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校推荐)2020-2021最新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2021版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2 关于世界观

学案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和世界观(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试判断: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就是哲学。
()提示 错误。
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主要看它是否系统化、理论化。
(3)反对两种认识误区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2.世界观和方法论(1)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试判断: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 ) 提示 错误。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知识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请思考:哲学可以取代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具体知识吗?提示不可以。
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具体知识,可以为某一学科提供具体的指导,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因此,哲学并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也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探究点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议题: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助推绿色发展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正在装点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doc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书香伴我行2018年4月23日是①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宣部等十部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二周年。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②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③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人们感受书香韵味,提升文化素养。
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答案:读书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说明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通过读书提升文化素养,说明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通过书籍来承载和传递,说明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答案: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
基础巩固1.据考证,早期文化大多是在农耕民族中产生的。
因为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
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随着部族的产生而产生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D.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文明解析:“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
”这告诉我们,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项正确;文化随部落的产生而产生观点错误,B项不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文明说法绝对,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答案:A2.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②游子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目标导航·定位方向
知识条目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文化的力量
考试要求 b b
知识梳理·构建体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文化“万花筒”
现象 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 速公路 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 到家,我们可以参加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
答案C 解析题意反映党风廉政建设的影片热播为反腐倡廉传递正能 量,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且没有 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文化。B、D两项不符合题意。
三、综合题 9随着农民工歌手组合“旭日阳刚”走红,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 化生活再次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其实,类似的励志故 事并不少,比如云南农民工歌手自创歌曲200多首、40余位农 民工“组团”拍电影、深圳12人“民工街舞团”……当前,新生 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视 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他们的生活追求正在由物质层面向 精神层面拓展。 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6央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 落,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拍摄大型纪录片,借此让人们“记 住乡愁”。这体现了( )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素养要在生活中体验和活动中习得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B 解析乡愁文化依托传统村落,通过纪录片来呈现,说明社会文 化离不开物质载体,B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重难聚焦·释疑解惑
文化的特点
角度
特点
理解
文化是一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从文化的
种精神现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识
高中政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问题导入 1.南京地铁设有风格多样的《红楼梦》主题文化墙体现了 什么道理?
2.文化为什么要通过文化墙呈现?
探究导学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 为文化。 (2)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 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的实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而且表 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 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求”就是发挥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故答案选 A 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项错误,文化只有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D 两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答案:A
5.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
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
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
【例 2】 某校开展了以“纪念该校成立五十周年”为主题
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
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现人
生追求。这是因为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二三
思考探究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 韩愈上述论断的合理性在哪里? 提示:韩愈论断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既不是天 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 其产品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 分 (2)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 物 (2)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 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 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 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 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答案:C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文化的力量 从三方面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1)可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强调文化对 人的激励、指导作用。 (2)影响深刻: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 程中,更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依赖实践:文化的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离开社会实践, 文化的作用就不能实现。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 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高中政治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_3

4.教材 P6(你能否……) 【提示】 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 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 年美国阿波罗 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5.教材 P7 【提示】 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 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 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促进作用,只 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文化素养是每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不断培养出来的,而这种文化素养也影响着 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国 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证明,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①从内容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 “文化 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所以文化不包括经济和政治 生活”中 ②从类别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文化” 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
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三个角度理解文化的特点
角度
特点
从产生看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 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答案:C
[问题探究] 2017 年 9 月 9 日,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 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 晓了最美乡村教师名单。该活动自启动以来,中央电视 台以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多种节目形态,早、午、晚 多个时段联动报道,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重点 新闻节目开设了“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专栏,在 科教频道“讲述”专栏播出了 5 集系列片。
6.教材 P8
【提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 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 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例如,1864 年第一国际的成立 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71 年巴黎公 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精品PPT课件

