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重庆市开州区高一(下)期末测试卷语文(图片版有答案)语文
重庆市开州区高一(下)期末测试卷 语文(图片版 有答案)

2019年春高一(下)期末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1. C(A指的是所能传达的情意和所要传达的情意不完全符合。
B张冠李戴,让人感到痛苦的是说话时用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可笑。
D从“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等处可知,语言等才是象征体系,声音、表情、动作是象征原料。
)2. B(证明的是乡土社会表情达意时选择语言舍弃文字的合理性。
)3. D(是因为有表情、动作等更直接的象征原料可以会意。
)4. B(烘托小乌依笑容之美。
)5.①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游戏,象征着爱情的美好;②对族里羊群数目的确认,表明物质上的贫穷;③戈桑失眠后的举动,暗示传统的草原生活方式在现代工业文明前的溃败与萎缩;④戈桑无绵羊可数而数汽车,包含着对草原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其消逝的无奈。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
只答出事实而没有内涵不给分。
)6.特点:①时间的突然跳转。
由讲述少年戈桑的故事,突然转到老年戈桑的画面。
②片段化。
只撷取爷孙睡前的细节进行描写。
(每点1分,共2分)表达效果:①时间跳转,交代草原毁灭的结局,使情节完整。
②用戈桑老年生活的片段与少年生活场景形成照应和对比,渲染忧伤的气氛,深化了主题。
③时间的突然跳转,打破了之前的线性叙事结构,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④片段化的描写,节省大量笔墨,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每点2分,时间的跳转和片段化的表达效果各任答1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7. B(“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在野外获得蜂蜜的时间,埃及人养蜂的时间文中没有交代。
)8. CD(答对1项给2分,2项给5分。
A“毁灭性的打击”“全球性的饥荒”言之过重。
B归因错误,主要原因是蜜蜂“大规模家养”;另,“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错,原文最后一句是“蜜蜂等昆虫”。
E“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错,原文说的是“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而且蜜蜂酿蜜功能“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9.①扩大家蜂饲养规模;②加强本土野生蜜蜂的保护;③采用人工授粉;④加快完善“机器蜂”和无人机授粉技术。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五)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五)一、选择题1.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肿胀(zhàng) 嗥鸣(háo)炽痛(chì)亘古(gèng)B.叮嘱(zhǔ) 狭隘(ài)宰割(zǎi)歉疚(jiū)C.骊歌(lí) 默契(qiè)磐石(pán)管辖(xiá)D.花圃(pǔ) 污秽(suì) 哺育(pǔ)田垄(lǒ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纯粹报怨臀部急据B. 书籍渲哗倒置篮箍C. 脉膊故障陶醉脊椎D. 垒球退役胡茬蓬乱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这所学校,会被一种大气揪住。
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向校园深处延伸进去,,,建筑后边青山隐隐。
①四季葱绿的香樟树生长在道路两旁②道路两旁是四季葱绿的香樟树③庄严的石头建筑位于校园深处④校园深处是庄严的石头建筑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陋室铭》中的“书”“传”“说”“铭”都表示文体。
B.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具有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
课文节选了一篇《雷电颂》。
C.赤壁是东汉末年曹操大败周瑜的地方,在今湖北市长江南岸。
D.《岳阳楼记》一文,作者范仲淹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知识分子》,完成题。
知识分子吴念真①我定义的知识分子,是在一群人里面知识比大家多一点点,而且会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
我们村庄里有一个人,他到底念过多少书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知道很多东西。
他知道矿工的许多事情,他常常坐在矿坑边看书,他看的书是《文艺春秋》,还是日文的。
②他会做一些让村里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比如在日文杂志上看到盘尼西林,就会跟人家讲这个消炎很管用。
2019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l50分。
考试时间l50。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杜撰./篆.文溺.水/匿.名信楔.子/锲.而不舍B.栈.道/湛.蓝道观./冠.名权炮.制/刨.根究底C.恫吓./唱和.诅.咒/狙.击手自诩./栩.栩如生D.提.防/堤.坝鄙薄./号码簿.炽.热/叱.咤风云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贤慧料峭守本份五彩斑斓B.国粹老练副作用礼尚往来C.缔造家俱黄粱梦皇天厚土D.神州布署发祥地肝脑涂地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最美女教师”张丽莉8日成功接受了植皮手术。
目前,张丽莉生命体征平稳,清楚,己撤离呼吸机自主呼吸。
②他们这种学术不端、人品不正的行为,都将为人所,并在道德法庭上,受到谴责。
③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的行为。
A.神智不齿琢磨 B.神智不耻捉摸C.神志不齿捉摸 D.神志不耻琢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郭敬明和长江文艺出版社都收到了来自河北一家图书批发市场的举报信,信中称发现冒名《爵迹3》《爵迹4》的两本伪书赫然在市场上招摇撞骗....。
B.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间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品类齐全,货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
重庆市开州区最新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试题

2019年春高一(下)期末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
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圈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
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
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
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
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
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迁阔,而且可笑。
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
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卷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
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
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___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
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________,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
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___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
中国铁路凤凰涅盘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
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后发先至养精蓄锐毋庸讳言舍本逐末B . 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讳言舍近求远C . 后发先至养精蓄锐毋庸置疑舍近求远D . 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置疑舍本逐末(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B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C .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B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
(9分)“微电影”大有可为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元素,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兴起于草根。
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
后来,类似“天堂鸟影像”这样的专业机构,使微电影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上升到电影的层次。
近两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呈“井喷式”增长。
从电影类型来看,在草根网民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专业团队为一些品牌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也开始盛行;从制作规模来看,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跻身微电影的制作,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制作行列。
微电影的制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品质、格调也得以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
