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孙霞;俞海洋;孙斌;刘怀玉;郭丽丽【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ebei Province and climate assessment material during 1984-2011.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re were mainly 5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ebei,including flood,drought,hail,gale and thunderstorm,which presented obvious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Flood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Hebei Province,with a maximum disaster number ration of 0.038. Most hail disasters existed in Zhangjiakou,Chengde and west of Baoding,which was located at eas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with a maximum disaster number ration of 0.027.Drought occurred mainly in Handan and south Cangzhou,with a maximum disaster number ration of 0.036.Gale disasters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middle of Hebei,with a peak in north Tangshan and a maximum disaster number ration of0.030.Thunderstorms mainly stroke Qinhuangdao,Zhangjiakou and Shijiazhuang,with a maximum disaster number ration of 0.034.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storm days and floods suggested tha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not only related to factors leading to disasters,but also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disaster bearingbody.The results provided observational facts and references fo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meteorology disasters and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meteorology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根据1984~2011年河北省气象灾害统计数据和河北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气象灾害灾次和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

河北平原地震带b值时空变化特征

河北平原地震带b值时空变化特征

S p a t i a l a n d Te mp o r a l Va r i a t i o ns o f b- v a l u e
i n t he He b e i Pl a i n S e i s mi c Be l t
W ANG Yi — x i ,Z H ANG Hu i 。 ,LI U S h u a n g — q i n g ,CAO J i n g — q u a n ,LI He ,CH EN S o n g ,GAO Ye
王 熠 熙 ,张 辉 ,刘 双 庆 ,曹井泉 ,李 赫 ,陈 嵩 ,高 也
( 1 . 天 津 市 地 震 局 天 津 3 0 0 2 0 1 ; 2 . 中 国地 震 局 兰 州 地 震 研 究 所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0 0 )
摘要: 利 用华北 地 区近 4 4年 地震 资料 , 在 区域地 震 序 列 完整 性 分析 的 基础 上 , 用最 小二 乘 法进 行 b
( 1 . E a r t h q u a k e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T i a n j i n。 Ti a n j i n 3 0 0 2 0 1 . C h i n a: 2 . La n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e i s mo l o g y, C E A, La n z h o u t G a n s u 7 3 0 0 0 0 。 C h i n a)
Ac t ua l l y i t i s a s ymbo l t ha t me a s ur e s t he s e i s mi c i t y l e v e l s i n a c e r t a i n r e gi o n, a n d i t i s wi de l y u s e d

河北地区中强震前异常演化特征分析

河北地区中强震前异常演化特征分析
区域网格点密集值算法也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分析方法,该 方 法 经过 多年 的 改 进 完 善 ,已 经 在 中 国 华 北 地 区 的 地 震 活 动 性 研 究 中 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果 [13~15]。该 方 法 是 对 给 定 时 间 段 内 ,地 震 震 中 分 布 的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考 察 其 显 示 的 地 震 活 动 图 像 是 相 对 密 集 还 是 稀 疏。通 过计 算研究 区 域 网 格节 点的地震 密 集值并以 此 为 依 据来对研究 区 进行 密 集 区 划 分, 来显示地震震中分布的空间集中程度 。 [16]
148
地 震 39卷
震活动水平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大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特征。目前,国内外对 RTL 算法的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勘 察 加 地 区7.0 级 以 上 强 震 、根 室 半 岛6.8 级 地 震 、阪 神7.2 级 地 震 、土 耳 其 7.4 级 地 震 和 汶 川 8.0 级 地 震 等 主 震 发 震 前 1.5~3.5a地 震 活 动 出 现 平 静 ,并 持 续 大 约 1~2.5a;后续主震前0.5~1.5a地震活动性逐渐增强,主震一般在 RTL 异常增强过程中 或异常结束后发生[6~8]。蒋海昆等 以 [9,10] 及刘 月 等[11]、梅 秀 萍 等 利 [12] 用 RTL 算 法 对 中 国 华北、川滇地区、甘肃及邻区发生的 MS5.0以上地震进行了回 顾 性 检 验,结 果 表 明 大 多 数 地 震 震 前 0.5~3a均 检 测 到 地 震 活 动 平 静 或 增 强 ,持 续 时 间 约 0.5~2.5a。
关键词:RTL 算法;地震密集值;地震活动性;河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274(2019)02-0147-12

