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1.特罗尔(Troll)祖师爷德国地理学家2.景观概念:范围、异质性狭义上:指几十平方千米到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上: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3.景观的基本特征:异质性、相互作用、栖息地、中等尺度、多重价值1)生态系统的聚合(即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2)组成景观的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
3)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4)中等尺度: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5)多重价值:具有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多种价值。
4.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空间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其每一个组成单元(生态系统)即为景观要素(或景观结构成分)。
5.景观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6.景观生态学概念: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科学。
7.景观生态学形成的理论基础(重点掌握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应用、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研究海洋环境中岛屿上的物种成分,数量及其变化过程时提出来的。
该理论把物种或种群定居和灭绝作为基本过程来研究,认为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多样性,丰富度)与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年龄有关,并且受迁入和灭绝两个过程控制。
岛屿的面积效应: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增加。
岛屿的距离效应:靠近大陆的岛屿的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
复合种群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复合种群是指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亚种群频繁的从生境斑块中消失二是亚种群之间有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从而使复合种群在景观水平上表现出复合稳定性。
源—汇模型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汇种群:指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参考复习)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参考复习)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1 什么是景观?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关系?景观系指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关系:尽管都有“地域综合体”的含义,但“景观”与“土地”(land)却存在本质的区别。
景观指土地的一部分,与土地不仅有着外延上的从属关系,而且景观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土地概念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的是土地的肥力、土地的产权关系和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景观概念更强调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景观具有更大的内涵。
而“环境”指的是环绕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既可以实体形式存在,也可以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不同于环境,它即不是环境中所有要素的全部,也不是它们简单相加而组成的整体,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阶段性产物,是环境构成中的实体部分。
2 景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生态系统的聚合;2).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3).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3 什么是景观要素?有何特征?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称为景观要素(landscape element)1)景观要素即生态系统(ecosystem)2)景观要素具有从属性和均质性3)景观要素的尺度(scales)4)景观要素的边界(boundaries)5)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4 什么是景观生态学?其研究内容有哪些?概念: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学科。
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3)景观动态:景观结构和生态学过程随时空的变化;4)景观规划与管理:基于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填空.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1.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喧道、明道、(必考).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遮和汇2.基质的推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掌握.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3.景观异质性形成缘由: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匀称安排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4.景观多样性三种类型: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网络的结构特征:1 .结点2网络格局3.网眼大小5.网络的功能:生境、通道、电.干扰的类型: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划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按干扰的功能划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③按干扰产生的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④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划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⑤按干扰产生的结果划分:离散性干扰和集中干扰.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消逝6.经过景观的生态流有三种: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直接采用价值、间接采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7.景观异质性类型: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三个指标:组织、适力、弹性简答题.景观分类的一般步骤和应用?答:景观生态分类的步骤①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指标,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②具体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或其它统计方法确定分类结果③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
1.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聚合体;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各种生态流或物质再安排;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貌特征的影响;景观的特征与肯定的干扰集合相对应.3,简述斑块大小与外形的生态学意义.答案要点: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物种■面积关系上.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边缘效应,斑块内缘比上.4简述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的涵义及其生态意义.答案要点:景观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样化,景观异质性则是斑块空间镶嵌的简单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匀称性.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打算了景观空间格局简单性,对景观中的各种过程产生肯定影响.5,简述自然景观,经营(半自然景观)景观与人工景观各有何特点自然景观:没有明显的人类影响,或人类的干扰没有转变自然性质的景观.经营景观:景观中非稳定成分一植被被改造,人类可以收获的林地和草地.人工景观:由人类活动而新产生的景观称为人工景观6简述景观生态相宜性分析的含义与意义答案要点: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人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相宜性和限制性.7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答题要点: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其次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留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缘由,科学深化地熟悉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留意欣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8 .