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语文科研论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谈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第一篇: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中央电大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多篇鲁迅的小说。

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有自己的特点。

了解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去做好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帮助自身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用极俭省的笔墨概括突现人物特点。

鲁迅在突出人物肖像特点时,总是和一定的心里表情结合起来,和人物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总是从人物行动中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选择最适当的时机,通过特定的场合突出人物肖像中的某些特征。

前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外部形象。

而每一种事物又都会有自己特定的外部形象,如果不借助于事物的外部形象,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内容、精神。

人物的肖像,就是人物的外部形象。

没有人物的外部形象,也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外在相貌,如容貌、表情、身材、服饰、姿势、风度、举止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的变化,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因此,文学创作中的肖像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够帮助作家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对于肖像描写典型塑造中的作用,就曾做过精辟的阐述:“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有农民的质朴和愚蠢,但也是沾点游手之徒的狡猾。

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他的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是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

”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人物的外貌和人物的性格关系,说明了肖像描写与典型塑造的关系。

人物肖像,是人物性格的外部表现。

人物的肖像描写,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托尔斯泰肖像描写作文500字

托尔斯泰肖像描写作文500字

托尔斯泰肖像描写作文500字“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选自名人传。

他——拥有着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目光,手指宽的眉毛、粗大的鼻子与黝黑色的脸夹和一把白色的卷胡须。

这是一张多么普通的脸啊,混在人群中都不会很突出,人们也不会知道在他们中间拥有着一张不同的脸的人竟然是一位身份地位都很高贵的一位天才,不,应该说是一位天才的灵魂,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看着他那犀利的眼睛真是惊人,这是一副真正能够透视人心的眼睛,他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透视别人和窥伺别人的灵魂,直击别人的要害让别人冷不丁地想倒退一步,我想避开他那黑豹似的目光,可是却无法成功。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抓住人物特征写肖像的作文

抓住人物特征写肖像的作文

抓住人物特征写肖像的作文When it comes to capturing the features of a person in a portrait, it is essential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ricacies of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One must carefully observe the contours of their face, the unique shape of their eyes, and the subtle lines and textures that make up their skin. These details bring a portrait to life, allowing the viewer to connect with the subject on a deeper, more personal level. When I am tasked with creating a portrait, I immerse myself in the process of truly seeing the individual in front of me. I study the way their smile reaches their eyes, the way their hair falls, and the way their posture conveys their inner essence.说到在肖像中捕捉人物的特征,关注他们的外貌细微之处至关重要。

人们必须仔细观察人脸的轮廓、眼睛独特的形状、以及构成他们皮肤的微妙线条和纹理。

这些细节赋予肖像生命,使观者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与主题建立联系。

当我负责创作肖像时,我沉浸在真正看见我面前这个个体的过程中。

我研究他们微笑时眼睛的表情、头发的落法以及姿势传达的内在本质。

作文:创新作文案例之二:描摹以形传神的肖像

作文:创新作文案例之二:描摹以形传神的肖像

创新作文案例之二:描摹以形传神的肖像创新案例之二:描摹以形传神的肖像描摹以形传神的肖像同学们大多知道,肖像描写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经历、素养等特征,通过服饰、体态、容貌、表情和风度等外在特征的描绘,以形传神,让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可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自己在描绘细心观察的肖像特征时却总感觉刻画呆板,无法活灵活现,难道说还有什么妙招不成?下面就针对同学们的这种困惑,结合语文教材谈谈几种实用的肖像描写技巧。

(www.整理)一、动静结合,巧绘鲜活的形象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肖像描写常常满足于细致具体的静态容貌描写,而忽略了对人物肖像的动态描绘,导致描摹的人物形象呆板,无法给人活灵活现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抓住人物转瞬变化的情态,在神情的动态变化中展现人物的鲜活形象。

最实用的是神态描写,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就成功地对菲利普进行了动态的肖像描写:在确认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的过程中,菲利普神色由“不安”到“张皇”,再到“狼狈”;脸色从“苍白”到“煞白”;两只眼睛从“不寻常”到“呆直”……既活现了菲利普从热望到失望的狼狈相,又充分暴露了他虚伪可鄙的丑恶嘴脸。

