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三节 形象学
形象学2.4

பைடு நூலகம்
注:由套话暗示的本质和两分法
以上两类混淆制作出的套话首先被制作者 看作他者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本质,然后, 由此便人为地将对象分成了不同的等级; 所以套话既暗示了形象代表的对象的某种 本质,又区分了对象的不同等级关系。
1)狂热与乌托邦化
“一个作家或团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 者文化、优于本土文化的东西。”
由此折射出制作者对本国现实的不满,试图通 过狂热地将他者完全理想化即乌托邦化,来否 定、批判自身的文化与社会,达到改造、颠覆 现状的目的。
与狂热相关“乌托邦化”:
乌托邦化
“狂热”使注视者将他者“乌托邦化”; 指注视者关注他者与自身的相异性并用一种 与自身相离心的话语塑造一个令自己向往的 他者形象,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社会; 其本质上是质疑本身所在的现存秩序的,具 有“社会颠覆功能”。
思考题:
1、形象学—— 2、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 3、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 4、试运用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西方的中国 形象或中国的西方形象。
参考书目:
1、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 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 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周宁编著: 《大中华帝国》,学 苑出版社2004年版。 4、周宁编著:《孔教乌托邦》,学 苑出版社2004年版。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 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 的关系来展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 面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电子课件-《形象设计概论(第二版)》-A28-0087 2-1+形态要素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a)
b)
c)
图2-11 线形纹理的情感表达
a) S形纹理 b) C形纹理
S形纹理给人以妩媚动人的印象;C形纹理给人以活泼轻快的印象;螺旋形纹
理给人以华丽迷人的印象(见图2-11) ;自由形纹理给人以自在奔放的印象。当
多种线形态同时在一款发型中展现时,就能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纹理。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4.面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服装设计中,面的分割与组合,重叠与旋转,面层与面群排列等形式 的运用十分频繁,它们能使服装变得层次丰富而立体,并具有一定的空间感 受。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几何图形面料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力也极强,不同形状的块面和跳跃的色 彩组合在一起时,能赋予服装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丰富款式结构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在面料上的点状纹样,如圆点图案、破洞、网眼针织、蕾丝等。
面料中印染 的圆点,多为实点
镂空面料 中的点,多为虚点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二、线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1.线的概念及构成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形成的,几何学上的线有长度而无宽度。在形象设计 中,线是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三维空间实体,它不仅有直曲的变化,还 有粗细、长短、软硬之分。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不同形状的面在化妆设计中的运用所传达出的信息寓意也不同。圆的面形态给 人以丰满圆润的印象;方的面形态给人以平稳正气的印象;角形的面形态给人以 尖锐刺激的印象;不规则面形则给人以随意明快的印象。
第二章 形象设计要素
3.面在发型设计中的运用
在发型设计中,由自然垂落的线条组成的直线面发型给人以沉静、稳定的 印象;由上升直线组成的直线面发型则给人以活力、个性的印象;由舒展的曲 线组成的曲线面发型给人以温婉、舒畅的印象;由紧缩的曲线构成的曲线面发 型则给人以紧张、焦灼的印象。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是指在描述异国 形象时意识形态起潜在的评判作用、隐形的导向 作用,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 如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 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 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明世纪”去观照西班牙 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 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世权力缺乏 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面因素。这个 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对立面。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关于“形象”的理解,法国学派的定义各有 不同,侧重不一。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形象是“真相”和“幻象”的混合物, 具有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双重意义。狄泽 林克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 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 第二,形象是制作者关于社会想象和社会实 践的象征性言说,确指性、实在性成分少, 反思性、理想性成分多。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 形象学从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 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赛义德在《东方 主义》中解剖了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 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隐藏的 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 • 后殖民主义理论催生了族群研究,重视主 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 数民族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 些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第三,形象有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和作为个人意 识想象物两种生成途径,二者关系错综复杂。 • 形象学基础理论较多涉及的是作为社会集体想象 物的形象,但在实际研究中,也经常遇到作为个 人意识想象物、与社会集体想象物对立或相异的 异国形象。莫哈说:“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 即它的文学性,存在于使其脱离集体描述总和的 距离中。”研究者应特别注意巴柔所说的“双极 性(认同性/差异性)阐释”中的“相异性”问题。
高中语文 第二章专题一第三节 形 象

第三部分 读
题 型 体 验 感 悟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 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
考 点 核 心 探 究
答 题 规 范 点 拨
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 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
答 题 规 范 点 拨
考 点 核 心 探 究
解 题 技 法 突 破
训 练 高 效 提 能
菜
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三部分 读
题 型 体 验 感 悟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
当然,人物的性格、命运及其变化主要通过小
考 点 核 心 探 究
答 题 规 范 点 拨
说的情节来承载和展现,因此,分析情节是把握人
物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面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训 练 高 效 提 能
解 题 技 法 突 破
菜
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三部分 读
题 型 体 验 感 悟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