试述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与网络•结点模型.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 斑块的定义;一般用斑块性质,斑块数目,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等指标描述,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 廊道的定义:廊道的类型,廊道的连接度,环度,曲度,间断等度量.廊道的主要功能.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很多廊道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结点.结点通常可起到中继点的作用,可对某些生态流起着掌握作用,也可作为临时的贮存地.很多景观具有网络分布.网络把不同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是景观中常见的一种结构.网络的重要性:物质或物种移动通道,对四周基质和斑块群落的影响作用;网络的结构特征:结点,格局,网眼大小,连通性,环度.9试述景观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答案要点: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常呈正态分布的规律.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景观类型(生境)多样性和边缘物种增多,物种多样性增加;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例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后,随着景观类型,斑块数目增加,景观破裂化,斑块内部物种削减,物种多样性降低.10.试述干扰对景观异质性,景观破裂化的影响作用.答案要点: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干扰,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作用.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异质性有重要影响作用.景观破裂化把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和消逝这5个过程全包括在内.分割和破裂化的生态效应既可以类似,也可以不同,这主要依靠于分割廊道是否是物种运动或所考虑的过程的障碍,缩小在景观转化中很普遍,它意味着讨论对象(如斑块)规模的减小,如林地的一部分被用于耕种或建房屋,那么残余的林地就会缩小.创新题1.以生活城市为对象说说区域景观生态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规划,原则和步骤?答:城市景观生态问题(1)自然生境大量损失林地、草地、水体及农田削减。
景观生态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1、景观(Forman);景观是指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表区域。
2、景观生态学(Forman):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
3、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动态: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4、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粒度:空间分辨率的最小单位6、幅度:表示研究区域的大小或需要考虑的时间长度。
7、空间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
(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8、景观多样性: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应景观的复杂程度。
9、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在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它与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关联。
(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图解:在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类型(生境)多样化和边缘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
首先,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率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随着景观类型和斑块数目增多,景观破碎化,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物种多样性也随着降低;最后,残留的小斑块有重要的生境意义,维持着低的物种多样性。
10、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侧重于反映景观的功能,是描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参数;反映了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汇斑块间运动的程度。
11、干扰类型: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依据干扰的功能可以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③依据干扰的机制可以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④依据干扰传播特征,可分为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斑块密度: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斑块数目。 廊道密度:廊道在本底中的数量。 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性。 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 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异质性:由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 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景观空间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 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景观对比度:景观之间的差异程度。 生态交错带: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 界面。 边缘效应: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到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 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边缘:任何两个生态系统相邻接处均形成一个过渡地带。 边界:一生态系统结构边缘。 生态流:景观生态六主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 景观边缘:一景观结构的边缘。 成熟度:景观中生态系统群落的发育程度。 源区:景观流的发源地。 汇区:景观流的终点。 转移概率:物种从一个景观要素转移到另一个景观要素的概率。 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分为人为和自然两部分。 景观稳定性:景观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及受到干扰回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景观亚稳定性:景观受到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并达到可预测的波动状态。
8、1939 年,( B )最先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并认为景观生态学是地理
景观生态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1、景观(Forman);景观是指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表区域。
2、景观生态学(Forman):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
3、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动态: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4、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粒度:空间分辨率的最小单位6、幅度:表示研究区域的大小或需要考虑的时间长度。
7、空间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
(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8、景观多样性: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应景观的复杂程度。
9、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在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它与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关联。
(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图解:在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类型(生境)多样化和边缘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
首先,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率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随着景观类型和斑块数目增多,景观破碎化,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物种多样性也随着降低;最后,残留的小斑块有重要的生境意义,维持着低的物种多样性。
