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yi在古代汉语意思

yi在古代汉语意思摘要:1.引言2.古代汉语中“一”的意义3.“一”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4.“一”的哲学意义5.结论正文:在古代汉语中,“一”这个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它不仅是数字中最基本的单位,还代表着单一、最初、统一等概念。
在古代汉语中,“一”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具有哲学、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内涵。
首先,在古代汉语中,“一”常常表示单一、独立、纯粹等意思。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代表的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是万物的根源。
再如,《诗经》中的“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里的“一”指的是君主,表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其次,“一”在古代汉语中还有着哲学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一”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道家的核心概念。
如《庄子》中提到的“天地一气”,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气”演化而来,强调了一个“一”字所蕴含的宇宙观。
此外,“一”在古代汉语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古代的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即“敬一”,表示对天地、神明、君主的尊敬。
再如,古代的书法艺术中,一个字的结构、笔画、布局等都要讲究“一”,以求整体的和谐统一。
在语言方面,“一”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在古代汉语中,很多词汇都和“一”有关,如“弌”(yī)、“弌弍”(yīliè)等。
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体系,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一”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一”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是多元且丰富的。
它既是数字中最基本的单位,又代表着单一、最初、统一等概念,同时还具有哲学、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内涵。
一的词语意思

一的词语意思
“一”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yī。
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本义为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后引申为相同的,无二至的、整体的、全部的、整个的、所有的等。
“一”的出处:
1、《岳阳楼记》:“洞庭一湖。
”
2、《战国策·秦策一》:“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
3、《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
“一”造句:
1、爸爸写文章一丝不苟,用词造句反复推敲。
2、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3、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的行动,人们必须天天坚持。
4、刘老师做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是大家学习上的表率。
一棵棵造句

一棵棵造句1、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就是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就是为人类的未来培养人才。
