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热带气旋进入海洋近惯性运动能量的估计

合集下载

气旋能量指数

气旋能量指数

气旋能量指数
一、什么是气旋能量指数?
气旋能量指数(ACE)是指对一定时间内的气旋(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能量总和的评估指标。

它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提出的,旨在更好地评估气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如何计算ACE?
ACE的计算需要根据每个气旋在其生命周期内,每6小时领域内的最
大持续风速来计算。

通过对所有气旋进行汇总累加,得出一定时间段
内的ACE值。

三、ACE的意义何在?
ACE是气旋活跃度的指标,它可以提供气旋季节性、强度和发展趋势
等信息,对于政府和公众做出防灾减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气候变化对ACE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旋变得更频繁和更强大,同时,尽管气旋的数
量可能减少,但每个气旋的ACE可能会增加,这意味着对全球气候变
化的适应与减缓变得更为迫切。

五、ACE的限制
ACE虽然是气旋活动度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气旋的破坏
性和影响。

另外,ACE的计算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对于那
些影响时间较短、影响地点局限的气旋,其ACE值可能被低估。

因此,在使用ACE作为气旋活跃度指标时,需要做出综合评估,不仅看ACE
的数值大小,还需考虑其他因素。

六、结语
ACE是气旋活跃度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估气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候变化对ACE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ACE作为气旋活跃度指标时,还需考虑
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热带气旋过程中的近惯性振荡解及频散关系

热带气旋过程中的近惯性振荡解及频散关系

热带气旋过程中的近惯性振荡解及频散关系张书文;曹瑞雪;谢玲玲【摘要】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ocean near-inertial current and the local wind stres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near-inertial energy input at the surface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within the thermocline in the course of a tropical cyclone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a simple slab model.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near-inertial oscillations in the ocean mixed layer are created by the local wind stress. As the wind stress changes with the baroclinic model of the interior ocean, the resonance mechanism is expected to occur in the upper layer. Additionally, the near-inertial oscillations are amplified (or damped) with time when the near-inertial energy input at the surface is greater (or smaller) than the average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mixed layer. The quasi-geostrophic flow has no effect on the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mixed layer, but has an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shift of the near-inertial current.%基于简单的Slab模式,建立了热带气旋过程中上层海洋近惯性流与风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近惯性振荡在海面能量输入通量及在温跃层内能量耗散表达式,揭示了近惯性流在大尺度准地转流场作用下的频散关系.研究表明:上混合层近惯性流的产生是局地风应力直接作用的结果.海洋因其层化效应存在相应的斜压正交模,当风应力频率与海洋内部固有的斜压模态相近时,二者共振产生近惯性振荡.而当海面输入近惯性能量大于其在上混合层能量损耗的水深平均值时,近惯性振荡处于增长阶段,反之则处于衰减阶段.大尺度准地转流的作用是对近惯性振荡流产生频移效应,而对近惯性流的能量耗散没有贡献.【期刊名称】《海洋科学进展》【年(卷),期】2013(031)001【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热带气旋;Slab模式;近惯性振荡;频散关系【作者】张书文;曹瑞雪;谢玲玲【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湛江524088;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6热带气旋过程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上混合层与温跃层以下深层水之间的能量、热量和物质交换,以及陆架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1-3]。

热带气旋形成机制解析

热带气旋形成机制解析

热带气旋形成机制解析热带气旋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象系统,通常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形成,具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特点,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了解热带气旋的形成机制对于预防和减轻其带来的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热带气旋的形成机制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气象现象。

1. 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热带气旋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海水温度高、海水深度足够、地转偏向力和上升运动等。

首先,海水温度高是热带气旋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通常需要在26.5摄氏度以上。

其次,海水深度足够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汽和热量,为热带气旋的形成提供能量。

地转偏向力是热带气旋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使得气旋在移动过程中产生旋转。

此外,上升运动也是热带气旋形成的必备条件,通过上升运动,空气得以升华并释放出潜热,促进气旋的形成。

2. 热带气旋的形成过程热带气旋的形成过程通常经历几个阶段,包括热带扰动、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台风等。

首先,热带扰动是热带气旋形成的最初阶段,通常是一股低气压带,随着海水的加热和上升运动的作用,逐渐发展为热带低压。

热带低压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继续发展为热带风暴,伴随着强风和暴雨。

最终,热带风暴可能发展为台风,带来更强烈的风暴和降水,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3. 热带气旋的结构特征热带气旋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中心低压、螺旋云系、眼和风暴云团等。

