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手册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手册(总1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外业调查基本知识森林资源二类资源外业调查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为了便于各外业调查工组进行小班调查、四旁树与城镇零星树样地调查、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调查和古树名木调查,并熟练地准确地填写各调查记录,现依据《细则》并现结合专家授课中的幻灯片内容以及外业调查的先后顺序,对二类资源外业调查基本知识作如下总结,力求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工效。
总结材料中如有错误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如何使用测高器一、基本使用方法在测高器的指针盘上,分别有几种不同水平距离的高度刻盘(如15m、20m、30m、40m)。
使用时,先要测量测点至树木水平距离,且要等于刻盘上的相应数字。
测高时,按动仪器背面启动按钮,让指针自由摆动,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即按下制动钮后固定指针,在刻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水平距离的树高值。
二、不同地形上的使用方法平地上:H树全高= H BC(仰视值)+ H AE(眼高)。
H BC(仰视值)=ABtgα,其中:AB—水平距离;α—仰角。
在坡地上观测时,选择角度,先观测树梢,求得h1;再观测树基,求得h2。
若两次观测符号相反(仰角为正,俯角为负),则树木全高H=h1+h2若两次观测符号相同,则H=h1-h2三、使用布鲁莱斯测高器,注意点:1、选择的水平距离应尽量接近树高,在这种条件下测高误差比较小。
其测高精度可达到±5%。
2、当树高太小时(小于5米),不宜用测高器测高,可采用长杆直接测高3、对于阔叶树应注意确定主干梢头位置,以免测高值偏高或偏低。
第二部分罗盘仪在四旁树调查中的应用一、罗盘仪主要构件示意图1、罗盘刻度示意图2、罗盘各构件示意图二、罗盘仪操作(一)罗盘仪的架设与整平1、架设支架、安装罗盘仪:罗盘仪的水平制动螺旋和螺旋套要旋松,用罗盘仪的螺旋套把罗盘仪与支架连接起来,并旋紧。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简称二类调查)

小班调查
四旁树调查
一、调查对象 生长在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及其它 非林地范围内的乔木、经济林树种和竹 类,达不到片林或林带调查标准的林木 均作为调查对象。乔木树种要求针叶树 树高在 0.5m 以上,阔叶树树高在 1m以 上;经济林树种树高在 0.5m 以上。经 济林树种统计时纳入软阔类;竹类记入 相应的竹类株数中。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定期全面掌握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与动态变化情况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保障工作, 也是构建定期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检验各地森林覆盖率、森 林蓄积量等生态建设成效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二、角规调查 对林况比较复杂的林分,主要指人工 异龄林和天然林,为了使调查符合精 度要求,应利用角规样地作为主要辅 助手段进行。林分每公顷断面积:G =Fg×ZG 为林分每公顷断面积;Fg 为 角规断面积系数;Z 为绕测总计数。
小班 蓄积 调查
三、目测调查 对于林况比较简单林分,主要指林木生 长较均匀的人工林,具有 5 年以上的调 查资历的调查员方可采用此法,对于无 目测经验的调查人员和未建立抽样总体 调查单位,不允许使用目测调查。目测 调查员要通过不同类型目测调查练习, 并经过考核,通过 30 块以上的标准地目 测练习和 10 个以上小班目测调查测试, 各项调查因子目测数据 80%项次以上达 到精度要求时,才允许进行目测调查。 目测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 性的调查点进行调查。对人工林小细班 可采取先调查平均每亩株数、平均胸径, 求算亩平蓄积的方法进行。为提高目测 精度,在调查点周边区域,选取 10~20 株平均木进行实测,辅助目测林分平均 胸径、平均树高和亩平株数。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研究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研究前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森林资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更好地了解森林资源的情况,成为了一个热门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与您分享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方法研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对森林区域内非林地、非建设用地的调查,主要涵盖森林生态、生产及社会经济信息。
它是一种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有效方式。
方法研究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存在多种,我们将介绍其中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遥感技术、GPS技术和人工调查。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测量手段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常用的遥感技术有: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是一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人工解译,识别出森林、草地、河流等地物的方法。
遥感图像解译主要有两种形式:人工解译和数字图像处理。
冠层高度测量冠层高度测量,是一种利用激光雷达、闪烁激光、雷达测距、高精度全站仪等设备获取森林冠层高度和三维立体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地形和林种的地区进行,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森林生态信息,对于生态建设和管理非常有益。
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的全球定位系统,它可以用于测量地表要素的坐标和高程信息。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常用的GPS技术有:GPS倒塌量测量GPS倒塌量测量,是一种利用GPS技术测量林木倒塌量的方法。
它可以测量倒塌树木的高度、直径、树冠面积等信息,可以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风灾等因素对森林造成的影响。
