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制作技艺

合集下载

如何制作徽墨

如何制作徽墨

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2006年5月20日,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墨的制作过程既多且繁复,包括制备松烟、油烟;制作胶、墨模;入墨辅料以及墨的和制等六大工序,每个工序需要不同材料和处理方法,绝对一丝不苟。

松烟是最早用于制墨的原料,迄今仍是用量最大的主料。

除了松烟,制作徽墨的另一个主要原料是胶,其用量与烟相当。

制墨所用的胶为动物胶,是用牛、驴、马、猪等家畜的皮和骨提取出来。

明胶的制作传统工艺现在仍有遗存,但制墨过程中使用的明胶绝大部分是现代化工厂中制造的。

除了烟和胶这两种主要原料,制作徽墨还要添加一些辅料,如一些中药和金箔等,其主要目的,一是使墨具有特殊香气,二是起到预防腐败变质的作用,三是使墨具有特殊的颜色和光泽。

墨模是一组模具,相当于铸造工艺中的模范。

历史上徽墨之所以名满天下,与其墨模的精巧不无关系。

徽墨的墨模制作选用本地出产的优质木料,充分发挥徽州版刻技艺的优势,在图文、造型的艺术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所有的主要原料和辅料备齐之后,就可以开始制作徽墨。

徽墨的和制工序主要有除杂、配料、备胶、和剂、杵捣、揉剂、上模和压模、包装等。

制墨第一步是和料,就是将使用的原料,包括主料烟、胶和各种辅料,按照自己的配方要求,预制成熟,最终混合一起。

和料之后的墨团呈黑色软泥状,俗称“墨泥”。

通常要放在保温性能较好的炕炉内,以保持一定的柔韧性。

有人总结制墨的要诀如“烟细、胶新、杵熟、蒸匀”,其中“杵熟”就是对接下来的杵捣工序的要求。

这是制墨工艺中很重要的一环,自古就有“轻胶万杵”之说,甚至有“三万杵”、“十万杵”的说法。

墨胚放置一段时间后,随着温度下降会变硬,在入模制墨工序时,首先需要在锅里蒸一段时间,自然变软之后才能用。

墨胚经烘蒸变软,先要反覆捶打至熟,再通过称重,取一锭墨所需的量,然后在工作台上进一步反覆揉压(俗称“揉剂”),反覆捶打,最后做成长条形(俗称“墨棵”)。

徽州非遗技艺制作流程

徽州非遗技艺制作流程

徽州非遗技艺,是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技艺制作流程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工艺,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首先,徽州非遗技艺的原料选择非常讲究。

以徽墨为例,制作徽墨所需的烟料、骨胶、麝香等原料必须精选,以保证墨质的优良。

墨工们通过反复试验和经验积累,掌握了对各种原料的搭配比例,以达到最佳的墨色和墨质效果。

其次,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以制作徽墨为例,制作工序包括炼烟、和胶、下胶、杵捣、成型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任何一道工序出错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

墨工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保证每道工序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在制作过程中,墨工们还需注意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

例如,气候、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墨的品质,因此墨工们需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调整制作工艺。

同时,为了保护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墨工们还需不断探索新的工艺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需求。

最后,徽州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也非常独特。

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技艺的纯正和精湛。

同时,也有一些技艺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传承,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这些技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技艺,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非遗名录、推广非遗文化、举办非遗展览等。

总之,徽州非遗技艺制作流程非常复杂和讲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经验积累。

这些技艺不仅是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技艺,努力传承和发展它们,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安徽工艺美术文化:徽墨

安徽工艺美术文化:徽墨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素有 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 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 上乘
总结
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过千锤百炼, 方成珍品。我们要在努力学习和不断 实践中去完成肩负的使命与职责, 同那些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匠人们 一样,守住初心、耐住寂寞、习得 本领
思考:
请你谈一谈徽墨传承保护的 意义及现状
本节结束
——
传 承