又如《孔乙己》中先让我们目睹了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静态孔乙己后,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睁大眼睛说”、“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脸上笼上一层灰色”……这些动态的神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他遭人戏弄时由强硬到困窘的复杂心境,让一个穷酸迂腐、自欺欺人的悲剧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二、侧面烘托,诱人无尽的遐思众多的肖像表现手法中,运用文中其他人物的所见所闻去表现人物的肖像特征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它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展开无尽的遐想,更鲜明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陌上桑》中通过“行者”、“耕者”、“少年”见到罗敷后的动作和他们“相怨怒”的风趣情态,让罗敷的俊丽美貌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给读者留下了极度美好的想象空间。

写作方法:刻画肖像锤炼语言

写作方法:刻画肖像锤炼语言

写作方法:刻画肖像锤炼语言写作方法:刻画肖像锤炼语言导语:描写人物的一个方向就是刻画肖像,下面我们看看怎么通过锤炼语言来刻画肖像。

俄国著名文学家果戈理曾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它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因而也就至关近要。

描绘人物的肖像,直接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肖像描写,能够灰现人物不同时期的命运、性格的变化,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绘形以传神,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

这就是肖像描写的作用。

在我们中学课本中,有不少尚像描写的成功之作,这些成功之作为我们学习描绘人物肖像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有的肖像描写,通过刻则人物的外貌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是这样描写孔乙己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髙大;青色的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内的胡子。

穿的是长衫,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孔乙己站着喝酒,写出了他穷困潦倒。

他身材高大,本应自食其力,但脸色宵甶,皱纹间时常夹宥伤痕,暗示出他好喝懒做,时常偷窃遭人逛打。

他穿着又脏乂破的长衫,点明他死要面子。

这一段精彩的外貌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出孔乙己的懒悄、贫困、潦倒的外表形态,而且也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的迂腐性格。

有的肖像描写,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来表现不同时期人物的命运、性格的变化。

社会生活中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写出一个人的身1R•进遇,外貌描写就要符合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的特点。

鲁迅《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就是典范。

文章中对闰土的肖像共有两次描写: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中年润土: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2015年高考语文科研论文如何看待“参考答案(三)

2015年高考语文科研论文如何看待“参考答案(三)

如何看待“参考答案”㈢这种“参考答案”疏漏的现象,由来已久,遍地开花,俯拾即是。

[例4·2008年全国一卷·14]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题目出自文本(季羡林《马缨花》)第三段: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

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与这道题目相关的还有文本的第一、第二段: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参考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这个“参考答案”着实蹊跷。

如果“参考答案”成立,那就意味着,在那个时代,在北京城里,所有“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的人,都会“有孤寂之感”。

这显然无视作者个性,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逻辑。

迷信这种“参考答案”,将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何处?其实,文本第三段有明白的陈述。

重要的原因是“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

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所以“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高考作文关于肖像的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关于肖像的写作技巧

【导语】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日积月累,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

整理高考作文关于肖像的写作技巧,一起学习下吧。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可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等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达到以形传神?首先,着意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肖像描写。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

因此在描写中,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

例如:《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不是泛泛来写,而是抓住“眉”与“目”作为切入点重点来写,突出她的“娇”“弱”的气质。

林黛玉外貌的其他部分,则让读者自己去补充想象。

又如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关于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描写:“她那时有十八九岁。

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一颗美人痣,就足以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让我们永远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没有过多的语言,一句话就总括地勾画出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鲁迅先生讲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是画他的眼睛。

肖像描写作文讲解

肖像描写作文讲解

肖像描写作文讲解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是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成功的范例:阿Q头上的旧毡帽,孔乙己身上的破长衫,赵七爷光滑油亮的大辫子,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无不表现了他们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可是,中学生在写作当中却很难从中吸取到精髓,往往既不能“绘其形”,更不能“传其神”。

那么,如何略作勾勒,就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细加描绘,就能使人物的神采风貌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做到形神兼备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粗浅的尝试。

一、仔细观察,把握其“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也不能仅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以致千人一面,缺乏个性。

而应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地观察,把握特征。

客观事物原本千差万别,绝不雷同。

可是,许多同学在进行肖像描写时,往往不能细致观察,而是拾人牙慧,随意套用别人的词句。

孩子是甜甜的酒窝,青年男子是俊眉大眼,青年女子是苗条身材,白发老人是龙钟老态。

这好吗?不可否认,某类人物有其自然的共性:从年龄上看,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有着各自的共性;从生理上看,男人、女人以及与年龄相关的其他生理特征,也有其共性;从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处境、种族上看,它们也会表现出某些相似甚至相同的外部特征。

