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汉字的形声字产生与词源分析

汉字的形声字产生与词源分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汉字的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形状和声音的结合,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字义。
形声字的产生和词源分析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下面将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形旁通常表示字的意义,而声旁则表示字的音。
形声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
古人通过观察事物的形状和特征,将其与相应的声音联系起来,形成了形声字。
例如,汉字中的“木”字,它的形状就像一棵树,而“木”字的意义就是与树木有关的事物。
又如,“水”字的形状就像水流的样子,而“水”字的意义就是与水有关的事物。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字的形状来联想和理解字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记忆和运用汉字。
形声字的产生还与汉字的词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字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
古人通过观察事物的形状和特征,将其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象形文字。
例如,汉字中的“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而指事文字则是通过指代事物的特征来表示字义,例如,汉字中的“上”字就是通过上升的手势来表示的。
形声字则是在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古人通过将象形文字或指事文字和表示相应音的字结合起来,形成了形声字。
例如,“木”字和“目”字的结合形成了“林”字,它的意义是与树林有关的事物。
通过这种方式,形声字不仅能够表达事物的形状和特征,还能够表示事物的音。
形声字的产生和词源分析不仅是对汉字发展演变的研究,也是对汉字文化的探索。
通过对形声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形声字的产生和词源分析还能够帮助我们拓宽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形声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的意义,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总之,形声字的产生和词源分析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
形声字来源教学文稿

形声字来源三、形声字的三大来源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据了如此大的比重,但这些形声字并非都是一开始就按形声造法原则创造的。
追根索源,发现形声字有三大来源。
A纯表音的假借字加形符是早期形声字的首要来源研究商周文字,我们发现当时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假借字特多。
假借字也有两类:一类是找不到本字本义,专作表音符号的假借字。
这类字的造字本义多不可考,已变成了一个专门的记音符号。
有时同一个记音符号分别记录几个同音词,如甲骨文中的“士、直、可、又、丑、寅”等字,虽在《说文》中也有一个释义,但古籍文献中找不到本字本义的用法,只用于假借。
所以它们应属这类纯记音字。
由于这类字借用的词太多,于是根据所借词义加上一个形符(意符)便成了形声字。
转为形声字的另一类假借字是同时既用于本义,又用它表假借义的字。
这类字有时“身兼数职”,假借它表好几个词的意义。
例如:“易”,《说文》解释为:“蜥易,(虫暥)蜒,守宫也。
象形。
”甲骨文中的“易”,也很象“蜥蝎”形状。
可见,“易”的本义应是“蜥蜴”。
但先秦典籍多借用为“变易”、“交易”等义。
在有些古书中又假借为“赐、剔、锡、瘟”等。
例如:(1)《商君书·错法》:“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
”这里的“易”应为‘赐”。
(2)《汉书·王子侯表》:“平乐侯诉·…病狂易,免。
”“狂易”就是“狂疡”,这是一种精神病。
以上古籍中多处所用的“易”字,其实是不同词义的假借字,后来对应这些不同意义,加上相应的形符(意符),便成了“蝎、赐、剔、疡”这些形声字。
B由表形字(文字学家刘又辛把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统称为表形字)加声旁或形旁构成的形声字。
这类形声字有两种情况:1、在原表形字上加形旁(意符),强化意义的类属,保留原字读音,即将原字作声旁。
例如:(1)“云”,本是“霎”字的初文,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金文都是象云形的“云”。
后来在“云”字上加“雨”,表示与“雨”有关,而读音仍读“云”,于是这个字就成了“从雨、云声”的形声字(现在该字又简化为“云”)。
形声字

形声字這一部分講述的方式是以问题为纲,从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形旁和声旁配合的各种情况以及形旁和声旁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等方面,来说明形声字的构造。
(一)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形声字的形成可以简单概括为:1、添添加加①在表意字上加音符:鷄、裘、齒、耤、埜 、晶—星。
网—罔②在表意字上加意符:A、为明引申义:取、秉、懈。
B、为明本义(初文跟后起字):它→蛇、申→電、莫→暮。
③在形声字上加意符:碧、燃、奉。
景→影。
④在假借字上加意符:师→狮、尚羊→徜羊→徜徉、吴公→蜈公→蜈蚣、仓庚→鶬庚→鶬鹒2、修修改改①改表意字一部分为音符:囿、罝(ju)、圄、何、聝—馘、羞、 弦、②改形声字的形符:振→赈、养→氧、轻→氢、淡→氮、绿→氯③改形声字的声符:潦——涝“潦”本来当雨水大或地面积水讲(1ǎo),引申而有水淹成灾的意思(音lào,旧亦音lǎo。
《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
後来把“潦”字的声旁“尞”(liáo,旧读liào)改为“劳”,分化出“涝”字来表示这一意义(《说文》有“涝”字,当河流名讲,音láo。
水涝之“涝”可以看作它的同形字)。
華——花花草的(花)本用“華”字表示(《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當讀爲“菊有黃花”)。
《說文》:“華( ,草木華也”,“(華),榮也。
從艸,從 ”隸、楷“華”字所從的“”是“ 的變形,原來是音符兼意符(對一般人來說已經成爲記號)。
“花”字可以看作把“華”字所從的“ 改爲純音符“化”而成的分化字(《說文》以“荂”爲“ 字或體。
或謂“花”是“荂”的分化字。
“荂”,《說文》以為“ 之異體。
)。
(二)省声和省形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省去了一部分。