GPS平面测量GPS平面测量,是一种利用GPS技术测量森林平面信息的方法。
它可以测量森林道路、河流等地物的位置坐标,还可以对森林覆盖程度和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
人工调查人工调查是一种通过人工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常用的人工调查方法有:直接调查法直接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采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森林中物种及其数量、生长状态、生存环境等信息的方法。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指对森林区域的二次调查,即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再次对森林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森林的分布、类型、结构、组成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依据。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森林类型调查:对森林的种类、亚型、植被组成、地形地貌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2. 森林结构调查:对森林的林冠层、干潜层、地被层的结构特征、密度、高度、覆盖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
3. 森林组成调查:对森林的树种、树龄、胸径、树高等进行调查和统计,了解森林组成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情况。
4. 森林资源量测定:通过测量和统计,确定森林的面积、蓄积量、林木的估计总量,评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
5. 森林水文调查:研究森林的水定量关系、水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以及森林对水环境的影响。
6. 森林生态环境调查:对森林的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等进行调查和评估,了解森林对环境的维护和保护作用。
通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可以获取科学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为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还能为森林经营、防治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对比分析

要”的情况和水平为目标的的“四五森林资源清查”;以调查自然 资源本底,使优势农产品向适宜生长的地带发展为调查目标的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期间完成的森林资源调查;以及以颁 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作为主要技术标准 的调查工作。
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工作特征分析 一类清查的工作特征 一类清查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确保国家对于我国森林资源 整体发展状况的掌握,就其工作过程而言,呈现出两个方面的主 要特征。其一是在实践层面上,以五年作为清查工作的滚动周 期,直接导致调查结果中的相关数据可能在时间上产生失真问 题。到五年周期结束的时候,该周期中最先参与调查的林地区域 中的数据已经是五年之前的,虽然其中存在抽样调查数据予以 进行必要的修正,但是仍然不足以准确表示森林资源五年的变 化情况。与此同时,由于涉及到抽样检测,因此必要的样本必不 可少,在选取样本的时候,通常都会本着随机原则进行抽取,但 是由于涉及到肩负的修正工作,因此对于样本而言难免会一些 “特殊对待”的情况发生,这也是造成一类清查工作难以获取详 实数据的原因。 从一类清查工作整体状况看,该体系存在惯性较大,抗干扰 能力相对弱的问题。由于一类清查的主旨在于掌握我国森林资 源的整体发展趋势,因此保持复查各期数据之间的连续性和可 比性是其必须要满足的一个条件。这就直接给调查系统带来了 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直接导致了一类清查工作从体制和技术 层面都难以改进,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对于样本的连续和固定要 求,不利于抽样调查的查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展开情况 的不均衡。自建国至今,我国开展的全国范围的二类调查工作也 只有三次,而且就目前的状况看,虽然大部分省份的林业部门都 已经将二类调查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但是真正能够切实展开工 作并且以此作为重要依据制定计划和发展路线的地区并不很 多。保守一点估计,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省份除三次全国性的 调查之外,没有开展过其他地方性的、有针对性的调查工作。 二类调查的不普遍性,从其结果角度看,难以为我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提供详实的林业数据基础,并且对于当地森林资源利 用状况会造成进一步的危害。在对森林资源未知的状态之下进 行经济发展,通常会造成森林资源的滥用,或者导致森林资源无 法发挥其应用作用等问题。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调查工作的 不普遍,从一个层面导致相关科技难以有效渗入到林业调查工 作中去,这种科技的难以渗透,更加剧了二类调查成本的居高不 下,反过来成为二类调查工作开展的一种经济阻碍,为林业整体 发展甚至是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无形阻力。 综上所述,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都是我国掌握森林资源发 展状况的必要手段。其中一类清查由于有国家的支持,因此相对 普及,但是只能从中获取到较为模糊的发展趋势数据,虽然能够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的方针政策,但是难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 形成推动作用。而二类调查由于多控制在地方上,因此常因为资 金等问题难以得到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以一类清 查所获得的数据作为重要的参照基础,有针对性地缩小二类调 查的范围,力求有的放矢,解决小范围的问题,在经济允许的前 提下小范围发展经济,而后逐步带动更大区域内林业的发展,才 是二者的配合之道。 (作者单位: 辽宁省康平县林业局)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一、技术方案的制定目的及意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森林植被类型、种群结构、生长情况、树种组成等信息,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二类调查,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为森林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技术方案的实施步骤1.调查区划划分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适当的调查区划。
