种、基因组改组等一系列方法。

三、判断题1.厌氧丙酮-丁醇发酵在早期容易被好氧细菌污染,而在发酵过程的后期在厌氧条件下不被产酸厌氧菌污染。

(×)2.研究人员从发霉的甜瓜中筛选到了一株适用于固体培养的产黄青霉菌株。

(×)3.发酵工业进程中的第四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些跨国企业开始研究生产微生物细胞作为饲料蛋白。

(×)4.发酵工业发展进程的第五个阶段起始于微生物的体外遗传操作技术,通常称为基因工程。

(√)5.发酵工程根据发酵规模的不同可分为研究规模发酵、中试规模发酵。

(×)6.发酵过程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7.发酵生产所用的原料主要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因为这些生物质原料具有可再生的优点。

(√)8.发酵过程是自发的生物过程,只要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微生物接种后,发酵过程就可以自发进行。

(√)9.发酵过程的结果只取决于各单元的效率。

(×)10.我国已是发酵工业大国,但不是发酵强国。

(√)11.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12.从微生物中发现的抗生素,有约9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13.目前,人们把利用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发酵。

(√)14.灭菌就是杀死一定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孢子和胚芽。

(×)15.青霉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四、名词解释1.发酵工程: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天然生物体或人工改造的生物体对原料进行加工,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生物体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

2.补料分批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通过向培养系统中补充物料,可以使培养液中的底物浓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既保证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又不造成不利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容量产率,产物浓度和得率的目的。

3.菌种选育:按照生产的要求,以微生物遗传变异理论为依据,采用人工方法使菌种发生变异,再用各种筛选方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目的的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