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八德故事教材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礼”篇》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礼”篇》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礼”篇》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礼”篇》禮—人际文明的规范禮—人际文明的规范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

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

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太子宾客:太子官名,掌管调护、侍从、规谏方面。

五常:古代社会推行的自我修养的五种常态,即仁、义、礼、智、信。

不知礼,无以立。

礼之体,敬为主。

礼之用,和为贵。

人之所异于禽兽者,以礼故也。

礼以诚敬为体,以威仪为用,以中正为则,以谦让为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守程四箴也。

人能以礼制心,则奸盗诈伪之端必不作。

人能以礼制事,则犯上作乱之事必不为。

故礼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也。

不迁怒,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

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

片真诚,无一可假,无一可伪。

其为德也,心口如一,言行相顾,历始终而弗贰,处常变而不移。

大信不约,岂仅在然诺盟誓间乎?八德篇之礼篇(12-1)---伯禽趋跪1、《八德》之礼篇(12礼)---伯禽趋跪诗曰: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什么。

商子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怎么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理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家庭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八德的含义、起源以及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一、八德的定义及意义(200字)八德是指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尊敬长辈、爱护家人、敬重师长、友善待人、乐善好施和忍辱负重等八种道德行为。

这八种德行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

八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通过学习和传承八德,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二、八德的来源及历史渊源(300字)八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古代圣贤思想和儒家文化。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尤其注重家庭和个人道德修养。

古代圣贤如孔子、孟子等思想家,通过他们的言行和教导,逐渐形成了八德的核心理念。

在古代中国,八德被广泛灌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礼仪中,人们都注重让八德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八德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三、八德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500字)1. 亲情的重要性:八德中的爱护家人观念让我们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关爱,使得现代社会更加关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2. 社会和谐:八德强调友善待人和宽容待人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交往提供了基本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他人友善、宽容和理解,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人际关系的维系:八德的尊敬长辈和敬重师长观念,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长辈和师长,能够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健康、和谐的基础。

4. 公民道德的培养:八德中的诚实守信和忍辱负重观念,培养了人们正直守信的品质,提倡了自律和道德自觉。

德育课本

德育课本

序言《德育故事》原名为《八德须知全集》,系民初湖州蔡振绅先生所编辑。

蔡先生在自序中,道编此书缘起,读之感人肺腑,启发人心于无形。

其父因晚年得子,为能躬亲教诲,遂辞去公职,返乡教育其兄弟二人。

四歳始,蔡先生父亲即开始教他读诵孝经,每夜必口授一则古人嘉言懿行,所讲之故事内容均不离「八德」的范畴。

一年当中,惟除夕、元旦二日辍读之外,余均未中断。

因小即接受圣贤教育,虽至年长,亦不忘父亲讲授之感人故事,遵奉为一生的圭臬。

的确德行教化力量,不仅启廸自性的本善,自幼所涵养的德行基础,更是奠定一生成败的关键。

晚年,行至福建,偶见有二十四孝之例编旧本,披覧之余,触动了幼时父亲讲授故事的情景,往事历历,无限的感怀,父亲的谆谆教诲,常绕于心,于是将童年所铭记的八德故事,着手重新会集,并考证于史实,让故事更具事实,不令有所偏差。