每个调查区划的面积应该足够大,以保证样方具有代表性。
2.样方的设置选取每个调查区划内具有代表性的样方。
样方的设置要考虑到地形、植被类型、树种组成等因素,以确保样方对调查区划的代表性。
3.样方调查对每个样方进行系统的调查。
包括:植被调查,测量样方的面积和边长,记录样方内各树种的数量、直径、高度等信息。
可以利用树皮剥去的工具和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计算不同树种的数量和比例,计算样方的平均直径、平均高度等。
利用所得数据,绘制树种组成图和径高比曲线图,分析样方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5.结果应用及报告撰写将调查结果应用于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编写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的目的、实施过程、结果分析和应用建议等内容。
三、调查工具和方法1.森林植被调查工具包括:皮剥工具、锤子、测径尺、测高尺、测距仪等。
2.样方设置方法可以采用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设置样方,确保样方具有代表性。
样方数量要足够大,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3.样方调查方法(1)植被调查:记录样方内各个植被类型的数量、覆盖度等信息。
(2)树种组成调查:记录样方内各树种的数量、直径、高度等信息。
(3)面积测量:利用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样方的面积测量。
(4)直径测量:利用测径尺对样方内的树木进行直径测量。
(5)高度测量:利用测高尺对样方内的树木进行高度测量。
四、质量控制措施1.培训工作人员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调查目的、流程、操作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1. 背景和目的森林资源调查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森林资源状况和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森林分布、组成和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工作方案旨在明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确保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调查内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森林类型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对调查区域内的森林类型进行详细划分,并记录下各类森林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同时,还需要对各类森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等进行调查和记录。
2.2 森林质量评估通过样地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对森林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森林植被覆盖率、坡度、土壤质量、水源保护能力等。
评估结果将用于制定森林管理措施和采取保护措施。
2.3 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样地调查和物种清查,对调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评估。
主要包括植物物种、鸟类、兽类、昆虫等的分类、分布和数量统计。
调查结果将为保护和管理重点物种提供依据。
3. 调查方法3.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查人员将进入调查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标本的收集和照片的拍摄,对植物、鸟类、兽类等进行分类和记录。
3.2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森林资源调查的辅助手段。
调查人员将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森林类型划分和分布面积估算。
解译过程需基于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专业知识。
4. 调查步骤4.1 确定调查区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调查的具体区域范围。
考虑到资源限制和调查效益,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森林区域进行调查。
4.2 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的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明确调查内容、方法、调查人员和时间安排等。
4.3 实施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方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工作。
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4 数据整理和分析将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进行数据分析和整体评估。
(整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因调查目的不同而调查精度要求不一,其主要调查技术规程为:A、土地利用现状分类a、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现实利用状况和覆盖特征进行四级分类,图示如下。
b、分类定义土地(不含海域)分为陆地(含滩涂)和内陆水域两大一级地类。
㈠陆地:常年露出水面的土地和滩涂(包括河流、湖泊的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之间的面积)。
1)、林地:包括森林、疏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和苗圃地。
(1)森林: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0以上(含0.20)的林地或冠幅连续宽度10米(面积0.1公顷)以上的林带,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
乔木树种定义包含乔木经济林树种,例如油桐、乌桕、杜仲、厚朴、漆树、板栗、栓皮栎、黑荆树、桑树等。
①针叶林:针叶树蓄积占65%以上的森林。