中心低压是热带气旋的核心部分,气压最低,风速最强。

螺旋云系是热带气旋外围的云系,伴随着强风和暴雨。

眼是热带气旋中心的一片相对较为平静的区域,通常天空晴朗,风力较小。

风暴云团则是热带气旋的主要云系,伴随着强烈的对流和降水。

4. 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和海温等。

一般来说,热带气旋会沿着副热带高压带的西风带移动,逐渐向西北方向偏转。

在移动过程中,热带气旋可能受到地形的影响而改变路径,或者受到海温的影响而增强或减弱。

因此,准确预测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对于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气旋对台风路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气旋对台风路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气旋对台风路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主要由海洋和大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而形成。

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路径和强度的预测也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事实上,气旋对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气旋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气旋和台风的相互作用是气旋对台风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当气旋存在时,它会对周边大气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台风的路径。

首先,气旋的存在会改变周边大气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这会影响到台风的路径。

通常情况下,台风的路径是由周边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而气旋的存在会引起周边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变化,从而导致台风路径的变化。

其次,气旋的存在也会引起水平风场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台风的路径。

水平风场的变化会改变周边海域水体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从而导致台风路径的变化。

此外,气旋的存在还会打破周边大气环境的对称性,进一步影响到台风的路径。

二、气旋对台风强度的影响除了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之外,气旋还会对台风强度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气旋和台风的相互作用是气旋对台风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气旋的存在会改变周边大气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这会影响到台风的热力作用。

气旋会吸收周边大气环境中的湿气和热量,从而影响到台风的热力作用。

此外,气旋的存在还会引起周边水体的混合,进一步影响到台风的热力作用。

其次,气旋的存在还会影响到周边海域的海洋运动。

气旋会引起海洋水体的水平流动和垂直运动,从而影响到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

这些影响会进一步影响到台风的热力作用,从而改变台风的强度。

三、结论综上所述,气旋对台风路径和强度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旋和台风的相互作用是气旋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对气旋和台风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为台风灾害的防范和救援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支持。

基于观测的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基于观测的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基于观测的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江森汇; 吴泽文; 舒勰俊【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9(038)005【总页数】10页(P543-552)【关键词】南海西沙海域; 近惯性内波; 深层; 潜标观测【作者】江森汇; 吴泽文; 舒勰俊【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航务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72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20301;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广州5103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2海洋内部具有的接近局地惯性频率(f)的海水运动通常被称作近惯性振荡,它是影响海洋温盐结构、营养盐分布等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惯性振荡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中(Holloway et al,2001),其从大气强迫获得的能量为0.7 TW (Watanabe et al,2002),是外界输入的机械能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Mackinnon et al,2003),对于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unk et al,1998),逐渐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自Ekman(1931)在30°N 发现全日性的惯性流场振荡以后,人们对近惯性振荡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周磊,2005),并在生成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

前人的研究表明,近惯性振荡的生成是由局地海气界面大气强迫的剧烈变化(Pollard et al,1970)和海洋内部的地转调整(Gill,1982;Van Aken et al,2005)等机制导致,其生消演变特征受到中尺度涡旋(Kunze et al,1995;Oey et al,2008;Chen,2013)、海洋锋面(Rubino et al,1990;Alford et al,2013)、背景环流场(Kunze,1985;Daniel et al,2013;张书文等,2013;江森汇等,2018)、潮汐(PSI)(Hibiya et al,2002;MacKinnon et al,2013;毛华斌等,2013)等多种动力过程的调制作用。