微电影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由其催生的短片大赛、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些微电影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以“7•21”大雨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微电影《大雨》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各种困境,他们团结互助、共抗灾难,共同演绎了充满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感人故事。
影片融入纪实的风格,片尾对人物原型的采访,使得“微”中有内涵,“微”中有新意。
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中,《天堂忘记了》镌刻下自闭症少年的心灵界碑;《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一句“叔叔,你把我卖了吧!我还差1800块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亲爱的小孩》喊出“温暖2012”,呼吁对于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一刻都不该停止……这些微电影关注社会事件,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多个方面,予以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艺术的力量担当起社会责任,发出正义之声,温暖人心。
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的一组是(3分)从来文章都提倡▲,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这▲是不错的。
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刻画心理,能使▲。
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A.干练固然穷形尽相无微不至B.简练固然原形毕露细致入微C.简练诚然穷形尽相细致人微D.干练诚然原形毕露无微不至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因为有了语言,人类得以思维和交际,不但传递和保存着文明,而且不断创造新的生活。
我们在语言中发展、生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它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共同繁荣、异彩纷呈。
C.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才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复呈现的主题。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D.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用话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便捷、频繁。
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
3.沈德潜《说诗啐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
读▲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诗,如见其忧国伤时。
”横线处所填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3分)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B.读柳子厚诗,知其人无与偶;读韩昌黎诗,知其世不能容。
C. 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D.乐天之诗,胡儿能唱琵琶篇;义山之诗,独恨无人作郑笺。
4.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链子的样子。
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共75分)现代文阅读(一)社科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
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天的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
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
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
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春高一(下)期末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 C(A指的是所能传达的情意和所要传达的情意不完全符合。
B张冠李戴,让人感到痛苦的是说话时用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可笑。
D从“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等处可知,语言等才是象征体系,声音、表情、动作是象征原料。
)
2. B(证明的是乡土社会表情达意时选择语言舍弃文字的合理性。
)
3. D(是因为有表情、动作等更直接的象征原料可以会意。
)
4. B(烘托小乌依笑容之美。
)
5.①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游戏,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②对族里羊群数目的确认,表明物质上的贫穷;
③戈桑失眠后的举动,暗示传统的草原生活方式在现代工业文明前的溃败与萎缩;
④戈桑无绵羊可数而数汽车,包含着对草原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其消逝的无奈。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
分,四点5分。
只答出事实而没有内涵不给分。
)
6.特点:①时间的突然跳转。
由讲述少年戈桑的故事,突然转到老年戈桑的画面。
②片段化。
只撷取爷孙睡前的细节进行描写。
(每点1分,共2分)
表达效果:①时间跳转,交代草原毁灭的结局,使情节完整。
②用戈桑老年生活的片段与少年生活场景形成照应和对比,渲染忧伤的气氛,深化了主题。
③时间的突然跳转,打破了之前的线性叙事结构,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④片段化的描写,节省大量笔墨,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每点2分,时间的跳转和片段化的表达效果各任
答1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7. B(“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在野外获得蜂蜜的时间,埃及人养蜂的时间文中没有交代。
)
8. CD(答对1项给2分,2项给5分。
A“毁灭性的打击”“全球性的饥荒”言之过重。
B归因错误,主要原因是蜜蜂“大规模家养”;另,“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错,原文最后一句是“蜜蜂等昆虫”。
E“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错,原文说的是“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而且蜜蜂酿蜜功能“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
9.①扩大家蜂饲养规模;
②加强本土野生蜜蜂的保护;
③采用人工授粉;
④加快完善“机器蜂”和无人机授粉技术。
(每点1分,共4分)
10.C
11.A(“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学问和技能。
)
12.B(他去了,从“再迁为太史令”可知。
)
13.(1)(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精思”“乃”“奇”“不应”各1分,句意1分。
)
(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相符,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件事。
(“之”“合契”“自”“未之有也”各1分,句意1分。
)
14.BD(答对1项给2分,2项给5分。
B“青春”指春天,不是指人生的青春;也没有“等待”之意。
D“渠”是“它”的意思;“爱暖凉”是指万物有的喜暖,有的爱凉。
)
15.①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
红叶喜暖,青苔爱凉,都出自它们内心的选择,而一个“随”字,道出了对不同选择的尊重和肯定。
(3分)
②人要安于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他人。
青苔生于阴凉之地,不知斜阳为何物;对红叶的反问中,流露出一种安然自适
的态度。
(3分)
16.(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7.C(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②残羹冷炙:吃后剩下的菜汤和饭食。
③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④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⑤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⑥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18.D(A不合逻辑,应将“生活中买东西时的讨价还价”和“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互换。
B中途易辙,前一分句陈述对象是“我们”,但没有谓语进行陈述,就变换陈述对象为“形式”了;可将“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时”改为“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
C搭配不当,“街谈巷议”后加“的素材”。
)
19.B(A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B抱恙:抱病、欠安。
C垂询:敬辞,称别人(对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
D璧还:敬词,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
20.示例:①因为宇宙辽阔无垠②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③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
(每句2分,共6分)
21.示例:②阅读空间不一定要绝对安静。
③不一定要在这样的阅读空间里阅读,幼儿的内心才平静。
(每处2分,全对给5分)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
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外面有八条龙。
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
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
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
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
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相符,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件事。
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
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