2、当秋风一吹,这田野的景色更是诱人。
特别种了禾苗的那一片田野,离她远远就能看到像似铺了一块金色的地毯一样。
一棵棵禾苗结满了稻谷,一穗穗垂下来,可好看了!3、春天,一走进校园,最先看到的是高大的柳树,一棵棵柳树像一位位少女,在春风中梳着长长的辫子,显得婀娜多姿;火红的杜鹃,远远望去像一团团火在燃烧;碧绿的草坪,闪闪发亮。
4、生命是伟大的,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棵挺拔的苍松。
5、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知识的海洋中,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
6、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
7、操场里有许多树,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黄桷树了。
一棵棵黄桷树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它们不惧寒冬,个个枝繁叶茂;它们非常坚强,像敢死队的成员胜利归来一样。
那茂密的枝叶挡住了阳光,阳光只得找个空子钻进去。
8、细雨如丝,一棵棵樱桃树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雨雾中欢笑着。
阳春三月,樱桃树上满是嫩芽儿,一个个都含苞欲放,风一吹,就摇来摇去的。
看上去真可爱!9、溪水绿汪汪的,绵延千里,蜿蜒而下,成群结队的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悠闲自得地追逐着,嬉戏着。
小溪边是大片大片的滩林,一棵棵竹子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矗立在滩林里,像一位位守护着楠溪江的“守护神”。
10、在街心公园的花坛里,挺立着一棵棵高大挺拔、四季长青的雪松。
它上面尖,下面大,像一座座绿色的“小宝塔”,它那威武的样子,又像一个个“士兵”,守卫着街心公园的安全。
每当我走到这里,都要停下来,看上几眼。
11、一棵棵松树,褐色的树干,足有碗口粗,笔直笔直的,满树的松叶绿得可爱,活像一把张开的绿绒大伞,风一吹,轻轻摇曳。
12、夏天,杨树枝叶繁茂,深绿色的叶子非常好看在强烈的阳光下可以为我们遮挡阳光,我们在树下活动感觉非常凉爽下小雨的时候还可以为我们挡雨一棵棵杨树像一把把撑开的绿绒大伞,又像一排排站得整整齐齐的战士在守卫着我们美丽的校园。
关于一到十的祝福语 十全十美祝福顺口溜

关于一到十的祝福语十全十美祝福顺口溜(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
学生必要及时摘抄是必要的,把一些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可以运用到写作上。
Download tips: Life is like a mountain,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its height, but its beauty; life is like a rain,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its size, but time. It is necessary for students to excerpt in time, and excerpt som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hat they have read, which can be used in writing.正文内容1、可见斑点,心无二用,流口水,满世界,劈开,三头六臂,七竖,五花八门,当然,成块!2、一言为定相爱如意,二分明月孝敬有方,三生有幸娶你进门,四喜丸子团团圆圆,五彩缤纷持家得当。
3、一劳永逸,两老齐守,三室两堂,四季享,五山风光,六水绕流,七里草坪,八层阁楼,九十九阳,十忘愁!4、一斤瓜子二斤枣,祝你好运来得早;三斤糖果四斤蕉,祝你吉祥不会跑;五斤花生六斤桃,祝你钱财滚滚进腰包。
5、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平八稳、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报喜、八面威风、九九回一、十全十美。
6、一马平川、两亿资产、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宾馆、六碟一碗、七喜临门、八面威风、九品官员、十点上班。
