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0、11章城建史
城建史名词解释

1.希波丹姆:古希腊规划建筑是在城市规划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
2.城邦:希腊人所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是城镇。
3.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基本方向,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的论文集,对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论文集总结了希腊,伊达拉西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5.山岳台:起着天体的作用,又称为月神台,是夯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一层薄的凸出体。
6.巴扎:伊朗传统的经销场所,规模很大,由商业街道,商场和驿站等组成。
7.天守阁:16世纪中叶,日本各个封建国依托城市里的小商丘建造卫城,卫城中央是一座商楼,叫做天守阁,这是个军事堡垒,也是藩主权力的象征。
8.门前町: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中,有些神庙寺院前的庙会发展为常设市场的市镇。
9.棱堡:是古代堡垒的一种,其实质是吧城寨以一个凸多边形变成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将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让攻击方暴露在越过一个的棱堡面。
10. 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城乡磁体,认为理想中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铁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共同体。
11.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的一种有关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新理论。
12:卫星城: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经济、生产、文化上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城域,它往往是城市聚集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13.划区: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加剧交通事故,功能混杂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交通网。
14.大城市连绵.一般呈现带状,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他以若干个几十万或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心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镇化的最发达地带,组成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综合体。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建史》课件

04
近现代城建
晚清城建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市 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报 、电话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 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建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城建史概述 • 古代城建 • 近现代城建 • 城建特色与文化 • 中国城建的影响与启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城 建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
适用对象:对中国城 建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研究者或从业人员
课程目的
掌握中国城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05
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风水、方位和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庭院 、园林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文化体现
古代城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形成了 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近现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近现代城建特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现代城建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 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03
古代城建
夏商周城建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城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建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城市规模较小,布局简单。
详细描述
夏朝的城市多建于河流两岸,如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商朝的城市则多建于地势较 高、易于防守的地方,城墙多为土筑,规模较小。西周时期,城市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出现了“里坊制” ,城市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外国城建史 第10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4纳沃那广场——四河喷泉
5西班牙大台阶
建于1723年 一1726年
第六节 建设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园林
意大利的庄园也一样,突出人工安排,如佛 罗伦萨的波波里御园,罗马的埃士特庄园等, 都是方正端整、建筑齐整、水法有序 。
以意大利为代表 特点:把山体(自然地形)化为人工台地, 在多变的山地中强调人工味,突出人对自 然的改造,体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征服,大 量运用水景,水与石的结合造成极有风趣 的景观,多采用几何元素 ,富于人工化特 点。