10、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侧重于反映景观的功能,是描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参数;反映了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汇斑块间运动的程度。
11、干扰类型: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依据干扰的功能可以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③依据干扰的机制可以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④依据干扰传播特征,可分为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景观生态学复习

景观⽣态学复习景观⽣态学复习要点第⼀章景观及景观⽣态学1、“景观”的三种理解A、视觉美学:⽆明确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B、地理学:景观是由⽓候、⽔⽂、⼟壤、地貌、⽣物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C、⽣态学:景观是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上有⼀定特点的⽣态系统的聚合,处于⽣态系统之上。
2、景观的定义:以类似⽅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的若⼲⽣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3、景观的特征A、景观是异质性⼟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态系统的聚合。
(结构上)B、景观由相互作⽤和相互影响的⽣态系统组成。
(功能上)C、景观是处于⽣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物空间实体。
(尺度上)D、具有⼀定⾃然和⽂化特征,兼具经济、⽣态、⽂化价值。
(景观形成上)4、景观要素:是指组成景观的最基本、相对均质的⼟地⽣态要素称之为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
可以分为3种:斑块、廊道、基质。
第⼆章斑块5、斑块概念:指在外观上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线性的,并具有⼀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或⽣态系统。
6、斑块的类型:Forman根据斑块的起源或形成机制将斑块分为⼲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斑块4类。
7、⼤斑块⼩斑块的意义:景观要素的斑块⼤⼩在⼀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观动态发展史,同时对景观结构与功能产⽣直接影响,特别是对景观动态及其⽣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态学意义。
8、斑块内部⾯积与边缘⾯积之⽐可称为内/缘值,即D=A内/A缘。
9、⼤斑块的⽣态学价值:(1)有利于⽣境敏感物种的⽣存;(2)为⼤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境和躲避所;(3)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4)能维持更近乎⾃然的⽣态⼲扰体系;(5)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
10、⼩斑块的⽣态学价值:(1)作为物种传播的⽣境以及物种局部绝灭后重新定居的⽣境和“踏脚⽯”,从⽽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2)为许多边缘种、⼩型⽣物类群以及⼀些稀有种提供⽣境。
11、正⽅形指数:表达式为其值最⼩为1,接近1,表⽰斑块的形状接近正⽅形,形状规则,但受⼈为活动⼲扰⼤;数值越⼤,形状越复杂,但受⼈为活动⼲扰⼩。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的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表上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管理三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景观生态学的复习资料。
一、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是指地表上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景观元素的组合和分布。
它反映了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异质性。
景观格局的研究可以通过景观指数来 quantitatively进行。
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面积指数、分离度指数和边缘密度指数等。
斑块面积指数是用来描述景观斑块大小的指标。
斑块面积越大,表明景观的连通性越好,生物多样性也越高。
分离度指数用来描述景观斑块之间的距离和连接性。
分离度越低,表示景观的连通性越好,有利于物种的迁移和扩散。
边缘密度指数是用来描述景观斑块边缘的复杂程度。
边缘密度越高,表示景观的边缘效应越明显,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和繁殖。
二、景观过程景观过程是指地表上的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景观过程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交互作用等。
物质循环是指地表上物质(如水、氮、磷等)在景观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生物交互作用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共生等。
景观过程的研究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和实地观测来进行。
模型模拟可以根据景观格局和环境条件,预测景观过程的变化趋势。
实地观测可以通过采样和监测,获取景观过程的实际数据。
综合两种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景观过程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景观管理景观管理是指通过人类干预和调控,优化和维护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景观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常用的景观管理方法包括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和景观恢复等。
景观规划是指根据景观格局和环境条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改变景观结构和组成,创造适宜的生境条件,提高景观的生态功能和景观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景观与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系统。
狭义:指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组分:把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
岛屿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则容纳生物种类越多。
复合种群: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
汇种群: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简答题:简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
答: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如下:①将景观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强调空间异质性是其特点之一。
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
②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过程;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强调垂直格局,即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以自然系统的研究为主。
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考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⑤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只有在景观水平上在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述题:简述景观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生态学上的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的景观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准确地理解景观的概念,必须把握景观的以下4个特征:①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②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③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④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斑块边缘效应:在景观要素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干扰斑块: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的斑块。
残存斑块: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1、斑块的起源基质及类型划分。
答:斑块的起源涉及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
根据起源,至少现存四种类型的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2、根据物种对边缘的反应可将物种分为内部种和边缘种。
3、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环境资源斑块)、自然干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人类活动(引入斑块)。
4、干扰斑块与残存斑块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1、都是自然或人工干扰的产物。
2、都受到干扰的初期以及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发生着物种、种群大小、灭绝和迁移的变化。