目标定位 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生活呈现各自特 有的色彩。 2.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重点) 3.理解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重点、难点)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_无__时__不__在__、无处不在。 2.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_特__有__的色彩。
【生活一点通】近年来,山东各市依托自身 特色,量身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山东省十佳 城市文化品牌中,既有“天下泉城”“孔孟 之乡”“中华泰山”这些历史悠久、声名 远播的城市名片,也有“帆船之都”“水上 运动之都”“中国牡丹之都”这些独具特 色与活力的城市形象。
【思考辨析】 1.判断正误: (1)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不具有共性。 ( × ) 提示:此观点错误。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但文化之间也 有共性。 (2)文化指的就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产品。 ( × ) 提示:此观点错误。文化指的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 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题中观点缩小了文化的外延。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相对于_经__济__、_政__治__而言的人类全部_精__神__活__动__及其产品。 2.两方面内容:
意识形态部分
_世__界__观__、人生观、_价__值__观__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 _自__然__科__学__和技术、语言和_文__字__等
3.三方面特点: (1)文化是_人__类__社__会__特有的现象,是人类_社__会__实__践__的产物。 (2)每个人的_文__化__素__养__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_文__化__活__动__、接受_文__化__知__识__教__育__而逐 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物__质__活__动__,精神产品离不开_物__质__ _载__体__。
高中政治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1课 文化与社会 第1框

2.文化的特点 (1) 文 化 是 __人__类__社__会______ 特 有 的 现 象 。 文 化 是 由 人 所 创 造 、 为 人 所 特 有 的。有了__人__类__社__会____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___社__会__实__践_____的产物。 (2) 每 个 人 的 文 化 素 养 不 是 __天__生__的______ , 而 是 通 过 对 __社__会__生__活____ 的 体
第二框
文化与 经济、
政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必背关键术语
说明现代 社会中文 化与经 济、政治 相互交融 的意义。
1.记住文化与 经济、政治相 互影响及其表 现。 2.准确表述文 化与经济、政 治相互交融及 其表现。 3.概述文化在 综合国力竞争 中的地位、我 国应对文化国 际竞争的措 施。
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 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4.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 5.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 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 6.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 7.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 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书香伴我行
2018年4月23日是①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宣部等十部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二周年。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②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③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1)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人们感受书香韵味,提升文化素养。
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答案:读书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说明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通过读书提升文化素养,说明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
用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通过书籍来承载和传递,说明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
基础巩固
1.据考证,早期文化大多是在农耕民族中产生的。
因为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
这告诉我们(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随着部族的产生而产生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D.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文明
解析:“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
”这告诉我们,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项正确;文化随部落的产生而产生观点错误,B项不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文明说法绝对,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答案:A
2.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②游子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月亮是一个天体,不属于文化现象,排除②;材料没有体现个人文化素养问题,排除③;见月吟诗属于文化活动,①正确;通过月亮表达心情,可见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④正确;故选C。
答案:C
3.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这表明( )
①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②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社
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④优秀文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表明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表明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①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4.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纯粹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强调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所以①不符合题意,②③正确;④观点错误。
答案:C
5.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通过书信带领人们重温记忆,汲取养料,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①正确;书信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②不选;通过电视节目来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这说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③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答案:B
能力提升
6.盐城自古因盐设城,因盐得名,两千余年海盐文化是盐城地域文化的精髓。
其中,盐雕艺术品晶莹圆润,蕴含东方美学的优雅意境,作为城市名片,为“盐城八珍”工艺品之首,凝
练了海盐文化之魂。
这说明( )
A.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B.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C.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着文化的差异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
解析:题中材料“盐雕艺术品晶莹圆润,蕴含东方美学的优雅意境,作为城市名片,为‘盐城八珍’工艺品之首,凝练了海盐文化之魂”,强调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项符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故A项表述不科学;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文化的差异,但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故C项表述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通过多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口号,例如湖南长沙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广东汕头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江苏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等,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描绘了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美好画卷,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路径变得更加清晰。
为此,包括山东、广东、浙江、江苏、湖南等在内的众多省份纷纷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答案:(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材料一中长沙、汕头、苏州等地纷纷寻找自己的城市精神,体现了这一点。
(2)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材料一中,不同城市的城市精神口号不同,体现了这一点。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材料二中的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正是发挥文化精神作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