一的组词一年级

一的组词一年级一向、一同、一路平安、一百、一事无成、众多非一、千人一面、一样、一言为定、一会儿、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一团和气、一大半、一共、一起、一些、一直、一边、一定、一元、一周、九牛一毛、万众一心、一克、一知半解、一鸣惊人、一动不动、一寸、一阵风、一场、独树一帜、一年一度、第一、一筹莫展、背水一战、首屈一指、一本、一刹那、千钧一发、一笔勾销、以防万一、一声不吭、一点一滴、毁于一旦、一盏、一副、如出一辙、济济一堂、孤注一掷、一支、一锅端、一年半载、一意孤行、焕然一新、千篇一律、一览无余、融为一体、一叶知秋、一技之长、一如既往、合二为一、一本正经、一眨眼、一番、不拘一格、可见一斑、一旦、一转眼、别具一格、一模一样、大吃一惊、一反常态、有朝一日、一顾、不屑一顾、一劳永逸、一以贯之、独当一面、一唱一和、一窍不通、一塌糊涂、风靡一时、一瘸一拐、一枕黄粱、一厢情愿、沧海一粟、功亏一篑、一帆风顺、一无所有、一成不变、一蹶不振、一见钟情、一绺、一股脑儿、倒打一耙、沆瀣一气、一张一弛、以一当十、一哄而散、一概而论、一应俱全、一诺千金、一脉相承、举一反三、独一无二、昙花一现、传诵一时、一鳞半爪、一鼓作气、一石二鸟、一了百了、一针一线、一锅粥、一从、一氧化碳、多一半、一风吹、进一步、一次性、一网打尽、平一、一勺烩、一溜风、划一、一连、一径、第一世界、一往情深、一度、一走了之、一身、一丝不挂、一手遮天、百无一用、一门心思、封一、一叶孤舟、一律、一霎、一本万利、一语双关、一笑了之、一波三折、百密一疏、一言不发、混为一谈、一元复始、一举、一落千丈、不堪一击、一阵、不堪一击、一举、一阵、一介书生、一览、一把手、一心、第一审、第一手、一年生、一水儿、一连串、一锅煮、第一线、一斑、第一产业、缺一不可、表里不一、统一、一语中的、一生一世、一团糟、心口不一、一端、一字不漏、棋高一着、一字一句、一笑倾城、捏一把汗、一刬、一神教、略知一二、一朝、一臂之力、一盘棋、一无是处、一官半职、各执一词、一息尚存、略知一二、振臂一呼、一条心、一行、一面之词、统一体、一言堂、混一、一气、一场空、一百一、一席话、一霎时、一筹、一一、一带、一览表、单打一、一丁点儿、孑然一身、一路、统一战线、一道、一吐为快、一箭双雕、一来一往、轰动一时、从一而终、一飞冲天、一清二楚、一刀两断、九死一生、说一不二、一溜烟、年复一年、一举一动、欢聚一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更胜一筹、一马平川、一毛不拔、数一数二、一举两得、一溜烟、决一死战、一般、不可一世、一时三刻、一事、七一、一再、一流、一条龙、一通、一决胜负、第一国际、一元论、一溜儿、一己、一半天、一溜歪斜、一体、一年到头、一块儿、一任、一把抓、一动、一偏、一家老小、一草一木、一般见识、摇身一变、一口咬定、一线生机、一家老小、一干、一头、一点儿、一系列、一干二净、一步登天、耳目一新、一齐、一望无际、一呼百应、一纸空文、一概、一旁、一经、一潭死水、一头雾水、不顾一切、一柱擎天、露一手、逐一、一味、天各一方、一决雌雄、一股劲儿、一言难尽、罪加一等、串通一气、一色、一元化、一总、一无所得、一如、一刀切、一手包办、一鼻子灰、抱成一团、一刻、一空、一新、一口、一路货色、一扫而光、一病不起、一掷千金、一统天下、天下第一、一盘散沙、一下、一席之地、一线、一揽子、一针见血、一天到晚、一早、一清二白、一致、一国两制、一丘之貉、一言九鼎、多此一举、一贫如洗、一分为二、一穷二白、一目了然、一见如故、略胜一筹、一尘不染、一反既往、一拍即合、莫衷一是、一马当先、一视同仁、目空一切、一抔黄土、一气呵成、一泻千里、奄奄一息、各执一端、太仓一粟、一缘一会、一字排开、一丘之壑、一梦黄粱、一己私欲、无一还心、一掇气、一火、一荣俱荣、周三径一、一弹指、一圆、心行不一、一月、瞥一眼、一管、一条藤儿、画一之歌、一埚、夷险一致、一如初见、执念一生、一溜水、一呱声、一滩、无一物、一番作为、一老一少、一乘思想、一答一合、通一、一叶迷山、一人一足、一致决策、一柱、一丝不乱、佛一切智、一物一偏、一言便定、一世双生、一规、一后晌、一犂雨、一继一及、一脚指、一指头禅、一网打就、一衲、一灭行、一头热、一案三制、中流一壶、一称心力、一路福星、一家言、一封轺传、大一、一体两面、一股脑子、一定之论、一响百应、一岁再赦、一元丹、一元木公、一法界心、一来二往、浮一大瓟、窥测一斑、一大钱、百无一成、一套手、一枕槐安、一枕南柯、一丈青、十一而税、擎天一柱、一泓清水、高人一着、一画开天、百一诗、一盏离愁、一宿觉、一弹指、一番作为、画一之歌、一如初见、一条藤儿、一呱声、通一、一时间、一叶迷山、一溜水、一火、一荣俱荣、周三径一、一朽、无一物、一老一少、一滩、随意一瞥、一代儒宗、一体两面、一柱、一丝不乱、佛一切智、一规、一腋、一月、瞥一眼、一世双生。
一的词语意思