与 创

新安瑰
徽宝





——
第徽第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承 与 创
徽 文 安瑰

墨 房 徽宝
寻 源

,艺
诗 话 安
美 术
课程导入
烟雨江南、水墨徽州、黛瓦白墙、月塘 波影,徜徉于黑与白,是经久不息的 朗朗读书声,还有那触手可及的淡淡 墨香,令人心旷神怡。徽墨,书时为墨, 观时为艺,洇出了一幅幅山水,沉淀了 厚厚的徽州文化
02
01












目录
contents
徽墨的传承

徽墨,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 得名,绩溪为其主要产地。具有色泽 黑润,入纸不晕,历久不褪色、馨香 浓郁、防腐防蛀、造型美观、装潢典雅 等特色,为书画家必备佳品。历史悠久 自南唐,盛于两宋、明、清。原料名贵, 工艺精细、品质优良,为历代贡品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 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 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历代徽墨品种繁多, 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 减胶、加香等,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 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 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的制作工艺

徽墨的制作工艺

徽墨的制作工艺墨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要贡献。

徽墨更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徽墨主要产于古徽州府,它也因此而得名。

徽墨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有文化名人这样赞誉“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徽墨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尤其常常有制墨的大师在墨上雕刻了名人的书画,更增加了它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徽墨的制作囊括了绘画、书法、造型等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书画家的至爱之物。

古人云:“有徽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墨,在色泽上,可分为“焦、重、浓、谈、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淡墨丰韵如神;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那么,徽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来到徽墨的产地之一—绩溪,了解一下徽墨的制作工艺。

绩溪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脚下,不仅有着如画的风景、古老的徽派建筑,更有着享誉世界盛名的文化瑰宝---徽墨。

我们在了解徽墨的制作工艺之前,先来看看徽墨的种类。

一、徽墨的种类徽墨根据不同的社会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墨的不同要求划分。

如书画家要求墨分五色,挥洒自如的书画墨;医药界要求墨能止血消炎,以疗顽疾的药墨;僧尼则要求墨无荤腥,以示虔诚的素墨;还有亲朋相馈的礼品墨,等等。

2.从形制上可分为零锭墨和集锦墨。

零锭墨是不成套的单一实用墨。

集锦墨一般成套出现,有些是每锭墨形状图案各异,但统一于一个主题,有些是墨的形状相同,但绘图不同。

集锦墨雕工精细,装饰华丽,有很好的收藏和观赏价值,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

3.从原料质地上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朱砂墨、五彩墨等。

其中松烟墨和油烟墨最为常见。

徽墨制作方法

徽墨制作方法

徽墨制作方法
一、炼烟
在进入正式的制墨环节之前,墨工需要在密闭的燃炉中烧制烟灰。

二、和胶
则可使分散的烟凝聚成块,古人熔胶,要求“煮化得胶清,墨乃不腻”。

墨的质量高低与胶的关系非常密切,古往今来,制胶工艺一直是制墨的秘技之一。

三、杵捣
捣杵颇费气力,需反复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四、成型
墨丸嵌入印板后,将被搁置到毛竹所制的坐担下。

这时,墨工就坐在竹担上,腾挪一番,用自己身体的重量将墨压平整。

挤压规整后的墨锭,需冷却定型后才能脱模,夏季脱模的时间通常长于冬季。

五、晾墨
脱模后的墨锭将被送入晾墨场中翻晾,古代制墨常用炉灰来脱水,而今则以室内晾干为主,但对晾墨场的要求极高:需要保持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风大要关窗,梅雨季节要促进空气流通,晾墨时,墨工还要勤翻动墨锭,以防收缩不匀而变形。

墨锭的大小决定了晾墨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下,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墨锭越大,需要的翻晾时间就越长。

