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v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风格从哪里来陶子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意蕴的艺术形式,任何一个地方的戏剧都与当地民众潜意识中的审美习惯与伦理诉求有着隐秘关联。
今天,坐在封闭的现代剧场中的中国观众,也许对其潜意识中从传统而来的审美趣味并不了然,但对舞台上那些让他非常舒服的表现,却有着敏锐的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中国风格”的内在原因。
这一问题在当前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变得更加迫切。
越来越密切的文化交流,必然使得中国话剧人对于西方戏剧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于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方向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越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化的方向,也就越显得可贵。
正因为艺术风格根植于深层的美学精神,所以,消化西方戏剧的美学和吸收中国戏曲的精神是并行不悖的探索。
寻找传统戏曲美学精神进入当代戏剧的路径,自然也是探索话剧中国风格的路径。
显而易见,这种探索不仅仅是在剧本创作上,更多的是探索用什么样的舞台呈现方式,用什么样的表演方式,表现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和故事。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还大量存在着对于戏曲表达方式以及传统美学的概念化图解。
面对厚重的历史传统,创作时一句“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阐释”显得太过轻飘,在舞台实践中将戏曲的一些表演方式简单直接移植,也显得过于草率。
实际上,当代话剧要在舞台上实现戏曲的美学精神,需要的是细腻的转化而不是概念的挪用和形式的拼贴。
“细腻”包含细致和精确两层意思,需要长久的实践,需要一点一点地拓宽思路。
在近些年的话剧舞台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严肃有益的实践。
比如导演林兆华在《老舍五则》中,让演员们以一种静止的姿态存在于“空”的舞台上,这种静止不是纯粹的静止,而是如同中国水墨画,静中蕴藏着动,以动来凸显静。
比如导演田沁鑫在其近作话剧《青蛇》中,与两位有着戏曲功底的年轻女演员共同创造了一种舞台表演的新方式,不露痕迹地将戏曲身段运用到表演上来。
观众不一定会感觉到戏曲身段,但一定会感受到一种熨帖的美。
高一2019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顾名思义,“宫斗剧”,比如《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其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
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
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
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
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
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
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
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
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
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
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以《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
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
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和中华文化周汝昌《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
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
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
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
其实这是看错了。
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
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
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
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
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
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
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
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
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
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5)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①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③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附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穹顶(qiónɡ) 偌大(nuò) 彻骨(chè) 坠落(zhuì)B.重听(zhònɡ) 窗槛(jiàn) 晦气(huì) 愤懑(mèn)C.磨蹭(cenɡ) 寒颤(chàn) 攒够(zǎn) 殷切(yīn)D.朕兆(zhèn) 无辜(ɡū) 倘若(tǎnɡ) 差池(chā)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
B.尽管是清晨,清新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究竟是三月底了嘛。
C.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D.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在被一些东南亚的国家连载时,那些国家的议会进行竞选,议员争辩时直接就说你这个人是岳不群,或者是左冷禅。
B.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时代,每年以亿吨为单位的各种食物在世界上流动,食品供应链中的任一环节只要出现漏洞,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
C.我市已建成的1 554千米绿道,境遇冷热不均,有的绿道杂草丛生,几乎被湮灭,有的还长了厚厚一层青苔,或者被机动车占道。
如何提升绿道管理,避免公共资源浪费,成为城市管理新课题。
D.判断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没有大众影响力,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所创造的人物、语言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4.把下面五句话按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是(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本意是我们不但要从“西方”拿来, 。
虽然现在拿来的已不是鸦片、枪炮和香粉,换了一些诸如西医、西学之类的新东西,但是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国外的一切东西都比国内的好。
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2019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答题卡)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答题卡)上,请看清试题序号。
一、古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片断,完成1 -10题。
(28分)烛之武退秦师(节迭)①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子犯请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表述中,不能致使秦伯退军的一项是(3分)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许君焦、瑕,軔济而夕设版焉。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古代礼仪要求面对地位不比自己低的人时不能直呼其名,而用与其人有关的其他人、亊、物来代替,以表示对方的尊敬。
以下各句不属于这类情况的一项是(3分)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泰王D.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既东封郑”中的“封”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又欲肆其西封B.范增数目项王C.封闭宫室,还军霸上D.朝济而夕设版焉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A.行李之往来B.大阉亦巡逻畏义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5.烛之武在劝说秦伯时说:“夫晋,何厌之有? ”如果用一个四字成语将“何厌之有”的句意表达出来,这个成语是▲。
2019年最新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要强化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弄清我们自信的底气何在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
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
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
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存在。
我们的文化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
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
尤其处在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
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
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要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
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
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当代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
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
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
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
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他们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与眼前耻辱地位的对比,昔日享乐生活与眼前窘迫情状的对比,全社会收复失地的激情呼声与朝廷孱弱懦怯的对比等,因此这些词主要表现出了南渡战乱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
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
人。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由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所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
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1.下列关于词演变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词源于燕乐,始于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萌芽状态。
B.至宋朝初年,词的题材与语言风格大体已定型;北宋中期,随着
经济的发展,宋词也作为新的文学样式、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得到快速的发展。
C.南渡时期,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使词作、词风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D.南宋前期,宋词进入繁荣期。
这一时期,词坛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词人以文为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可以自己调曲作词。
B.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高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南宋前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随着词人数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
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
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
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
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
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
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
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
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
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
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
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
”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
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