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2)

20 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 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1 2 3 4 5 6 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天 数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客观联系,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它既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随堂练习
7.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不能听从规律 的摆布”对比,正确的认识是( ) B A.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B.两种说法辩证统一 C.两种说法互不相关 D.前一种说法是唯物主义,后一种说法是唯心主义 8.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说( )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B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 行报复。”
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 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 ——英国本杰明· 惠奇科特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是什么原因导致 地球自转和公转?
什么是规律?
万有引力规律
自然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高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高 社会主义社会 度发达
人类社会变 化发展方向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低
原始社会 生产力低下
奴隶社会
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2)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课堂练习
1 有诗云:“长江东流去,两者方不息。百 日没西上,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 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 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人不能两次踏入统一条河流
从前,有一个希腊人借了别人的钱。期限到了,债主前来讨 债。这位希腊人无钱可还,便找理由地说“世间一切都在运动、 变化,借钱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我没有欠你的钱,请快 走开吧!”债主听了大怒,举手给了希腊人一记耳光。这两个人 你一拳我一脚的厮打了一阵,最后决定到法官面前去理论。 法官问那个希腊人为什么借钱不还。希腊人低着头把理由重 复了一遍。法官又问债主为什么打人,债主想了想,回答说“一 切都在运动、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所以 我没有打人。”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我们身边的物质运动
流水运动
生 物 运 动
生 命 运 动
社 会 运 动
思想运动
小结
•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思考: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那哲学
上所说的运动是指什么呢?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想一想,希腊人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 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刻舟求剑)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课件12(28张)

结论七: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反 对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正确,既看到运动又看
“到人静一止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错误,只看到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
思考并探究: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 或精神的运动?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 的错误?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为什么?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任何运动都必须有自己的 各是什么?
承机担械者运动的载
宏观物
体
体
化学运动的载
原子、
体
离子
生物运动的载
生命有
二、运动是有规 律的
大雁南飞北返
青蛙冬眠
人类社会发展 道路
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
规律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
保 100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 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 是“先快后慢”。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 地结合起来。
※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 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课件2(25张)

律的
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国家衰败 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
固有的联系。
你知道哪些是规 律吗? ①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低处流 ③苹果落地 ④万有 注意2:规律不是表面的、外在的、现象的联系,而 引力 是本质的联系。 ②水往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①守株待兔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 展状况 注意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 然的联系。
1
2
3
4
5
6
7 天数
(2)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 是不可思议的。
拔苗助长,事与
庖丁解牛,事半 功倍
3、方法
愿违
论: (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 能违背规律。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区别: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绝对的 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的 只承认绝对运 动 而否认相对静 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静 止 而否认运 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二、运动是有规
1、什么是规 稳定的联系。 下列哪些是规 律: ①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③元素周期律 ②新陈代谢 ④彗星、地震预示
害为利(如:三峡大坝) 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
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
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
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
天) ( 2)人们可以认识和利 用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猜猜他们是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猜猜他们是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猜猜她们是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猜猜她们是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猜猜他是谁?
以上预测刘德华从少年到老年外貌等方面必定会如 此逐渐发生变化,说明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但是,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刘德华不可能变 为梁朝伟或张国荣,即刘德华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刘德华还是刘德华,不是梁朝伟,也不是张国荣。 说明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随堂练习
3.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C )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③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 样,是不可想像的。”这句话说明了(D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生命在于运动。 ——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伏尔泰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自然界的运 动
地球公转是空间 位置的变动和椭 圆形运动过程 地球公转属 于机械运动
地球公转属于什 么形式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变化和 过程各是什么?
蚕的生命变化过程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 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 说明( ) B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定是 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运动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D )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 D.永恒性
2018高考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不能把物质的固有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 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 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的性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3)静止的性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只承认静止而否 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 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 动 静 止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 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 含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 区 义 物、现象的变化和 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 过程 别 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征 永恒的、绝对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运动和 联系 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联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 义、诡辩论的错误
高中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 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 诡 辩 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辩就是 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结论:★世界上方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就被理解为存在方式, 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 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 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 动起直到思维。
(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 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固有的规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低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和有意 义的文字为识记材料,对人们学习时记忆保持和时间推移 的关系通过实验做了深刻研究,结果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 的规律:识记材料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 56%,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1%,6 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客观的
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5、毕而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 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 )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
A
神十的宇航员返回地 球以后,和出发前相比, 还是一样的吗?
刘德华的运动、静止图
刘德华几十年,一 刻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变 化的过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含义不同
(1)区 别: 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 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联 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止的统一。 (3)反 对: 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1.什么叫运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什么叫静止?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 5.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6.人应怎样正确对待规律?
我们身边的物质运动
自 然 界 是 运 动 的
人 的 生 命 运 动
人类社会运动
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课程标准 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 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 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是运动的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 止的关系(重点) 3.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可 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 (难点)
常常看到的动的东西其实是不动的,如吹 着的风(旋岚)是静的,奔流的江河是不 流动的,奔跑的野马的鬃毛飘扬实际上没 动,循环的太阳和月亮却不是周而复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3.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其中一位画了一个 湖泊,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 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有一棵小树,树上有一个鸟巢,巢里 有一只小鸟正在睡觉。后一位画家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含义,因为他 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运动是物质固 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预习自测
1
2
3
4
1.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计算机电子芯片 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B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2.“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启示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B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1.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有何区别? 提示:(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观 点是说人可以第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第二次踏进去的河流已经 发生了变化。这既承认了事物是绝对运动的,也承认了相对静止的 存在,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 借口运动的绝对性,否认静止的相对性,把事物说成是瞬息万变的 东西,这必将走向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4.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落实,科技种植在农村得到广泛推广, 大棚种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大棚种植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 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能高产。这说明( ) A.人们可以改造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B.科学越发达,规律客观性的决定作用越弱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科学技术可以改变规律的决定作用 答案:C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 动 静 止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 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 含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 区 义 物、现象的变化和 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 过程 别 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征 永恒的、绝对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运动和 联系 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联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 义、诡辩论的错误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 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 观世界,造福人类。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1.“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 相同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 上熄灭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审设问:本题要求判断与引文中的哲学观点相同的选项。 审材料:引文的意思是,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有其规律性的。 定选项:C项既肯定了火是世界的本质,又认为这团“活火”一直在 有规律地运动,可见该观点与引文中的观点一致。A项是形而上学 的观点。B、D两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不能把物质的固有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 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 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的性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3)静止的性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只承认静止而否 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 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重点)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点+难点) 4.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难点)
思维脉络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 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 是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