河北区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趋势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北区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趋势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北区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趋势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河北省区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国家等级抗震准备情况
河北省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等级抗震准备、省级抗震准备、市级抗震准备和县级地震防御建设为基础的四级抗震体系,对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等部门进行了完善的应急准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指挥信息的全面共享,地震预警信息均能及时发布,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

(二)省内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河北省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为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领导下,组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除了给予物质资金支持外,还配备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体制,在局域网、宽带网络等方面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使许多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够互通,确保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三)军事和抗震安全信息化建设
河北省抗震安全信息化建设涵盖了地震科学、地震学和抗震办法等多领域,以及政府应急和军事情况,特别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政府部门与军事部门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双方的抗震安全信息化建设越来越紧密。

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时空特征研究

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时空特征研究

第23卷第2期古地理学报Vol.23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o)Apr.2021文章编号:1671-1505(2021)02-0435-14DOI:10.7605/gdxb.2021.02.026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时空特征研究胡慧文1王永波1蒋汉朝2李珍1胡雪婧1韩羽佳1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华北平原地区地震频发,尤其是处于中国首都经济圈的京津冀地区的地震事件备受关注。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及地震台网记录中的地震事件统计、分析,重建该地区地震事件历史并获取其潜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规律,对未来地震事件的早期预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分析结果表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2018年期间京津冀地区发生的1044起地震事件中,以有感地震和中强地震为主,小地震、强烈地震以及大地震发生频次较低。

地震记录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小地震外,其他等级地震记录自公元M00年以来基本完整。

在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呈“T”字形分布,沿1条北西一南东走向地震带和1条北东一南西走向地震带分布。

在时间上,京津冀地区地震事件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在公元180—1180年间以及1950年以来2个时间段内较为活跃,发生频率较髙,频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地震记录存在45年的复发周期。

在月际尺度上,地震事件同样存在季节性差异且多发于夏秋季节,同时地震密集区域在年内呈现出自西向东迁移的现象。

最后,根据历史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地区仍将处于地震活跃期,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

关键词京津冀历史地震时空特征地震周期第一作者简介胡慧文,女,1998年生,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本科毕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E-mail:****************。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58—2013年河北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作者:周爽李贵玲吴丹孟杰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2期摘要:应用河北地区142个站1958—2013年雷暴日数的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小波分析、EOF方法,分析了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雷暴日经历较多、中等、较少3个阶段,雷暴较多阶段的雷暴日数显著多于平均值,年雷暴日数存在28年、3年2个显著变化周期。

(2)河北雷暴日数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呈现整体的一致性,还存在南北反位相结构。

关键词: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时间空间变化;气候变化;雷电防护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4雷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体,雷暴常伴随雷击、闪电、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具有较强的致灾性。

我国空间广阔,不同的地区雷暴具有不同的特征,南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多于北方地区,且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夏季是雷暴天气的高发期,而冬季则较少发生雷暴天气[1-2]。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40 d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四川西部和西藏中部,不同地区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

