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2、农业的根本特性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一、学习导引1、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流体具有质量,单位体积里的质量称为密度,记作ρ,其单位是3/m kg 。

流体的密度与压强p 和温度T 有关,即),(T p ρρ=,以上称为流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的状态方程为RT p ρ= (1-1)式中,p 是压强,单位是2/m N 或Pa;T 是绝对温度,单位是K (开);R 是气体常数,对于空气,)/(287K kg m N R ⋅⋅=。

密度的倒数称为比容,记作ρ/1=v ,单位是kg m /3,它表示单位质量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都会引起密度的变化,根据全微分的概念,密度的变化率为dT dp dT Tdp p d T ακρρρρρρ-=∂∂+∂∂=11 (1-2) 式中,Tvv T T ∂∂=∂∂-=11ρρα,称为热膨胀系数,单位是1/K 。

它表示增加单位温度时,体积的变化率。

pvv p ∂∂-=∂∂=11ρρκ (1-3) 称为体积压缩稀疏,它表示在温度不变时,增加单位压强所引起的体积压缩率。

κ的倒数记作E ,称为体积弹性系数,即vpvp E ∂∂-=∂∂=ρρ(1-4) 单位是Pa ,它表示体积压缩率为1时所需的压强增量。

由RT p ρ=知气体的体积弹性系数ρ1=E (1-5)液体在20℃时的体积弹性系数)(0B p pnp E += (1-6) 2、流体的粘性粘性是流体抵抗变形运动的能力。

粘性产生的原因是流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内聚力以及流体内部存在剧烈的动量交换。

粘性切应力是粘性的具体表现。

粘性切应力τ与流体微团的角变形速率有关。

对于一元流动,dyduμτ= (1-7)式中,μ称为流体的动力粘性稀疏,单位是2/m s N ⋅。

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记作υ,其定义是ρμν= 单位是s m /2。

3、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有张力。

液体自由面上单位长度的流体线所受到的拉力称为表面张力稀疏,记作σ,单位是m N /。

液体与固体壁面接触时,在液体壁面与固壁面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切面与固壁面在液体内部所夹的角度θ称作接触角。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机器人焊接
机器人去毛刺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其操作机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多用途,并可对三个和三个以上的轴 进行编程。它可以是固定式或移动式。在工业自动化中使用。 工业机器人包括操作机和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 所谓操作机是一种机器,其机构通常是由一系列相互铰接或相对滑动的构件 所组成。它通常有几个自由度,用以抓去或移动物体。
数控加工中的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示教板
用于输入控制命令 或控制程序
控制系统
用于控制操作机各关节 内伺服电机的运动
操作机
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实现 各种复杂运动。每个关节内 有电动机和减速器
电机底座 轴壳
减速器
滚子轴承
基座
本课程的几个特点
涉及面广 关系多─因与诸多先修课关系密切。 要求多─强度、刚度、寿命、工艺、重量、安全、经济性。 门类多─各类零件,各有特点,设计方法各异。 公式多─计算多,有解析、半解析式、经验、半经验的及定义式。 图表多─结构图、分析图、原理图、示意图、曲线图、标准、经 验数表。
模块化——标准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大约是在20世纪 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形式。它产生的背景同产品和工程的复杂程度增高 有极密切的关系。高度现代化的舰船武器系统、大型装备、航天器和电子设备 等高度复杂的产品的快速设计和快速生产向传统的设计方式和生产模式提出了 挑战。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研制的舰船武器系统、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早在20 世纪70年代就已经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而英国从60年代后期就应用模块 化概念开发武器系统。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美国首先出现了标准电子模块, 美国海军从7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这一技术。
重任。
大量地设计制造和广泛采用各种先进的机器,可大大加强促进国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是由电化学反应引起的化 学发光过程与免疫反应过程结合的一种新技术。
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自动化免疫分析仪 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如肿瘤标志物、激素、酶类、
抗原或抗 体、维生 素、细胞 因子和各 种代谢物 质等的测 定。
三、色谱分析技术
• 色谱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 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物质的各组分得到分离,再对 其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本章小结
• 在使用仪器以前必须先掌握仪器的相关知识,包括结构 和各主要部件的功能、仪器的技术原理和工作原理,根 据仪器制造商发布的操作指南编写简易且便于执行的操 作规程,熟悉操作步骤。
• 分类:
电位分析技术、电导分析技术、电解分析技术、 电容量分析技术、伏安分析技术、电化学生物传 感器技术等。
二、电化学分析技术
• 临床化学检验中电解质分析、血气与酸碱分析等 所用的仪器,,大多基于电化学分析技术。
ABL800 系列血气分析仪 测量pH值、血气、电解质、血氧源自代谢物。二、电化学分析技术
VARIANT™ II TURBO 血红蛋白测试系统 基于高效液相离子交换层析技术的仪器 专用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四、质谱分析技术
• 质谱仪是一类能够使物质粒子离化成离子并通过适 当的电场或磁场将它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 者轨道稳定与否实现质荷比分离,经检测强度后对 物质进行分析的仪器。
• 通过强大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和中间连接软件(middleware),临床检验 实验室可达到智能化、自动化地控制样本检测的全 过程。
• 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降低了差错、缩短了检验 结果报告周期,进一步满足了临床的需要。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实 地 地 形 图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第1章 绪 论

