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有机体与环境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态系统、物种适应性、群落结构与演替等方面。
以下是生态学复习资料: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环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环境。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能量流、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3. 生物适应性
生物适应性是生物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
适应性可以是形态的、生理的、生产的三种类型,同时,生物的遗传基因也对适应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4. 群落结构与演替
群落是一个由不同种类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群落结构和组成。
群落内部的生物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生态位,而群落的演替则是指群落内部生物逐渐向更复杂的组成形式变化的过程。
群落演替具有不可逆性和无限性两个特点。
5.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以上就是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学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环保的责任,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基础生态学(第2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一)

2. 季节变化
海洋水温的季节变化特点为:( ) 海洋水温的季节变化特点为:(1)赤道和两极地带的海 :( 水温的年较差不超过5 ;(2) 洋,水温的年较差不超过 ℃ ;( )温带海洋水温的年 较差为10-15 ℃ ,有时可达 ℃ ;( )随深度的增加, 有时可达23 ;(3)随深度的增加, 较差为 年较差减少,最高,最低温的出现时间也逐渐后延; 年较差减少,最高,最低温的出现时间也逐渐后延;通常 140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大陆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较大, 大陆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较大,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 均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年较差,年较差受纬度, 均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年较差,年较差受纬度,海陆位置 及地形等多因素影响. 及地形等多因素影响.
耐受性定律的发展
a) 同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同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且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的不同而 且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 有差异. 有差异. b)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生态因子的耐受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 限度不同. 限度不同. c) 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d)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 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3.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 )
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 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 能生存. 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 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同时该定律也允 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基础生态学第3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第二节 大气及其生态作用
1、大气组成
➢在干燥空气中,O2占大气总量的20.95%,N2占78.9%, CO2占0.032%。这个比例在任何海拔高度的大气中基本相似。 但在地下洞穴或通气不良的环境中,空气中的O2和CO2含量 与大气不相同。
➢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O2与CO2。
2、陆生动物的气体代谢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1、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红光和蓝 紫光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绿光则很少被吸收。 利用彩色薄膜对蔬菜等作物进行栽培试验。 光质对动物的生长、生殖、迁徙、毛羽更换等也有影响。 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昆虫对紫外光有 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应;紫外光抑制植物茎 的生长。
4、植物与氧
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氧的主要生产
者。植物光合作用中,每呼吸44g CO2,能产生32g O2。白 天,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大20 倍。据估算,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吨CO2,呼出0.73吨氧; 每公顷生长良好的草坪每日可吸收0.2吨CO2,释放0.15吨O2。 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 kg氧,释放0.9 kg CO2,则城 市每人需要10 m2森林或50 m2草坪才能满足呼吸需要。因此 植树造林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美化环境,更主要的是给人
类的生存提供了净化的空气环境。
第三节 土壤及其生态作用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 (3)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4)生态系统中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均在土壤中进行。
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典型的巢寄生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由小到大,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种: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原地观测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生态学的发展态势:由野外转向室内,从定性到定量有机体与环境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是由生殖、遗传、行为和生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成,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份,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所需要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是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在一定情况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而获得相应的生态效应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3.1 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当某个生态因子 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 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乃至引起死亡 时的生态因子。 (最小量和最大量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Blackman 1905年提出
1.3.2 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岩石圈和土壤圈:岩石圈是指地壳的固体部分,它是一切陆
生生物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 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和种 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层下面,即土壤 圈,生活着蝼蛄、蚯蚓等动物,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 的根系。
水 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内陆水域和地下水。 大气圈: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的一个气体圈层。大气圈没有
明显的上界,在赤道上方高42000m和两极上方高28000m的 高空仍有大气存在的痕迹。
生物圈: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
称。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物的物质环境
1.1.2 什么是生态因子
1.1.2.1 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的生 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 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CO2 、 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 起作用的因子,即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 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第1章 生物与环境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最小因子、 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1.1 什么是环境? 1.1.2 什么是生态因子?