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文学是人
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 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因此,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小说考查的重 中之重。 感受、欣赏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 受、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把 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解 题 技 法 突 破
训 练 高 效 提 能
菜
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三部分 读
题 型 体 验 感 悟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
形象学专题知识课件

•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世界市场旳雏形出现; • 二是世界地理旳观念开始形成。
第二卷:《大中华帝国》
• 地理大发觉时代(约1405—1650年)中华帝国第 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取得了历史化旳清楚完 整旳形象。
第七卷:《第二人类》
• 西方对中国旳关注,首先是物,其后才是人; • 首先是外在旳习俗制度,其后才是内在旳精神气
质。 • 他们以为中国人是有智慧旳文明人,甚至哲人。
但也发觉了中国人性格上旳弱点,如好吃喝、不 诚实、自负、迷信…… • 总之,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旳“第二人类”,形 象与性格不断被异类化、另类化、丑化、漫画化。
龙图腾旳争议
•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旳图 腾—龙在英文里被译为“drag-on”,在西方世 界被以为是一种充斥霸气和攻击性旳庞然大物。 “龙”旳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 旳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某些不符合实际旳联 想。所以他提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旳图 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 这一图腾旳,因为它代表了法国旳光荣】
• 付满楚和查理.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旳 主导华人形象,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旳内涵。 他们一种被塑造成恶魔,一种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 裔,但都是缺乏男性气质旳华裔男子,是“非性 化”、隶属性、边沿性旳经典。
我们旳态度
• 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确认西方主体旳世界 观念秩序。
• 西方人对中国旳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旳了解; 歪曲是存在旳,意识形态也是难免旳。但西方旳认 知和言说,也非完全无中生有。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形象学

(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
1、形象的特征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他者” (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 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 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 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 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 动关系。
(2)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认同——体现自我价值 强化——夸张、渲染 反抗——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政治观点。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 在的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 作品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 中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 东西。
(四)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文学批评中就有涉 及,主要有郑振铎、方重、陈铨、钱钟 书等。 20世纪90年代初,经孟华(北京大 学)译介,国内形象学研究逐渐受到重 视,发展迅速。
郑振铎
1929,《西方人所见的东方》 ―东方,实在离开他们太远了,东方实在
二、形象学研究史
(一)孕育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学派传统的影响研究,已包含了一些形 象学的因子。研究者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研 究方法也主要是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还 没有成为专门的分支学科。
(二)兴盛期(20世纪中叶) 对形象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本学科特点,最多产的 研究领域之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被正式提出。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变异性的层面
早期的形象学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 系史的研究, 系史的研究,当代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 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 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它重视形象制作 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式阅读和接 在创造式想象和变异理论观照下, 受。在创造式想象和变异理论观照下,他者 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 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 混合而成的产物, 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 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 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 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 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中国茶叶、瓷器、丝绸、 中国茶叶、瓷器、丝绸、园林等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第二部;《新路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第二部; 程环游世界记》 笛福是一个“ 程环游世界记》(笛福是一个“不信奉英 国国教者” 国国教者” ) 孙萌:《”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 她者” 孙萌 《 她者 镜像: 人女性》 种华人女性形象 人女性》15种华人女性形象 好莱坞按狂热、憎恶、友善三种态度建 好莱坞按狂热、憎恶、 集体想象物” 构出来的 “集体想象物” “滞定型”形象:“妖魔”和“天使” 天使” 滞定型”形象: 妖魔”
杜拉斯的《情人》: 杜拉斯的《情人》 支那人” 作者 创造性想象” 作者“ “支那人” :作者“创造性想象” 的产物 越南湄公河边上的西贡
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 世纪的《马可 波罗游记 波罗游记》 世纪的 20世纪卡尔维诺描述马可·波 20世纪卡尔维诺描述马可·波 世纪卡尔维诺描述马可 罗与忽必烈对话的小说《 罗与忽必烈对话的小说《看不 见的城市》 见的城市》