当时编辑此书主要为便利儿童诵读,每则故事仅八十字,小注亦不超过八十字,整篇故事不过一百六十字,言简意赅,内容简要。

然因故事所述极短,恐非一般人所能体会理解,故为丰富其内容,本网另予重新改编《德育故事》白话解,俾共大家参考。

本书共有四集,搜集了768个故事,篇篇感人,读之不觉而热泪盈眶。

因蔡老师在《幸福人生》讲座中屡屡提此《德育故事》,因此来函求书或打听何处有卖者众,由于本网为公益性网站,不作任何经营事业。

按本书在海外流通者多,在国内则少见。

鍳此,我们重校输入本书内容,并附加彩页(原图为黑白线画),期能增进看图说故事之效外,俾供大家下载,一起学习感受圣贤的德范懿行。

大方广编辑部谨识《德育课本》初集自序吾家历世祖宗崇尚德行,迭见县志。

先曾祖介眉公,讳祺昌,勤俭治家。

娶先曾祖妣倪太夫人、林太夫人,均不寿。

续娶先曾祖妣朱太夫人,生先祖而即寡,青年守节,养亲抚孤,克享大年,钦旌节孝,赐褒题焉。

先祖班薰公,讳思襄,幼承母教,以「恕」字为传家至宝。

娶先祖妣吴太夫人,夙娴闺范,尤善诗词,生五子,先考其季也。

先祖殁,吴太夫人遂绝吟咏,而茹素诵经,寿至九十一岁。

《中华德育故事》课件

《中华德育故事》课件

孟子故事
2
孟子的故事启迪学生公正廉洁的观念。
3
司马光故事
通过司马光的故事,强调公正廉洁的 重要性。
方志敏故事
方志敏的故事激励学生坚守正义和廉 洁。
结束语
1 回顾
总结中华德育故事中传 递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 准则。
2 启示
3 期望
鼓励学生在成长和学习 中融入中华德育的理念。
激发学生对中华德育的 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 践行。
介绍中华文化中强调和 谐友善的教育价值。
第四章:诚实守信
董存瑞故事
以董存瑞为例,讲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白胜故事
白胜的故事激励学生诚实守信,不欺瞒人们。
古龙故事
古龙的故事告诉学生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五章:勤勉奋进
学无止境
展示中华文化中勤勉奋进的精神,鼓励学生不断学习进取。
第六章:公正廉洁

《中华德育故事》PPT课 件
本课件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中华德育的精髓,旨在提高学 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
杨继续
著名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华德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目录
1 第一章:尊师重教
通过中华德育故事,传 达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2 第二章:仁爱关怀 3 第三章:和谐友善
教育学生培养关爱他人、 乐于助人的品质和道德 观念。

