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雨之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雨之歌》教学设计(原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雨之歌》教学设计(原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雨之歌》教学设计(原创)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寺沟中学李娟侠教学目标:1.美读课文,体会散文之中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的主题。

3.欣赏文中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笔下的“雨”的形象。

2.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感情内涵。

3.探究作者将雨写的如此丰富多情的奥秘。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星形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五幅雨的动感美图)雨,大自然的精灵、上天馈赠给大地最珍贵的礼物。

春雨温柔多情、夏雨热情奔放、秋雨飘逸绵长……古往今来,雨感动了一颗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看到这些图片,我们能想到哪些古诗词名句呢?学生口头说出古诗词名句。

(出示古诗词名句幻灯片)雨打动了许多古人,同样也打动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心扉,我们今天就来进入纪伯伦在《雨之歌》中为我们创造的美妙的艺术境界。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幻灯片)1.读准下列字音。

天穹璀璨镶嵌千山万壑翱翔纤细心扉酷肖2. 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开辟道路。

()△傲慢的气势逼人。

()△说话、神态仍然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

()△酷似。

()接着,我们来走入《雨之歌》的艺术境界。

二、热情满怀吟诵雨出示幻灯片,播放音乐,教师范读课文。

文中的“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同学们大声自读课文,感受文中“雨”的形象。

用“我感受到的是__的雨”说话。

例如:根根晶亮银线似的雨。

学生说话。

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每人读四段,举行朗诵比赛。

(用最美的音色、最顿挫的语调。

最诚挚的感情美读课文,评出冠军、亚军。

)过渡:诗人笔下雨的形象是如此之美,我们由此联想到了些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三、联想深思感悟“雨”(出示幻灯片)“雨”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形象?从中可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引导语:我们先看看文中雨都做了些什么,用四字词语概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浪之歌》与《雨之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和深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诗歌语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浪和雨传达的深层情感与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海浪和海雨的声音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他们对浪和雨的感受,引出课题《浪之歌》与《雨之歌》。

二、新课讲解1.朗读与初步感知•请几位学生朗读《浪之歌》与《雨之歌》,其他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讨论两首诗中浪和雨的形象特点,以及它们在诗歌中所扮演的角色。

2.深入理解•分组讨论《浪之歌》与《雨之歌》中浪和雨分别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它们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或哲理。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3.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浪之歌》与《雨之歌》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

•讨论两首诗在主题上的联系与区别。

三、拓展延伸1.仿写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一段关于自然元素的诗歌或散文,如“风之歌”、“花之语”等。

•分享并讨论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环保话题讨论•结合《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题,引导学生讨论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环保行为。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课堂小结•总结《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强调品味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方法。

2.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次自然现象(如雨、雪、风等),并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雨之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雨之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雨之歌)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雨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感情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感想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芒,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言语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感情内涵。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计一、激发动机雨,大自然的赏赐,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给人们带来缠绵的情思。

春雨多情温柔,夏雨热情奔放,秋雨飘逸清高,雨,感激了一颗又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一下关于“雨〞的诗句:我们还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是怎样写春雨的?我们来回忆一下:“雨是最平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我们感受了诗人笔下多姿多情的雨,,今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二、明确目标三、自主探究〔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累积文中的经典词语。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雨象征什么形象。

〔二〕赏析美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快乐?依据第三段文意答复。

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7、这首散文诗采纳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商量交流这篇文章的言语很美,美在诗人用词的精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涵着诗人的感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氛围。

(2)展示与雨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4. 品鉴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关爱自然环境和他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3. 调查身边的自然环境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文和调查报告。

3. 知识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雨之歌.doc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雨之歌.doc

文体关于字词2、《雨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纪伯伦。

2、品读诗歌之美,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体会“雨"的形象,能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简单的诗歌。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最寻常的,但雨又是非常特别的,她的身影常常在诗歌作品中闪耀、跳跃。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韦应物笔下急切磅礴的雨,“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 是李清照笔下愁绪满怀的雨,你还记得哪些写“雨”的诗句呢?(学生回答)诗人笔下的“雨"多态多姿,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笔下的雨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一起走进课文《雨之歌》。

(二)知识积累1、关于散文诗出示关于散文诗的知识:兼有散文与诗歌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 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总体来说,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重点强调“纤细""酷肖"的读音)3、关于作者他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 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是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的中坚和代表。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