第六讲大洋环流理论

第六讲大洋环流理论

使用滑动条件
I [1 ex / 2M
(cos 3x
2 M
1 sim 3x )]
3 2 M
v 2 I ex/ 2M (cos 3x 1 sim 3x )
3 M
2 M 3 2 M
2 I ex/ 2M sim( 3x )
3
2 M
2 M
Munk解和观测的对比
• Munk解不仅可以 得到西边界流,还 可以解出回流区
• 考虑上下面摩擦作用,积分Sverdrup关系
0v d0 fz w to w p bo k t ˆ t o tm o p bo tt cu k r l
• 假定垂直流速为0,忽略底摩擦的作用
VS
0Hvdz curl0
Sverdrup平衡给出了经向流速和风应力的
Ekman层运动方程
• 达到定常状态,只有科氏力和垂直湍摩擦 力平衡
风应力
垂直湍粘 性系数
Ekman流的垂直结构特征
• Ekman螺旋
• 海洋表层的流动 都基本符合 Ekman流特点, 在北半球,流动 偏向风的右方, 在南半球,流动 偏向风的左方。
Ekman层和Ekman层深度
• 风对海洋的直接作用只在Ekman层, Ekman层的深度表示如下(此时流动和海 表流速方向相反):
C(y)需要其他的边界条件确定
无滑动条件,则x=0处v=0
[1 ex / 2M (cos 3x 1 sim 3x )] 2 M 3 2 M
v 2 I ex / 2M sim( 3x )
3 M
2 M
I ex / 2M [cos( 3x ) 1 sim( 3x Nhomakorabea]M
2 M 3 2 M
温跃层环流理论发展

热带一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动力过程

热带一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动力过程

学和无缝隙预测 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 )的报告。报
告指出,随着技术发展 ,目前地球系统科学体系已经 日趋 完 备 ,从监 测 、分 析 、模 拟 到 预测 水 平 都 在 飞 速
提 升 。世 界气 象组 织 已经建 立 了覆 盖较 为完 善 的气 象— 海 洋 观测 体系 ,更 有针 对性 的气 象 和海 洋观 测
科院大气物理所 、国家气候 中心 、北京气候 中心 、国 士 、中国科学院张人禾 院士、前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主
家 海洋 局 、中 国海 洋 大学 、南京 大学 、北 京大 学 、复旦 席 Ghassem Asrar研究 员 、美 国地 球 物理 学会 大 气科
大 学 、南 京信 息 工程 大 学 、香 港 中文 大学 、香 港 城 市 学 分会 主席 美 国马 里 兰大 学 William K.M.Lau研 究
及 海洋 科 学研究 的进一 步发 展有着 重 要 的意义 。党 洲季风和地球系统模式的前沿研究进行讨论 ,在季 际
的十八 大 提 出海洋 强 国战略 ,十 九大 进一 步强 调要 风年际年代际变化 、东亚地区不 同季节降水和气温 学
加快建设 ,明确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 变 化及 其预 测 等多个 领 域作 了深 入 的报告 。报 告 涉 ,I:
带一 副 热带 海气 相互 作用 和海 洋动 力过 程 ”为主 题 , 实施 世界 一 流 的科 学 研究 。大 会设 置 了气候 、海 洋 和
吸引了来 自美 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日本 、韩国 、斯 天气 三个 方 向 ,在 为期 三 天 的会议 中举 行 了若 干场
里兰卡等地的知名专 家学者 以及 中科 院海洋所 、中 专家学术报告会 ,分别邀请到 中国工程 院丁一汇院

热带气旋能量指数计算公式

热带气旋能量指数计算公式

热带气旋能量指数计算公式热带气旋是一种强大的自然灾害,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极端的风暴和降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热带气旋的能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热带气旋能量指数(ACE)是一种用来衡量热带气旋活动强度的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热带气旋的发展趋势。

热带气旋能量指数的计算公式是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它涉及到许多气象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然而,简单来说,ACE是通过对热带气旋每6小时的最大持续风速进行平方的和来计算的。

具体地,ACE的计算公式如下:ACE = Σ (Vmax^2) / 10^4。

其中,Σ表示对每个热带气旋的最大持续风速进行求和,Vmax表示每个热带气旋的最大持续风速。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ACE是对热带气旋每6小时的最大持续风速进行平方的和,然后再除以10^4。

这个计算公式的目的是为了将热带气旋的能量转化为一个更容易理解和比较的指标。

通过计算ACE,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热带气旋活动强度的量化指标。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热带气旋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

此外,ACE还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热带气旋的活动强度,从而更好地评估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除了计算ACE,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估热带气旋的活动强度。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测热带气旋的风暴潮和降雨量来评估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然而,ACE作为一个量化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热带气旋的整体活动强度,从而更好地进行预测和应对。

总的来说,热带气旋能量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气象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热带气旋的发展趋势。

通过计算ACE,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热带气旋活动强度的量化指标,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热带气旋能量指数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个指标,从而更好地应对热带气旋带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 , 0 7 — 7 . 9 5 8 :19 5 19 8
【】 A OR S ai t c r f h r c n n b sa it n l v s ] D n mi f c a i it a ga i v s Ⅱ: A aH l o a 6 S NF D T B. p t l r t eo e asu u t mo l e a da y sl ne a wa e[ / y a c o e nc ne l r t wa e i r C / s o r vy n ’ h u i ’ k