传统文化学习宝典之八德故事链接

传统文化学习宝典之八德故事链接

八德故事链接虞舜耕田唐 初集第一册孝皇英妇道 唐 二集第一册 孝 舜妹护兄 虞二集第二册悌士选让产 五代 初集第一册 悌 俞王劝翁 明 二集第一册悌汉文尝药 汉 初集第一册 孝 堤萦上书 汉二集第一册孝孟宗哭竹 吴 初集第一册 孝 宗母还乍 吴 二集第四册 廉 刘殷祝堇 晋初集第一册孝王祥剖冰 晋 初集第一册 孝 王揽争鸩 晋初集第一册孝志女求鱼 宋 二集第一册 孝 王延色养 晋 三集第一册 孝 姜诗出妇 汉初集第一册孝李善乳主 汉 初集第二册 孝 德秀乳孤 唐三集第一册悌德言对经 唐 初集第三册 礼 荣绪拜经 南宋初集第三册礼仲淹义田 宋 初集第三册 义 纯仁无愧 宋 初集第四册 耻 滂母无憾 汉二集第二册忠伊尹耕莘 商 初集第四册 廉 成汤放桀 商初集第四册耻展禽轻鼎 周 初集第二册 信 惠妻疑渎 周二集第四册耻吴谢笞贺宋 四集第三册义 滂母无憾汉二集第二册忠姜后脱簪 周 二集第三册 礼 太任斋庄 殷 二集第三册 礼 文王问安 周 三集第一册 孝伯禽趋跪 周 初集第三册 泰伯采药殷初集第一册孝周公祝代 周 三集第一册 悌 武王继述 周 三集第一册 悌 太姒嗣徽 周 四集第一册 孝 成汤放桀商初集第四册耻班姬辞辇 汉 二集第三册 礼 班昭女诫 汉 二集第四册 耻 班超不疚 汉 三集第二册 忠 徐后内训明二集第四册耻朱泰虎残 宋 三集第一册 孝 宝夫拜虎 明 初集第一册 孝 杨香扼虎晋二集第一册孝邓攸弃子 晋 三集第一册 悌 义姑退兵周四集第三册义杨播厅堂 北魏 三集第一册 悌 杨津敬长北魏三集第一册悌颜曾争代 明 二集第三册 义 颜游端恪明二集第三册礼无忌甓仇 唐 四集第一册 孝 赵娥复仇 汉 二集第一册 孝 小娥杀贼唐二集第一册孝曹娥投江 汉 二集第一册 孝 娆娥浮父 唐 四集第一册 孝 叔先梦期汉四集第二册信德代毙宋 三集第一册悌郑提争狱 明 三集第一册 悌 汲寿争死周三集第一册悌詹女仁智 宋 二集第一册 孝 彩鸾代父元四集第一册孝寿昌弃官宋初集第一册孝吴璋思亲明三集第一册孝堤萦上书 汉 二集第一册 孝 朱寿诉冤 元 四集第一册 孝 诸娥钉板 明 四集第一册 孝 淑圆击鼓明四集第一册孝赵姬尊嫡 周 二集第一册 孝 郑曹葬嫡晋四集第一册悌嵇绍卫帝 晋 初集第二册 忠 钟雅独侍晋三集第而册忠孔明洁身 蜀汉 初集第四册 廉 嘉贞言路唐三集第二册忠张劭待式 汉 初集第二册 信 范式素车汉三集第二册信曹虑约囚晋初集第二册信傅岐约囚 梁初集第二册 信郭曜献赐 唐 三集第四册 廉 子仪见酋 唐 初集第二册 信 怀古赴獠唐三集第二册信长孙规谏唐二集第二册 忠徐惠疏诛 唐四集第二册 忠陵母伏剑汉 四集第二册忠 董杨训儿 唐 四集第二册 忠 苞母勖子汉二集第三册义谭赵血瓶 宋 二集第三册 义 王陈抱子明四集第二册信公艺百忍唐初集第一册 悌郑廉碎梨 明 初集第一册 悌 陈坊百犬 宋 初集第一册 悌 张闰无私 初集第一册 悌 大和家规 元三集第三册礼仲连蹈海 周 初集第三册 礼 王蜀自经 周 三集第三册 礼 义姑退兵周四集第三册礼章练全城南唐二集第三册 义魏谭请食汉三集第三册 义罗伦还钏 明 初集第四册 廉 林积还珠 宋 三集第四册廉 思永拾钏 宋 三集第四册 廉 留台拾金宋三集第四册义秀夫负帝 宋 三集第二册 忠 世桀拒招宋三集第三册义陆绩怀橘 汉 初集第一册 孝 绩母方肉汉四集第三册礼敬姜慎别 周 二集第三册 礼 郑崔夜读隋四集第三册礼申国家规宋二集第三册 礼张鲁戒食 宋四集第三册 礼伯姬俟傅周 二集第三册礼沈胡拒医明四集第三册礼嗣立自捶 唐 三集第一册 悌 王览争鸩 晋 初集第一册 悌 汲寿争死周三集第一册悌白孟礼教明四集第三册礼程侯盛德宋二集第三册礼殖妻却吊 周 二集第三册 礼 殖母遗子周四集第三册义季儿自经 汉 二集第三册 义 赵氏摩笄周四集第三册义李王践盟 明 二集第二册 信 张高义妇宋四集第三册义义母践诺 周 二集第二册 信 陈林义母宋四集第三册义朱韩新城 晋 二集第二册 忠 张霍守堡明四集第四册义陆纳杖叔 晋三集第四册 廉 原宪辞粟 周 三集第四册 廉 孔奂车船陈初集第四册廉雇协杖徒 梁 初集第四册 廉 茅容杀鸡 汉三集第一册 孝姚察辞练 陈 三集第四册 廉 雇协杖徒梁初集第四册廉嵇康灭灯晋三集第四册 耻山涛封丝 晋 初集第四册 耻 嵇绍卫帝 晋初集第二册 忠蔡樽清节梁三集第四册廉 刘宠钱清 汉 初集第四册廉 孟尝还珠 汉 初集第四册 廉 杨震四知 汉 初集第四册 廉 羊续悬鱼 汉 初集第四册 廉 虞愿见石 南宋 初集第四册 廉 孙谦感物 梁 初集第四册 廉 孔奂车船陈初集第四册廉刘徐怒金 宋 四集第四册 廉 孟光举桉汉四集第三册礼洪蔡安贫 明 四集第四册 廉 孟光举桉 汉 四集第三册 礼 少君却妆 唐 二集第四册 廉 刘徐怒金宋四集第四册廉李林却枋明四集第四册 廉延机教弟明初集第一册 悌许阮愧允 魏 四集第四册 耻 钟离陈殆周二集第二册忠仁杰直奏 唐 三集第二册 忠 卢姨答狄唐四集第四册耻鼎臣祝寿 明 三集第一册 孝 妙真祝寿元二集第一册孝真卿劲节 唐 初集第二册 忠 颜含侍疾晋三集第一册悌顾张待雷 宋 二集第一册 孝 郑杨求杏 唐 四集第一册 孝 许武教弟汉初集第一册悌薛包析产 汉三集第一册 悌感应类:李源赴约 唐三集第二册信姚化工 后梁三集第二册 信 司徒投经 后汉 三集第二册 信 蔡襄完愿 宋 初集第二册 信 赵汴告天 宋 三集第二册 信 文同叠舌宋三集第二册信张女不诬 宋 四集第二册 信 禹钧义方 后周 三集第三册 义 子垦田 汉 三集第四册 廉 王屯葬金 汉 三集第四册 廉 董奉治病 晋 三集第四册 廉 嵇康灭灯 晋 三集第四册 耻 彭娥石鸡 晋 四集第四册 耻 谢刘一间明 四集第四册 廉 郑杨求杏 唐四集第一册孝曇恭訪瓜梁 三集第一冊孝 孝緒得 梁 三集第一冊孝。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一、背景介绍八德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种美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和”,这些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内核。

