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裂缝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楼房墙体裂缝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楼房墙体裂缝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楼房墙体裂缝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楼房墙体裂缝是指在建筑墙体中出现的裂缝,可能会给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带来潜在危险。
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建筑材料问题、地基沉降、温度变化、建筑结构设计缺陷等。
解决墙体裂缝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造成墙体裂缝的常见成因包括:
1. 建筑材料问题:建筑材料质量不良或者施工工艺不当可能会导致墙体裂缝的出现。
例如,水泥的配比不合理、墙体砌筑时未按规范进行加固等。
2. 地基沉降:地基土质松散或者地基承载力不足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从而使墙体发生裂缝。
3. 温度变化:气温的突然变化或者持续高温会导致建筑材料的膨胀和收缩,造成墙体裂缝。
4. 建筑结构设计缺陷:建筑结构设计上的缺陷,如梁柱连接处设计不当、墙体上的应力集中等,也会导致墙体裂缝的出现。
为了解决墙体裂缝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定期检查: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发现裂缝问题要及时采
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问题恶化。
2. 墙体加固:根据裂缝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在裂缝处加固钢筋或者设置局部加固材料。
3. 地基处理:对于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问题,可以采取加固地基的措施,如加固地基、填土加固等方式。
4. 使用优质建筑材料:在新建或者维护建筑物时,要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避免因材料问题引起的裂缝问题。
综上所述,墙体裂缝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建筑材料、地基状况、温度变化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建筑质量。
建筑结构墙体裂缝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墙体裂缝形成原因
•墙体裂缝治理措施
•墙体裂缝预防措施目
•工程实例分析录
材料质量不良
材料不匹配
施工环境影响
如缺乏构造措施或措施不当,未能有效传递和分散应力,引起开裂。
结构设计原因
构造措施不当
结构设计不合理
日夜温差
季节温差
温差原因
严格控制施工材料
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和顺序,避免出现墙体薄弱环节,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施工质量。
加强施工工艺控制
做好墙体养护工作
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对于易受潮的墙体,采取防水措施,如涂刷防水涂料等,避免墙
体受潮后产生裂缝。
加强使用管理
合理使用墙体,避免墙体受到过大的荷载、冲击、振动等作用,同时定期检查墙体的稳定性和完
好程度。
及时修复小裂缝
对于出现的小裂缝,及时采取修
复措施,避免裂缝进一步扩大。
定期维修保养
更新老旧墙体
加强监测与检测
03
02
01
维修阶段治理措施
考虑结构安全
合理设置伸缩缝
加强构造措施
加强施工工艺控制
做好墙体保湿工作
定期检查和维护
防止自然灾害影响
加强使用管理
工程实例一:某住宅楼墙体裂缝成因及治理
裂缝描述
治理措施
裂缝描述治理措施
原因分析
010203裂缝描述原因分析治理措施
01 02 03裂缝描述原因分析治理措施。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大全

裂缝与堵漏编写:温建忠裂缝沉降、倾斜、裂缝和渗漏被称作建筑工程的四大病症。
它们危害大、影响坏,用户反应强烈。
其中,裂缝是最常见、最广泛的病症。
造成建筑裂缝的原因错综复杂。
比如,因房屋产生倾斜而导致裂缝;因倾斜改变构件的受力状态致使部分构件承载力不足而产生裂缝;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温差应力造成的裂缝;干缩和收缩裂缝;构造处理不当在结点处产生裂缝;构件强度或刚度不足发生变形而产生裂缝;使用劣质材料产生的裂缝;施工不规范造成的裂缝;因偷工减料造成的裂缝;……等等。
第一部分:钢筋混凝土裂缝钢筋混凝土的优点:钢筋混凝土一般来说是让混凝土承受压力,钢筋承受拉力。
具有抗压强度高(C20~C80)、耐久性优良、可按需要浇注成任何形状的优点。
钢筋混凝土的缺点:自重大、极限拉伸率小,只有0.1~0.5mm/m,超过以上数值就会出现裂缝。
早期裂缝:任何物质的内部分子结构间都存在空隙,空隙连通会形成缝隙,混凝土构件中有相当数量的裂缝,不是因为外荷载引起的,而是在混凝土浇注后不久或在施工阶段尚未承受外荷载之前就已经开裂。
这类裂缝称为“早期裂缝”。
影响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温差或收缩、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板厚或墙高、地基对结构的约束程度、结构的长度、材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施工工艺和环境影响等。
大约80%的建筑工程裂缝是由上述因素引起的。
比如: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大,水灰比高达0.6~0.7,水泥用量大、砂率大、浇注速度快,引起裂缝的频率增加。
再比如:大体积混凝土常因水泥水化热控制不当,使其内外温差大于25℃,此时产生的约束应力、收缩应力和徐变等都会引起裂缝。
建筑裂缝有害程度根据建筑物的各种使用要求确定。
一般地,肉眼可以看见的裂缝为0.02~0.05mm,从工程有害影响最小界限判断,裂缝不能大于0.05mm。
第一类型:材料不合格引起的裂缝第一种:水泥不合格引起的构件裂缝1、导致因素:(1)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水泥水化后凝结硬化过程中,在有害物质反应的作用下,产生了剧烈的不均匀的体积变化,在构件内部会产生破坏应力,导致强度下降、开裂的事故。
外墙开裂脱落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外墙开裂脱落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一、外墙开裂脱落的原因分析1.水分渗透:外墙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风雨中,随着时间推移,外墙材料可能会变得老化,导致墙体表面出现裂缝。
而当雨水渗透到墙体内部,会导致墙体材料膨胀和收缩,从而加剧裂缝的形成和扩大。
2.温差变化:高温和低温之间的温差会导致墙体材料的膨胀和收缩,进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尤其是在寒冷地区,冷热交替的季节会更容易引起开裂脱落问题。