一的词语意思一,是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简单的数字,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
除了表示数量上的一,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和用法。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的词语意思及其衍生用法。
一、数量上的一一作为最小的自然数,常常用于表示单个的数量。
例如,我们说一只猫、一本书、一杯水等等。
这种用法是最基本和直观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
二、某个特定的一也可以用来表示某个特定的事物或对象。
比如,我们说一条蛇、一座山、一座城市等等。
这种用法强调了事物的单一性和个别性。
三、同一一还可以表示同一的概念。
当我们说一样东西、一起学习、一致意见等等时,一的含义转变为表示事物之间的一致性和相同性。
这种用法常用于强调团结、协作和合作的重要性。
四、一个一也可以表示一个的意思,用于指代数量上的一个单位。
例如,我们说一年、一天、一时等等。
这种用法强调了时间、空间或其他维度上的单位。
五、比较一还可以用来表示比较的概念。
当我们说一方面、一种方式、一种选择等等时,一表示了对事物进行比较、对立或选择的含义。
这种用法常用于说明问题的多样性和对立面。
六、首位一在某些场合还可以表示首位的概念。
比如,我们说一等奖、一名学生、一号店等等。
这种用法强调了事物的特殊性和领先性。
它常在竞赛、评比、排名等方面使用。
七、一直一还可以表示一直的意思。
当我们说一直走、一直等待、一直努力等等时,一表示了延续的时间或状态。
这种用法常用于描述持久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以上是对一的词语意思及其衍生用法的详细介绍。
一作为最基础和普遍的数字,它的意义既简单又复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而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通过对一的多个意思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普遍存在的数字。
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一的成语大全

一的成语一的成语大全一蹴而就一马当先一丝不苟一劳永逸一心一意一筹莫展一暴十寒一言九鼎一本正经一丘之貉一如既往一帆风顺一鸣惊人一衣带水一文不名一见如故一泻千里一视同仁一张一弛一挥而就一鼓作气一叶知秋一诺千金一曝十寒一气呵成一石二鸟一碧万顷一尘不染一举两得一五一十一无是处一往无前一日三秋一元复始一马平川一箭双雕一孔之见一览无余一叶障目一念之差一龙一猪一语中的. 一以贯之一望无际一见钟情一毛不拔一成不变一针见血一蹶不振一目了然一意孤行一牛吼地一知半解一应俱全一落千丈一枕黄粱一语双关一拥而上一傅众咻一团和气一无所有一日千里一字千金一事无成一刻千金一目十行一厢情愿一脉相承一反既往一塌糊涂一抔黄土一唱一和一窍不通一败涂地一触即发一见倾心一拍即合一鳞半爪一往情深一哄而散一览无遗一掷千金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一夫当关一无所获一步登天一语破的一模一样一望无垠一言难尽一苇可航一清二白一颦一笑一文不值一波三折一干二净一饭千金一言为定一唱三叹一举成名一刀两断一手遮天一锤定音一柱擎天一板三眼一本万利一发千钧一表人才一吐为快一瓣心香一秉虔诚一片冰心一飞冲天一言不发一笔勾销一扫而光一概而论一分为二一年一度一朝一夕一路顺风一字之师一网打尽一把死拿一木难支一琴一鹤一斑窥豹一反常态一了百了一梦华胥一清二楚一狐之腋一板一眼一相情愿一时三刻一决雌雄一席之地一生一世一家之言一蹴而成一草一木一呼百应一病不起一床两好一年半载一笑置之一丝不挂一日三省一牛九锁一牛鸣地一无所知一命呜呼一谦四益一差二错一笑倾城一技之长一来二去一臂之力一语道破一点一滴一介书生一纸空文一拥而入一字千钧一箭之遥一点灵犀一举一动一龙一蛇一画开天一步一趋一场春梦一败如水一得之见一息尚存一言千金一钱不值一扫而空一室生春一表非凡一夔一契一觞一咏一无可取一哄而上一匡天下一路平安一笔抹杀一脉相传一夔已足一隅三反一叶报秋一时半晌一笔抹煞一箭之地一言半语一饮一啄一面之词一得之愚一无所得一榻横陈一邱之貉一笔勾消一笑一颦一言兴邦一清如水一品白衫一寸丹心一股脑儿一寒如此一枕邯郸一盘散沙一日之雅一国三公一索得男一无所长一岁九迁一日之长一无所能一顾倾城一馈十起一泻万里一掷乾坤一缘一会一呼百诺一面之缘一面之交一身是胆一顾千金一雷二闪一表人材一路风清一匡九合一齐众楚一曲阳关一世龙门一言一行一字千秋一隅之地一隅之见一塌胡涂一叶迷山一潭死水一路福星一鞭先著一倡三叹一唱百和一般见识一笑千金一枕槐安一世之雄一哄而起一丝不紊一心一德一