献:
[] NK WU C . h o d xn : b s lei sI ]D e—e e, 9 84 )1 7— 1. 1MU W, NS HC T e mona ig A ys cp [ . epSa s19 (5: 72 0 n mi a r e IJ R 9 0 【] 2 WUN C T e okdn y h ido e cai eeacr lt nJ. hs en g,9 82 (1: 3 . 4 . S HC.h r oe e n t encgnrliuao [ J y ao r19, 81)232230 w bt w nh o c i ] P Oc
连续发生的 T C是否会使气候态 N E输入发生 I
显著 变 化 以及 将造 成 怎样 的变 化 ,本 文将 通 过 数值 模 拟 回答 这些 问题 。 虽然 T C对 NI 的 贡 献 已经 受 到 人 们 的 重 E
量 ,这部分能量可以有效地下传进入海洋深层
[-] 56

因此 尤 其 受 到重 视 。Al r[利 用 NC P f d o ] E
年包含热带气旋 的风场 ,作为海洋模式 P OM 的风应力 驱动 ,研究 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进入海洋 近惯性运 动 的能量 分布 、 传播等特征 。 结果表 明, 考虑热带气旋后西北太平洋近惯性 能量 增加了三倍多 , 约为 51 x 0 W , . 1一T 4 其 中大部分 能量在低纬产生 ,且近半数存在 于 5 以上 ,8 %发生在海表 面至水下 5 0 0m 5 0 m,还有 1%能达到更 5 深层次 。热带气旋产 生的近惯 性能量在下传时 ,其传播方 向和速度 随深度呈 明显差异 :在 上混 合层 ,能量基 本 均 匀 ,平均能在 此滞 留约 2d然后下 传 ;在 2 0m 以上 ,能量 以垂直下传为 主 ,下传速度非常快 ;在 2 0 0 0 0 8 0 m 左右 ,能量下传路径发生右偏 ,下传 速度 较慢 ;在 8 0i 以下 ,下传速 度重新加快 ,并向 T 0 1 ' / C路径靠近 。 关 键 词 :气候学 ;近 唳性运动 ;数值模拟 ;热带气旋
带气旋进行 了模拟 ,得到包含 T 的风场,并 C 将其作为 P M 的风应力强迫与 N E O C P风场进
行对 比模 拟 。 ( ) 在模 拟 区域 由 T 1 C产 生 的 NI E大小 为 51x 0 w ,这 一数 值相 当于 NC P风场 . T 41 E 产 生 NI 三倍 ,表 明 T E的 C为海 洋 NI 入 的 E输
种 传播 包含 垂 直和水 平 两个 方 向 。NI 的传 播 E 在 不 同 的深 度 有较 大 的差异 。 当 T 过境 后 , C
且能有效地 向海洋深层传输能量。全球的近惯
性 能量分 布 已由 Waaae等 [】 Al r[给 tnb 和 f dl o
出。但 由于所用资料的分辨率不够细,这些估 计低估 了实际的能量 ,主要是低估 了热带气旋 的能量输入 。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由热带气旋
产 生 的 NI E,为 此利 用 B gs ou 方案 对 7年 的热
先在 5 以上充分混合 , 0l n 直至 2 天后开始继续 下传 ;之后在 5 — 0 m层次 N E下传较快 , 0 20 I 并且基本垂直向下传播 ; 0 80 2 0 0 m层次 N E I 下传发生右偏并且下传速度减慢 ;在 80T以 0 I I 下 ,下传又加快并且向 T C路径靠近。这种下 传特征可能与海洋的温度和密度分层有关 ,这 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揭示。
[] NG W , UA . n eg p to h r c a e [ . h s e n g , 0 4 3 () 1 7 . 2 0 3 WA H NG R Wid n r y n u e uf e v s ]J y a o r2 0 , 45 : 6 1 8 . e i tt s a w J P Oc 2 [] NG W , UA . n eg p to h kn y r ]J h s c a o r 2 0 , 4 5: 6 - 2 5 4 WA H NG R Wid n r i u t te ra l e[ . y e n g, 0 4 3 () 1 7 1 7 . e y n E n a J P O 2 []L A 5 E MA S NF R . et a e eg rp g t n o e i a e : e trse t laay i o e c y p o l [ . e p y e . N K, A O D T V rc l n ry po a a o fi r a w v s A v c p c a n ls fv l i r fe J JG o h sR s i i nt l o r s ot is]
风 场估 计 了全 球 风进 入 近惯 性运 动 的 能量 约为
O 7T . w。然而 ,由于 N E 4 C P风场的空间分辨
较 低 ,并不 能 反 映 中尺 度剧 烈 的过 程 [。最 近 8 ]
视, 然而对其大小的估计仍存在较大分歧 。hy S a
等 [] 据 飓 风 Glet 98 影 响期 间平 均 向 根 i r 18 年) b (
文献标识 码:A Do:1.9 9 .s.044 6 . 1 . .0 i 03 6 ̄i n10 .9 5 0 20 0 5 s 2 4 中图分类号 :P 4 44
带——可能对海洋 的动能输入有重要贡献[,
1 引