3.不稳定的基础:墙体如果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如沉降的土壤或地面不均匀等,就会导致墙体出现扭曲或错位,从而引起开裂脱落。
4.建筑结构问题:墙体设计、施工或材料问题都可能导致外墙开裂脱落。
例如,墙体的支撑结构不坚固,或者使用了劣质材料等。
5.震动和振动:外墙可能受到震动和振动的影响,如交通工具、机械设备的振动等,这些外界因素会加速墙体的老化,从而引起开裂脱落。
二、处理方案1.尽早修复:发现外墙出现开裂脱落问题后,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以防扩大和加剧墙体的损坏。
2.渗透防水处理:对于水分渗透引起的开裂脱落问题,可以采取防水涂料、防水胶等措施,加强外墙的防水性能,防止雨水渗透到墙体内部。
3.修补与加固:对于表面裂缝较小的情况,可使用修补剂进行填补,加强墙体的稳定性。
对于较大的开裂脱落问题,需要重新加固墙体结构或更换受损的部分。
4.检查维护基础:确保墙体建立在坚固稳定的基础上,如加强地基的处理、排除地面不均匀等,以减少外墙开裂脱落的风险。
5.选用合适的材料:在建造或修复外墙时,应选择质量可靠的建筑材料,并确保施工符合标准,以提高外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6.考虑震动与振动:对于地震频发地区或受到振动影响较大的场所,应在设计和施工时充分考虑墙体的抗震和抗振性能,以减轻外墙开裂脱落的危险。
7.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检查墙体的状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外墙开裂脱落的原因复杂,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
建议在处理过程中确保及时修复和维护,采取适当的防水和加固措施,以及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从而提高外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楼房建筑常见裂缝的成因及处理措施(全文)

楼房建筑常见裂缝的成因及处理措施(全文)一、楼房建筑常见裂缝的成因及处理措施1. 引言本文将详细介绍楼房建筑常见裂缝的成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裂缝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问题,了解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方法对于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2. 裂缝的成因2.1 地基沉降地基沉降是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者土壤不稳定时,会导致地基沉降,进而引起裂缝的形成。
2.2 温度变化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也是裂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建筑材料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膨胀或收缩时,会导致内部应力集中,从而形成裂缝。
2.3 结构变形建筑结构本身的变形也会引起裂缝的形成。
例如,混凝土结构在干燥收缩、荷载变化或者振动带来的疲劳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
3. 裂缝的处理措施3.1 治理地基沉降处理地基沉降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填充加固、土体改良等。
具体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2 控制温度应力控制温度应力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合理的隔热保温措施、选择合适的材料等。
还可以通过设置伸缩缝等措施来缓解温度应力的影响。
3.3 加强结构的抗变形能力通过加强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可以减小结构的变形程度,从而减少裂缝的形成。
这可以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增加抗震设防等方法来实现。
4. 附件本文附带的文件包括裂缝的照片、地基加固的设计方案等。
5. 法律名词及注释在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地基沉降、温度应力、结构变形等。
二、楼房建筑常见裂缝的成因及处理措施1. 引言本文将全面介绍楼房建筑常见裂缝的成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裂缝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问题,了解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2. 裂缝的成因2.1 地基沉降地基沉降是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土壤不稳定会导致地基沉降,从而引发裂缝。
2.2 温度变化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也是裂缝形成的重要成因。
建筑材料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膨胀或收缩,进而产生内部应力集中,从而形成裂缝。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温度变化: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热胀冷缩,会使墙面、地面等
处出现裂缝。
这种情况下,要请专业人员评估并修复裂缝,防止其扩大。
2.施工不当: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材料使用不当、施工工
艺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建筑物的沉降:由于地基处理不当或外力影响,建筑物的沉降
也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4.建筑材料问题:如果使用的材料质量不好,或者材料之间的兼
容性不好,也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裂缝的处理方法
1.表面修复法:对于一些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表面修复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水泥、石膏等材料对裂缝进行填充,然后对表面进行处理,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
2.注浆法:对于一些较大的裂缝,可以采用注浆的方法。
具体来
说,就是将水泥浆或其他适当的填充物注入到裂缝中,然后通过压力使填充物硬化并填补裂缝。
3.加固法:对于一些非常严重的裂缝,可能需要采用加固的方法。
例如,可以在裂缝周围增加钢筋网,或者在墙体内部增加支撑,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4.拆除重建:如果裂缝非常严重,或者由于建筑物的沉降等原因
导致裂缝无法修复,那么可能需要拆除重建。