3、都以相似性消失于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
4、都具有高的转化速率。
不同点:干扰的影响的范围不同。
干扰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小,残存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大第三章廊道廊道: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包括功能连接度和结构连接度。
1、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那些类型?答: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2、廊道有哪些重要生态功能?答:廊道有以下重要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3、城市廊道据功能划分为三种: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
论述题: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答: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基质、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基质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基质也极其重要。
对基质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有生态廊道连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宽度对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太窄的廊道对敏感物种不利,同时降低廊道过滤污染物等功能。
此外,廊道宽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进而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
边缘针对不同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响应宽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
边缘效应虽然不能被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廊道的宽度来减小。
(4)连接度连接度是指生态廊道上各点的连接程度,对于物种迁移及河流保护都十分重要。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功能连接度会根据不同物种的需要发生变化。
道路通常是影响生态廊道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廊道上退化或受到破坏的片段也是降低连接度的因素。
规划与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连接度。
(5)构成构成是指生态廊道的各组成要素及其配置。
廊道功能的发挥与其构成要素有着重要关系。
构成可以分为物种、生境两个层次。
生态廊道不仅应该有乡土物种组成,而且通常应该具有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
除此之外,廊道边界范围内应该包括尽可能多的环境梯度类型,并与其相邻的生物栖息相连。
(6)关键点(区)关键点包括廊道中过去受到人类干扰以及将来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对自然系统产生重大破坏的地点。
当点的面积在所研究尺度上变得足够大时,就成了关键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关键点(区)也是生态廊道构成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些点(区)在廊道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此外,生态廊道设计中还涉及其他一些结构特征问题,如尺度、环境梯度、干扰路线、曲度、长度等。
第四章基质孔隙度(也称其为孔性,基质孔隙度或景观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生态交错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具有由特定时间、空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程度所确定的特征。
景观边界: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简答题:简述基质概念及判断标准。
答: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高的景观要素。
判断景观基质的标准有三条:①相对面积:景观中某一类要素明显比其他要素占有的面积大得多时,可以据此来判断这种景观要素就是基质。
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
②连通性:假若景观的某一要素(通常为线状或带状要素)连接得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
③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
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
论述题:试述景观边界的特征及主要功能。
答:景观边界是一个多功能的景观组分,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①异质性:景观边界具有相邻景观的部分特点,异质性高;边缘种更增加了景观边界的异质性。
②动态性:景观边界具有脆弱、敏感和不稳定等一系列动态特征。
③宏观性:景观可看作是一定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实体。
④尺度性:景观边界对观察尺度的反应敏感,在某一尺度上观察到的景观边界,会在较小或更大尺度上消失。
景观边界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道或廊道:景观中许多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动的,此时的边界相当于廊道。
②过滤器或屏障:穿越景观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边界相当于一个半透膜。
③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流由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流动,起到源的作用。
④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
⑤生境:景观边界有其特有的物种和环境特征,因此也成为很多物种的一种栖息地类型。
第五章景观形成要素与构形粒级(度):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变,主要用于空间测量,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粒级分为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
空间粒度是指最小可识别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或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指某一事件现象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景观是由哪些自然因素影响形成的?答:景观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自然干扰等因素影响形成的。
2、地貌因素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分为哪几类?答: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将地貌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大类型。
3、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可划分为: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第六章景观空间格局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简述景观格局的类型。
答: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
第七章景观异质性景观破碎化: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景观多样性:景观在结构、功能、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
1、简述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组分相对频率的关系。
答:景观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组分在景观中相对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随着景观组分出现的相对频率的增加,其异质性相应地提高。
当该景观组分的相对频率增加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该景观组分在景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概率随着其相对频率的继续增加而加大,其分布的不确定性开始下降,景观重新出现均质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开始降低。
如果最终景观被该景观组分全部占据,景观又呈现为均质的系统。
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答:①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丰富,物种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加,随着破碎化的进一步加剧,景观异质性有可能降低,生境孤立现象突出,遗传多样性降低,甚至随着生境的消失而消失。
②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③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增加,当导致景观破碎化的生态过程丰富时,不会对生境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实质的影响。
3、景观破碎化特点及研究意义。
答:特点:破碎的斑块越小,种群密度降低程度越大,灭绝速率越大。
意义:通过对景观破碎化的分析,可以从一定角度对景观的稳定性和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为景观管理和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此外,对生物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