我国雷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这一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热岛效应等因素有关[4-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河北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雷电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对河北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资料与方法选取1958—2013年河北142个观测站年雷暴日数的数据,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定义,只要一天中观测到或闻雷,无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定义为一个雷暴日,年雷暴日数为一年内雷暴日数的总和。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Ms4.3级地震震害调查及地震特征分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Ms4.3级地震震害调查及地震特征分析
的控 制 , 同时上新 世 以来 的沉积 发育 与 断裂 的活动 有 关 ,沉 积物 最 厚的地 段往 往分 布 在紧 靠 活动 断 层 的一侧 。在 延怀 和 涿鹿 盆地 ,上 新 统第 四系 厚度 达 8 8 9 m,历 史上 在这 一 区域 内地
震活 动 性较 强 ( 陈立春 等 ,2 0 0 2 ) 。
201 4. 0 9 . O6
2 0 1 4 . 0 9 . O6
震中位置 北纬 ( 。 ) 东经 ( 。 )
4 0 . 2 7 8
4 0 . 2 9 3
4 0 . 2 8 6
震源深度 ( k m)
2 0
1 2
1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震级 ( 尬 )
4 . 8
2 01 4 . O 9 . 0 6 2 01 4 . O 9 . O 6 2 01 4 . O 9 . O 6 2 01 4 . O 9 . O 6 2 01 4 . 0 9 . O 6
l 8 : 48 : 4 7 . 2 1 8 : 5 1 : 4 8 . 8 1 9 : 0 5 : 5 5 . 5 1 9 : 0 7 : 3 4 . 3 1 9 : 1 5 : 2 6 . 5
4 0 . 2 9 2 4 0. 2 8 7 4 0 . 2 81 4 0 . 2 8 4 4 0 . 2 9 4
l 1 5 . 41 6 l 1 5. 41 0 l l 5. 4 2 7 l l 5. 4 2 4 1 1 5. 4 4 0
l 5 1 3 2 0 1 3 1 8
一O . 1 O_ 3 2. 6 -0 . 0 -0 . 4

1 0 l 1 1 2 1 3 1 4 1 5 l 6 1 7

近40年河北省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

近40年河北省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

近40年河北省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近40年河北省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利用河北省1970-2007年48个气象台站逐日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由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之比构建干燥度指数,并采用Kriging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70-1985年,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减少,蒸散量的减少速率大于降水量的减少速率,地表干燥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潜在蒸散量的显著减少是地表干燥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显著降低决定了潜在蒸散量的显著下降;1986-2007年,由于年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潜在蒸散量增加,使得地表干燥度略呈上升趋势.河北省地表干燥度高值区分布在张家口地区的桑洋盆地和坝西高原,而低值区主要在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区的承德西南部、唐山的北部和秦皇岛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干燥度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东北部至河北省西部的带状区域.作者:杨彬云吴荣军杨保东牛英洁 Yang Binyun Wu Rongjun Yang Baodong Niu Yingjie 作者单位:杨彬云,Yang Binyun(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21)吴荣军,Wu Rongju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4)杨保东,Yang Baodong(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石家庄,050021)牛英洁,Niu Yingjie(衡水市气象局,衡水,053000)刊名:应用气象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9 20(6) 分类号:P4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干燥度指数农业 climate chang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ridity index agricultu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4期 2016年12月华北地震科学N O R T H C H IN A E A R T H Q U A K E SC IE N C E SV o l. 34 ,N o. 4Dec. ,2016宫猛,郭蕾,张素欣,等.河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6,34(4):11-15.河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宫猛1,郭蕾、张素欣、王晓山、董博2(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050021;2.石家庄中心台,石家庄050021 )摘要:收集河北及邻区1970年1月一2015年11月的地震目录,通过分析张家口一渤海一威海地震构造带和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上地震的时空演化图像来研究河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小震的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张家口一渤海一 威海地震构造带的小震在唐山7. 8级地震前出现1〜2年的稀疏现象,且震源区约50 k m范围内出现2〜3年的小 震空段,该构造带4级以上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收缩一平静一扩张”和“分段活跃”的现象;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内的邢台老震区在发生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小震时空分布图像存在“密集一稀疏”的异常活动现象;张家 口一渤海一威海地震构造带自1999年张北5. 6级地震之后,地震的时空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密集和稀疏现象。

自2014年开始,在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的邢台老震区,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关键词:小震活动;地震密集;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P315. 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 —1375(2016)04— 0011 — 05doi:10. 3969/j.issn. 1003 — 1375. 2016. 04. 0020引百河北位于华北亚板块,西部为N E走向的太行山隆起,北面为近E W走向的燕山一阴山隆起,南 部是华北平原,东部与渤海湾相接,地壳结构极其复 杂,是我国大陆地震活跃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新构 造运动强烈,近代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尤其是区内的 张家口一渤海一威海地震构造带(以下简称“张渤 带”)和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以下简称“河北平原带”)最为显著[11]。