倡百和一成一旅一无长物一丝一毫一树百获一索成男一射之地一丘一壑一通百通一言两语一日九迁一壶千金一诺无辞一厢情原一字一板一望无边一德一心一举千里一枝之栖一嚬一笑一路神只一差二误一彻万融一刀两段一虎不河一片丹心一元大武一统天下一现昙华一支半节一己之私一廉如水一以当十一面之辞一日万机一轨同风一箪一瓢一辞莫赞一悲一喜一手托天一时之秀一时之选一人之交一男半女一言丧邦一线生机一往而深一定不易一门心思一口同声一字连城一座皆惊一挥而成一弛一张一言中的一日三月一星半点一语中人一枕南柯一往直前一日三岁一代风流一壸千金一蛇两头一人有庆一轰而散一字不苟一介不取一定之规一笔不苟一不扭众一个半个一箭双雕一脉香烟一片宫商一片汪洋一天星斗一笑百媚一笑了之一吟一咏一时半刻一仍旧贯一官半职一帆顺风一代楷模一蹴而得一串骊珠一佛出世一般无二一了百当一心一计一心同体一团漆黑一望而知一劳久逸一路风尘一鳞一爪一力承当一花独放一浆十饼一闻千悟一无所求一夕一朝一熏一莸一手包办一岁三迁一走了之一生九死一剑之任一呵而就一脉相通一秉至公一长二短一班半点一槌定音一介之士一口三舌一双两好一手一足一蹴可几一得之功一改故辙一饭之德一触即溃一班一级一空依傍一马一鞍一家眷属一死一生一矢双穿一针一线一笑了事一字一珠一心同功一薰一莸一举三反一丁不识一雕双兔一鼻子灰一篑之功一己之见一体同心一之谓甚一毫千里一代鼎臣一柱承天一至于此一坐尽倾一弹指顷一跌不振一倡一和一簧两舌一毫不苟一见如旧一介不苟一纸千金一噎止餐一以当百一献三酬一心同归一心无二一麾出守一来一往一谷不升一长两短一差二悮一岁载赦一时伯仲一身二任一钱不名一坐尽惊一瞑不视一日万里一隅之说一无所成一身五心一丝半粟一波万波一表堂堂一夫之勇一字一句一字褒贬一掷百万一介之才一口两匙一命之荣一误再误一至于斯一气浑成一日千丈一日三复一孔不达一挥九制一班一辈一方之任一发破的一口咬定一路货色一日三覆一字长城一字兼金一切万物一暝不视一目之士一心一力一鳞半甲一晦一明一箭上垛一步一鬼一尘不到一干人犯一家老小一家一计一家之学一决胜负一举两全一命鸣呼一塌刮子一命归西一栖两雄一献三售一无所取一家之辞一呼再喏一秉大公一字不易一字一泪一之为甚一文如命一斑半点一差两讹一高二低一天一地一心一腹一言半句一钱如命一日万几一知片解一些半些一榻胡涂一夫之用一朝千里一尘不缁一表人物一雕双兔一搭一档一家之计一相情原一时半霎一面之款一喷一醒一时千载一身两头一事不知一线之路一枝一栖一狠二狠一举万里一代宗臣一成不易一坐皆惊一长一短一脉同气一褱而论一家无二一见了然一无所闻一生一代一面之雅一切众生一偏之见一念之误一目五行一鳞片爪一蹶不兴一朝之忿一分一毫一吠百声一脚不移一面如旧一式一样一推两搡一物不知一致百虑一心一路一民同俗一命归阴一家一火一狐之掖一谷不登一阶半级一口同音一点半点一旦一夕一模二样一片散沙一手一脚一丝两气一息奄奄一泻百里一知半见一眨巴眼一时之权一笔勾断一笔抹摋一阶半职一身两役一接如旧一毫不染一门同气一鞭先着一代谈宗一代文宗一岁再赦一枝一节一揽包收一资半级一肢一节一坐一起一介之善一寸赤心一反其道一朝之患一网尽扫一之已甚一言半辞一差半错一饥两饱一重一掩一毫不差一还一报一吹一唱一搭一档一搭两用一针一缐一片焦土一辞同轨一口一声一鳞片甲一迎一和一肢半节一行作吏一根一板一定不移一表非俗一乱涂地一偏之论。
一个杀人犯的独白

一个杀人犯的独白一位北京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正是向立之年,以拼搏世界的勇气和搏杀商海的智商,在人生旅途上步向辉煌。
然而,由于求胜心切,决策错误,加上贪欲膨胀,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1000多万人民币在他手掌上潇洒地“飘”过。
万般无奈之下,他开始铤而走险,打起了独吞朋友1500万巨资的算盘。
最后,策划了一起以50万元雇用杀手,使两个被害人命赴黄泉。
这就是发生在2002年的“9・19凶杀大案”,为历年来上海刑事案件所罕见。
这个密谋策划杀人的嫌疑犯名叫金纪忠,上海青浦人。
为了追记其从成功滑人失败,又从债台高筑的商人成为自我毁灭的囚犯的心理历程,两年前,笔者来到市公安局青浦分局看守所,并记下了和金纪忠的如下这段对话。
如今,凶犯已经伏法,但他留下的人生独自,却将镌刻在档案中,成为永远的警世匣言。
曾是有志少年金纪忠拖着沉重的脚镣,走进审问室。
回忆自身罪孽的同时,他告诉我曾经拥有美好的过去――“我于1972年11月5日出生在上海青浦沈巷乡。
当时家里很穷,父母都是农民,我上面还有个哥哥。
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农村读的。
小学毕业考试时,我在沈巷乡考进了乡前三名,进入了青浦一所重点中学。
由于我出身贫寒,又没有什么社会关系,老师把我放在差班,而有关系的富家子弟都进入了好班级。
这件事对我伤害很大。
于是,我发奋读书,要改变自身的命运。
“在初中时,我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青浦的一所重点高中,当时我所在的高中是青浦地区所有读初中的学生仰慕的名校,因为它高考升学率很高。