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省声、省形。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l省声省声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三类:A、把字形繁复或占面积太大的声旁省去一部分。
论形声字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层次性

论形声字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层次性彭霞【摘要】形声字是汉字系统中能产性最强的一种字形结构,从甲骨丈的27%、两汉时期的82.3%到唐宋以后的94%以上,其比例不断增加。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比例,是由于形声字经历了四个阶段和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旧形声字、假借字和通假字为源头发展来的。
绝大多数形声字并不是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而形成的,往往是先有形符后加声符或者先有声符后加形符构成,这说明形声字内部形符和声符的产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汉字发展的历史证明,汉字形声化过程从先秦就开始了,并非传统认为的从秦汉开始。
汉字形声化就是制造形声字的过程,用了加形符、加声符、替换形符、替换声符、改变造字法、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以及组合原来同一对异体形声字七种方法。
%The Chines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re the most productive in Chinese characters system, with an increasing rate from 27% in the oracle-bone characters to 82. 3%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o the more than 94%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reason why such a large proportion is due to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and developed from the pietophonetie characters, the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s, the associative eharaeters, the ol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 phonetic loan eharacters and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most pietophonetic characters are not the same combination of the pictogram and the phonetic element, but often the formation of a Chinese eharaeter is done by adding a phonetic element on a pietogram or adding a pietogram on a phonetic elem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oductive progress of the pictogram and phonetic element hasan obvious hierarch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ietophonetic characters started from the pre-Qin days (before 221 BC), not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at is a traditional view. There are seven ways of forming the Chines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adding pictogram, adding phonetie element, replacing pietogram, replacing phonetic element, changing word-formation, combining pictogram and phonetic element as well as combining two different pictophonetie eharacters.【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0页(P111-120)【关键词】形声字;来源;层次性;形符;声符【作者】彭霞【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f-j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2一形声字及其产生过程总说关于汉字的结构,在《周礼·地官·保氏篇》中有六书之说,汉朝刘歆在《七略》中解读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和假借(参见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在《周礼解诂》中解读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和谐声,许慎《说文解字》把它解读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緉: 辆: “兩”,本表 “成對的兩個”義,後 引申 為成對的鞋的單位詞的“緉”和 車輛的單位詞的“輛”。後加意符 “糸”“車”來表示這兩個引申義。
返: “反”,本來表示“相反”義,後引申為 “返回”之“返”。後加意符“辵”來表 示這個引申義。
(3)為明確本義而加意符
它——蛇 “它”是“蛇”的初文,為明 確本義,就在“它”上加意符 “虫”而形成一個後起字。 “止”是“趾”的初文,為明 確本義,就在“止”上加意符 “足”而形成一個後起字。 “州”是“洲”的初文,為明 確本義,就在“州”上加意符 “水”而形成一個後起字。
懈: “解”,本來表示“解剖牛”義,後 引申 “懈怠”之“懈”。後加意符 “忄”來表示這個引申義。 棅: “秉”,本來表示“持”義,後引申 “棅把”之“棅”。後加意符“木” 來表示這個引申義。
影: “景”,本來表示“日光”義,後引 申 “影子”之“影”。後加意符“彡” 來表示這個引申義。 俸: “奉”,本來表示“雙手捧物”義, 後引申有 “供給”義,再引申為“俸 祿”義。後加意符“亻”來表示這個 引申義。 礠: “慈”,本來表示“慈愛”義,後引 申 “礠石”之“礠”。後加意符“石” 來表示這個引申義,後又簡化為 “磁”。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鳳: 加音 符凡 鳳形簡化 為鳥形 二者初文為象形字 加音 符干
厈(hǎn):
《说文》:上石之厓(崖)巌(岩),人 可居,象形.