他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一生孤独无依,英年早逝。

上天待他并不慈悲,但他却把爱与美带给人间。

(三)诗意读写1、品读语言美(1)、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我”是指什么?诗人笔下的“雨” 有着怎样的精神?)(《雨之歌》应该怎样诵读?缓慢轻柔、亲切深情)(2)、生自由诵读(3)、齐读(4)、(通过前面的朗读,我们发现文章内容实际就是“雨的独白” 或“雨的自述",为什么文章题目偏偏是《雨之歌》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与情感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用词2、书写形象美(课文读到这里,“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你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几句感受吧)教师示例:(1)、这是奉献的雨啊,你轻轻地来,把希望撒向大地,你悄悄地走,留下一片生机。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雨之歌》。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雨的联想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雨之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勾画出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共同讨论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每组选取几个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并分享给大家。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5. 课文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学生选择几个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
教 学
重 点
感悟诗人赋予雨的形象,体会
诗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感悟能力。
教 学
流 程
预 设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 前
练 习
1、说雨;说一说关于“雨”的成语。
2、吟雨:吟诵关于雨的诗句。
3、听雨:用心聆听雨打万物的声音。
提出问题,
引领诵读
说雨、吟雨、听雨
导 入
新 课
4、悟雨:看看这篇课文赋予了“雨”什么形象?
执教者
课题
《雨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内涵。
2、、感受诗人赋予雨的形象,品味诗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提高学生听、读、写能力和创新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句蕴涵的理性的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
给我们哪些启示?
激趣导入,
引发思考
思 考
确 立
目 标
5、根据学习《浪之歌》的经验及学生的建议确立
研讨重点:感悟形象、品味哲理。
确立重点
确立目标
理 解
鉴 赏
6、自悟:[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你读懂什
么?[2]学生汇报。
7、质疑:把没读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8、合作探究:小组创新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疑难
问题。(突破难点)
引发提问
组织讨论
自悟、汇报
质疑、汇报
合作、探究
交流
迁 移
延 伸
多角度体察生活,体察春、夏、秋“雨”的形象。
引发提问
交 流
作 业
自赏〈花之歌〉。可结合欣赏〈雨之歌〉的方法
来读花、吟花、听花、悟花。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含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内容和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标记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使用的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含义。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涵。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内容和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 请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的教学中,应加强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相似文学作品和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2.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3. 揣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几处深奥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教学用时:3分钟)
今天,春雨濛濛,细雨霏霏。

在烟雨朦胧、雨润草木的初春时节,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世界,去感受雨的韵味,去领略雨的风采。

(播放几段雨声)。

这节课我们欣赏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学用时:15分钟)
1.听配乐朗诵,感受雨的美好形象。

(播放《雨之歌》的配乐朗诵。

)(3分钟)
2、学生试着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4分钟)
3、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8分钟)
教师:诗人笔下的雨很美,美在它的行为。

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是怎样的雨?发动学生合作探究,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这样的雨中,感受出雨的形象?
雨的形象:奉献者(造福他人、滋润万物、启迪心扉)
使者(传递爱情、履行使命)
三、品读欣赏优美语言(教学用时:8分钟)
教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美在诗人用词的精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

同学们,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吧!(合作探究语言之美)
(1)“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斯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色的大地。


a,用词生动,比如“璀璨”、“散落”、“镶嵌”。

b,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珍珠”一词写出了雨的珍贵。

c,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如,“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拟人,生动有趣。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歌颂雨水的润物之功。

教师:同学们,正是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才使得诗歌如此优美动人。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来感受语言的独特韵味。

四、突破难点,理解“人生的启迪”。

(教学用时:8分钟)
这篇文章的感悟很美,美在诗人在歌颂雨的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

(多媒体出示文中两处难句)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此句教师稍作点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这如同生活,爱情,也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教师:本文的人生的启迪是:淡泊名利、笑看矛盾。

五、巩固提高,声情并茂读课文。

(教学用时:3分钟)
教师:《雨之歌》既给人以启迪,思想深刻;又生动优美,韵味悠长。

下面,让我们满怀深情,再一次朗读《雨之歌》!
六、练习与作业(教学用时:8分钟)
1,课堂练习(教学用时:6分钟)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树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几句。

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写句式:(多媒体出示)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
(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示例:
a、花:我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b、柏树:我是一身苍翠的卫士,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我都挺立在教室前方,守护着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

先由学生自我完成,然后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2、课外作业布置(教学用时:2分钟)
(1)写一篇短文,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选取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写一首散文诗。

字数100左右。

(2)课外继续做好朗读本文,为下次的朗读比赛做准备。

板书设计:
雨之歌纪伯伦
雨的行为:表现手法:
滋润万物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比喻
充满爱心启迪心扉沁人心田拟人
雨的形象:奉献者、使者排比
雨的启迪:淡泊名利、笑看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