这种过程最主要为热带气旋(c 。 C所带来 的 T )T
强 风 力 能激发 显 著 的热 力和 动力 响 应 ,并且 在
文章 编 号 : 10 —9 52 1)40 7 .7 0 44 6 (0 20 —4 10
由热 带气旋 进入海洋近惯性 运动能量 的估计
钱 奇峰 , 江静
( 南京 大 学大 气科 学 学 院 ,江苏 南 京 20 9 ) 10 3

要: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T JWC) 最佳路径资料, B gs 采用 ou 方案构造了西北太平洋 20-2 0 00 06 -
人 们发现 ,局地 、短时 的过 程—— 尤其在热
收 稿 日期 :2 1 . 00 ;修 订 日期 :2 1- 5 1 0 0 1. 6 0 10 -2
下 的能量 ,估计 了全球热带气旋产生的N E I约
基金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07 0 3 4 754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0 82 40 2) 同资助 2 00 8 02 共
为 了补 充 抬 升 极 地 冷 水 输 入 而 损 耗 的 能 量 ,海 洋需 要从 外 界得 到 能量 补充 以维持 准定
T 过境后仍 能存在很长一段 时间 ¨。观测 C ]
表 明 ,T 能造 成 几 百公 里 范 围 的近 惯性 运 动 C 明显 增强 , 加 的 近惯性 能 量( E 的大 部分 能 增 NI) 传 播 到海 洋 内部 ,并 在 衰减 到背 景 水平 前持 续
第2 卷 第 4 8 期
2 1 年 0 月 02 8
J OURNAL 热 ROP CAL学 ET 0F 带 气 I象 T M 报 EOR0LOGY
V 18 N . o2, o . 4
Au . 0 2 g ,2 1
钱 奇 峰 ,江静 .由热 带气 旋进 人 海洋 近 惯性 运 动能 量 的估计 [ l J 热带 气 象学 报 ,2 1 ,2()4 1 7 . 】 02 84:7 — 7 4
通 讯 作者 :江静 ,女 ,教 授 ,博 士 ,主要从 事 相关 分 析 、气 候 变化 与 气候 模 拟 的研究 。Ema :j nj j. uc — i i g@nue . l a d n
46 7






2 8卷
4 结


个 重要 因子 。 增加 的 NI E主要在 低 纬地 区 l O
O c a c T c n l 2 0 ,1 : 3 - 4 . e ni e h o , 0 0 5 2 5 5 7
【 】B S W , C T , MA E 9 OO S O T JE NU L K.T a s n i y n lmiig a d te meiin lo etr ig c c lt nJ.JP y e n g ,2 0 , rn i tda c a e p xn n h r o a v r nn i u a o [] h sOca o r 0 4 d u r i
Ha i nW i t r o k h p. a o : i e st f wa i 1 91 1 9 1 2 wai n e r s o M n a Un v r i o Ha i, 9 : 0 . 4 . a W y
[] L OR I p o e lb l a s n 4y a i oy f n — o k no e et l t n [ . e p y e e , 0 3 3 : 2 . 7 A F D M.m rv d o a m p d5 一er s r widw r a i r a moi sJ G o h s s t 2 0 , 0 1 4 g a ht o o cn n i o ] R L t 4 [] WA L V, O A O er eo C P N A e a s ufc aiewidf ls o n - r Not At ni wa ehn c s J. t o 8 S I C X . nt s f E - C R ra l i sr em r n e r l g t m r l t v i a t ] JA m s h i N n ys a n i d f ao e h a c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