本讲解课件将对这八德进行逐一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仁德仁德是指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事,关心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追求和谐相处的美德。

在中国文化中,仁德被视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和社会行为的基本原则。

例如,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表达仁德的重要方式。

三、义德义德是指忠诚、正直、公正的行为准则。

义德强调诚实守信、重视道义和公益,要求个人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正义感。

一个有义德的人,能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无私地为他人着想。

四、礼德礼德是指人际关系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德非常重要,代表着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

比如,拜年时的问候礼仪、婚礼中的行为规范等都是中国礼德传统的重要部分。

五、智德智德是指具备智慧和学识,善于明辨是非、判断事物的品质和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德被视为对正确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智德,强调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

六、信德信德是指诚实守信,践行自己的承诺和责任的品质。

信德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德被看作是一种美德,人们崇尚守信契约、讲信用的行为。

七、忠德忠德是指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忠诚的道德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德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要求人们对国家、对家庭、对祖先有忠诚的态度。

忠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八、孝德孝德是指对父母尊敬和孝顺的品质。

在中国文化中,孝德一直被奉为道德的典范,被尊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孝顺父母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之一。

九、和德和德指的是追求和谐、和睦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德是社会和家庭和谐的基础,人们追求和谐的发展和共赢的目标。

中华德育故事第8部

中华德育故事第8部

从《文王问安》到《羊祜推诚》,
从《蒙正三对》到《卫姬信行》,
《中华德育故事》全新第八部(24集)中华德育故事第8部
目录
DVD-1
《文王问安》孝篇
《芒孟慈母》悌篇
《女婧谏槐》忠篇
《义母践诺》信篇
DVD-2
《镇周赠帛》礼篇
《兰根归美》义篇
《陶妻泣富》廉篇
《御妻求去》耻篇
DVD-3
《兰姐善谏》孝篇
《穗女抚弟》悌篇
《御己农谏》忠篇
《蒙正三对》信篇
DVD-4
《缺妻敬馌》礼篇
《臧氏义保》义篇
《吴王洁己》廉篇
《范乔哭砚》孝篇
DVD-5
《少娣化嫂》悌篇《发母数子》忠篇《卫姬信行》信篇《敏元奋剑》义篇
DVD-6
《朱寿诉冤》孝篇《孟尝还珠》廉篇《元方举知》忠篇《羊祜推诚》信篇。