总之,对于不同类型的裂缝,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处理裂缝之前,一定要仔细评估裂缝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同时,也要注意施工安全和质量,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一、原因分析1.设计不合理:部分建筑物在设计阶段,由于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不准确,或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周全,使得结构不够稳定和牢固,从而裂缝产生。
2.施工质量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如搅拌比例不准确、混凝土浇筑不均匀、预应力拉力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使用环境: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地基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地理条件改变,都可能引发或加剧裂缝的产生。
4.力学负荷:建筑物承受的力学负荷也是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长期受力或者超载会使得结构变形,进而形成裂缝。
二、防治措施1.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应进行全面的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确保结构设计合理、稳定,尽可能减少变形和承载问题,以防止裂缝的产生。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尤其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搅拌工作,应确保搅拌比例准确,浇筑均匀,以避免裂缝产生。
3.加强监测和维护:对于已经建造好的建筑物,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裂缝和变形等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改造以防止裂缝扩大。
4.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技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应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各种力学负荷,减少结构的变形和裂缝的产生。
5.改善环境条件:针对一些特殊的使用环境,如地震带、洪水区等,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这些环境负荷。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设计、施工、环境和力学负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和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定期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裂缝问题,以防止裂缝扩大和发展。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1.基础沉降:如果建筑物的基础没有正确设计或施工不当,就可能导致基础沉降,压力不均匀分布,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2.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特别是在早期,因此,没有适当控制混凝土收缩,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3.温度变化: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材料,在温度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特别是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由于混凝土膨胀和收缩不一致,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4.荷载承载能力不足:如果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承载荷载超过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形成。
5.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例如混凝土的配制不正确、振捣不均匀、浇筑压力太大等等,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集中,从而引起混凝土的破坏和裂缝的产生。
针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如下:1.合理设计和施工:在建筑物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基础的均匀承载能力,减少基础沉降导致的裂缝。
2.控制混凝土收缩和膨胀: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控制剂,如收缩剂和膨胀剂,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
此外,在混凝土浇筑后,还可以通过覆盖防潮膜或保湿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
3.控制温度变化:可以对建筑物进行绝热设计,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减少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后,可以使用遮阳和保湿措施来控制温度变化。
4.加强混凝土结构的支撑和加固: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增加钢筋或其他支撑结构,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能力。
5.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于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及及时修复已经出现的裂缝,避免裂缝扩大和进一步破坏混凝土结构。
总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很多,防治措施也需要综合考虑,从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着手,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在日常使用中,也需要注意避免对混凝土结构施加过大的荷载,以减少可能的裂缝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裂缝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某住宅小区楼板裂缝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提出了产生裂缝的几点原因: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裂缝、未设伸缩缝、支座下沉等原因,并提出了补救裂缝的具体措施,为我市以后处理类似建筑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residential area floor cracks circumstances describ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rack several reasons: concrete’s sh rinkage, temperature crack, did not set expansion joints, bearing such reasons as the sink,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measures of remedial crack, for zhuhai later processing similar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V54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普遍应用,伴随着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建筑楼面出现裂缝的机率在增加,日益受到社会人士关注;专家认为控制裂缝是个系统工程。