“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 社会集体想象物 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 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莫哈:形象学对 他者” 形象学对“ 莫哈 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 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 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 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 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 也是跨学科的。 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更在于揭示 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 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 则和惯例。 则和惯例。 莫哈: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 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围绕注视者、 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 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在比较文学 形象学研究中, 形象学研究中,他者形象与注视者 总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 总的重心。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 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 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 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 先见、身份、 他者相遇时的 先见、身份、时间 等因 素的影响, 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 他者形象的基础, 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 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前 景
总的来看,随着形象学研 总的来看, 究的日趋深入, 究的日趋深入,形象学研究呈现出 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 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 首先,形象学具有十分充足的实践 首先, 资源。其次, 资源。其次,形象学具备十分充足 的理论资源。 的理论资源
欲穷千里目,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
3、综合性的层面
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中 的形象, 的形象,是在文学和文化互动关系 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 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 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 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就不能不将 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 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 化等领域去考察。 化等领域去考察。
二、形象学研究范围和内容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 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 具有跨学科特性。随着对年鉴学派重视互文性、 具有跨学科特性。随着对年鉴学派重视互文性、 人类学重视遗传—生理作用, 人类学重视遗传—生理作用,接受美学重视接 受主体等理论的吸纳, 受主体等理论的吸纳,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 学术视野日趋开阔。具体而言, 学术视野日趋开阔。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 社会集体想像物、 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 社会集体想像物、 作家、 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三个层面。 三个层面。
2、他者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 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 范围狭窄, 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 形象, 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 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 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 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 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 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 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
文本内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应局限在文学范 围之内,而要对文学形象产生、 围之内,而要对文学形象产生、传播的 文化语境加以研究。 文化语境加以研究。但比较文学形象学 研究的基石仍在于文本内部, 研究的基石仍在于文本内部,它不能放 弃比较文学对文本内部的研究。 弃比较文学对文本内部的研究。这种文 词汇、等级关系、 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 词汇、等级关系、 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三个层面展开。 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二章 变异研究
三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 定义。20世纪60、70年代, 世纪60 年代 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 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 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 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 象。
2、等级关系 、 他者” “我”与“他者” 叙述者-本土文化;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 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 传统的、农业的、 现代的、 现代的、工业化的和处于支配地 位的 3、故事情节 (白人男子和)(白 白人男子和)( )(白 、 人女子和) 人女子和)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 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 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 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 体而言, 狂热、 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 狂热、 憎恶和亲善 三种特异的关系。 三种特异的关系。
三、形象学研究方法及前景
1、词汇研究
“中国很平静……民众来来往往,劳动, 中国很平静……民众来来往往,劳动, ……民众来来往往 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戏剧,没有噪音, 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戏剧,没有噪音, 没有矫揉造作,总之没有歇斯底里。 没有矫揉造作,总之没有歇斯底里。”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 鹰钩鼻”“老毛子”“ ”“老毛子”“洋鬼 汇:“鹰钩鼻”“老毛子”“洋鬼 ”“大鼻子 大鼻子” 子”“大鼻子”
外部研究方法
首先, 首先,研究作家创作的年代整个 社会对异国的看法, 社会对异国的看法,即研究形象是 如何社会化的。 如何社会化的。 其次,研究作家与创作的关系。 其次,研究作家与创作的关系。 举例: 举例: 钱钟书研究17、 世纪英国文学中 钱钟书研究 、18世纪英国文学中 的中国形象。(复制、逃避、 。(复制 的中国形象。(复制、逃避、批评 生活) 生活)
异教徒中国佬(HeathenChinese) 异教徒中国佬 布勒特·哈特 哈特:《诚实的詹姆斯的老 布勒特 哈特 诚实的詹姆斯的老 实话》 实话》 查理·陈(CharlieChan) 查理·陈 美国作家厄尔·德尔 比格斯《星期六 德尔·比格斯 美国作家厄尔 德尔 比格斯 晚邮报》的专栏、 《没有钥匙的房 间》(The House Without a Key, , 1925) 《中国鹦鹉》(The Chinese 中国鹦鹉》 Parrot,1926) 《那扇窗帘的背后》 那扇窗帘的背后》 , (Behind That Curtain,1928) , 功夫(KungFu) 李小龙 功夫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的: 指作者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的 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 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乌托邦: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 话语表现异国, 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 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 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 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 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