②阔叶林:阔叶树蓄积占65%以上的森林。
③针阔混交林:针叶树或阔叶树蓄积均占65%•以下的森林。
④竹林:由竹类构成的森林,不包括胸径2•厘米以下的小杂竹丛。
当毛竹为纯林时,每公顷株数不低于•225株(新造毛竹188株)即可划为毛竹林,否则划为荒地。
当林木郁闭度不低于0.2,毛竹与林木混交,且毛竹株数每公顷不低于625株时,划为毛竹林;低于625株划为乔木林分。
当林木郁闭度为0.10~0.19,毛竹与林木混交时,毛竹株数每公顷不低于225株划为毛竹林,低于•225株划为疏林地。
(2)疏林地: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
竹林和灌木经济林不划疏林地。
(3)灌木林地:由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或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构成,且覆盖度不低于30%的林地。
灌木林地分乔木生长范围以内和以外两类。
灌木树种定义包含作为经济林经营的小乔木、灌木、藤本种,如油茶、茶叶、柑桔、柚、橙、弥猴桃等果木类。
当油茶为纯林时,每公顷500株•(•新造林800株)以上划为灌木林地,否则划为荒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因调查目的不同而调查精度要求不一,其主要调查技术规程为:A、土地利用现状分类a、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现实利用状况和覆盖特征进行四级分类,图示如下。
b、分类定义土地(不含海域)分为陆地(含滩涂)和内陆水域两大一级地类。
㈠陆地:常年露出水面的土地和滩涂(包括河流、湖泊的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之间的面积)。
1)、林地:包括森林、疏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和苗圃地。
(1)森林: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0以上(含0.20)的林地或冠幅连续宽度10米(面积0.1公顷)以上的林带,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
乔木树种定义包含乔木经济林树种,例如油桐、乌桕、杜仲、厚朴、漆树、板栗、栓皮栎、黑荆树、桑树等。
①针叶林:针叶树蓄积占65%以上的森林。
②阔叶林:阔叶树蓄积占65%以上的森林。
③针阔混交林:针叶树或阔叶树蓄积均占65%•以下的森林。
④竹林:由竹类构成的森林,不包括胸径2•厘米以下的小杂竹丛。
当毛竹为纯林时,每公顷株数不低于•225株(新造毛竹188株)即可划为毛竹林,否则划为荒地。
当林木郁闭度不低于0.2,毛竹与林木混交,且毛竹株数每公顷不低于625株时,划为毛竹林;低于625株划为乔木林分。
当林木郁闭度为0.10~0.19,毛竹与林木混交时,毛竹株数每公顷不低于225株划为毛竹林,低于•225株划为疏林地。
(2)疏林地: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
竹林和灌木经济林不划疏林地。
(3)灌木林地:由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或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构成,且覆盖度不低于30%的林地。
灌木林地分乔木生长范围以内和以外两类。
灌木树种定义包含作为经济林经营的小乔木、灌木、藤本种,如油茶、茶叶、柑桔、柚、橙、弥猴桃等果木类。
当油茶为纯林时,每公顷500株•(•新造林800株)以上划为灌木林地,否则划为荒地。
当油茶与乔木树种混交时,油茶株数每公顷500株以上划为灌木林地;油茶每公顷不超过500株,且乔木郁闭度不低于0.2时划为森林;油茶每公顷株数312~500株,乔木郁闭度0.10~0.19时划为灌木林地;油茶每公顷低于312株,乔木郁闭度0.10~0.19•时划为疏林地。
①乔木生长范围以内灌木林地:立地条件适于某些乔木生长。
②乔木生长范围以外灌木林地:立地条件不适于乔木生长。
⑷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天然更新林地和预备造林地。
①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且未超过5年的迹地。
②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且未超过5年的迹地。
③未成林造林地:造林后保存株数大于或等于造林设计株数80%,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年或飞播后不满5年的造林地)。
④天然更新林地:天然更新评定等级达中等(•含中等)以上,但未达到森林、疏林、灌木林标准的林地。
⑤预备造林地:调查时已整地但尚未造林的土地。
(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2)、荒地:调查时尚未利用,其表层为土质,能生长植被的土地(不含上述林地中的各类土地),分乔木生长范围以内和以外两类。
(1)乔林生长范围以内荒地:立地条件适合某些乔木树种生长的荒地。
(2)乔木生长范围以外荒地:立地条件不适合乔木树种生长的荒地。
3)、农地:各种农、牧业用地。
4)、难利用地:因自然、•经济条件和当前科技水平所限而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滩涂、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地等。
5)、其他土地:包括交通、城镇、乡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以及其他未列入上述各种地类的土地。
㈡内陆水域:内陆自然水域和水利设施的常年正常水面,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及其他用途的水面。
林区内林分郁闭覆盖下的小溪划归所属林地,不列为水域。
B、林种a、分类系统类别林种公㈠防护林1、水源涵养林2、水土保持林3、防风固沙林4、农田牧场防护林益林5、护岸林6、护路林㈡特种用途林1、自然保护区林2、环境保护林3、风景林4、国防林5、母树林6、实验林7、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商品林㈢用材林1、一般用材林2、短轮伐期用材林㈣薪炭林1、薪炭林㈤经济林1、油料林2、果木林3、特种经济林4、其他经济林b、分类定义㈠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发挥公益效益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1)、防护林:以国土保安、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等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⑴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水的小循环、增加河水常年流量,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⑵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⑶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风蚀,固定沙地,保护农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⑷农田牧场防护林:以改善农牧区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