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建设史第一讲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Get清风其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

【其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其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城市开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
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
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
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根本沿袭下来。
2、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那么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那么;考虑可持续开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那么;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那么;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4、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
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
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
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那么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那么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 (一)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课件,是一门旨在介绍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及其影响的课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一个关键的时期,它的城市建设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而且对于后来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介绍。
一、明清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明初,随着明朝统治的建立,建德、长安等古城的遗址开始了修缮,并且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明中叶,在全国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同时,也开始对各大城市进行规划和修建,如北京、南京、金陵等。
明代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北京的城市建设,为全国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建设成果,并进行了大量的城市规划。
清朝的城市建设,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了明代,而且在城市规划、修建、管理等方面也都有着显著的进步。
具体来说,清朝的城市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规划:清代重视城市规划,制定了许多地方性和全国性城市规划,如《北京城规划图》、《杭州城市平面图》等。
这些规划从总体上规划了城市的功能区、市政公园、水系系统等。
②城市修建:清代大量修建了许多城门、城墙、城楼、园林等建筑。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专门为外国人居住修建的法租界等。
③城市管理:清代的城市管理措施比明代更为成熟,如设立街道巡捕、建立市政公园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居住环境的质量。
二、明清城市建设对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明清的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明清时期挖掘了水系系统,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大力推广园林设计和建筑,形成了“官方规划+民间布局”的格局。
②对于城市建筑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建筑经历了从单纯实用到美学意义上的转变,如建造宫殿、园林、照壁、牌坊等建筑,从而使城市建设变得更加壮美。
③对于城市管理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城市管理措施,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现代城市管理奠定了基础。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明南京城
明南京城是明朝的都城之一, 也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
一。
明南京城选址在今南京市中部 ,地势较高,有利于城市排水
和防洪。
明南京城规划布局严谨有序, 街道呈棋盘状分布,建筑风格 独特,城市风貌优美。
明南京城的建设体现了明朝的 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 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 一杰出代表。
用自然屏障,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
总结词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如唐长安城采用严格的棋盘式布局, 主干道宽阔平坦,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城市还建有驿站、码 头等交通设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区域交流。
管理制度不健全
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有 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城市 发展和管理。这导致城市管理混乱, 难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管理手段落后
古代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工具。城市管理者往往依 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管理,难以应 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
06 总结与展望
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一些 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而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 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古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城 市都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功 能。这种多功能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 专业化和特色化,不利于城市的长期 稳定发展。
03 典型城市案例研究
08中建史1(第1、2讲)

4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5
二.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 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 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26
4、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 夯土墙; ③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 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 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 低。
27
总结与思考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28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秦汉时代的城市
2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30
春秋时期全图
公元前770年(周王 东迁)—公元前476 年(敬王末年) 诸侯专政,齐、晋、 秦、楚先后称霸; 大小诸侯140余个, 还有约30个蛮夷戎狄 等部落。
41
中外城建史古代市城建设史