六、锉边
晾晒后的墨锭还需经专人修边,除去边缘的余墨。

修墨师傅将一块挖了槽的木板钉在木墩上,再把墨锭固定在木槽中,然后用工具将墨锭的毛边打磨、修平,除掉瑕疵。

七、洗水
洗去修好墨锭表面的灰尘。

八、填金
再将成形的墨锭根据图文填描金粉、银粉以及其他颜料。

九、装潢
加以包装后,便成了徽墨。

徽墨的制作工艺

徽墨的制作工艺

徽墨的制作工艺
徽墨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品,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下面就徽墨的制作工艺进行详细介绍。

原料准备
徽墨的原料主要是松烟、硝石、胶饴和水。

松烟是从松树中提取出来的树脂,硝石则是硝酸钾,胶饴则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胶质,这些原料都需要经过精细加工才能用于制作徽墨。

混合
将松烟、硝石和胶饴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并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在火上慢慢加热。

这时需要不断地搅拌和调整温度,直到将所有原料充分融合在一起。

捣打
将混合好的液体倒入一个特制的捣打桶中,用捣棒反复捣打。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捣打时需要控制力度和频率,以确保徽墨质地均匀细腻。

晾干
捣打完成后,将徽墨倒入一个平滑的表面上,用刮刀将其刮平。

然后
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这个过程需要数天至数周。

晾干后,徽墨会变得坚硬而易碎。

研磨
将晾干的徽墨用水浸泡,然后放入研墨盘中,用研墨棒反复搓揉。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以确保徽墨质地细腻均匀。

成品
经过多次研磨和筛选后,最终制成的徽墨质地柔软、色泽浓郁、笔触流畅。

它不仅可以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等领域。

总结
徽墨的制作工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从原料准备到混合、捣打、晾干、研磨再到最终成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和精心呵护。

正是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术技巧和经验才让徽墨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婺源徽墨制作技艺

婺源徽墨制作技艺

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境内群山高耸,溪流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82%。

由于山多林木多,制墨的优质材料也十分丰富。

婺源徽墨是采用松烟、桐油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成的特种颜料。

婺源古属徽州,婺源徽墨是徽墨的一大派别。

婺源徽墨产区主要分布在婺北地区和县城,制墨名匠较为集中的村庄有虹关、岭脚、凤山等地。

清乾隆到嘉庆年间,婺源有墨铺一百多家,仅詹氏一姓最盛时就达80多家。

历史上制墨名家最集中的则数虹关村,历十数代而不衰。

据宋〃《新安志》记载:“新安墨以黄山为名,数十年来造者在婺源黄岗山,戴彦衡、吴滋为最。

”南宋绍兴年间,婺源造墨师戴彦衡制“复古殿”等墨,墨面上“双脊龙”等图案,为书画家米友仁手绘。

造墨师吴滋在南宋时很有名气,孝宗帝曾因吴滋造墨甚佳,额外赐吴滋缗钱两万。

元明时期,墨工在墨中又添加药物成分,成为药墨,研时芳香喷鼻。

墨品造型、图案精致,使婺墨不仅成为文房用品,也成为艺术收藏品。

到了清代,婺源制墨从规模到技术,都达到了高峰。

据清光绪版《婺源地理教科书》载:墨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

清末以后,婺源墨业逐渐衰落。

1979年,婺源县政府重新组建墨厂,当时年产墨锭3000公斤左右,主要外销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婺源徽墨的基本原料是松烟,后来也使用油烟,有的还配以冰片、麝香等中药香料。

婺源徽墨生产主要有点烟、和料、杵捣、成型、晾墨、挫边、填金、包装等工序。

点烟,又称炼烟。

旧时建窑炼制松烟,烟煤附于窑壁,冷却后扫下。

后用密不透风的烟房炼制油烟,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倒扣一只瓷碗,烟薰在碗里,再统一收集。

和胶。

胶的配比须看烟料粗细、制作时令、销售地区等因素酌定。

制墨原料和胶后,要竭力和拌均匀。

杵捣。

以青石作臼,反复杵捣,如干燥粘杵,可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

成型。

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

中档墨翻打8次,每次谓之一折,每折24锤,高档墨折次叠加。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含答案与解析)