近代影响较大的地震有1966 年邢台7.2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 8级地震,这2 次地震都对震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 -4]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当构造应力强度达到或超过岩石破裂强度时,沿软弱 面由稳态扩展转变为突然失稳破裂扩展的过程。

小 震密集和稀疏是指在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区域小地 震突然增多或减少,而在时空图像上呈现出的相对密集和稀疏的现象,这种密集或稀疏往往被视为强震发生的前兆或构造活动的外释信号[5]。

林邦惠 等[6]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资料发现,1966年邢台地区发生的几次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的发生均出现“密集一平静”现象,则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孕震区强震前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密切相关。

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孕震区的介质以一定速度积累应变能,在强震发生前该区已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且处于较高的应力状态,由此会在薄弱地 区产生一定的粘性蠕动,释放部分应变能。

这种局 部应力场的调整可能造成邻近区域应力进一步增强,使得介质薄弱处破裂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形成 中小地震的密集。

在大震前,由于发震断层周围的 中小障碍体和薄弱区已基本被冲破,而主要发震断 层积累的应力已接近、但还未达到发生破裂的强度,便出现了大震前地震活动的相对稀疏或平静期[7]。

马瑾等[8]研究分析龙门山断裂带40多年的地震时 空演化特征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前孕震区出现8 年以上的小震密集现象,且在震前2〜3年以汶川主 震为中心形成长度<100k m的小震稀疏段(空段),分析认为主震附近区域在此阶段形成闭锁。

本文将 采用类似马瑾等[8]的方法,通过分析河北及邻区的 时空演化特征,来进一步探讨河北地区地震危险性。

1数据与方法据河北省台网运行月报[9],河北地震记录的发收稿日期:2015-12-11基金项目:晋冀蒙交界地区临时台网架设运行维护及地震危险性和对策研究(DZ20150428102);2016年震情跟踪课题(2016010119);河北 省地震局地震星火计划(DZ20150420031)作者筒介:宫猛(1983—),男,湖北随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工作.E-mail:mrg〇iigm®163. com12华北地震科学34卷展经历了 5个发展阶段,小地震的记录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

1966 —1969年,仅在邢台震区形成了内 外圈结合的区域微震观测台网;1970 —1991年,河 北省台站数量和分布面积有所增大,对全省地震初 步有了监测能力,首都圈范围内可监测M l>2. 0地 震,北京市区可监测0地震;1992 —2000 年,对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发生的A^>2. 0以上的地震至少有3个以上的台站记录到;2001 —2008年,河北省台网所属台站为32个,加上共享台数量为117个,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2008年以后,河 北省台网所属台站数量增加到53个,加上共享台站 数量增加至166个,省内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 l I. 5(图la),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 基础条件。

a台站分布及6级以上地震分布 b1970年以来M U.0以上地震分布图1研究区台站及1970年以来地震分布图本文通过收集河北地区自1970年至2015年 11月20日的地震目录来分析河北区域地震丛集度 分布特征(图lb)。

为确保资料完整性,我们使用G—_R公式[1«对收集到的河北地区自1970年以来 的地震目录进行完整性检查。

结果如图2所示,表 明河北地区自1970年以来1级以上地震目录相对完整。

因此,在分析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图像时,将地震的起始震级定为1级。

从研究区地震分布图上来看,河北地区地震主 要集中在河北平原带地震构造带(河北平原带)和张 家口一渤海一威海地震构造带(张渤带)。

因此,我 们选择这2个区域内的M l.0以上的小震来分析河 北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图3)。

AA’区长轴方向 E S,包含张渤带区域,B B区长轴方向N E,包含河北平原带的区域(图3a),2个区域的地震震级随时间的变化(M-T)如图3b、3c所示。

在分析小震时空分 布图像时,我们设定A和B点为2个研究区轴线原 点,分别计算这2个区域内的每个投影到轴线上的地震相对原点的距离。

然后,以时间作为y轴,距 离作为X轴,做出1970—2015年2个研究区的地震沿轴线方向的时空分布图像(图4一5)。

图3为在2个典型构造区内选取的地震震级随 时间的变化图(M—T)。

研究区自1970年以来发 生6级以上地震共有6次,分别为1976年唐山7. 8 级、河北滦县7.2级、天津宁河6. 9级、1977年天津 宁河6. 2级、1977年天津汉沽6. 2级以及1998年 张北6.2级地震[11_15]。