第1章 绪 论
CH3 CH3CH2CH2CH2CH3 CH3CH2CHCH3
• 为表示分子的立体形象可用立体 结构式:
H C H H H
科学的步伐是不会被“鸿沟” 阻止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 勒(1800—1882)首次从无机物人工 合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给 “生命力论一次巨大冲击。 维勒起初是想用氰作用于氨水 以制取氰酸铵(NH4CN0)、然而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白色晶状物质, 经分折这是一种与动物机体内的 代谢产物尿素相同的物质。这一 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化学界。
B
+
H
+
• 酸与碱的关系:
• 酸放出质子后产生的酸根即为该酸的 共轭碱。 • 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即 为该碱的共轭酸。 •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 • 碱越强,它的共轭酸越弱。
• 酸
CH3COOH H2SO4

H2O CH3OH
碱的共轭酸 酸的共轭碱
H3O+ CH3O+H2 CH3COOHSO4-
4、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之间区别
•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 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 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 现象。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 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 去后即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
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 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能反映出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时又叫功能基,功能团。 • 有机化合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按 照骨架分类,另一种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 异裂(heterlysis): 另一种断裂方式是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 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上,由此而产生 正负离子。按异裂而产生正负离子的 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首第一章绪论§1-1 机械与机械工程§1-2 机械工程概论的基本内容§1-3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1-4 机械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目的与方法首§1-1 机械与机械工程1. 机械与机器2. 机械分类3. 机械产品的基本要求4. 机械工程返章首1.机械与机器从广义角度讲,凡是能完成一定机械运动的装置都是机械。

工程中,常把每一个具体的机械称为机器。

机器的真正含义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与机器人们常把最为简单的、没有动力源机械称为工具或器械。