楼面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复杂,有材料、温度变化等原因,也有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问题;而楼面沿板内预埋管线出现的裂缝尚未引起工程人员足够重视,寻找其成因,利于有目的进行裂缝控制。
1工程案例简介
近年来,传统的预制板逐渐被现浇板所取代,由于使用了现浇楼板,房屋的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和结构安全性均有很大提高,但也伴随产生了一些楼板裂缝的情况,不少住户担心这些裂缝起因房屋的基础沉降而向有关部门投诉。
例如我市某小区共建住宅楼14幢,建筑面积约8万m2,砖混结构,室内无分隔墙,全部为现浇板,板厚100~120mm,现场拌和浇捣,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楼板与梁连接处均配负筋,房屋高5层,底层设架空层高2.2m,房屋约长80m,无伸缩缝,基础采用混凝土灌注桩。
工程于1999年12月陆续竣工。
竣工验收时,尚未发现明显的裂缝现象,住户陆续购房进行装修时,发现楼板裂缝,遂向质检站投诉。
经现场察勘探(包括尚未售出的房屋)发现,14幢房屋均存在裂缝,开裂户数达124户,占总户数450户的27.56%(而投拆用户21户,占总户数的 4.64%),裂缝位置主要有两类,其中位于板角处的裂缝占绝大多数,约占总数的90%,其缝宽一般在0.1~0.2mm。
2裂缝原因分析
对用户反映的现浇板裂缝,经多次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实地查勘。
首先进行了沉降观测和图纸复查,均符合规范和标准。
因而根据上述裂
缝状况并结合其成因作了如下分析。
2.1 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
众所周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
而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
2.2 温度裂缝。
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再加上该房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
另外,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
在调查中发现房屋西边及顶层的裂缝居多。
事实上许多裂缝往往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综合引发的。
2.3 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房屋长度过长,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
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2.4 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3.裂缝处理方案及效果
根据设计单位的意见,楼板进行了以下处理措施。
3.1沿裂缝走向割除楼面面层,槽宽150—200mm
3.2若楼板结构有裂缝,沿裂缝凿成15*15mm“V”型槽,冲洗干净并使其干燥。
3.3用“大力宝”牌云石胶注满“V”型槽,其上加注30*3mm云石胶封闭。
3.4在槽中蓄水检查楼板有无渗漏。
3.5板面湿润阴干至混凝土面刚开始发白用801胶加水泥套浆,用C25半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分二次修补(面层中部钉同宽的钢丝网),并良好养护2周。
本工程的楼板裂缝经上述方案处理后,效果较好,相关各方较为满意,事后1年内多次检查,原有裂缝未重复出现
4裂缝的防治
上述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影响使用耐久性。
因此,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并在其它开发小区中,重点加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4.1 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同时,对水泥砂浆地面,也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操作,并加强养护,经常使地面处于湿润状态,也能有效地抑制地面裂缝的产生。
4.2 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
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如砂粒过细,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不仅降低强度,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4.3 在板角增加辐射筋。
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能有效地抑制裂缝,此外配筋较多时,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
4.4 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平面转角过多,即薄弱部位越多,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4.5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
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
5结束语
对于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经过多次的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封定远《再谈住宅现浇板裂缝的成因与防治》建筑施工2003(4)
2.游宝坤等《建筑结构裂缝控制与防水新技术》
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沪建建(2001)第0907号文《控制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技术导则》
5.徐培福、黄小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化工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