飲:
人舌
甲 今
金
篆
初文為會意字 金 篆
裘: 甲
初文為象形字,本義指皮衣.後加注音符” 又”,,再後象皮衣的形符改為“衣”,就 成為一般的形聲字。後來為適應語音的變 化,音符“又”變為“求”。
(2)改換音符
潦——涝 滥——灠
形声字的故事

形声字的故事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种特殊字形,它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发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形声字的产生和演变,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汉字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形声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
古代人们根据事物的形状、特征和功能,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和含义,这就是象形文字。
比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月”字就是月亮的形状,“山”字就是山的形状。
而指事文字则是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和含义,比如,“上”字表示上面,“下”字表示下面,“中”字表示中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单纯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流和表达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创造新的文字形式。
形声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形声字采用了形旁和声旁的组合形式,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发音,这样一来,就大大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
形声字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了历史、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形声字的产生过程中,有一些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是非常有规律和规范的,比如,“木”、“林”、“森”等字都是跟树木相关的,它们的形旁都是“木”,声旁都是“林”,“森”等与树木相关的字。
这些字的形旁“木”表示字的意义,声旁“林”表示字的发音,它们的组合形式非常规范和规律。
形声字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
它不仅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智慧和创造力。
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种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声字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汉字产生和演变的生动史诗,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汉字的魅力和魅力。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

形声字的形成过程【内容提要】从汉字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来看,一般认为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
因此,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是汉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从汉字演变的结果入手对汉字进行静态的观察和描写,与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对汉字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不同,从中看到的文字现象及文字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不相同。
从后者入手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发现,形声字的形成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创造的过程,最初的借字加意符、母文加类符、表意字加注音符都不是有意识的造形声字,这样形成的汉字也不是“形声相益”的真正的形声字。
文章虽然研究的是形声字的问题,但由于形声字牵涉到汉字学的方方面面,因而实际上也反映了对汉字学和汉字总体发展的一些新的认识,以及对汉字字族学的思考和探索。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形声字/形成过程/同族字/母文/类属标志【正文】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三点。
这三点,也是我们讨论形声字形成过程的基础。
1.关于形声字的概念的问题。
形声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早就给过“以事为名,取譬相成”[1]的定义。
由此出发,人们一般认为,形旁和声旁组合成的字,就是形声字。
这好像很简单,很明白的,再没什么分歧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
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那就是,同样在《说文解字·叙》里,许慎还谈到了“形声相益”的问题,这里包含着对形声字的另一要求,即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要“相益”,要相辅相成。
这一点看似废话,其实很重要。
这反映了许慎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也影响到我们现在对形声字的产生及其形成过程的认识。
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形声字,其形旁与声旁两部分要“相益”,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有一部分可有可无,那么这一个字还不是真正的形声字。
如甲骨文中的“凤”字,大体上有两类写法:一类是画出凤的专形,作为象形字;一类是在专形的基础上加“凡”字注音。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形声字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能产,也是最完善的汉字造字法。
其产生至今,在数量上不断发生突破,一般认为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
所以,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其发展,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形声字本身的认识,对认清整个汉字系统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那么本文以历史地发展地动态地视角来探究形声字的产生途径。