但是,就是同一职业、性别、年龄之间,也绝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各自区别于他人的外部特征,就是孪生兄弟之间也不例外。

因此,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必须抓住人物外部特征,才能突出共性中的个性。

例如“……生物老师踏着铃声走进我们的教室。

他约三十四五岁,微胖的体形,黑里透红的皮肤,国字脸,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

那透过圆圆镜片的目光亲切地打量着我们。

声如洪钟地说:‘高三这一年的生物课是我教你们的……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这段文字紧扣住生物老师的体形、肤色、脸型、鼻梁以及眼镜的特征来进行肖像描写,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教学札记之一】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谈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肖像描写,又叫“外貌描写”。

作品中对人物身材、容貌、神态以至服饰特征的描写,都属于肖像描写。

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那么,怎样抓住这把“钥匙”呢?
第一,阅读肖像描写的文字,要结合作品有关内容想一想,这样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脑子里不仅要有人物之形,还要“借其形思其神”。

“其形”现“真”,“其神”现“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既是写(塑造)出来的,也是读(鉴赏)出来的。

例如,课文《老杨同志》中描写老杨穿着的几句话就很耐人寻味:
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2斤半重。

35个字把主人公老杨从头到脚描写了一遍,一个地道的农民形象呼之欲出。

仅这简约行文的功力就足以令人称绝,再结合课文有关内容一想,就不难体会作者描写老杨同志衣着的深层艺术效果了——课文开头介绍了老杨是位县级干部(县农会主席),可一身穿着与普通农民没有两样,这就使我们产生了一个初步印象:老杨不摆干部架子,注意保持农民本色。

如果用一个词语评点老杨,“可亲可敬”。

不为过分罢。

这样描写为全篇要表现“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课文中阎家山村民的评价) 很顺当的开了个头。

当你读到老杨同志不挑吃喝干起农活是把好手的情节时也自然觉得真实可信。

读者正是从具有农民特征的肖像描写出发,开始认识老杨同志的,进而还会理解到,他体贴农民、支持农民,敢碰恶人、敢顶邪气,也是与他始终保持农民本色分不开的。

第二,细心体会肖像描写为什么要有侧重点。

例如,描写老杨同志的衣着,是为了表现他质朴的本色,地位变了而思想感情没有与农民拉开距离,所以无须乎再描写眉眼相貌了。

这里。

描写衣着是符合表达需要的最佳选择。

有了这一层的鉴赏不仅对阅读有益,而且对自己写作记叙文也是个借鉴。

成功的肖像描写,一定会产生驱遣读者从外到内。

由形及神的品味、联想。

读小说,把其中肖像描写的文字作为鉴赏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必要的。

【思考】
一、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别里科夫的衣着:他晴天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二、课文《祝福》有6处直接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这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说明】
欣赏肖像描写艺术效果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揣摩、理解。

本文的三道测试题体现了这一鉴赏原则。

思考一:重在别里科夫理解晴天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这一怪癖所反映的心态。

作者暗示读者,别里科夫善于窥测时代特点寻求自我保护,而这样的自我保护,恰恰反映他内心的惶恐。

这样描写巧妙地引出主要情节,便于由表及里去认识主人公,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主旨。

思考二:描写人物眼光的文字在肖像描写中往往能产生极强烈的艺术效果,直接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曾指出,要写活一个人物,最好“写他的眼睛”。

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呆滞、麻木、濒于死亡)这处描写在倒叙部分的肖像描写中出现,令读者揪心,急于探求祥林嫂一生命运的轨迹。

②“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安分中透出几许不安)这是祥林嫂初进鲁镇时的眼神,她希望有劳动与生存的机会。

③“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自卑、自怜,听天由命而已)样林嫂再嫁,结果丧夫失子,二进鲁镇时已显得颓唐至极,这些都在眼光中流露出来了。

④“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惶惑、失落,已是“多余的人”)当时民众处于不觉悟的状态,有谁真理解祥林嫂呢?祥林嫂困惑的目光给人深深的思考。

⑤“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

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彻夜未眠,惊恐、自责)柳妈的“二鬼分尸”说教,使祥林嫂恐惧、迷乱,她在万分痛苦的思考中,将步人另一歧途。

⑥“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眼睛窈陷”,精神崩溃之兆)祭祖时,祥林嫂的劳作权利被剥夺了,至此她生存的价值与希望已荡然无存了,“心灵的窗户”即将关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