生态学有机体与环境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学习目标: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理解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1、环境与生态因子。
了解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分类。
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掌握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了解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生物的适应性。
3、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掌握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掌握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4、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了解生物与水的关系、水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动植物与水的关系;掌握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侵蚀、破坏和土壤的生态意义,掌握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的分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限制因子、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2、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知识框架:1、物种、环境与生态因子2、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主导性、限制性、直接/间接性、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作用。
.光、温、水、土、气候、火等对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适应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有何表现?本章主要名词:(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 Bergman规律 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候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在本部分中应该整合的知识体系:1. 把生态因子间的“非等价性”与“主导因子”结合起来思考;2.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与“适应组合”结合起来思考;3.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限定性”与“限制因子”结合起来考虑;4. 各类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年、日)和空间(纬度、经度、海拔、林下、水中)上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各类生态因子在这种变化中具有什么的关联性?5. 水、温对生物具有怎样的塑造作用?为什说它们二者及其组合对生物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 根据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以及植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说明生物是怎样保持内稳态的(从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为什么说内稳态生物具有广适应性?7. 仔细分析本章各类图表,并能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得出有关的结论。
第一到三章:有机体与环境(1)

1.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 围存在着差异,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 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2.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 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
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
比较低。
3.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 性是不同的。
如: 鲑鱼对水温的耐受范围为0-12°C, 最适温度为4°C; 豹蛙的耐受范围为0-30°C,最适温 度为22°C。
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取决于它临界期的耐 受限度。 通常生物繁殖期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 子最易起限制作用,使繁殖期的生态幅变狭, 繁殖期的生态幅成为该物种的生态幅。
生物的生态幅对其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自然界,因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如竞争)生物种往往并不处于最适度环境 下,妨碍它们去利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是由它的生态幅 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 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 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 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例如: 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靠 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 的有害影响。
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1)特点: 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作用:
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 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四)前苏联学者则依据生态因子的稳定 程度及其作用特点将其分为稳定因子和变
动因子两大类。
稳定因子:
是指终年恒定的因子,如地磁、地心 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学习目标: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理解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1、环境与生态因子。
了解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分类。
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掌握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了解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生物的适应性。
3、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掌握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掌握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4、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了解生物与水的关系、水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动植物与水的关系;掌握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侵蚀、破坏和土壤的生态意义,掌握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的分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1、限制因子、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2、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知识框架:1、物种、环境与生态因子2、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主导性、限制性、直接/间接性、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作用。
.光、温、水、土、气候、火等对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适应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有何表现?本章主要名词:(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候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在本部分中应该整合的知识体系:1. 把生态因子间的“非等价性”与“主导因子”结合起来思考;2.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与“适应组合”结合起来思考;3.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限定性”与“限制因子”结合起来考虑;4. 各类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年、日)和空间(纬度、经度、海拔、林下、水中)上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各类生态因子在这种变化中具有什么的关联性?5. 水、温对生物具有怎样的塑造作用?为什说它们二者及其组合对生物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 根据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以及植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说明生物是怎样保持内稳态的(从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为什么说内稳态生物具有广适应性?7. 仔细分析本章各类图表,并能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得出有关的结论。
8. 内稳态、(非)内稳态生物、恒(变)温动物、广(狭)温性动物、广适应性物种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1.1 生态因子1.1.1 环境(environments)1、概念: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该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注意:环境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而言的,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
2、环境的类型:按尺度效应分: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大范围、大尺度的环境。
如:地区环境:具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环境。
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
典型区域: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
宇宙环境:是大气层外的环境。
宇宙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组成。
人类本身和所创造的飞行器接触到的宇宙环境同人类生活所在的环境有极大的差异。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树荫下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洞穴内的小气候等。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
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
特点:由大范围因素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大面积地形、距海洋距离等决定。
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的气候条件。
指离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特点: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条件调节。
研究意义:1、大环境常常是在相当大的地理区域内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生物种类的组合特征或生物群系。
因此可以根据各种物理化学特性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并预知某种生物是否可以某一区域定居。
生物群落带(biome):是指具有相似群落的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它把具有相似非生物环境和相似生态结构的区域连成一个大区。
(注意:这种区分只具有最一般的共性,因为生物只受其邻接环境的影响。
)2、根据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即生物群落)可以区分各个不同的气候区域,如热带、温带与寒带。
3、小环境的重要性实例:雪被小气候(见教材P7)、小气候与蜂鸟巢的关系小环境的存在能够为生物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提供各种机会,在生态学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非生物因子进行研究。
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
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存在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海拔生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经度地带性。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为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境。
如:花园、绿化带、农田、城市。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1.1.2生态因子1、相关概念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
是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描述自然环境的手段——气候图解2、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根据性质划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②按照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③按照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密度制约因子: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
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
因此,对种群密度不能直接起调节作用。
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④按照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来自前苏联学者Moнчадский(1953)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这些稳定生态因子的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
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刮风、降水、捕食和寄生等。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⑴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⑵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⑶作用的阶段性: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⑷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如光、温、水、气。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如地形、地貌、坡向。
把握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的意义:便于既全面又高效地分析、研究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寻找最佳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1.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生态型同一物种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具有特殊的外貌特征、环境适应性和生产能力,明显不同于同一物种的其他类群,在生态学中将这种具有独特特征的种群叫做生态型。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案例:黑化现象按照环境异同,还可分为:趋同适应→→相同的生活型趋异适应(辐射适应)→→不同的生态型▲各种适应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特点——适应组合适应组合: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扩大或变动(不管是大的调整还是小的调整)都涉及到生物的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问题。
但是,对非生物环境条件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一种单一的机制,往往要涉及到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
即:很多生态因子之间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的,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作用。
因此,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必定会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生活在最极端环境条件(如干旱沙漠)下的生物,适应组合现象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沙漠植物和沙漠动物的适应组合。
1.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1、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2、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物种间的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