绝密 __ __ __ __ __ -------------------- 山角,悄无声息地盘垣一段古潭般______的河湾。

一片暗绿扑上眉睫,浑身一 号 _ 转过 考 __ 准 _ . . __ 中间的虬藤柔曼,纠挽披拂。

只有两头逆射出来的波光云影,参..画出流水的_______ . . . ____ 上__ _ -------------------- 倔强的老柳树,偃 卧在河面,_____的枝叶梢头,兀立着一只鹭鸶,侧头睥 睨 . . .__ __ __ _ __ __ __ --------------------(qi āo )无声息 _ _ B.蓊(w ēng )郁 虬(qiú)藤 柔曼(màn ) __ _ _ _ __ __ C.披拂(fú) 参差(c ī) 倔拗(ào ) _ _D.偃(y ǎn )卧 兀(wù)立 睥(pì)睨 __ 题 __校 __ --------------------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_ _ A.深邃 蜿蜒 荒疏( . . . -------------★启用前 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在浙江省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语文D.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在比赛现场,都有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一批球迷与这支队伍同呼吸共命运。

__学 业 毕___ _ _名 _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3 分) 姓 _ _ 答 A .悄 盘垣(huán ) 澄澈(chè)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第Ⅰ卷_ 一、(12 分)证 . .阵清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墨制作技艺
简介: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南唐奚廷珪始,取当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制墨,质量上乘,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提拨廷珪为墨务官。

从此,歙州制墨名噪全国。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徽墨”由此而来。

出现了程君房、方于鲁、曹素功、胡开文等一批制墨名家。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具有“粘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

徽墨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出现了《程氏墨苑》、《墨谱》、《墨海》等一批墨谱,既为研究徽墨提供了重要史料,也是明代版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黄山市屯溪区、歙县、宣城市绩溪县是徽墨的主要生产地,所制徽墨千姿百态,多道工序有其独特的秘不示人的绝技,由此形成徽墨的不同外观与内在品质。

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赏析:1978年,祁门县茶科所的基建工地里发掘了一座墓葬,棺内存有一枚“崇宁重宝”大钱,两枚“太平通宝”小平钱,一把木尺,最后从墓里的积水中清理出来的就是这锭墨。

墨呈扁长方形,圆弧边,长8.3厘米,宽2.7厘米,厚约0.9厘米,重18.2克。

墨上端残缺五分之二,
中部裂为两截,颜色乌黑,并填蓝彩,由于正面残留楷书“文府”二字,故命名为“文府”墨。

经专家考证,这墨为北宋时期制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徽墨之一。

此墨历经千年,并在水中浸泡,形状却大体未变,在我国墨业史上也是首例,实属罕见。

据《墨经》一书记载,宋以前造墨用松烟,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文府”墨性质特点正与之吻合,属早期松烟,鉴于此墨侧沿皆留下一线印模痕,形制又较规整,足证其为模制。

墨模古称“印”或“范”,其制作工艺和印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文府”墨为研究北宋的墨模具和徽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证。

赏析:地球墨是民国初年,安徽徽州休城(休宁)胡开文第六代店主胡洪椿(1893—1961)时生产的。

该墨是油烟墨,通体饰金,呈厚厚的扁圆状,中部略凸,厚约1.3厘米,边缘略薄,厚度仅1厘米,稳重厚实又不失圆形球状。

该墨的重量是365克,直径12.2厘米。

地球墨的两面分别是东半球和西半球图,墨面绘有清晰的经线和纬线,并标有“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亚非利加”(非洲)、“亚美利加”(北美洲)、“南亚美利加”(南美洲)、“大洋洲”等六大洲(没有南极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标在南极洲附近)等五大洋以及一些知名国家的国名。

墨的款式设计大胆,别具一格,造型构思新颖是收藏的佳品。

1910年地球墨获得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优等奖,1915年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