古代城市的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官府管理和自治两种形式。 这些社会制度对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
01 02
城市文化特色
古代城市的建筑、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城市文化交流
文化繁荣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许多伟大的 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经济发展
城市成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中心,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古代城市的衰落
战争破坏
频繁的战争和劫掠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城市逐渐衰败。
经济衰退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衰落,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规划原则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注重宗 教和防御,强调城市的封闭性和
安全性。
城市布局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布局通常以清 真寺和城墙为中心,街道狭窄,形 成封闭的城市空间。
典型城市
耶路撒冷、伊斯兰堡等古代中东地 区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代表,其建筑 风格和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
03 古代城市经济与社会
城市交通规划
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对现代城市交通发展有一定启示,如道路网络布局、交通节点设计等 ,有助于现代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和出行问题。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景观设计
古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园林 、建筑、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运用,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
灵感和借鉴。
城市生态保护
政治条件
政治稳定、政策支持等 政治条件对于城市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 况、贸易往来等经济条 件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基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伴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和阶级的产 生,城市开始萌芽。但是并未产生 正式的“城市”,而只是一种聚落 点。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三、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2 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 接原因。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固定居民点特征
目前我国发掘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点已很多,全国南北各地 均有发现,总数达1千余处。归结当时的居民点,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一般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河流); (2)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3)已有一定的功能分区; (4)建筑的布局有了一定的规律; (5)具有一定的防御设施(城壕、沟)。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2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成了固定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 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 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半坡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四、课程安排
古代城市规划史(16学时) (按照城市发展的特征讲解,重点讲解历朝都城) 中国城市规 划史(20) 城 市 规 划 史 近代城市规划史(4学时) (上海、天津、武汉、青岛、北京、南京 )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2学时) 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绝对君权时期 (4学时) 外国城市规 划史(16)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2学时)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体特征
萌芽期 雏形期
发展期
成熟期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建 设 史
1840年
近 代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城市的产生
一、城市概念的变迁
1 城市的原始定义 城(邑):有防御功能的居民点。(是一种聚落形式,我国最早 的正式的“城”是以作为奴隶制国家统治据点,产生与夏禹时期) 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2 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定义 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实体空间,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 化的中心。为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核心工具。 3 现代城市定义 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的,具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的并 作为一定地域内的社会活动中心的人类集合场所。包括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市、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城市规划史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樊海强 刘淑虎
第一讲 城市规划史课程安排及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史古代部分简介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萌芽期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中国城市的产生、形成、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古代与近 代两部分)为时间段,在对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建设背景和特点等方面 讲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述重要和典型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演变)、 城市子系统(道路、给排水、绿化等方面)的建设状况、规划思想(礼制思想, 象天发地,天人合一及哲学思想等)、建设成就及意义等方面。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原始社会时期的固定居民点不同于城市,也并不
是必然会发展为城市,但是可以从中探索到城市的最
初形态。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再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 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
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由于定居生活和村庄、
聚落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部分居民 点成为城市的基础,如郑州、安阳、成都、南京等古
3 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
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 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 频繁地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地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四、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 2. 3. 4.
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人口和用地)——实体空间; 要具有一定的大型建筑(如大型宫殿、宗庙、祭祀建筑) ――政治和文化职能; 要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市)――经 济职能; 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 以及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形成相对稳定的生 活保障。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推荐两本书: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史古代部分简介
一、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原始社会: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商(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066 年); 周(公元前 1066 年—公元前 771 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 771 年—公元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汉(分为东汉和西汉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 三国(魏、蜀、吴 公元 220 年—公元 280 年) 晋(公元 265 年—公元 316 年) 东晋十六国(公元 317 年—公元 439 年) 南北朝(公元 420 年—公元 581 年) 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 唐(公元 618 年—公元 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 年—公元 979 年) 宋(公元 979 年—公元 1279 年) 辽(公元 907 年—公元 1125 年) 西夏(公元 1032 年—公元 1227 年) 金(公元 1115 年—公元 1234 年) 元(公元 1279 年—公元 1368 年) 明(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 清(公元 1644 年—公元 1911 年) 中华民国(公元 1912 年—公元 1949 年)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综述(8学时) 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五、课程难点
时 间——系统的把握5000—6000年间的城市发展。 地 域——了解世界各地的城市概况。 内 容——中国的古代部分,外国的近现代部分为重点。
第一部分 课程安排及介绍
六、考试方式
1. 2. 3. 闭卷考试70% 作业20% 课堂纪律10%来自作业:图解中国古代城市
(1)A3图纸(白色),图文并茂,黑白图,注意比例,指北针; (2)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要素入手,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分析城市 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阐述建设年代,消亡、衰败的年代及原因。 (3)图解的城市包括: 周王城的理想模型(《周礼 考工记》的核心思想及内容解读),春秋战国时 期的城市(城郭特点),秦咸阳,汉长安城,曹魏邺城,汉魏洛阳城,南朝健 康(建业)城,隋唐长安城,隋唐东都洛阳,隋唐时期的一般州县城市,宋东 京(开封);南宋临安,平江府城,辽上京,金上京;元大都(重点是城市布 局,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继承)明南京城,明清北京城,明清时期的广州、泉 州城市。(20份)
老城市均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聚居点的遗址。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3 伴随私有制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萌芽。
市产生的文字记载: 《周易,系辞传》:“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 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是交易的场所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 都来进行交易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 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丰富宽 广的界面更有利于交易机会的增加和交易信息的获取, 增加满意度。
二、学习方法
1 善于用历史的研究方法,把不同时期城市的建设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 政治等背景相联系,客观评价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成就及意义。 2 通过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区域空间序列)比较,来归纳和总结不同时 期城市建设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3 关注当今国内外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古城保护、遗址保护、历史街区等建 设项目,并能结合城市规划史展开讨论。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二、中国城市起源
原始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产生剩余产品→阶级→国家 1 人类便于生存形成了以群居为主的居民点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 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岩洞在我国贵州、广东、浙江、湖北、辽宁等地均有发现,天然 洞穴是当时被用作住所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地势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人们多采用巢居方式;地势高亢 地区多采用“营窟”方式。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萌芽期
五、总结 伴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和阶级的产生,城市开始萌芽。但是 依据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和评价城市产正的标准来看,在这 一期:城市萌芽期并未产生正式的“城市”,而只是一种聚 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