1) 机械2) 工具3) 机器返章首具返章首器返章首2.机械分类动力机械交通运输机械作业机械机器人兵器民用生活机械信息机械械分类返章首械图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输出的机械,统称动力机械1)电动机2)内燃机3)风力机返章首具有较大活动范围、以搬为主要目的的机械,统称为交通运输机械1)汽车2)飞机3)轮船机械图返章首分类1)各类加工机床2)农业机械3)林业机械4)矿山机械6)化工机械7)工程机械8)纺织机械9)印刷机械10)包装机械11)食品机械12)钻探开采机械13)医疗机械14)办公机械5)冶金机械作业机械能进行材料加工或处理、管理产品的机械,常按作业性质进行分类返章1)各类加工机床图首CJL06系列仪表车床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床首2)农业机械图首3)林业机械图MQ-G1300C 贴面机定向结构板生产线成套设备(部分)返章首4)矿山机械图粉碎机雷蒙磨双转子反击式破碎机:双转子反击破碎机返章5)冶金机械图首步进式高速冷床冷轧机组及酸洗、卷取、分条机组设备返章6)化工机械图首发酵罐板框压滤机振动筛返章首7)工程机械图首8)纺织机械图纺织机纺织机箭杆织机首9)印刷机械图罗兰百花(PAPV A)对开机海德堡(M-OFFSET )四开机首10)包装机械图TM1400型半自动贴面机返章首GR-300型家禽骨肉分离机11)食品机械图Unp-803电动刨冰机易拉罐封装口生产线返12)钻探开采机械图章首ZQ80y型钻杆钳950-H旋转器抽油机返章13)医疗机械图首NJP900型全自动硬胶囊填充机ACM803呼吸机ACM603麻醉机返章首公机图14)办公机械图返章首机器人是一种新兴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电一体化相结合的智能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杰
19:39:34
1.3.2 PC的基本组成
1. 硬件系统:由微处理器(或称中央处理单元(CPU))、内 部存储器(简称内存)、输入/输出接口及系统总线构成。
超大规模 集成技术 做成单片 集成电路 内存用来存放微型计算 机要执行的程序及数 据。”读出,写入”
微处理器结构
田杰 19:39:34
1.2 微处理器概述
1.2.1 微处理器的发展 1.第一代微处理器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项 突破性的发明当时被用于Busicom计算器中。这一创举开始了
人类将智能内嵌于电脑和无生命设备的历程。1972年,Intel又
推出8位微处理器8008, 它采用工艺简单、 速度较低的P沟道 MOS电路,性能是 4004 的两倍。
1.3.1 PC的发展
4.
6.
5. 微型计算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个人电脑(PC),是随IBM个人电脑 (PC) 的发布,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标志着PC开始进入计算机主流。 计算机的发展有四大趋势: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 化。
8位工作。
1982年,Intel推出了x86体系结构,同年,Intel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 80286,该微处理器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内存寻址能力为16 MB。80286可 工作于实模式与保护模式。在实模式下,微处理器可访问的内存容量限制在1 MB; 而在保护模式下,80286可直接访问16 MB的内存,且可以保护操作系统。
Socket接口的CPU及插座
田杰
19:39:34
微处理器接口
Intel公司的LGA 775,1156,1366封装的 CPU插座没有引脚,只有一排排整齐的 金属圆点,不能利用引脚固定,需要一个 安装扣架,使CPU可正确压在LGA插座的 触须上.
田杰
19:39:34
微处理器接口
主板与CPU是通过插槽(Slot)和插座(Socket)连接在一起的 一块主板能支持什么样的CPU,最基本的就是要看它的CPU接口。 Slot有Slot1和SlotA两种,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被 思考:赛扬处理器与奔腾处理器 的区别? Socket370、Socket478和Socket462所淘汰. Socket370接口主要对应Intel的Celeron、PentiumIII系列和VIA的 C3系列; Socket462接口主要对应AMD的Duron、Athlon和AthlonXP系列; Socket478接口主要对应Intel的Pentium4系列。
集成度 /(晶体管数/片) 450 万 750 万 1900 万 950 万 1900 万
速度 (系统时钟) 133/150/166/200/233 MHz 200/233/266/300 MHz 266/300 MHz 450 MHz ~1.2 GHz 1.7~2.8 GHz 1.3/1.4/1.5/1.7/1.8GHz 2 GHz 3.06 GHz 3.2 GHz 3.4 GHz 1.6~2.6 GHz
田杰
19:39:34
Intel微处理器发展表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6
微处理器名称 Intel Pentium MMX Intel PentiumⅡ Intel Celeron Intel Pentium Ⅲ Intel Celeron?
第一代微处理器 1971~1973 以4位和低档8位微处理器为代表
第二代微处理器(1974~1978)以中高档8位微处理器为代表
第三代微处理器(1979~1984)以16位微处理器为代表 第四代微处理器(1985~1992)以32位微处理器为代表 第五代微处理器(1993~2000)以超级32位微处理器为代表 第六代微处理器(2001年以后)以64位微处理器为代表
2. Cyrix公司也是一家老资格的CPU开发商
田杰
19:39:34
1.2 微处理器概述
5.第五代微处理器(64位)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芯片586问世,微处理器 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及申请数字版权的困扰, 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 AMD和Cyrix的产品。
1971 1972 1974 1976 1978 1982 1985 1989 1993 1995
4004 8008 8080 8085 8 0 8 6 /8 8 80286 In t el 3 8 6 In t el 4 8 6 In t el P en t iu m In t el P en t iu m P ro
田杰
19:39:34
1.2 微处理器概述
4.第四代微处理器(32位) 1985年,Intel划时代的80386 DX芯片正式发布,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 均为32位,地址总线为32位,可以寻址4GB内存、管理64 TB虚拟存储空间。 工作方式 实模式、保护模式、“虚拟86”模式。 三个技术要点:
使用“类286”结构
裸机,微处理器是微型 计算机的核心,微型计 算机中的各部件是在微 处理器的控制下工作的。
田杰
19:39:34
1.1 基 本 概 念
单片机:CPU、内存、I/O接口以及使三者互连的总线在一个 芯片上的集成,也即微型计算机在一个芯片上的集成。它是计 算机发展微型化的更进一步。 单片机系统:由单片机、专用软件和I/O设备组成的系统, 常用于特定任务的控制或处理。 单片机系统具有专用性,微型计算机系统具有通用性。 嵌入系统:一般定义为以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软、硬件可“裁剪”,适合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第1章 绪 论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微机系统、微处理器基础知识
1. 基本概念 2. 微处理器概述 3. PC概述