图3b为张渤带内的AA14 线地震的M—T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年后,张4期宫猛等:河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13图2研究区小震的G —_R 关系图图3 2个研究区块范围内的地震分布及其M — T 图像2结果与分析图4给出了张渤带± A A ia 线方向和河北平原带上BB 轴线方向的时空演化图像。

AA '轴线方向 的小震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时间段。

第1时苘段为1970—1976年间,在该时间段内整个张渤带小 震活动相对稀疏,特别是在唐山地震震中附近约S 0km 范围内出现了 2〜3年小震空段,第2阶段为19?7—2004年间.,:叢个张渤带的承:震分布相对均匀 未出现明显的小震稀疏和密集现象,但是4级以上激带只发生过4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为1991河北 唐也5. :1级地震,1995年河北唐山5. 0级地震, 19躲年河北张北6, 2级地震和1將9:年河北张北 5. S 级地震。

圈把为何北_平_原地震构造带内的BIT 轴线.方向地震的M —:T 图,可以发现:研究区内共发生5级以J t 地震5次,分别为1981年河北隆売 5. 4级地駕,J 985河北住县5, 3=级地震,1:991河北 唐山44级地震,1.9_年河北唐山4 0级地震:=以及 2&Q 6:年河北文安5. 2级魄震g14华 北 地 震 科 学34卷地震表现出“收缩一平静一扩张”的现象。

自1985 年(图4中箭头a所示)4级以上地震开始向东段收缩,到1991年(图4中箭头b所示)怀琢盆地发生2 次4级以上地震。

1991年唐山老震区发生丰南5.1 级地震后,整个张渤带处于平静状态无4级以上地 震发生,直到1995年唐山老震区发生古冶5.0级地 震后该构造带4级以上地震又开始活跃,并开始向 该构造带的西段拓展,之后于1998年1月10日发 生张北6. 2级地震(图4中箭头c所示)。

1998— 2004年间,张渤带4级以上地震又开始活跃且在整个构造带分布相对均匀。

第3阶段为2004—2015 年,在该时间段内的2005—2010年期间,A A’轴线 方向上4级以上地震相对平静,唐山老震区自2011 开始有4级地震活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北老震 区、怀涿盆地和南口断裂,自2004年以后,4级以上 地震出现长时间的空缺,仅于2014年在河北琢鹿发 生1次4.3级地震。

整体来看,自2000年之后,AA"轴线方向4级以下地震的时空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密 集和稀疏现象。

图4 A A’和B B’轴线方向地震的时空演化图像BB轴线方向的地震主要集中在邢台和唐山地区,小震的空间演化图像显示,1970—1976年唐山 7.8级地震前,小震在邢台地区相对密集而在唐山地区相对稀疏,自1974年后以唐山主震为中心形成 长度约50 k m的小震空段,表明在此时间段唐山地 区介质处于相对闭锁状态,应力处于积累阶段。

唐 山地震后,震源区一直都有大量4:级余震发生,直到 1992年后地震强度和频度逐渐降低,1996年之后没 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该区M d级以上地震自2004年开始存在2年的发震韵律[16]。

目前,唐山老 震区小震没有出现明显的密集或者稀疏现象。

邢台 老震区的小震空间演化图像显示:自1970年以来,邢台地区老震区的小震出现2次“密集一稀疏”异常分布现象,之后均发生了 5级左右的地震。

第1次 为1970—1981年间,小震在1970—1975年出现相 对密集,而在1976—1981年相对稀疏,之后发生1981年的隆尧5. 8级地震;第2次为1990—2002 年间,在此时间段小震在1990—1999年分布相对密 集,而在2000—2002年相对稀疏,之后2002年在隆 尧发生4.8级地震(后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地震编目将其修订为5. 0级,所以在图4中本次地震 按5级以上地震进行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