中华传统八德相关书籍

中华传统八德相关书籍

中华传统八德相关书籍中华传统八德相关书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典典籍类:1.《大学》:是《礼记》的一篇,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修身为本,推崇君子的品德。

2.《中庸》:也是《礼记》的一篇,讲述了中庸之道,即遵循天理、合乎人道、处事稳定的原则。

3.《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和教导。

二、修养与道德类:1.《道德经》:是老子所著的典籍,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守持道德,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2.《四书五经》: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等传统经典,讲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和修身良知的方法。

3.《礼记》:论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礼仪制度和人伦关系的思考,强调以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培养人的美德。

三、家庭与社会类:1.《弟子规》:是儿童家教的经典读本,教导孩子们如何尊敬父母、友善待人、遵守规矩,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三字经》:以简练的词句,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人伦关系、道德观念等,被认为是儿童启蒙读物的经典之一。

3.《小学》:宋代朱熹所撰写的教育经典,主要讲述了儿童应如何修身齐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术能力。

四、历史与文化类:1.《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收录了周朝早期的历史、制度、礼仪等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史记》:西汉司马迁所撰写的史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丰富多样,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演义》: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塑造了诸多英雄人物,弘扬了中华传统的正义、勇敢和忠诚等美德。

以上所列举的书籍只是中华传统八德相关书籍的一部分,它们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是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的重要读物。

读者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八德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经典八德故事传承中华美德重现华夏光辉——青龙县三拨子小学校本教材目录前言孝篇1.虞舜耕田2.闵损芦衣3.黄香温凊(jing)4.陆绩怀桔悌篇1.泰伯采药2.朱显焚券3.郑濂碎梨4.世恩夜待忠篇1.苏武牧羊2.李善乳主3.岳飞报国4.守仁求心信篇1.魏征妩媚2.季札挂剑3.郭汲亭候4.朱晖许堪礼篇1.孔子尽礼2.锄麑触槐3.朱熹间居4.居仁敬斋义篇1.仲淹义田2.天祥义带3.宋弘念旧4.冯谖焚券廉篇1.大禹克俭2.孔明洁身3.刘宠钱清4.杨震四知耻篇1.勾践尝胆2.相如称疾3.管宁善化4.卢革避试前言“八德”故事,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能给予人们最好的传统美德教育,每一个炎黄子孙理应把它传承后世,为后世子民留下永恒的精神宝藏,现华夏文明万代光芒,保中华精神千古流芳。

小学阶段,是品德养成的黄金时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这些精选的感人至深的“八德”故事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迷失当中唤醒过来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净化心灵,祥和社会,造福人类。

“八德”简释一、孝:就是孝顺。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孝顺长辈,是做子女,做晚辈的本分。

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知恩感恩,孝心才能萌生。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就是悌敬。

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相互帮助。

对朋友、同学、同事也要有兄弟姐妹之情。

三、忠:就是尽忠尽职。

尽忠国家,是国民的责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忠于组织,忠于职业。

四、信:就是诚信。

诚实守信,是众德之基。

五、礼:就是礼节。

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

对人有礼,遵守规定,遵纪守法。

为人要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

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

《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六、义:就是正义、道义、义务。

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精神,对朋友有道义。

做事求尽义务,不讲权利,合情、合理、合法。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见他人需要帮助,应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帮助,尽为人之义务。

七、廉:就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不想占便宜,大公无私。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

八、耻:就是羞耻。

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知耻后勇”。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同禽兽。

人要自尊自重,不放纵自己。

孝篇一、虞舜耕田“诗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

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着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

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

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着名的孝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

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

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

于是父亲再娶。

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

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

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

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

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

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

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

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

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

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

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

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

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

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

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

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

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

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

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

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

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

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

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

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

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

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

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

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

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

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

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

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

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

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边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

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二、闵损芦衣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

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

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够承受?是否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

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

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

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

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

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切,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