我发愤读书,一心要考上名牌大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
高考时我如愿以偿。
那是1992年,我以高分考上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学的是金融期货专业。
“1996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际贸易单位。
但干了没多久,感觉不是很好。
接下来,便跳槽进入上海浦东新区一家外资机械有限公司。
没多久,我就发现靠打工是出不了头的,很难按自己的意愿施展自身的才华。
因为学的是金融期货知识,我需要在这一领域中发挥自身最大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日,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余秋雨,说余如何有文采,文章写得如何好,我不以为然。
因为我刚读过西方朔先生评余秋雨所写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文。
余文短短三四百字,不文不白,狗屁不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最可笑的是,余秋雨在文后缀一七言诗:“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不仅词意卑琐,而且不讲格律,通篇平仄混乱,押韵竟连用两个“楼”字,连入韵为平不入韵为仄这一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真是给文化人丢脸!朋友说,这篇《泰州望海楼新记》可能是泰州有关部门慕名来求,大师推托不掉,于是敷衍成文,糊弄一下那些文盲罢了。
他建议我认真读读余大师的《苏东坡突围》,说这一篇写得真的很好,可算是余大师写的最好的文化散文。
好奇之下,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苏东坡突围》。
看了第一段,我便忍俊不禁。
余秋雨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
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大师住进了“半山居所”,不是来休养,就是来写作,肯定不会在这里长住的。
按说,作家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的,否则怎么能潜心读书、安心写作?何况又不是在这里长住。
可是,大作家在“深更半夜”竟然耐不住“寂寞”了,竟然在屋子里转起了圈子,而且盼望有人深更半夜地来电话——这猴急状可真够痛苦的,让人看了也痛苦。
接下来,真是心想事成,电话竟真的响了,是一位不相识的台湾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
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台湾与大陆任何一个省区的时差,总不会差上半天吧!这位与大作家“素昧平生”的台湾女记者在深更半夜将电话打到余大师的隐居地,而且打的是座机,也真够神通广大的!难道台湾记者有深更半夜打电话采访名人的工作习惯?读到这里,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如果余大师这样写:正当他在深更半夜寂寞得六神无主正在房中团团打转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位貌若天仙妩媚可人的女子,仿佛是美丽多情的狐仙,又像是婀娜多姿的花魅。
一问才知,竟是不远万里前来采访的台湾女记者——那岂不更有诗意?岂不更富有传奇色彩?岂不更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浪漫情致?女记者第一句话,就称赞余大师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当然,我们不要以为女记者不是出版界人士就不知道图书的销售情况了,更不要理解成余大师借女记者之口来一番“王婆卖瓜”,记者在采访之前先“实事求是”地恭维一下余大师也在情理之中,对不对?不过接下来女记者的采访令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年前——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问余大作家的“出身”。
据说,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人走在街上随时都会被拦住问“家庭出身”;人们填各种表格,“出身”一栏是必填项目。