在前贤们详尽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形声字的产生途径概括为三种:第一,在原有的汉子形体上添加字符。
1、加注声符,表意字是汉字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结构方式,它们构成汉字发展的一个基础,为汉字的产生提供给本的构件。
这些早期的表意字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表音化的大趋势下,往往加注声符成为新字,用来区别字意。
如甲骨文中的“鸡”初文是象形,是一种表意,后来加注声符,再往后发展,形符又被换成了“鸟”旁,成为了一般的形声字。
再如牙齿的“齿”,象形初文是牙的象形符号,后来在初文的基础上加注声符“止”。
“野”在金文中是从“林”从“土”的会意字。
《说文》“野”中“予”是加注的声符。
这种加注声符的形声字逐渐与初文发展成为异体字,但随着后起形声字的发展,并且日益成为主流,原来的表意字便逐渐废除了;2、加注形符,如“祭”,甲骨文中有示部的,也有无示部的,但以无示部的字占绝对优势,从《金文编》所反映的文字信息来看,到两周时期基本定形为从示之祭。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所列五期断代中的代表字也均不从示。
徐氏对祭的解释是:“甲骨文祭不从示,示为后加之意符。
甲骨文祭字以手持,即肉,或以数量不等之点象血点之形,会祭祀之意”。
由此可见,字本身就有祭祀之意,加上示部主要是为了强化其表意功能。
第第二,改换字符。
1、改换形符,如喜悦本作“说”,《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为了区分说话的“说”字,后改换偏旁另造“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按:《说文》无“悦”字;2、改换声符,此类例子不多,现转引裘锡圭《古文字概要》中的一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观形声字的产生途径
形声字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能产,也是最完善的汉字造字法。
其产生至今,在数量上不断发生突破,一般认为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
所以,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其发展,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形声字本身的认识,对认清整个汉字系统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那么本文以历史地发展地动态地视角来探究形声字的产生途径。
在前贤们详尽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形声字的产生途径概括为三种:第一,在原有的汉子形体上添加字符。
1、加注声符,表意字是汉字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结构方式,它们构成汉字发展的一个基础,为汉字的产生提供给本的构件。
这些早期的表意字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表音化的大趋势下,往往加注声符成为新字,用来区别字意。
如甲骨文中的“鸡”初文是象形,是一种表意,后来加注声符,再往后发展,形符又被换成了“鸟”旁,成为了一般的形声字。
再如牙齿的“齿”,象形初文是牙的象形符号,后来在初文的基础上加注声符“止”。
“野”在金文中是从“林”从“土”的会意字。
《说文》“野”中“予”是加注的声符。
这种加注声符的形声字逐渐与初文发展成为异体字,但随着后起形声字的发展,并且日益成为主流,原来的表意字便逐渐废除了;2、加注形符,如“祭”,甲骨文中有示部的,也有无示部的,但以无示部的字占绝对优势,从《金文编》所反映的文字信息来看,到两周时期基本定形为从示之祭。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所列五期断代中的代表字也均不从示。
徐氏对祭的解释是:“甲骨文祭不从示,示为后加之意符。
甲骨文祭字以手持,即肉,或以数量不等之点象血点之形,会祭祀之意”。
由此可见,字本身就有祭祀之意,加上示部主要是为了强化其表意功能。
第第二,改换字符。
1、改换形符,如喜悦本作“说”,《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呼?”为了区分说话的“说”字,后改换偏旁另造“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按:《说文》无“悦”字;2、改换声符,此类例子不多,现转引裘锡圭《古文字概要》中的一例。
“潦本作雨水,音为lǎo,引申而有雨水过多农作物受灾之义,音为lào。
《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
”后来将潦之声旁改作劳,分化出“涝”字来表示这一引申义。
假借分化除了在同源分化过程中会产生形声字,在区分因假借而产生的一字多词的现象中同样也会产生形声字。
其具体方式也是以原字为声,并根据表意的需要在原字上加形符。
3、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该换成音符,不同于重新加注音符,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表意字的部分构件进行改造而形成新的形声字。
如甲骨文中捕兔的“网”,下面是一个兔的象形,整体是一个会意字,后来把“兔”换成“且”,变成“置”,成为一个形声字。
甲骨文中的“何”初文是象形字,表示一个人肩扛一样东西,后来“何”的“人”简化为一般的单人旁,身上所扛的符号改变为“可”,从而整个字形成为一个从“人”,“可”声的形声字。
“羞”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表示进奉事物,从“又”从“羊”,后来“又”改为“丑”就成为从“羊”“丑”声的形声字。
第三,形符和声符直接结合。
添加和改换字符虽然增加了汉字的标词功能和区别功能,但它们都没有产生新词,仍旧没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受加声符和形符分化汉字的启发,一种能产生新词的方法应运而生———直接组合形符和声符。
其具体操作过程就是以所要造的概念的意义类属为形旁,再找一个合适的读音配上。
这种方法可以不受原字的限制,从理论上说可以无限制的产生任何需要的新词。
也正是这种新的造字法的出现标志着形声字的产生、形成,已经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利用形声的方法造字,是万能的,既可以救文字数量不足之穷,又可以济音读不明、意义
不确之穷。
而且,形声字又是能产的,可以根据社会、时代、语言的变化和需求合理而科学地产生新字。
通过对形声字的产生途径归纳总结,不仅能认清汉字发展的大致方向,而且对于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众多复杂关系也能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线索,这对于汉字教学不无裨益。
如添加字符和改换字符产生的形声字,以及由本无其字产生的形声字,由于和原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它们便形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就同源分化而言,绝大多数分化字是被分化字的累增字,因而各分化字之间往往又形成区别字的关系。
从语义关系看,通过分化产生的形声字可能表示本义、语源义,也有可能表示假借义。
可见,汉字虽然数多量大,但从形声字入手确是掌握汉字、认清其源流的一条捷径。
为了对形声字的源流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还需要对汉字发展的史实性材料进行专门学习,并多多关注其他专家学者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