⑸护岸林:以防止河岸冲刷和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⑹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和公路免受风、沙、水、雪等侵害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2)、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国防、森林旅游、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⑴自然保护区林:以保存和重建珍稀的森林动植物生态群落的代表性样本,或者保存和重建人为或历史景观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⑵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⑶风景林(含森林公园中的森林):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大自然的需要、游览自然风景、探索和感受大自然奥秘、调节身心健康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⑷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或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⑸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⑹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⑺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㈡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1)、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含竹材)•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⑴一般用材林: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⑵短轮伐期用材林:以生产纸浆或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2)、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3)、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⑴油料林:以生产工业或食用油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⑵果树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⑶特种经济林:以生产工业原料(如树脂、橡胶、木栓、单柠等)或药材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⑷其他经济林:以生产其他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
C、公益林区划的地类范畴、事权划为公益林(含规划公益林)的地类包括森林、灌木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和荒地。
公益林按区位不同可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D、国家公益林的区位或地段标准按照国家公益林划定范围的标准,具体在我省落实如下:a、水源涵养林b、水土保持林山体坡度超过36°、土层脊薄、岩石裸露、森林采伐后难以更新或森林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认定为国家公益林。
c、其他防护林国铁、国道和国防公路(在建项目以国家批准立项为准)两侧山地第一层山脊之内或平地100米之内的地段,认定为国家公益林。
列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的沙化土地上的天然林、人工防护林及周围2公里以内地段大型防风固沙林基干林带,认定为国家公益林。
d、特种用途林国防军事禁区、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地和具有特殊保护意义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可认定为国家公益林。
其他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批准该自然保护区的政府批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认定为国家公益林。
E、地方公益林的区位或地段标准上述国家公益林范围以外,满足以下条件的地段划为地方公益林。
a、水源函养林在下列地段范围内,除坡度35°以下的I、Ⅱ生长类型人工林和毛竹林以外及除油茶、茶叶、果木林等灌木经济林以外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均划为水源涵养林。
(1)、三、四、五、六级支流源头5公里范围之内,河流两岸山地第一层山脊或平地1公里范围之内。
(2)、中型水库(库容0.1~1.0亿立方米)周围山地1公里范围之内;小㈠型水库、小㈡型水库周围第一层山脊地段。
(3)、除划为国家公益林以外的其他重要湖泊周围1公里范围之内地段。
b、水土保持林(1)、海拔500-1000米的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200-400米之内,以及海拔1000米以上山脊分水岭两侧各400米的地段。
(2)、坡度36°以下,但水土流失等级达强度以上的地段;露天开采矿区境界外100米之内的地段。
(3)、中山地区难以培育乔木林的地段。
C、其他防护林1)、农田牧场防护林:平原湖区农田林网的主林带,沙荒上营造的森林和灌木林,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成片农田、果园、茶园等境界2 00米以内的地段的林带或林网。
2)、防风固沙林:沙化土地上的天然林、人工防护林及周围1公里以内地段的防风固沙林带。
3)、护岸护堤林:堤岸、干渠两侧山地第一层山脊或两侧100米范围之内的地段。
4)、护路林:省道、县道的护路林带及两侧山地各100米范围内的地段。
D、特种用途林(1)、省级、设区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范围之内地段。
(2)、有保护观棠价值的风景林和森林公园。
(3)、环境保护林:设区市所在地周围山地第一层山脊之内地段,区划面积500~1000公顷;县城所在地周围山地的迎水坡面,区划面积100~500公顷;乡镇所在地周围山地区划面积不少于20公顷;主要村庄居民点的风景林和风水林。
(4)、培育良种的种子园和母树林的地段。
F、优势树种(组)划分优势树种(组)指林层中数量(株数、材积或断面积)最多、盖度最大,在林层构成中比例最大的树种或树种组。
复层林以主林层的优势树种代表林分优势树种。
当各树种(组)所占比重均在65%以下时,树种个数分别为5、4、3个以上,只要某个树种成数分别超过2、3、4•成者,均将成数大的树种确定为优势树种。
但地类为针叶林时,其优势树种不允许出现阔叶树种;地类为阔叶林时,其优势树种不允许出现针叶树种。
当树种很多又确实难于确定优势树种时,才允许以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阔叶混交、针叶混交、针阔混交作为优势树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