甚至时到如今,有些表格上面还印着“出身”一栏。
余大师是“文革”写作班子“石一歌”的成员,是鼎鼎大名的“无产阶级笔杆子”,当然对“出身”二字有着很深的“阶级感情”,所以,身在台北的女记者竟也投其所好,采访时先问“出身”,读到这“出身”二字,又怎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女记者问得很细,居然“无一遗漏”,也不知怎么才算是“无一遗漏”?唉,仅余大师的第一段就评了这么多,有点避重就轻,还是让我们看看他笔下的苏东坡是如何“突围”的吧。
二《苏东坡突围》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虽然苏东坡大名鼎鼎,但对“乌台诗案”,恐怕知之者不多。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起著名的文字狱,苏轼,号东坡居士,因其政敌们诬陷他写诗“谤讪朝政”,遂被宋神宗下令逮系御史台监狱。
“乌台”二字是什么意思呢?余大师在文中没提,笔者不妨在此解释一下:汉哀帝时,御史台衙门前的柏树上,常有很多乌鸦栖息,朝飞暮至,人们称之为“朝夕乌”。
所以,当时人们就把御史台叫做“乌台”。
到后来,乌台就成了御史台的代名词。
故而,苏轼入御史台监狱受审之事便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南宋的陆游、朋万九曾分别将这一事件的资料汇集起来编成一书,题为《乌台诗案》和《东坡乌台诗案》。
在分析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对苏东坡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时,余大师写道:“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总而言之,余大师认为,苏东坡入狱,是因为别人嫉妒他。
联想到这些年来不断有文人学者撰文指出余大师文章中的文史错误,余大师不仅不认错,反而说这是别人在“嫉妒”他,那么,我们对余大师将“乌台诗案”的成因简单地归结为文人的“嫉妒”,也就可以理解了。
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并不是不可以。
但写历史类的文字,治史态度应该端正,列举事实应该客观,主观分析应该严谨。
余大师写“乌台诗案”,言之凿凿地说明是一些“文人”因为嫉妒苏轼的才华才向其发难的,因为苏东坡“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那么,“乌台诗案”的成因是否真的是因为文人的“嫉妒”呢?且看我根据史料慢慢道来。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
但是,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因天下之为,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目的,搞得怨声载道,因此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
苏轼就是著名的反对者之一。
苏轼在主持一次进士大考时,他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让举子们论述:“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
”王安石闻讯,很不高兴。
他认为,苏轼列举历史上的一些独断专行的人,实是在讽刺自己受神宗宠信而专权擅政,遂指使御史谢景温上奏神宗,说苏轼以试题谤讪朝政。
苏轼自知在中央已经呆不下去了,只好请求补外,到杭州做通判(相当于杭州市政府的副市长)。
应该说,这是苏轼第一次遭罹文字之祸,也是“乌台诗案”的序曲。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
苏轼在杭州、湖州任职期间,朝中“变法派”(亦称“新党”)与“保守派”(亦称“旧党”)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
由于宋神宗本人就属于“变法派”,所以朝中的“变法派”都是实权派,他们正苦思打败“旧党”的理由,以搬去变法路上的那些绊脚石。
终于,他们决定通过指摘苏轼等人的文字之过为突破口,一举将“旧党”从朝中清除。
仿佛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变法派人物沈括首先发难,上疏神宗,说苏轼诗中“词有讪怼”,继而监察御史何大正(也是“变法派”)上疏,指责苏轼知湖州时写的谢表中的“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几句话是“谤讪讥骂”朝廷。