点: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机系统关系 计算机的发展

点:
微型计算机硬件结构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关系
在一个微处理器芯片 上可以集成协处理器 (Coprocessor)、高速 缓冲存储器(Cache)以 及多个CPU。
田杰
19:39:34
1.2 微处理器概述
2.第二代微处理器(8位) 1974年,Intel公司采用速度较快的N沟道MOS技术,将8008
发展成8080,使8080 成为第一款个人计算机 Altair 的大脑。
由于微处理器可用来完成很多以前需要用较大设备完成的 计算任务,且价格便宜,因此各半导体公司开始竞相生产微处 理器芯片。Zilog公司生产了8080的增强型Z80,Motorola公司生 产了6800,Rockwell公司生产了R6502,Intel公司于1976年又生
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微处理器来对付“芯片
巨人”。
田杰
19:39:34
微处理器接口 从Inteli486以后,由于CPU的引脚增多,也为了方便CPU升级 换代的市场需要,Intel推出了Socket(插座)接口的CPU。 这种接口CPU的引脚是大量的插针,它需要主板上有与之相 配的插座才能插入。
田杰
19:39:34
表1.1 Intel微处理器发展表
年份
微处理器名称
集成度 /(晶 体 管 数 /片 ) 2300 3500 6000 9000 29 000 134 000 275 000 120 万 310 万 550 万


(系 统 时 钟 ) 108 kH z 200 kH z 2 M Hz 5 M Hz 5 /8 /1 0 M H z 6 /8 /1 0 /1 2 .5 /2 0 M H z 1 2 .5 /1 6 /2 0 /2 5 /3 3 /4 0 M H z 2 5 /3 3 /4 0 /5 0 M H z 6 0 /6 6 /7 5 /1 0 0 /1 2 0 /1 3 3 M H z 1 3 3 /1 5 0 /1 6 6 /1 8 0 /2 0 0 M H z
2006年7月,Core核心架构 AMD
K7处理器,核心架构已领先于Intel:
EV6前端总线以及缓存架构 动态分支预测技术
田杰 19:39:34
双核Core 架构
1. 2. 3. 4. 5. 二级缓存容量,由两个核心共享; 访问延迟仅有12~14个时钟周期; 每个核心还拥有32 KB的一级指令缓存和一级数据缓存,访问延迟仅有 3个时钟周期。 在双内核处理器的支持下,真正的多任务得以实现。 降低功耗的Intelligent Power Capability技术
6.
优化多媒体性能的Advanced Digital Media Boost技术。
决定CPU整体性能的关键已经不仅仅是主频、缓存技 术,而是核心架构。优秀的核心架构能够弥补主频 的不足,更能简化缓存设计而降低成本,这才是优 秀处理器的根基。
田杰
19:39:34
1.3 PC 概 述
1. 2. 3. 4.77 MHz的Intel 8088; 单色显示器; 容量为160 KB的 5.25英寸软盘驱动 器; 64 KB内存(RAM, 可扩展到256 KB); 没有硬盘; 软件界面都是纯文 本的
Intel Pentium 4
4200 万
Intel Core2
2.91 亿
田杰
19:39:34
1.2.2 微处理器结构的发展
Intel Pentium P5架构;
P6架构;
最大的不同在于:二级缓存被从主板移植到了CPU内,大大加快 了数据读取的速度和命中率,提高了性能。
NetBurst架构: CPU超流水线
开发80387协处理器以增强浮点运算能力 开发高速缓存(Cache)以解决内存速度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