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_新目标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_新目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af966a5727a5e9846a613c.png)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学年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
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刘知几的《史通》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
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
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高质量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
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已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
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的内在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
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
”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2019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试卷

2019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试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xxxx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题试卷由中国()为您提供的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题试卷,希望给您带来帮助!第Ⅰ卷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漩涡罗绮顷刻休戚相关B.嫡亲自诩畏葸残羹冷炙c.懵懂咀嚼埋怨杳无音信D.赋予憔悴吞噬辽阔无垠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湮没萧瑟寒喧礼尚往来B.弥补杜撰苍茫官冕堂皇c.谛听陨落形骸锲而不舍D.逡巡暮蔼默契归根结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队伍内部也颇多分歧,针对这些,鲁迅先生写出了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B.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c.《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而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的名篇。
D.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反欲斗两主,观祸败B.且庸人尚羞之c.外连衡而斗诸侯 D.却匈奴七百余里5.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安帝雅闻衡善术学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6.下面是宋朝高观国的词《声声慢》的下片,填入横线处的两句正确的一项是卷地香尘不断,最得意,输他五陵狂客。
,。
绞绡暗中寄与,待重寻,行云消息。
乍醉醒,怕南楼吹断晓笛。
A.无限眼边春色,楚柳吴梅B.无限眼边春色,楚柳更兼吴梅c.楚柳吴梅,无限春色D.楚柳吴梅,无限眼边春色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曾是这支建设大军中普通一员。
至今还忘不了那艰苦奋战的岁月,那火红年代的沸腾建设景象:;;;;……我尤其忘不了制造我国第一台大型轧钢机的那些动人的日日夜夜。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五)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五)一、选择题1.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肿胀(zhàng) 嗥鸣(háo)炽痛(chì)亘古(gèng)B.叮嘱(zhǔ) 狭隘(ài)宰割(zǎi)歉疚(jiū)C.骊歌(lí) 默契(qiè)磐石(pán)管辖(xiá)D.花圃(pǔ) 污秽(suì) 哺育(pǔ)田垄(lǒ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纯粹报怨臀部急据B. 书籍渲哗倒置篮箍C. 脉膊故障陶醉脊椎D. 垒球退役胡茬蓬乱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这所学校,会被一种大气揪住。
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向校园深处延伸进去,,,建筑后边青山隐隐。
①四季葱绿的香樟树生长在道路两旁②道路两旁是四季葱绿的香樟树③庄严的石头建筑位于校园深处④校园深处是庄严的石头建筑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陋室铭》中的“书”“传”“说”“铭”都表示文体。
B.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具有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
课文节选了一篇《雷电颂》。
C.赤壁是东汉末年曹操大败周瑜的地方,在今湖北市长江南岸。
D.《岳阳楼记》一文,作者范仲淹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知识分子》,完成题。
知识分子吴念真①我定义的知识分子,是在一群人里面知识比大家多一点点,而且会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
我们村庄里有一个人,他到底念过多少书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知道很多东西。
他知道矿工的许多事情,他常常坐在矿坑边看书,他看的书是《文艺春秋》,还是日文的。
②他会做一些让村里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比如在日文杂志上看到盘尼西林,就会跟人家讲这个消炎很管用。
2019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九)

2019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九)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角.色(jué)楔.子(xiē)本分.(fèn)敲诈.(zhà)B.堤.防(dī)伺.候(cì)惊愕.(è)喘.气(chuǎn)C.脚镣.(liào)战栗.(lì)觊.觎(jì)暮霭.(ǎi)D.国粹.(cuì)给.予(gěi)自诩.(yǔ)脑髓.(suǐ)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弥补贤慧谛听阴险毒辣B.枯燥蓑衣罪孽礼尚往来C.吝啬窒息揭露冠缅堂皇D.神州经典诡计残羹冷炙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吃不了的苦和忍不下的气,眼前的这个男人对严峻的生活早已安之若素....。
B.国家队的几位表现出色的小将,被誉为中国足坛明日黄花....。
C.早在30年代,萧老就因小说《梦之谷》名噪一时,成为学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D.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气象万千,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21日,空难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对此作出妥善处理,正在查明事故原因,坚决防止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B.当年有些科技人员在某些人眼里成了不可救药的人,把他们打入另册,可是这位老师并不嫌弃他们,仍然听取他们的意见。
C.三国时期,由于北方的快速发展,为晋朝最后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D.第57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11日在这里作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问题纳入本届联大议程。
这是台湾参与联合国的图谋连续遭到的第10次挫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散文集—鲁迅 B.《汉书》—东汉—班固 C.《日出》—戏剧—曹禺 D.《谈美》—钱钟书—美学论著6、下面是杜甫的律诗《发潭州》,目前顺序混乱,请你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 )①褚公书绝伦②贾傅才未有③名高前后事④回首一伤神⑤岸花飞送客⑥樯燕语留人⑦晓行湘水春⑧夜醉长沙酒A.⑤⑥⑧⑦②①③④ B.⑤⑥⑧⑦③④②①C.⑧⑦⑤⑥②①③④ D.⑧⑦⑤⑥③④②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一2019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顾名思义,“宫斗剧”,比如《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其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
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
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
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
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
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
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
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
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
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
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以《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
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
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和中华文化周汝昌《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
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
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
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
其实这是看错了。
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
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
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
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
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
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
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
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
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
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答题卡)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答题卡)上,请看清试题序号。
一、古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片断,完成1 -10题。
(28分)烛之武退秦师(节迭)①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子犯请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表述中,不能致使秦伯退军的一项是(3分)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许君焦、瑕,軔济而夕设版焉。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古代礼仪要求面对地位不比自己低的人时不能直呼其名,而用与其人有关的其他人、亊、物来代替,以表示对方的尊敬。
以下各句不属于这类情况的一项是(3分)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泰王D.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既东封郑”中的“封”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又欲肆其西封B.范增数目项王C.封闭宫室,还军霸上D.朝济而夕设版焉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A.行李之往来B.大阉亦巡逻畏义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5.烛之武在劝说秦伯时说:“夫晋,何厌之有? ”如果用一个四字成语将“何厌之有”的句意表达出来,这个成语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还都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
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来源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
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者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
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
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
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的存在。
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以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道”。
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
“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
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
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
唐代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的人。
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
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得到的史料而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
所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
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
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
方录》一书,所记内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
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洗茶具”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
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归,复
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递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
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
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收:拘禁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D.恢谢不与通谢:感谢
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④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⑥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恢为人至孝。
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
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