最初,这二人对苏轼的构陷并未引起宋神宗的重视。
何大正的同事、御史舒亶则仔细地研读了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写了一个更有份量的折子呈给神宗。
在何御史、舒御史的上疏仍未引起宋神宗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御史台的主要领导——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出马了,他上疏说:“知湖州苏轼,本无学术,偶中异科。
初腾沮毁之论,陛下犹置之不问。
轼怙终不悔,狂悖之语日闻。
轼读史传,非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而敢肆其愤心,公为诋訾;而又应试举时,即已有厌弊更法之意。
及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是。
伤教乱俗,莫甚于此。
伏望断自天衷,特行典宪。
”看来,李定罗织罪名的水平就是与何御史、舒御史不一般,没有列举苏轼具体的罪状,而是从宏观上指出了苏轼的主要罪行和对社会的危害,摆出一副替国家前途着想的样子,实欲置苏轼于死地。
李定固然是“新党”成员,但他对苏轼的攻击,还夹杂着与苏轼的个人恩怨。
事情是这样的,李定在母亲死后“不持母服”(即说李定在其母死后不穿孝服守孝),士大夫们都以其“不孝”而认为此人“不可用”,但王安石因李定赞同变法而重用之,李定遂成为“变法派”的重要成员。
与李定的“不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寿昌小时与母亲离散,做官后为示孝心,竟辞官遍游全国寻母,终于在同州与母亲相会。
苏轼闻讯感慨不已,写诗给朱寿昌云:“感君离合我酸心,此事今无古或闻。
”苏轼虽然没在诗中批评李定“不孝”,但李定心中有鬼,认为苏轼的诗明着赞扬朱寿昌,暗中是在讽刺自己“不孝”,竟深恨苏轼。
之后,又有李宜之等人跳出来凑热闹,随和李定、何大正、舒亶指责苏轼“谤讪国政”。
这么多人步调一致,估计可能是“变法派”为了打击“保守派”而设下的阴谋。
六月,神宗皇帝见多人弹劾苏轼,便下诏令御史台立案审查,由李定负责审问。
可见,李定之流陷害苏轼,并非是余秋雨所总结的因为他们嫉妒苏轼的“文才”。
李定、何大正、舒亶等人,并不因诗文著名,严格地讲,他们算不上是余秋雨所说的“文人”,他们只是朝中的官僚。
嫉妒苏轼的文才,怎么也轮不到他们。
因为在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苏辙、柳永、秦观、曾巩……就算扼杀一百个苏轼,在文坛根本不入流的李定之流也成不了当代文豪,他们有什么资格嫉妒大文学家苏轼呢?余大师为了证明他的论点正确,还特意引用了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此言,出自宋人刘安世的《元城先生语录》:“子由(苏辙字子由)曰:‘……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
’”余秋雨不知是否看到了《元城先生语录》,竟莫名其妙地将“与朝廷争胜耳”省略了。
东坡名高不要紧,但他自恃名声反对朝廷的路线方针政策,比那些没有名气的反对派的影响更大,所以宋神宗和朝中的“变法派”们就难以容忍了。
可见,苏辙此语的重心不在于东坡名高,而在于他“与朝廷争胜”。
所以说,李定向苏轼发难固然有挟怨报复的成分,而“变法派”利用文字之过来打击政敌,才是苏轼入狱的根本原因。
三其实,宋神宗也爱惜苏轼之才,并不想严惩苏轼,但他又实在舍不得放弃这个可以将“保守派”一举赶出中央的机会。
元丰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元1080年1月25日),宋神宗下诏,贬苏轼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一带)团练副使,相当于黄州军分区的副司令。
这是一个闲职,应该算是对苏轼的宽大处理了。
更重要的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辙、黄庭坚、王巩、王诜、李清臣、张安道、范镇、陈襄、曾巩、钱藻、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二十九人,因为与苏轼有诗文往来,也受到了“牵连”,或被贬官,或受斥责。
这二十九人,全被指为反对变法的“旧党”。
后来,这些反对变法的人被称为“元祐党人”,崇宁三年,对宋神宗颇为崇拜的宋徽宗下令在朝廷的端礼门竖起一块“元祐党人碑”,将司马光、苏轼、秦观、王珪等615人的名字刻入石碑,道是“永为万世子孙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