是世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历时120年建成前面广场由伯尼尼设计是巴罗克广场的代表其教堂集中了许多著名建筑师的心血如伯拉孟德米开朗琪罗此建筑集中了16世纪意大利建筑结构施工的最高成就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纪念碑
第十章 文艺复兴与 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文艺复兴
1产生 2代表——人文主义特征的古典风格建筑; 广场、园林。
罗马的改建是文艺复兴时期城 市建设的重大事件。 基督教圣地
三、罗马
圣彼得大教堂
教堂外的圣彼得广 场是建筑大师贝尔 尼尼一生中最伟大 的建筑艺术品,完 成于17世纪。拥有 两个四排共284根德 斯金式圆柱和88根 方石柱组成的半圆 长廊,上有40位圣 人雕像,仿佛圣彼 得大教堂伸出的两 个巨大手臂。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圣彼得 大教堂始建 于1546年, 由米开朗基 罗设计。教 堂上部形式 较尖的穹窿, 改变7传统半 圆的样式, 显得挺拔有 力。
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这个时期的壮举。
圣彼得教堂25年开一次圣门
是世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历时120年建成,前面 广场由伯尼尼设计,是巴罗克广场的代表,其 教堂集中了许多著名建筑师的心血,如伯拉孟 德、米开朗琪罗,此建筑集中了16世纪意大利 建筑、结构、施工的最高成就,被称为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纪念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特别强调军事和交通运输方面 的特殊要求。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3.都市计划图一稿(1946年): (1)人口规模推算为1000万人; (2)绿化及农田环形地带,卫星城 (3)邻里单位—中级单位—市镇单位—市 区单位—市区 (4)扩大中心区的范围
(5)另建容量较大的新港;
(6)将道路按功能分为: 区域公路—环路—干路—辅助干路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4.都市计划图二稿(1947年): (1)人口规模方面增加 (2)提高人口密度 (3)进一步的研究铁路、港口等技 术问题 (4)按邻里单位及行列式进行布置, 还研究了日照、绿化问题 (5)考虑了改善市容、管理工厂建 设的规划草案。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3.都市计划图三稿(1949年): (1)进一步疏散市区人口 (2)提高绿地比重,使绿地占全市 用地28% (3)研究工业区的分布 (4)拟定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 (5)注重对外交通方面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第二节:城市的基本类型 (一)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的城市(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 经济特点):
1.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控制: 青岛(德日),广州(法国),哈尔滨(俄) 2.长期受多个帝国主义控制: 上海,天津,汉口 3.因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而产生的新兴城市: 唐山,焦作,锡矿山,湖北大冶 4.铁路沿线的城市: 郑州、徐州、石家庄
• (二)原来的封建城市发生局部的变化的城市;
• 1.封建社会的国家和一些地区的统治中心在这段时期内随着社会制 度的发展城市也有一定发展;如北京、西安、成都、太原、南昌、 长沙、兰州等
• 2.有些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较大,但基本上仍属于旧城格局; • 3 .沿海沿江城市往往开辟商埠(bu)或设立租界,一般位于旧城旁, 在租界和商埠地内形成畸形的繁华商业区,与旧城布局与面貌有很 大差异;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二)城市分区: 1.租界区 2.工业区: (1)工厂与住宅混杂: (2)分布盲目: (3)与交通不配合: 3.码头仓库区: 4.商业区 5.居住区: (1)里弄建筑 (2)花园洋房 (3)高层公寓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三)上海的城市规划: 1. 1929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规划: (1)编制《大上海计划图》及《市中心区 域计划》,按规划建设江湾市中心; (2)充分考虑了港口、码头、铁路、交通 线路的布局; 水道航运市内主要有3条:黄浦江、苏 州河和蕰藻浜; 道路网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 方式。规划干道和一般道路,规划20条干 道。 (3)新区设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分 两种) (4)城市空间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轴线对 称手法
(二)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产生了被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如青岛,大连,旅顺和哈尔滨。
(三)20世纪20年代前后:
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江浙地区发展显著。 (四)20世纪20年代末——抗日战争前后: 出现典型的殖民地城市,如长春、大连等 (五)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解放前夕: 工业内迁,内地城镇获得发展,衡阳、沅陵、辰溪等城镇。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2、范型 “洋务运动”的实施,汉口的商业基础,优越的地理条件, 为武汉近代城市规划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武汉近代城市规 划理论与实践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如“区域规划”理 论。 同时,近代也是我国传统城市规划的衰退期,在西方城市 规划理论和方法被“接受、吸收、移植、融合”的过程中,武 汉近代城市规划范型体现了多样性,如西方古典主义、早期近 代功能主义、马武昌商埠建 设期(1861-1905) 汉口租界的建设改变了汉口的城 市格局,由“沿河”转变为“沿江”, 商业中心由原来的汉正街一带转移到 江汉路一带。 汉口租界的初期建设仍旧采用西 方古典主义手法。 道路多采用方格网状、尽端式的 布局。 由于各国租界规划缺乏联系,导 致整个租界区的规划存在若干不合理 性。同时由于租界用地功能、性质的 相同,以及对交通、供电、供水的连 续性,各国租界的规划又显示了一定 程度的统一。
• 4 .有些城市为传统的手工业城市,或位于交通要道,由于其他城市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或由于新的现代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取代了 这些城市原有的地位,城 市相对没落;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第三节:发展阶段 (一)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
《南京条约》: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口通商。 出现“租界”,封建统治阶级的“洋务派”开办工厂。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3、形成期———汉口及武汉总体建设 规划期(1923——1945) 三镇合并,行政统一。 从开始的局部地区规划发展到整 个武汉市的总体规划,完成了“从三 到一”的过程,在汲取了西方当时先 进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同时,与中国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规划的可实施 性,并出现了如道路系统、用地分区、 公园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开始步入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综合城市规划。 道路选择格网式配以放射线的系 统。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2、发展期———武汉局部地区的建设规划期(1905-1923) 近代以前的汉口已是以商业闻名的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其城 市形态属于自组织发展型,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 由于战争的破坏及1911年的大火,城市重建活动在汉口展 开。 道路系统采用“斜 线+ 格网”式构图。 民国初期,孙中山 提出“大武汉”建设计 划,将武昌、汉口、汉 阳作为一个整体规划设 想。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用地分区多为沿江成带状向外分 布,分区标准将工业和商业区域布置 在交通便利的沿江、河两岸和铁路两 侧;住宅和教育区布置在环境较好之 处;并将行政与商业区临近布置。, 对工业的给排水、烟尘排放、噪声干 扰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考虑,突出 了工业区选址的重要性。 规划从具体情况考虑,参照日本 人提出的每人不少于9平方米的最低 标准,以原有林园、自然山林为主, 适当新建点状公园绿地,并将各个点 状绿地之间用45米以上的大路加以联 系,使原先零散分布的绿地组成系统。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二)城市规划历程:
1861——1949年间,武汉经历了近代化、城市化的 过程,由一座以军事、政治为主的传统市镇逐渐转变为以 商业、经济、交通为主的近代都市。 根据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特点,将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历 程划分为前奏期、发展期、形成期和完善期四个时期。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历史年代 1840-1912
矛盾斗争
反清
1912仅三个 建立民国 颁布宪法 月 1912-1919 反军阀 1919-1924 反军阀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反军阀 国共对抗 合作抗日 国共对抗
国共合作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城市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发展阶段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第一节: 社会背景
1.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城市是封建
阶级、手工业者、商人和一般劳动人民的聚居地,城市一般是 消费性的;政治上这里集中了官府、地主府邸,城市统治着农
村,城市结构简单。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解体,进入了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城市发生了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分化和 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南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朱顺娟
中篇:近代部分
1840-1949
统治阶级 历史分期
晚清衰败 旧民主主义 清王朝 革命 (1840年- 南京临时 民国开始 政府 1919年) 北洋军阀 民国初期
新民主主义 北洋军阀 五四运动和中 革命 共诞生时 (1919年期 1949年) 国民大革命时 期 蒋介石南 十年对抗 京国民 抗日战争 政府 解放战争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第二节 天津的发展 (一)城市历史简介: 1、金元时期,天津聚落形成,初建直沽寨。 2、元代中叶为海津镇,遂成镇制。 3、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筑城,修建门楼,挖护城河,平 面东西宽,南北窄,呈矩形,状如算盘,也称算盘城。有沟通南 北东西的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乡大道,十字街交叉处建鼓楼。 4、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卫合为一卫,雍正三年(1725年) 改卫制为州制,后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年)设天津府。清 代从顺治到嘉庆140多年间,天津城重修12次。1900年7月,八 国联军攻破天津城,第二年,由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 除天津城墙,从那时起,具有496年历史的天津城垣不复存在。 1901年,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三)武汉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特征总结
1、背景 武汉近代城市规划是 在租界建设与洋务运动的 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租界 是外因,洋务运动是内因; 租界是被动,洋务运动是 主动。在“两江三镇”的 地理特征和西方近代城市 规划也在不断发展的历史 背景下,武汉近代城市规 划历程经历了“租界—汉 口—武汉—大武汉(区 域)”过程。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
4、完善期———武汉总体规划及区域规划期(1945——1949) 受当时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潮及其实践的影响,如大城市 疏散理论、绿地带技术、田园城、卫星城等,考虑到武汉未来 发展的趋势,将武汉三镇及近邻,以及武昌、黄陂、汉阳、黄 冈、鄂城、嘉鱼、大冶、沔阳等县境作为规划对象,简称大武 汉市区。 把武汉的总体规划扩大到区域规划,以便控制武汉向外围 发展的情况,包括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的控 制,以及区域内用地分区、道路交通、公园绿地的专项规划的 制定。疏散三城人口避免庞大城市的“多点规划型”模式,这 在当时是极具有开创性之意义的。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
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